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雅克·巴尔赞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30岁构思,50余年酝酿,85岁动笔,93岁出版,美国“国宝级历史学家”雅克·巴尔赞毕生心血巨著!

★《纽约时报书评》惊叹:史学大师的绝世之作!

★《从黎明到衰落》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被评论界赞誉为“20世纪的文化圣经”!

★著名学者余英时唯一亲笔推荐的西方文化史,专门撰文盛赞:《从黎明到衰落》不是一本普通的史书,而是一位博雅老人一生读书和反思的最后结晶!

★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14周名列前茅;Amazon五星强力推荐;邦诺书店Top10推荐;每月之书俱乐部重点选书。

★台湾:诚品书店“年度之最重量出版”;博客来书店“年度百大人文类畅销书”。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上下)》由雅克·巴尔赞所著,《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纽约客》《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等欧美近百家权威媒体一致推荐。

内容推荐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上下)》由雅克·巴尔赞所著,史学大师将500年的西方文化编织成一部优美流畅、气势恢宏的史诗巨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化论著;两卷在手,纵览五百年西方文化的宏伟画卷!

民主政治、个人自由、女权运动、性解放、工业化社会、原子弹、数字时代……西方文明带来的美德与罪恶,几乎已经完全渗透全球每个人的生活,你可知道这一切从何开始?让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带你回到过去,细说西方文明如何在五百年中渐渐开花结果,带来我们如今所见的世界;又如何盛极而衰,面临再生的瓶颈……

巴尔赞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末500年间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思潮、宗教、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科技发明、民俗及社会生活等。他以四场“真正的革命”为标志来对这五百年进行划分: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和社会革命,并以此为主轴,详述这些变革在思想与物质层面所带来的冲击,这些冲击又如何交互作用塑造出今日我们所见的世界。

在他流畅的文笔之下,五百年的历史故事也能像《红楼梦》一样,出场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剧情”高潮迭起,无处不精彩!不论是名列史传却面目模糊的名士,或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巴尔赞都能还他们有血有肉的真面目;书中有爆炸性的大事件,也有乍看琐碎却寓意深远的琐事,经过大师提纲挈领,五百年来多不胜数的种种事件人物,逐渐融合成一幅属于西方文明的立体图像。

阅读《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上下)》,注定是一段非比寻常的西方文化之旅。

目录

作者的话

序言 从目前的关切到本书的题材

第一部分 从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到玻意耳的“无形的学院”

 四分五裂的西方

 新生活

 典雅文字

 “艺术家”的诞生

 横断面:1540年前后马德里所见

 乌托邦主义者

 史诗与喜剧,抒情诗与音乐,批评家与公众

 横断面:1650年前后威尼斯所见

 无形的学院

第二部分 从凡尔赛的沼泽、沙地到网球场

 君主制革命

 有民主精神的清教徒

 规范的统治

 横断面:1715年前后伦敦所见

 奢华的景象

 百科全书的世纪

 横断面:1790年前后魏玛所见

 被遗忘的大军

第三部分 从《浮士德》第一部到《走下楼梯的裸女》第二号

 灵与智的结合

 横断面:1830年前后巴黎所见

 议会之母

 事物驾驭人类

 横断面:1895年前后芝加哥所见

 精力的巅峰

 立体主义十年

第四部分 从“大幻想”到“西方文明不能要”

 大幻想

 作为预言家和小丑的艺术家

 拥抱荒诞

 大众生活和年代

试读章节

人们也许会想,为什么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没有听从教皇的要求去惩罚路德和他那些追随者呢?为了诱使腓特烈服从这个要求,教皇还奉送了“金玫瑰”这个崇高的荣誉。腓特烈创建了维登堡大学,并安排了学校的人员编制,因此,他既是路德的君主,又是路德的雇主。他本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热衷于收藏圣人遗物。据说他共收藏了8000多件圣物,包括耶稣摇篮里的干草。但是,他终其一生一直在保护这位焚烧教皇敕书的僧侣教授。

从诸如此类抵触教皇的迹象中,可以察觉到世俗统治者对宗教统治者的反感,地方当局对中央当局的敌对,以及德国人民族感的加强,这造成了对“外来”要求的不耐烦。在与教皇和罗马教廷的冲突中,一些人自然而然会感到“那些意大利人”在干预“我们的事务”。其他人可以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所著《日耳曼尼亚志》一书中找到民族自豪感——尽管当时日耳曼民族并不存在。在塔西佗笔下,罗马既腐朽又卑贱,而各个日耳曼部落则具有高尚的道德和自由。萨克森的腓特烈不一定会同意这种站不住脚的对比,但是个人的情感驱使他去保护路德:梵蒂冈的官员要对他心爱的大学里的教员兴师问罪,这是对他的冒犯。

