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人,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
其实人恰如一本书,只要我们能够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我们就完全可以将人心当作书一样拿在手中阅读。于是,我们便可洞悉人的本性,进而能够用一种积极与自信的态度去面对芸芸众生。其实与人接触,我们可能在第一眼便窥出两分端倪,但要真正地去了解一个人,还需要我们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考虑。
辨别真相需退隐静观
分散,便很容易受挫,那些图谋不轨者善于隐藏其真实意图,本意是要独占鳌头,却常常甘愿暂居第二。他们下手害人的最佳时机不外是人人都看不见他们张弓搭箭的日堠。所以对于他人的阴谋诡计,我们一定要小心识破,要提防他们翩翩来去,伺机夺取其猎物。他们为了阴谋能最终得逞,往往要声东击西,往来周旋。他们如果做出表面上的让步,你切不可轻信松懈。有时,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明白,你早已识破他们的花招。
张扬的敌手未必险恶,难对付的是外表柔弱的奸邪之徒,因为他容易让我们因疏忽而遭暗算。
谨慎最能防备欺诈。若对方心思精细,你就更应小心。有人善于将他的事变为你的事。你若看不透他们的意图,很有可能就会被其利用。辨别真相需退隐静观,因而智者与谨慎者从不急于下判断。
东晋大将军王敦去世后,他的兄长王含一时感到没了依靠,便想去投奔王舒。王含的儿子王应在一边劝说他父亲去投奔王彬,王含训斥道:“大将军生前与王彬有什么交往?你小子以为到他那儿有什么好处?”王应不服气地答道:“这正是孩儿劝父亲投奔他的原因。江川王彬是在强手如林时打出一块天地的,他能不趋炎附势,这就不是一般人的见识所能做到的。现在看到我们衰亡下去,一定会产生慈悲怜悯之心;而荆州的王舒一向保守,他怎么会破格开恩收容我们呢?”王含不听,于是径直去投靠王舒,王舒果然将王含父子沉没于江中。而王彬当初听说王应及其父要来,悄悄地准备好了船只在江边等侯,但没有等到,后来听说王含父子投靠王舒后惨遭厄运,深深地感到遗憾。
有的人往往欺下罔上,无恶不作:在强者面前奴颜卑膝,阿谀奉承;在弱者面前却盛气凌人,横行霸道。他们以柔来掩盖真实的丑恶嘴脸,让人看不到他的阴险毒辣,然后趁你不注意狠狠地戳你一刀。这才是最可怕的。宦官石显虽不能位列三卿,但也充分利用皇帝对他的宠信而日益骄奢淫逸,滥施淫威。在皇帝面前他却显出一副柔弱受气的神态,不露一点锋芒,以博得皇帝的同情和信赖,借此却又更加胡作非为。严嵩是一代奸相,’可谓赫赫有名,他在皇帝面前往往是以忠臣的面孔出现的,总是显得比谁都忠于皇上忠于朝廷;而在皇帝背后却欺凌百姓,玩弄权术,恶名昭著。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总是毕恭毕敬的模样,并且始终运用赞美的语气。因此,初识之际,对方往往感觉不好意思。但是,交往日久,就会察觉这种人随时阿谀的态度,而致厌恶。
据心理学家观察了解,这种类型的人的幼年期,多数受到双亲严厉且不当的管教,以致在心中有所欲求时,就受到内在自我的苛责。久而久之,这些积压的情绪经过自律转化,就现形于表面。这样的表象,是他们所自知的,却是难以修正的,因为借着毕恭毕敬的态度,他们才能平衡内在的心理,并且欲望压抑益深,态度益甚。也就是说,他们外表的恭敬,并非内在的反映。
这种人常常过分使用不自然的敬语,常是敌意、轻视、具有警戒心的表示。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双方关系好时是用不着过多恭敬语的。比如:贵府的干金真可爱!你丈夫又那么健康,实在令人羡慕……这类口头的礼貌,并不完全表示对你的尊敬,也可能是表示一种戒心、敌意或不信任。
公允地说,毕恭毕敬的柔弱者,大多并非是什么恶人邪徒。之所以强调对他们的留心,是因为在他们柔弱的表象给我们带来安全……
P235-237
有科学研究表明,当我们遭遇某种情况或是处于高风险境况之中,事态复杂多变而亟需在短时间内掌控林林总总的信息时,我们的大脑会以截然不同的两种策略去整理、判断当时的情况,并为我们下一步的行动传达指令。第一种策略,是一种有意识的思维活动,这需要我们思考以往的人生积累,借助经验与外界指示,去设法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这种策略相对来说有章有法,井然有序,稳重求进,不足之处是缓不济急,而且它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准备,甚至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在这里,我们且称之为“慢想”。
第二种策略是一种潜意识的运作,它有时是一种创意性的决断,有时是临场的机变,有时是灵感的闪现。它迅捷且敏锐,几乎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关键。在这里,我们且将其称之为“快思”。但客观地说,这种决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于是大多情况下我们都会认为,只有搜集的信息资料越多、思考的过程越长、考虑得越周到,对我们而言帮助就会越大。因而,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只信赖那些有意识的决策——慢想。
但事实上,在人生中的某些时刻尤其是紧急的情况下,我们的瞬间判断与第一印象,亦是我们对周遭状况作出反应的良好依据,甚至较之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判断,它也丝毫不落下风!
