经济学上专门有一个细分门类叫作“聚集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聚集所带来的收益,这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比如说聚集可以扩大市场规模、降低运输费用、降低产品成本,促进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的建立及发展和充分利用,同时熟练劳动力、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干部的集中,也便于企业之间的直接经济往来与交流等。
人聚财聚、人散财散,聚集经济是城市活动集中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在大城市做餐饮比在小城市容易赚钱?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有的社区比一个小县城的常驻人口都多,而社区周边的饭店却比一个县城的饭店少得多,小城市平均百人一家饭店,大城市平均千人一家饭店,哪家生意好一目了然。正如恩格斯在描述当时全世界的商业首都伦敦时所说的那样:“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在这种聚集效应的推动下,城市不断地集中,效率、公平性和自由度则不断提升。
(3)职业前景广阔。
大城市由于企业聚集度较高,一旦你在某个行业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有更多的横向选择。比如,你在大的公司单独负责一个事业部的时候,不但会有很多同行挖你,也会有风险投资人找你创业。产业的聚集让你有了更多的选择。在二、三线城市有个二三十万元的年薪就很难再有上升的空间,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薪水算不上什么。
笔者的一名高中同学,十几年前从某三流大专自考毕业,因为老家企业少,自己学历又低,着实难找工作。2003年到北京后,机会明显增多,冈0来北京时,8个人租一间三环外的平房,主要跑金融衍生品销售、做业务。就这样一直熬了快十年,才相对稳定一点。后面五六年进入发展期,真是一年一个样,他也经常跳槽,为的是使这些年的资源、人脉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现在这名同学每年保底收入都在50万元以上,用他的话讲就是:“北京的好处在于,你是人才,有你发展的平台。你啥都不是,啥都不会,只要能吃苦,能熬住,熬上十年,你会突然就变成人才了,还能发展。如果你年轻,一定得出去,否则你真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
(4)个人发展配套环境较好。
企业在设立时一般都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如许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多选择在大城市,而因为工厂要考虑各方面的配套,所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工厂就星罗棋布。人才要发展更要考虑配套。大城市由于高校聚集,培训、咨询、出国等相关产业多,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平台锻炼或培训.既容易拓宽你的视野,也利于自己的发展。
(5)“政治文明”程度整体较高。
这一方面是容易被忽略的——大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老百姓对政府要求较高,从而对权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公民权利相对更有保障。由于信息传播途径比较多,舆论监督也比较到位。不要小觑这一点优势,政治文明的好处很大,它能给公民相当大的安全感,使我们不用担心“黑狱”、“官匪”、“土皇帝”、“黑社会’’等。
(6)更容易实现个人精神追求。
在普通老百姓眼里,一线城市是堵的、贵的、拥挤的、奢侈的、排斥人的,是“别人”的北上广深。而回到小城市,是势利的、关系的、拼爹的,依旧是“别人”的。但是,一旦你真正身临其境,才会发现物质高压下的大都市,恰恰才是自由精神野蛮生长的好土壤。说得文艺腔一点,这叫为了生命中的不可知。说大白话就是,在这里可以做原来做不了的事情,存在着很多机会。P7-8
张涛的书中并没有太多的方法论,多是从学习、思考、资源积累等内因入手,在夯实职业基础的同时,不断点拨年轻人找到更好的道路。正是这些看起来不是最迫切的工作,却决定了个人职场生涯的高度。
——知名演员梅婷
“职场不规划,后果很可怕!”这本书深入浅出的表述,多个行业真实案例的分析,切实可行的落地建议,既有助于新人掌握职业发展规律,又能帮助新人在社会体系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精准定位。
——京东集团硬件投资事业部总裁刘子豪
天道不一定酬勤,深度思考比勤奋工作更重要!职场发展机会尤为可贵,而机会来自不断思考、持续积累与适当的人脉。书中职业发展规律的总结与提炼,对新人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全球文旅产业联盟主席;中科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达
这是一本非常真诚和实用的职场书,不论是职场新人还是职场达人,都能从中汲取到养分。“我要什么样的工作?我要如何工作?”看似是人与工作的关系,实则是人与人生的关系。
