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从“自产国家”向“税收国家”转型,随着1999年启动预算改革,迈出了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第一步,开始走向“预算国家”。中国公共预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发展日新月异。马骏、谭君久、王浦劬主编的《走向预算国家——治理民主和改革》以治理、民主和改革为关键词,议题广泛,内容丰富,共分五个专题,即“国家治理中的公共预算”、“预算民主和预算透明”,“公共预算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与“公共财政管理的实践和探索”,对现阶段我国公共预算研究状况进行了全景式的回顾和评述,呈现出今后开展中国公共预算研究的学术旨趣,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多视角、多路径和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同时对于中国公共预算研究领域学术思想和成果的传播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马骏、谭君久、王浦劬主编的《走向预算国家——治理民主和改革》收录了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25篇论文,共分五个专题。《走向预算国家——治理民主和改革》中这些论文主要围绕着公共预算与国家治理、预算民主、公共预算的改革和实践等研究公共预算的关键问题,基本反映了中国公共预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前沿。第一个专题关于国家治理中的公共预算,讨论了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公共预算、从政治监督学角度看公共预算监督、地方官员对预算的影响、财政补贴和公共预算制度、公共财政过程中的预算核心地位和非常规预算调整的问题。第二个专题关于预算民主和透明性问题,涉及的内容包括人大对预算监督转变的讨论、地方人大权力的重塑、公共预算中的公民参与以及国外预算透明的启发。第三个专题是介绍公共预算改革的情况,有对地方预算改革的探讨、绩效预算改革的研究和国外预算改革经验的介绍。第四个专题是围绕政府间财政关系展开讨论,有的文章讨论了宪政分权下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有的文章用不同的维度讨论转移支付问题,有的文章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还有文章研究地方领导的政治流动与政府财政表现的关系。最后一个专题是总结公共财政管理的新实践和新探索,涉及的内容包括会计制度、义务教育的公共支出、国债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政党财政的比较研究。
编者序
国家治理中的公共预算
1 走向“预算国家”:财政转型与国家建设
2 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公共预算
——一种财政国家的视角
3 从政治监督学角度看公共预算监督
4 地级市市长对于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
5 财政补贴与建立公共预算制度
——对中石化“财政补贴”的思考
6 公共财政过程分析与政府预算核心地位
7 中国非常规预算调整问题探析
预算民主和预算透明
8 人大预算监督:从形式向实质的艰难转变
9 重塑人大的预算权力:基于某省的调研
1 0宪法财产权视野下的公民参与公共预算
——以福街商业街的兴起与改造为例
11 美国财政透明度实现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公共预算改革
12 预算参与:地方预算改革的合法性危机及转换
13 从控制到结果:中国预算改革能跨越吗?
——A市绩效预算改革研究
14 公共预算改革与提高政府绩效
15 德克萨斯州战略规划与绩效预算体系研究
政府间财政关系
16 中国府际财政关系研究:宪政分权的视角
17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下财政转移支付问题研究
18 专项转移支付的政治意蕴:中央主导下的公共财政转型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综述
20 浅论改革时期中国财政分权的政治约束
——1978—1994年间省级领导的政治流动与地方政府财政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公共财政管理的实践和探索
21 预算单位会计诚信体系构建的思考
22 转型期中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利益归宿研究
23 国债规模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
24 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
——基于VAR模型对中国(1985—2005)的经验分析
25 政党政治的财政基础
——政党财政类型的比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