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为短篇小说集。
本书稿的作品都是已发表的,作者韦昌国用象征着更多元的文化语境叙事,发现普通人群的生存状态,从而完成理解精神自我、超越精神自我的过程,在这些故事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从而更好地完成了读者精神的再成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渡河/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韦昌国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渡河》为短篇小说集。 本书稿的作品都是已发表的,作者韦昌国用象征着更多元的文化语境叙事,发现普通人群的生存状态,从而完成理解精神自我、超越精神自我的过程,在这些故事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从而更好地完成了读者精神的再成长。 内容推荐 《渡河》这本小说集,以底层人物为主要创作题材,将视角投向“小人物”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作者充分利用文字的想象空问,以冷静的笔调,精细的叙述,曲折的故事,描写底层民众的聚散悲欢,在彰显人文精神的同时,表达了作者韦昌国对社会生活和人生命运的深度思考。 目录 碑文 玫瑰祭 故乡往事 梅原 最后的桃花 乡村传说 废纸 东宫西宫 渡河 学问那些事儿 跋 试读章节 民政局长的老妈烧好以后,第一个上山来了。经理派人上来通知刘守恒马上做好迎接准备。刘守恒这时正和作家推敲他的碑文呢,只好站起来。当时和作家约好,下次务必请他帮忙,把碑文搞定,作家当时也爽快答应了。可是万万没想到,那位作家不久突发急病,竞比他先过了奈何桥。 刘守恒是看管墓地的,本来不管别的事情,但是当地有个风俗,死人下葬,要做个简单的仪式,比如在墓井中撒雄黄消毒辟邪、杀鸡祭奠之类,其中还要念讨吉利的四言八句。刘守恒守墓以来,看多了土公子的这些板眼,对此略知一二。在公墓附近的村庄,土公子不好找,要价又高,有的人家就请刘守恒对付着做。此后业务慢慢娴熟,竞成了兼职的土公子。不过对于费用,他是从来不计较的,给多少都行。这和黄汉宝不一样,他要价高不说,还要烟要酒,这也是他羡慕刘守恒管理A、B区的原因。因为这里富人多,给的谢师钱多,烟酒也上档次,做一次可以多收好几十块钱。 民政局长的老妈上来时,刘守恒垂手站在半山腰上的墓地旁,看着送葬的车队沿公路蜿蜒而上,最后停在了停车场。霎时,旗幡舞动,鞭炮齐鸣,披麻戴孝的有好几十个。按风俗,男客先上来,等仪式做完,骨灰盒下葬盖了石板后,女客才能上来。因此刘守恒半跪在墓井边掏土、撒雄黄时,还能听到下边的哭声。 刘守恒双手接过漆黑锃亮的小棺材,揭开覆在上面的红布,慢慢将那棺材放到井里,然后站起来,掉转身,一脸肃穆地看着远处的山头,再转回来,仔细将棺材头调准方向,才盖上红布,口中一直念念有词。他把跳井用的公鸡放下后,叫死者的儿子上来一个,背对墓碑躬身站着,抓一把井下掏出的泥土,撒在这个儿子的衣服后襟上,边撒便念他学来的“明山千重朝宝地,万里来龙归墓堂”这类四言八句,末了是一句需双方问答的话。刘守恒问:“请问主人家,是要富还是要贵?”围在墓地四周的人一起高声帮腔说:“富也要!贵也要!”之后,刘守恒杀了第二只点碑鸡,拔几根鸡毛粘在墓碑上,接着抱起还魂鸡,像捧着只凤凰一般,一边绕着坟墓转圈,一边念念有词。整个仪式不到一刻钟就都完了,待女客们上来后,就忙着上供、烧香、点烛、化纸、献花、放鞭炮。刘守恒束手站在一边看,男男女女排着队,争先恐后下跪磕头,那被人一直围着的民政局长最后作了现场讲话,无非是感谢众位亲友,老母得以安息之类,但是看得刘守恒不禁暗暗羡慕。 民政局长老母亲的墓地,背靠青山,视野开阔,下边是清澈如镜的湖水,远处莽莽苍山形如巨龙奔涌而来,一看风水就好,这有些像市内的那些别墅区。而c区和D区,地势低洼,阴冷潮湿,冬季雪后初晴,富人区的雪化了,贫民区还积满厚厚的冰雪。刘守恒经常想,埋在那里不光死人受罪,活人也不会发达,要是自己死后能葬在A、B随便一个区就好了,如果有后代,下一辈的人恐怕就会翻身得解放。但他也只能是想想,这两个墓区的地价,超过了市内豪华住宅小区的房价,即使内部照顾,给他一些折扣也买不起。“现在死个人,也不是好死的啊!”刘守恒有时会这样抱怨。 墓地里的寂寞,比城里人常说的那种寂寞要胜过百倍。刘守恒实在搞不懂,那些白天在车水马龙里穿行、晚上在灯红酒绿里消磨的城里人,为什么会感到寂寞。他每天巡视墓地,巡视完了就坐下来,背靠着任意一块墓碑,晒太阳,看天空,看远处的山和脚下的湖水,四周是一座座坟墓,在阳光下泛出刺眼的白光。