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二十四史》涵盖了中国古代清以前的全部历史,是中国古籍中最有价值的图书,读之,可以令人知古知今知未来;用之,可以经纬天地,纵横捭阖;藏之,可以使你的家庭书香有继,蓬荜增辉。但二十四史对于现代人来说,又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读不懂,二是读不完,三是买不起。张传玺教授主持主编的《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上述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让我们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之中,去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智慧,让你学会不仅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还可以洞悉社会历史的发展。它会让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史记(1)》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司马迁的《史记》的第[一]册。
司马迁的《史记》初名《太史公书》,司马迁(前145~约前90年)撰,全书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总计五十二万余字。记事上起五帝,下迄汉武帝中期,长达三千年之久。《史记》系中国纪传体正史开山之作,故位列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1)》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史记》的第[一]册。
《史记(1)》由张传玺等主持主编。
黄帝生二十五子,独立建姓的有十四子。
黄帝居住轩辕丘,娶西陵氏之女,她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妻,生二子,二子都成了天下的君主。长子玄嚣,即青阳,下封为江国诸侯;次子昌意,下封为若水诸侯。昌意娶妻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高阳。高阳德行高尚。黄帝去世后,葬在桥山。他的孙子,昌意之子高阳继位,这就是颛顼帝。
颛项帝,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他镇静沉谋有远虑,通达明理;善于教民种植五谷,圈养牲畜,开发土地,办事顺应季节效法自然,敬奉鬼神并制订礼仪,教育民众,陶冶民气,沐浴斋戒、祭祀天地神祗。他北上幽陵,南下交陆,西至流沙,东进蟠木。各类动物、植物,四处山岳河湖之神,凡日月所照耀之处,无不服从归顺他。
帝颛顼生子名穷蝉。颛顼去世,玄嚣之孙高辛登位,这就是帝喾。
帝喾高辛,黄帝之曾孙。高辛之父峤极,娇极之父玄嚣,玄嚣之父就是黄帝。玄嚣、娇极不曾称帝,至高辛才即帝位。高辛是颛顼之侄。
高辛生来神异,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他遍施恩德,广利民众,不为自己谋利。聪明辨析,以知远方;精于观察,以知精微。顺从天意,掌握民众之需。仁爱有威,宽厚信义,洁身自好,天下归服。他收获土地的物产而节约使用;抚慰教育民众而顺应时势加以利导。制订历法推算日月星辰运行、季节的变化,明了鬼神从而恭敬事奉。高辛神态庄重,德行高尚;行事合于时宜,衣着平凡。他的恩德似水灌大地,公正不偏遍天下而无遗。所以,凡日月照耀、风雨施及之处,无不归顺。
帝喾娶陈锋氏之女,生子放勋;又娶姬訾氏之女,生挚。帝喾逝世,长子挚继位。挚即帝位,不善治国,由其弟放勳接位,这就是帝尧。
帝尧就是放勳。他如天一般仁爱,像神一般聪慧;靠近他,如太阳一样温暖;远望他,如白云一样高洁;富裕而不骄横,高贵而不跋扈。他头戴黄帽,身穿黄服,乘坐白马红车。他保持高尚品德,团结亲近九族;九族和睦,又使百官熟知职守;百官恪尽本职,四方诸侯便能和睦合作。
尧然后命羲氏、和氏,恭顺天意,观察日月星辰运行以制订历法,谨慎地教民不误农时。他分别任命:羲仲居郁夷的旸谷,恭迎日出,有序农耕。据春分黄昏中天鸟星出现,确定仲春季节。这个季节,人们分散劳作干活,鸟兽交尾育子。又命羲叔居住南交这个地方,有序安排夏天的农活,据夏至黄昏中天大火的出现,确定仲夏季节。这时,人们生活安逸快乐,鸟兽换上了稀疏的新毛。任命和仲居住在西方的昧谷送落日,管理监督秋收,秋分之夜,昼夜革分,据黄昏时虚星出现在南方,确定仲秋季节。这时民众欢乐,鸟兽的羽毛长齐。再命叔和居住北方的幽都,抓紧安排好过冬事宜。据冬至黄昏昴星的出现,确定仲冬季节。此时民众穿冬装,进屋避寒,鸟兽都长出细密软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校正四季时令。帝尧还向百官公示,各种事都要按时办好。
帝尧说:“谁可以继承我的事业?”放齐说:“长子丹朱明达聪慧。”尧说:“唉,他不讲道理,无德,好争,不能任用。”尧又问百官:“还有谁可以?”谨兜说:“共工广聚民众,遍施众事,可以一用。”尧说:“共工善于巧辩言辞,办事无能;外表貌似恭敬,内心却连上天都敢怠慢,不可任用。”尧帝又问:“唉,四岳长老,洪水滔滔,汹涌浩荡,包围了山岭,淹过了高地,众人都忧心忡忡,哪个有能力治水?”大家都说鲧行。尧说:“鲧违背教化命令,伤害人类,不能任用。”四岳长老说:“他的才能很突出,不妨试一试!要是真的不行就算了。”尧便听从四岳,任用鲧。鲧治水九年,治水没有丝毫成就。……