当时宗教分裂还不成气候,教皇的要务仍然是打击异端。他争取到了刚刚当上罗马帝国皇帝,年少气盛的查理五世的支持。查理五世同意等帝国议会,即著名的沃尔姆斯议会,下一次开会时审判维登堡那个捣乱分子。审判者软硬兼施,第一天,被告曾现出刹那的软弱,但第二天即表现得英勇不屈——简直像悲剧情节的转折。腓特烈担心路德有性命之虞,于是派人把他劫走,藏在一座城堡里,这座城堡就是现在成了旅游胜地的瓦特堡。

路德逃过一劫以及他的理论得到传播全靠世俗力量在多地同时给予的支持。一个革命思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得到“不相关的利益”的强有力支持,而唯有军事力量能保证这一思想不被消灭。

在瓦特堡,尽管魔鬼派出的群鸦乱噪,多方捣乱,路德还是把《新约》翻译成了德文,并且选择了绝大多数人都懂的一种方言。如果大家都能看懂福音的话,就会明白他的意见是正确的。福音派(Evangelical)的名称便由此而来。它比新教徒的名称老得多,也一直比新教徒一词更常用。新教徒(Protestant)的名称事出偶然,来源是一些代表抗议(protest)可能和天主教徒签署的一项协议。

路德虽然由于这意外的原因停止了传教,但他仍然不断地向德国人论述有关宗教、道德、政治和社会的重要问题。他为朋友们撰写的小册子和书籍以及致友人的信函被朋友“转印”出来,他还洋洋洒洒地撰写了大量的《圣经》评注、训诫和颂词。教徒把他的拉丁文著作翻译成德文,德文著作翻译成拉丁文。为把一个问题推广到全国范围而发起如此紧锣密鼓的宣传,这是史无前例的。反对派也进行反攻,大学里出现了两派对峙,这些事件又被写成文章。向基督徒宣传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什么是良好社会的文章铺天盖地。这种现象350年后才告一段落。直到1900年,宗教书籍的出版数量(起码在英国)才首次被其他书籍超过。

这场战争在20世纪末又重新打响。宗教极端主义者是路德的唯《圣经》主义者在20世纪的翻版(>44;261)。像450年前一样,西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派,仅在法国就有172个,其中大多数是基督教教派。这种寻找信仰的新浪潮所带来的结果与当初一样,不过今天的骚动不如16世纪时的宣传鼓动那么彻底。人们要求全面回归宗教早期的状态,高呼原始主义的主题——回归到根本!当人们认为繁复的累赘已经埋没了一个体制原来宗旨的时候,当所有要求改革的理论都陷于失败的时候,他们中间最有思想、最活跃的人便会希望从“文明中解脱出来”。毋庸赘言,路德提出的“基督徒自由”也为现代的解放这一突出的主题打响了第一炮。

P10-11

序言

20世纪即将结束。进一步深究后,还会看到西方过去500年的文化也将同时终结。有鉴于此,我认为现在正是恰当的时候,应该依次回顾一遍我们这半个千年来伟大卓绝的成就和令人痛心的失败。

我还可以借此机会为感兴趣的后代描述目前衰落中某些我亲见亲历,但也许未被世人注意的方面,并说明它们同那些广为人知的衰落现象的联系。不过,书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生气勃勃、积极向上的内容:这本书的对象是那些喜欢阅读和了解艺术与思想、礼仪、道德与宗教以及这些方面活动的社会背景的人。我揣想,这样的读者喜欢有选择的批评性论述,不喜欢不置可否的大而全的叙述。再进一步揣测他们的喜好,并且为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我尽量以口语的方式来写,只偶尔流露一点儿学究气。

本书与所知的一些出色历史著述有所不同,它涵盖的时间包括现在,所以我特别花了心思来安排书中各部分的次序。联系在文化史中至为重要,因为文化是一张由许多条线织成的网;没有哪条线是独立存在的,也没有哪条线是在一个确切的日期,比如战争爆发或政权交替这类事件发生的日期,被一下子切断的。通常被称为标志着新思想问世或文化方向改变的事件只不过是突出的标杆,而非界墙。在书中,我对这类事件时有描述,但各部分的划分并不取决于它们。各章节的划分是在重新思考过去,辨别出了最清晰的格式后自然产生的。它们由四场大革命所框定——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些革命彼此间隔大约100年,它们的目标和理想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撰写此书期间,朋友和同事们常常问我花了多少时间准备。对此我只能回答:我的一生。我自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不同的时代和人物。在研究中,我发现了意外的新天地,得出了与一系列定论相左的结论。在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重温了我发表的著作后,我看到可以把我的发现串成一个连贯的故事。这里面介绍了原来湮没在历史中值得了解的人物,也描述了已知人物的新特征,并对人们熟悉的观点,尤其是对关于我们今天的成就和麻烦的历史来源的流行见解进行了重新评价。