——锤子科技产品与硬件副总裁吴德周
做好职业规划,正确处理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一个人生存必备的能力。希望看过此书的新老职场人,都能够通过阅读获得收益,收获自己的幸福人生。
——丰巢科技总经理徐育斌
推荐序一
人生是可以规划的
很高兴为我学生的这本专著作序。看到得意弟子将多年工作心得及职场探索融合到一本集理论、案例、方法、思想于一体的著作,让我倍感欣慰。
说句实在话,我对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词既新鲜又陌生,也未进行过专门研究。但四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每个成功人生的背后都有一条不断向上的选择主线。最能佐证规划重要性的,也许就是我的大学同学们了。在我影集里保存着两张发人深思的照片,一张是1967年我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时的班级合影,一张是2014年我们大学毕业47周年的聚会留念,每每看到这两张照片,品味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我都忍不住唏嘘一番。
当年我们班共有31人,大学毕业后,工作去向、岗位选择全部为国家指令性分配。有的人分配到建设兵团做一线技术员,有的人分到三线山区做油库助理员,也有的人分配到石油工业部。总之,个人没有任何商讨余地。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事制度的放开,一些同学的人生轨迹才随着社会发展开始发生剧烈变化。
有一名同学,刚出校门就反复“折腾”,辗转于技术、管理、党群多个岗位,数次举家搬迁,最终升至国务院部级领导;另一名同学工作后分配到艰苦地区,却不思进取,年复一年,熬到正处级退休后,随女儿做了一名辛苦的“老北漂”,总觉得国家亏欠了自己,逢人便讲“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有一名同学忍受不了当时国企的低工资,跳槽转入外企从事石化装备销售,赚得盆溢钵满;同样对待低工资,另一位同学却选择了权力换金钱的“邪路”,最终落个“千夫指”的下场。
有一名同学,人至中年,放弃国内一切,出国重新深造,经历又一个十年寒窗,回国入职某985高校,成为石油化工领域顶级专家;也有一名同学在大学时本来非常优秀,但由于性格偏执,孤芳自赏,最终只能在边疆某石油分公司以普通工程师身份退休。
还有一名同学20世纪80年代开始下海做生意,因所谓“投机倒把”罪被判了刑,出狱后东山再起,一跃成为企业翘楚;而另一名同学下海被骗后不再相信任何人,一次又一次错过咸鱼翻身的机会,晚年只能靠低保救济维持生计。
……
时过境迁,起点相同的人却画出了截然不同的轨迹。
事实证明,决定人生发展高度的主要有三个要素:目标选择、个人努力和人生机遇。三大要素经久不变,只是不同年代权重不同罢了。对机遇的把握其实就是规划,你有目标,自然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基于时间积累的努力才会转化为达成目标的能力。有了能力这个必要条件,辅之以环境带给你的机遇,二者相加自然会发生向好的转折。有的时候,一个人只要把握好一个抉择,整个人生都不会太差。
遗憾的是,正如“养儿方知父母恩”、“不生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很多道理也必须经历挫折、困惑与痛苦的反思,到了职场后期才能悟出来。悟道不分先后,但“悟”得晚了,会丧失太多机会。其实,人生发展规律,不一定需要亲自“摸着石头过河”,把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万种人”中任何一条即可。比较这三种渠道,最有时效的途径就是读一本好书了。
读书如读人,这本书务实的风格,正是作者本人的写照。回想起来,张涛在学生时代就非常执着,有一股闯劲。虽然家境殷实,却比其他学生更努力,工作学习非常踏实,为人谦虚谨慎,读博期间完成多个国家、军队重大课题,获得数项国家发明专利,硕士论文被总参评选为“全军百篇优秀硕博论文”,博士论文被评为学院优秀论文。不仅如此,张涛的个人生涯规划也非常成功,当年飞行员停飞后,多数战友还在等待组织安排,他却主动出击,另辟蹊径,学习物流新专业;博士毕业后,主动自荐到大机关帮助工作,不断丰富工作岗位经验,年纪轻轻就创造了很好的发展前景。
在此,我向入职之初的年轻人推荐《职场头五年你靠什么脱颖而出》一书,虽然主题是规划,但书中到处闪烁着作者对社会规律的独到见解、职场发展的布局意识和不同阶段的重点建议,尤其谈到以资源为中心的决策依据、善用高平台杠杆率、提前应对中年危机等理念,让人耳目一新。书中的知识系统有创新、有思想,传人以道,很好地实现了思想性和操作性的完美结合!
王宗喜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专业技术一级教授、少将
张涛著的《职场头五年你靠什么脱颖而出》以职场新人的职业选择、职业探索为基础,设身处地为职场人分析职业规划的要点,透过企业圈、产业上下游、专业价值链等做出规划合理、需求平衡的职业选择,在面对未来行业发展趋势与自身优势综合考虑情形下,明确做出适宜的职业路径选择,是适合应届毕业生、职场新人在做出职业规划、职业选择的优秀参考读物。
张涛著的《职场头五年你靠什么脱颖而出》不是一本普通的职场书,书中没有理论知识,但从职场规划的第一年开始,你就可以看到高管或创业者的思想逻辑,这种逻辑是一个职场人士格局和目标的基础。以创业者的心态去工作,从长远布局,不断积累,主动寻找变化的机会,你一定能赢得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