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纳塞·爱德华是200年前美国康涅狄格州一位集神学家、哲学家和道德学家于一身的学者。目前,他的子孙已传了8代。其中,有13人当了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授,14人创建了大学或专科学校,80多人成了文学家,一人就任副总统,一人做了大使,20多人任上下两院的议员,18人成了报社、杂志社的负责人或者主编。
但是,同是200年前,美国纽约有一个叫做马克斯·朱克的酒鬼、赌徒,他的子孙也有8代。其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7人因杀人被判处死刑,63人因偷盗、诈骗等被判刑,因喝酒夭亡或成为残废者也很多。
以上两个例子令人感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嘉纳塞·爱德华家由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良好,因此人才辈出;而马克斯·朱克由于家庭环境恶劣,从小缺少良好教育,因此,其子孙大都走上歧途。可见,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一位教育专家指出,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温馨美满的家庭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之间理应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分歧,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在这样合作、谅解的氛围中,孩子不但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合作、谅解,而且孩子的思维意识、能力等也会得到和谐发展,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形同陌路,处事自私,争吵不休,这样家庭的孩子心理往往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因此,为了教育好孩子,一定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规范。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父母说话办事不能以势压人,应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这才有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在某些家庭中,在教子方面,强调孩子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听从就惩罚孩子。在这类父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的男孩,往往会缺少自主权,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的个性特征,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变坏。
有些家长只想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过分娇宠,有求必应。父母过分包办代替,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男孩往往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发脾气、好夸口的品性,也不容易成为好男孩。
还有些父母采取对孩子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孩子因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会形成富于攻击、冷酷,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这样的男孩将来的发展也会遇到障碍。
因此,为了使儿子健康成长,父母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担负起教子的责任,认识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样,才可能让儿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将来在社会上顺利地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P3-4
中国人历来将子女看成自我乃至家族的延伸、扩展,正如“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之类的俗语所反映的那样,中国文化中的这种内在生活动力至今不但丝毫没有减弱,而且有增强的趋势。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百姓最认可、最大的生活动力,来自于对子女发展的期望,这超过了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对家庭幸福的追求。
对于如何让下一代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的问题,每一个父母都有很重的责任感。大部分的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目的都很明确:很渴望培养出一个“杰出的棒孩子”,最起码不是一个坏孩子。至于:如何培养出一个好儿子?很多父母的答案就不是那么明确了。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同样,我们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因此也顺理成章的形成了另外的一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个“好”字该怎样理解呢?把孩子教“好”,并非单纯让孩子争得第一、获得奖赏、在某个领域出人头地。也不跟社会的财富、地位、名声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成才成“家”的资质,孩子有个体差异,孩子之所以是你的孩子,就是因为他是不同的。因此,“好”的标准也应该是不同的。
孩子“好”的定义应该跟孩子的个体有关。不能拿它跟社会成就(财富和名声)来比较定义。它只能跟孩子自己有关系。“好”孩子,就是把自己做到最好的孩子,把孩子“教好”,就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让孩子成为爱因斯坦、变成比尔·盖茨。孩子只需要在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明天比今天多些进步。就足够了!
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是非常高的、终其一生的要求,所以,这只能作为是教育孩子的一个目标和追求,向这个方向靠拢,孩子就会越来越好!
遗憾的是,生活中的大部分父母在实施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是按照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社会对未来成人的要求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根据孩子的需要和孩子的发展来实施,而是根据家长和父母自己的需要来进行教育。
孩子的所有经验和认识以及感觉、需要都跟成人有很大的差距。要教育好自己的儿子,首先就要采取得体的方法,了解并满足孩子的需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角度,来选择教育的方式,这当然需要父母的智慧!
《教出好儿子》一书中,给家长提供了很多非常实用的建议,让父母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帮助儿子校正成长的方向,培养良好的性格和习惯,发挥独特的潜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舞台上,尽展充满阳刚之气男子汉的风采!
郝强编著的《教出好儿子》一书中,给家长提供了很多非常实用的建议,让父母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教出好儿子》帮助儿子校正成长的方向,培养良好的性格和习惯,发挥独特的潜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舞台上,尽展充满阳刚之气男子汉的风采!
郝强编著的《教出好儿子》内容介绍:孩子像制造陶瓷用的黏土一样,可塑性是很强的,环境和教育想把他培养成什么样,他就能成长成什么样。
促进孩子发展的家庭教育,应当是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孩子。教出好儿子,就是把儿子教育成他本来可以成为的“最好的自己”,而不是硬让他成为爱因斯坦、变成比尔·盖茨,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应当放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