除了风声和偶尔的鸟叫,他能听见的就只有坟墓石缝里小虫细微的声音,甚至蚯蚓在土里穿行,伸展腰身的声音都能听到。在这样的死寂中,刘守恒经常会生出些感叹来。他现在是越来越老了,眼睛花不说,耳朵里总是响着整整一个夏天的蝉鸣,“死啦死啦”地叫个不停。他巡视一次墓地,过去只要一小时,现在却需两小时,而且每次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黄汉堡总笑他,要死了,要死了,你吃了那么多高档的供品,拿了那么多的谢师钱,看来也是冤枉的。话虽难听,但说的不假。 刘守恒其实并不怕死,因为他认为,人从一生下地那天起,无论是怎样的活着,不过都是一天天、一步步地走向这个墓地罢了。另一个原因是,他把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在D区的边上买了一穴墓地。那个地方地势稍高,看得见一小角湖水,远看的话,除了对面坡上高大的树林有些遮挡,视线也还过得去。真要说还有什么缺憾的话,那就是碑文了。刘守恒想,人过留名,鸟过留声嘛,总要给自己或者今后看的人留下点什么吧。他当然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像墓地里的那些人一样,在墓碑上写出多姿多彩的一生,但是再怎么着,也不至于立一块无字碑吧。历史上立无字碑的,好像只有武则天,不过人家是皇帝,不好写才那样做的。 刘守恒的碑文难以确定,主要是他的经历有些与众不同,有的话不能不写,但又不能直写出来。比如说B区最后一排的董媛,听人说好像是遭祸事死的,到底遭的什么祸事,人家就没有写,只在最后写上“仅享春光二十一度”。董媛的墓碑上,还镶嵌着她的彩色照片,刘守恒第一次看时,吓了一跳。这是一个非常年轻、非常漂亮的女孩,并且很像刘守恒年轻时遇到的一个人。 董媛的照片上,是她用手拉着一枝花正在闻花的镜头,背景是四野盛开的鲜花,那一朵朵蓝的、黄的、紫色的花,像要溢出香来。董媛那光洁的额头、修长的眉毛、甜甜的笑容,酷似刘守恒年轻时的女友郑若洁。这幅照片深深吸引着刘守恒,总希望从碑文上探出她的一点什么来,比如她的职业、工作单位、死亡原因,等等。但是无论怎样翻来覆去地看,从那短短的几十个字当中,他什么也看不到。 郑若洁好像也有一张这样的照片。不过说郑若洁是他的女友,其实很勉强。因为他们在一起共事不过两年,而真正在一起,也只是一个晚上罢了。P4-6 序言 生命在鲁院 李一鸣 鲁院,一个神奇的所在。一个小院,隐在十里堡;一座小楼,藏于芍药居。居于大都市,却没有豪华,缺乏轩敞。但在多少作家心里,她却是殿堂般神圣,故乡般温暖。为她而来,跋涉千里;从此而去,频频回眸。一根肠子拴牢思念与向往。时间万水,空间千山,更使她成为记忆虚化、情感美化、想象幻化中的心灵憩园。鲁院,意味着单纯、纯粹、青春、美好,意味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文学栖居的远方。从与她结缘那天起,“鲁院”便凝为一个永不消逝的“情结”。回望,相忆,引颈,怅惘,成为离去学员定格的精神形象。 在鲁院,他们经历着思想性引领,底蕴性打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讨;他们坚守着明净的价值自觉,明晰的精神秉持,滚烫的心灵追求,深沉的文学担当;他们发愤着,孜孜不倦、兀兀穷年地阅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涵泳,博考经籍、摭华摘艳的覃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交心,且行且思、且珍且惜的实践,投身生活、扎根实际的体验,吟安一字、拈断数须的磨练;他们享受着,思与思的碰撞、诗与诗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诊断性研究与方向性发展的融通,拒绝知识性傲慢,呈现平等性亲和,力行研究性对话,达致成长性提高。 在鲁院,他们阅读先人著作,聆听音色清晰的经典,追根溯源,捕捉远古的回音;披览当下文丛,沉潜涵泳,如鱼在水,探寻未知的秘境;清夜独坐,一桌、一椅、一笔、一纸、一键盘、一屏幕、一腔心绪、一幅剪影…… 在鲁院,他们步入精神世界,感受读书写作的灵性之关。 关在品位。一个人抛却物欲,远离浮躁,沉下心,稳住神,坐得住,学得进,写得沉,不论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是烈焰炽炽、热风难耐,潜心攻读,养性修身,自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品位。灯红酒绿,太醉;香车美女,太俗;追名逐利,太累;鸡毛蒜皮,太碎。