我不期望读者会十分满意。谁也不愿意听到自己长期信奉的观点受到质疑,更不用说找出理由来为一条曾经被奉行而现在却受到普遍谴责的原则或政策开脱——比如君权神授或宗教迫害。在我们这个如此宽容、开通,而且意识形态如此厌恶暴力的时代中,如果想说明16或17世纪的时代特征有其道理,一定会触怒正直的人们。然而,如若不了解当时的情况之所以存在的道理,我们对现代思想和道德的理解就是不完整的。

我并不赞成君主统治,也不赞成迫害他人或任何其他应该已被摒弃的恶行。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表示,我没有从流于现行的偏见。在争取达到历史学家的超然和同情的努力中,对付我自己的偏见就够我忙的了。如果像兰克所说的,每个时代在上帝眼中都有其存在的道理,那么在人①的眼中它至少应当得到同情。

超然不一定意味着客观。每个观察家都有某种方式的偏见,这是不言自明的。然而,这并不是说对偏见无法警惕,或者说所有偏见都造成同等程度的歪曲,或者说刻意控制偏见与对其大肆宣扬同样糟糕。比方说对艺术,发现自己的盲点就做到了“客观”,这是超然的第一步。第二步是避免贬低那些无法引起自己共鸣的东西。然后还应把他人经研究做出的判断宣告于世。

因为我认为我们漫长的历史中有一些事件和人物与以前人们所认识的不同,所以我必须偶尔以我自己的名义发表意见并提出理由说明我为何持不同看法。我希望这样文责自负不会使一些评论家因此把本书定为“一本固执己见的书”。我要问,哪本值得一读的书不是如此?如果亨利·亚当斯只是对吉本随声附和,亦步亦趋的话,我们也不会珍视他的作品了。

关于己见这个问题,威廉·詹姆斯思考后得出结论说,哲学家呈现给我们的不是对世界的转述,而是对世界的看法。同样,史学家提出的是对过去的看法。好的历史著作不仅合理可信,而且有无可争辩的事实做坚实的基础。事实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但事实的选择和组合却因人而异。看法就是通过排列事实的格式和其中的寓意来传达的。所有历史学家也正是以此种方式来补充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多读几位不同史学家的著作就会越来越多地了解历史的错综复杂。要想绝对准确无误地知道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恐怕只能求诸上帝了。

谈到寓意,需要在此说明一下书中使用的手法和符号。先说页侧引语的作用,这些引语是为了提供有关人物的“自我和声音”。它们就像杂志中常用的“摘句”——从文章中摘出来以吸引读者的句子。本书中用的不是“摘句”而是“补旬”。插入引语而不加介绍是为了缩短篇幅,不用通常的“像伊拉斯谟给亨利八世的信中所说”、“马克·吐温谈到圣女贞德时说”这类字眼,否则引语结束时还要费笔墨收尾。我还利用这个小发明把不同的引语并列以达到对比和强调的目的。读者读完此书后会发现自己同时还欣赏了一部精辟妙语的选编。

同样为了简明起见,我用16C、17c这类字眼来指世纪。用早期、中期、晚期来更为精确地标明时间,尽量少用确切的日期,因为人物、著作和事件并非出现伊始就开始造成文化改变的。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手法是我使用的主题,即在一个时期内反复出现的思想和目标。思想在书中作了阐述,目标则寓于所叙述的事件或趋势中。以后我还会细述主题的性质和范围。

为进一步帮助读者一窥全豹,用附有数字的(<)或(>)号指示某题目初次提及或下次讨论的页数。为使读者从其他著作那里得到进一步的启迪,我时时插入一句“参阅某某书”。这些书篇幅大多都不长。当写的是“可浏览某书”的时候,所指的是较长而值得翻阅的著作。我觉得这种参照方法要比通常在书后开列“供进一步阅读”的书单更为有用。这些书有许多不是近期出版的,但它们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丝毫不减。不像自然科学,越新越好。除了前边的一条脚注外再无其他脚注。

虽然我谈到本书内容时采用的是作者常用的第一人称口吻,但其实它是一种大协作的产物。我这一生中从他人的思想中,从阅读中,从老师那里,从和我的学生、同事、朋友以及陌生人的谈话中获益匪浅,领悟良多;去各处的旅行开阔了我的眼界;艺术家的作品使我自孩提时期就得到智力上的磨炼,享受心灵上的愉悦。当我想到这一切的时候,这来自各方的巨大恩惠简直使我承受不起。若要把这些给我以教益的人们一一列举,名单会有电话黄页那么长。我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深深的感激之情。

机缘也是助我成书的一个因素:家庭背景、生活时代和出生地塑造和指引了我的写作;失眠和长寿这两个纯偶然的因素使得一闪即逝的见解有机会一次次重现而得以澄清确定。研究文化史的人最明白他不可能全靠自己取得成功或提出卓有新意的见解。用威廉·詹姆斯的话说,“每个思想和行为都起源于你死去了或活着的兄弟们的行为”。他这句自我警策的话坦率地说明了他作为作者所处的地位,也确定了撰写历史著作的原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