P2-3
《史记》初名《太史公书》,司马迁(前145~约前90年)撰,全书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总计五十二万余字。记事上起五帝,下迄汉武帝中期,长达三千年之久。《史记》系中国纪传体正史开山之作,故位列二十四史之首。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县龙门(在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他出身史官世家,远在周朝其远祖就曾任史官,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长期做太史令。其父去世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之职。其父生前就已着手编撰《太史公书》,所以说司马迁撰写《史记》也是继承父亲未竞之志。他童年时曾从事农牧劳动,十岁时开始学习古代典籍,师从著名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研读儒家经典,博览先秦和汉书诸子百家学术著作,并且掌握广博的天文历数知识,具有了渊博的学术知识和深厚的文学造诣。所有这些良好的学识修养都是成就他史学、文学杰作的重要条件。
司马迁二十岁时,“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次长途旅行,广泛考察社会,深入了解民情风俗,探寻了许多历史传说的遗迹,搜集了众多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之后他任郎官,侍卫汉武帝。三十岁时,“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为平定西南、开发西南地区做出了贡献,这也为他考察西南地区民族、山川形势、风俗习惯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他创作民族史、边疆地方史提供了丰富史材。三十八岁任太史令,使他有条件遍阅历代典籍、皇帝图书档案,为他编撰《史记》提供了客观条件。四十二岁时,他主持制定《太初历》,随后正式开始撰写《史记》。
司马迁在四十八岁时,因他为李陵降匈奴事件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宫刑。面对奇耻大辱,司马迁没被巨大精神创伤摧垮,反而含悲忍痛更加愤发写作,越发坚定了完成《史记》这部鸿篇巨著的决心。他以历史上圣贤们勇于面对灾难的精神激励自己,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菱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尽管这里有说错的地方,但是它说明《史记》也是“发愤”之作是确定无疑的。他在五十岁时被赦出狱,担任了由宦官才能担任的中书令一职,经过十多年忍辱负重的辛勤创作,终于在五十五岁时完成了倾注他毕生心血的伟大著作《史记》。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司马迁的宏愿终于实现,《史记》也终成名山之作。
《史记》的纪、表、书、世家、传五体,是史学史上的创举,是古代典籍编撰形成的继承与发展的产物。“本纪”仿《春秋》体例,记事以年月日为纲。“表”仿谱牒体例,创立世表、年表、月表形式,言简事丰。“书”仿《尚书·禹贡》、《礼》的体例,记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与事件,其中不乏有关古代科学的记载。“世家”仿《国语》体例,记西周以来诸侯国史。“列传”,有群传、合传、专传,分别记群体人物、经历相似人物、重要人物个人事迹,其中有一技之长的人物传、少数民族传、藩国传、外国传,都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传记。《史记》的五体是纪传体史籍的完备整体,对纪传体二十四史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一直为后世史学家所推崇。继起的《汉书》,直至《明史》,合称“二十四史”,是纪传体断代史,无不依照《史记》开创的体例成书,并被官方钦定为“正史”。《史记》无疑是历朝历代修史的典范,新兴王朝为已灭王朝修史,皆以《史记》的成规修撰,形成所谓“国可亡史不可灭”的不成文规则,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史记》的开创之功,如此伟大,足以永垂史册。