只有读书写作,最好、最妙、最美! 美在享受。读书写作,拍案而起,击掌而坐,捧腹而笑,抚掌而哭,扪胸而问;为之歌、为之舞、为之泣、为之诉;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己;寻回真情、真意、真志、真理;使人生得其所、生活充实、生长快乐、生命美丽。书人默契,会心而悦,读书写作真好! 美在进向。书到用时方恨少,写到深处最有味。读自然,一朵花上见命运,蓬松白云有人生;读社会,红尘滚滚藏清明,关系交织蕴涵深;读人心,大海般喧腾,密根般纠结,一个针眼,穿过八级大风;读佳作,形象上入心,理论上入脑,全局上着眼,细微处体验,读出语言、读出情感、读出哲学、读出诗性。读书,可救急;写作,能救命! 于是,读书写作,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追求、生命状态。 有一种力量,叫文学; 有一种关好,叫回忆; 有一种感动,叫青春; 有一种生命,在鲁院! (作者为现鲁院常务副院长) 后记 自出了鲁院丛书《恰同学芳华》第一辑后,许多学友便问我,何时也能帮他们出上诸册。但这只是一个同出版方沟通好可遇而不可求的愿望。现鲁院已办至了二十七期,学员也超过了千人,而这众多学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且有写诗的,有搞评论的,也有翻译班。很难集起精锐总体展示一番。这第二辑丛书主要是从鲁8届、15届、19届、21届及鲁22届、23届、24届及27届里爬罗剔抉出来的,还有几人是在鲁院办的地方班及旁听生中遴选加入的。当然亦有鲁2期上辑未能收入的王爱英、王雁翎、温远辉等续作。与第一辑相比,有些零散。但这一辑也收入了葛水平、李浩、张楚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者。 这一辑比较集中的是由山哈同学组织的少教民族班的十多部作品,之前他多次寻问我丛书起承转合的情况。这些个风格迥异的出入文君,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创作的举手投足。 编辑丛书时,在正常的流程中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许多学员因规定好的字数,常会有多退少补的状况。而那些缺阙的字数又要千催万促的才能迟迟补齐。有些学员虽上了鲁院,但因文字工作的历练未能到家,总要三番五次地才能修成正果。不过总体来看,这仍不失为鲁迅文学院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鲁院学员将学习成果浓缩成自己的作品,应是个水到渠成的展示,但这事具体规划起来却很繁琐,从编辑到出版每个流程都要事必躬亲。有时为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翻来覆去地推敲更换。这经常会同作者、美编、排版等人说话时不留情面,但事后,文图调整好了又如释重负。这都需要两方面去交涉。最后小到各位学友的地址电话都要一一核实。 大家知道,这几年的出版业很萧条,相应的紧缩政策也给出版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出版文学书籍尤其难。现在这套丛书赶上了机遇,还算顺利。这套丛书共60本,比上一辑多了18本,也是尽其所能容纳一些同学,只是这种苦心不知可有人知?孰是孰非,孰好孰坏也就如此这般了。这套丛书小说集子50本,散文集10本,涵盖了同学们创作的方方面面。编辑丛书的过程中,因出版社的要求,中途有些同学的因涉及到种种原因要换稿、换书名,经交涉,有的保留,有的换掉,也是没办法的事。 在编完上一辑丛书时,我曾说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这路又向前走了一步,不知以后还能走多远,抑或是就此止步了,也未可知。但身为主编班的一员,主编这样一套丛书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每一届鲁院班都少不了各位老师苦心积虑、精心编排的课程,启发式的指点江山。郭燕、陈涛及诸多导师们的画龙点睛。在此特感谢李一鸣常务副院长作序、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及敦煌文艺出版社再次出手鼎力相助。愿鲁院及其学友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文坛的梯田上。 丛书主编王童写于乙未年壬午月小暑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