在学术界,科学家们将这种“大脑以跳跃方式获取结论”的过程,称之为适应潜意识运用。这种潜意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会表现出来,譬如说我们初遇某人的第一印象,求职时的临场发挥,被迫快速作出的决定,等等。事实上,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就得益于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种决策机制——快思与慢想。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它既可以令我们未雨绸缪、深谋远虑,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反应、当机立断,只凭借有限的资讯一瞬间拍板定案。
显而易见,“快思”与“慢想”是我们头脑中的两位主角。它们偶尔针锋相对,但更多的时候则相互弥补,并肩作战。
那么,我们何时应该相信一瞬间的判断?何时又要召唤理性登台,控制直觉与偏见?事实上,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我们总以为自己能够驾驭思考,但结果是我们常常受到未知因素的影响,对思考的准确性充满假设与武断,有时又过分依赖昔日的感知和经验,因而常常作出因个人偏见而导致的错误决策。
基于此,如果我们还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冷静、更加机智,那就一定要学会“快思”与“慢想”的游戏规则。
笔者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在人生中的哪些时刻、哪些场景下我们需要“快思”,抓住那稍纵即逝的灵感;而在哪些事件上、哪些决定中我们又需要“慢想”,稳稳妥妥地去完成自己的人生大计。事实上,本书并不是那种一板一眼的、以学术性口吻探讨思维训练的文章,很显然我们更愿意借助那些寓意深刻的案例,以通俗干练的语言,与大家完成这次探讨。
我们何时应该相信一瞬间的判断?何时又要召唤理性登台,控制直觉与偏见?事实上,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我们总以为自己能够驾驭思考,但结果是我们常常受到未知因素的影响,对思考的准确性充满假设与武断,有时又过分依赖昔日的感知和经验,因而常常作出因个人偏见而导致的错误决策。
基于此,如果我们还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冷静、更加机智,那就一定要学会“快思”与“慢想”的游戏规则。
笔者尹晓峰编写《快思慢想》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在人生中的哪些时刻、哪些场景下我们需要“快思”,抓住那稍纵即逝的灵感;而在哪些事件上、哪些决定中我们又需要“慢想”,稳稳妥妥地去完成自己的人生大计。事实上,《快思慢想》并不是那种一板一眼的、以学术性口吻探讨思维训练的文章,很显然我们更愿意借助那些寓意深刻的案例,以通俗干练的语言,与大家完成这次探讨。
在学术界,科学家们将这种“大脑以跳跃方式获取结论”的过程,称之为适应潜意识运用。这种潜意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会表现出来,譬如说我们初遇某人的第一印象,求职时的临场发挥,被迫快速作出的决定,等等。事实上,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就得益于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种决策机制——快思与慢想。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它既可以令我们未雨绸缪、深谋远虑,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反应、当机立断,只凭借有限的资讯一瞬间拍板定案。
显而易见,“快思”与“慢想”是我们头脑中的两位主角。它们偶尔针锋相对,但更多的时候则相互弥补,并肩作战。
那么,我们何时应该相信一瞬间的判断?何时又要召唤理性登台,控制直觉与偏见?事实上,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我们总以为自己能够驾驭思考,但结果是我们常常受到未知因素的影响,对思考的准确性充满假设与武断,有时又过分依赖昔日的感知和经验,因而常常作出因个人偏见而导致的错误决策。笔者尹晓峰编写《快思慢想》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此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