《史记》不仅是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古典文学优秀作品。司马迁以他机敏深邃的洞察力和匠心独运的文学艺术手法,刻画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形象,确立了传记文学的创作形式,从而具备了描写人物的文学作品的特点,这种创造性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空前的。《史记》所写人物以叱咤风云、名震千古的大人物为主,即帝王将相、圣贤伟人,同时也描写了一些小人物,如食客、市井豪侠、草莽壮士、商贾贩夫、隐士刺客等。塑造这些人物有的弘扬了人物的豪迈进取精神,成为展示英雄人物的画廊;有的描绘了一些人物的悲壮惨烈壮举,成为展示悲剧人物的画廊。如《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赵世家》、《吴世家》、《越世家》、《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李斯列传》、《扁鹊列传》等篇都堪称杰出的古典短篇小说,其中历史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音容笑貌栩栩如生,读起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其中一些人物、事件成了后代小说、戏曲题材。汉、魏、六朝以后传记,唐、宋传奇,明、清志怪小说等在体裁形式上多缘起于《史记》。尤其是《史记》的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语言风格,不仅代表了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更是唐、宋以后散文家效法的楷模。
正因为《史记》在史学、文学两方面的杰出成就,所以二千年以来在学者中享有极高声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刘向、扬雄对它评价都很高。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虽不赞同司马迁的比较自由的观点,但还是对《史记》给予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肯定,他说:“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赞》)南宋史学家郑樵高度评价《史记》说:“使百家而下,史官不易其法,学者不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通志·序》)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又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廿二史刮记》)鲁迅先生指出,《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全集·汉文学史纲》)高度概括了《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历代学者为《史记》的体大思精,内容之丰富所折服,自汉至今研习《史记》者众,注释、疏证、评论之专著甚多。特别是清代以后对《史记》的研究蔚然成风,名家名著盛极一时,传世版本也极为复杂众多。这里无法一一介绍,仅就其有代表性研究专著及版本略述一二。刘宋有裴驷《史记集解》,唐代有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明代凌稚隆《史记评林》、清代有王元启《史记正讹》、梁玉绳《史记志疑》、崔适《史记探源》等,近人有张森楷《史记新校注》、陈直《史记新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程金造《史记管窥》、韩兆琦《史记评议赏析》、王利器主编的《史记译注》等,可做今天阅读《史记》的主要参考书。在《史记》一百三十篇中,司马迁十篇未完成,“有录无书”,西汉刘向整理皇家图书时,曾建议续史,到后汉续者竟达十九人,但仅有西汉侍郎褚少孙所补十篇补人《史记》一道刊行于世,凡褚氏所补文字,前面均冠以“褚少孙日”字样。
关于《史记》版本,从传抄进入刻印,始于北宋。第一个刊本始于淳化年间的《史记集解》,因残缺而于景韦占、绍兴年间重修,其中还有元末明初递修本,今幸存,被视为海内珍本。南宋有绍熙黄善夫刻本,有绍兴、乾道、淳熙年间刻本,元代有中统、大德、至元年间刻本,明代有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刻本,其中万历南京国子监刻本简称南监本,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简称北监本,崇祯年间有毛晋汲古阁本。清代有文澜阁本、乾隆武英殿刻本,同治金陵书局刻本。现代有中华书局的繁体、简体两种标点排印本,是今人研究、阅读《史记》的主要依据。
为了避免与《汉书》重复翻译,本书做了一些节选,凡是汉代部分均删除不录。先秦部分个别段落文字也有删节。十表只录序言,表格一律不录。八书除汉代部分删除外,有关先秦部分也有删节,尽量选录其中精彩内容。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疑难之处参考了前人及当代研究成果,对有定论的译文也尽量选用成说,不再标新立异。对有争议的译文,则比较众说,参考己见。在翻译原文时,如遇原文文意易懂之处,便使用原文,不再多费笔墨做重复性引申翻译,以便保持译文的简明。翻译古文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难免有错陋之处,见笑方家,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