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上的风景(Ⅱ没有终点的旅程)/观复斋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戈国龙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道上的风景Ⅱ:没有终点的旅程》收录的日记始于2005年,终止于2010年,总共6年,分列为6卷。

此书呈现出戈国龙20多年来对宇宙人生的真实探索和参禅悟道的心得记录,其文笔与思想之风格都具有独创性,既非文人的文学创作,亦非学者的学术研究;既不同于哲学家的哲学思考,又有异于宗教家的传道弘法。然其中有诗意、有哲思、有禅味,而亦文学亦哲学亦宗教也。或诗或文,或抒情或议论;或只言片语,或长篇大论;或悟道体验,或参禅心得;或人生哲理,或宗教探寻……其文风与内容,皆随人生的不同阶段精神的发展而更新,然一以贯之的是所有的文字皆自心中流出,完全是个人真实精神世界的展现,毫无造作与虚构也。

内容推荐

精神向外追求,就永远得不到满足,它必须返观自身,找到一切价值的源头。内在的宝藏一直为我们所忽略,我们因为过分注重外在的物质欲望和追名逐利,而对于一直就拥有的那份精神源泉却无法享受。所有的灵性追求可以看成是扭转人的精神追求的方向,不再去寻求那个本质上不是你的东西,而是去发现那个本质上就是你的东西,意识回光返照,自觉自在,回到那个内在和谐的世界。如果向外追求,你就注定无法满足,因为那个不是你的东西不能满足你,只能使你迷失在异化的“他乡”,而只有回到心灵的“故乡”,你才能安身立命,找到精神的永恒的家园!

戈国龙编著的《道上的风景——没有终点的旅程(Ⅱ)》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作者兼备学者的专业知识与修行人的精神修养,将学思与体悟相结合,从胸襟中流出了本书中那些充满灵性的文字。它表明在现代工商文明占据主流的社会,还有这样一位追随老子、释迦牟尼的道路而寻求生命超越境界的知识青年;它启示我们,在有形有象的物质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值得我们去探寻。

这将是学术史、思想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般的修道者多无意于学问,而学者们又缺少修道的体验与修养,因此对禅与道的研究要么是知识性的外在研究,要么是独断性的信仰研究,而《道上的风景——没有终点的旅程(Ⅱ)》深入禅与道的内在智慧,又加以现代的语言表述,既有丰富的精神体验,又有深刻的思想反省,解行双彰,理事双圆,实为传统与现代的融会,体验与学思的结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兼具学术性与修道体验的日记体著作。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引起所有那些探寻生命奥秘的朋友们的兴趣与共鸣,让我们的心灵超越尘世的羁绊,体验到那种无可言说的宁静、美丽与富足。

目录

《道上的风景》总序

卷一 此时此地的神性欢宴(2005

卷二 任何事情都可以是静心的桥梁(2006)

卷三 在沉静中接受宇宙万方的消息(2007)

卷四 大圆满就是你真正的自己(2008)

卷五 带着乐园生活在世界上(2009)

卷六 道无时无地不与我们同在(2010)

试读章节

五月二十七日 星期日

答读者问:佛经、轮回与极乐世界

佛法深奥、微妙,由于是自学无人指点,所以自己对佛法、佛教有许多的疑惑之处,还请善知识开解。以下便是我的问题:

问题一:一是关于佛经的。我们都知道佛经是佛灭度后,众弟子根据佛在世时的教诲编写的。我想问的是“佛经是否每个字都是佛亲口说的?”“弟子们在编写经书时,是否会把自己的认识、证悟带进去,进而偏离佛的本义?”“那么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来看待佛经呢?一味地全盘接受,像对待神的旨意一样对每一个字,每字每句都要遵从?还是应该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如是否存在西方极乐世界及其什么样子等),而只关注其核心的意思,如四法印这类的?

答:你的经历和问题都很有代表性,但是言不尽意,加上时间关系,只能略作解答,每个问题之后为我的解答。

一方面,原始佛法结集经典时是很慎重的,经过诸多圣者的充分印证而试图还原佛所讲法的原貌;另一方面,那时并未有录音设备,经回忆而诵出的经典难免有失真的情形。后期大乘经典则另有源出所在,很难说是佛亲口所说。所以说,佛经并不是每个字都是佛亲口所说的。那么应如何看待佛经呢?我的看法是,我们并不需以是否佛说为真理的标准,在佛法看来,实相不可言说,言说皆属第二义。所以,即使是佛说的,也只是应机说法,有权有实,也是指向真理的一个导引而非绝对真理的本身。另外,并非不是出于佛说的经典就不值得尊重,就一定不能代表佛法的真理,一切体验了真理的圣者所说的法,都是广义的佛经。所以我们重点是去领悟、去体验佛法的真精神,而不是拘于文字表面的言说。

问题二:在佛经中(尤其是大乘经典)中有大量的描写过分夸张化、离奇化,甚至明显就是幻想、神话的描写。如: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描写、佛脚踩莲花眉心放光等。请问这是否真实?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可见这些夸张、离奇的说法并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佛要说的本义。我想问的是“这些夸张、离奇的描写是否是因为佛直接为下根众生讲佛法的真谛,他们比较难以接受,佛为度他们而不得不委曲求全而采用的善巧方便,或者说善意的谎言呢?”那么,这么的话是否算是妄语呢?

答:大乘佛典有着更广大的思路、更圆通的理论体系,已经超出了原始佛法的范围。从原始佛法的角度看,则大乘非佛说,乃是后期作者的编造;而从大乘自身的说法看,则释迦牟尼只不过是佛的化身,而佛的法身与报身乃是化身的更高更深厚的源泉,有着更广大、更悠久、更不可思议的本质与内涵。因而大乘经典所描述的世界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众生的世界,超出了原始佛法现实主义的眼界。大乘佛经大多不是原始佛法意义上的释迦佛亲口所说,这是比较清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乘佛法来自于更高的源泉这一说法没有可能,更不能肯定大乘自身没有价值。大乘佛法自成体系,其理论更加完备,多是针对小乘佛法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展开,而至充极的发展与完成。至于大乘经典中的各种神奇、神通与神话般的境界描述,则需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了解与诠释,不可一概而论。有的可能是讲神话故事,有的是以象征的手法代表某种修法上的意义,有的则是真实的可能境界。《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等相关说法是在般若无住无相的意义上说的,是指对法身实相的证悟,而不是在现象层面否定所有的神通境界。对佛法来说,神通是证悟高级圣境所可能拥有的一种果位上的能力,但不是我们应该执着的一种因位的追求。所以不能简单地以《金刚经》来否定大乘经典中的神奇事象。

问题三:“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和“禅宗的当下净土”是否是一种境界呢?前二种是否也是一种善巧方便呢?而真正的实相“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和禅宗的当下净土”是否是一回事呢?

答:西方极乐世界等诸佛国净土是否存在、如何存在超出了我们的理性认识范围,更多地属于信仰的范围。但是我们可以考察信仰乃至修学净土法门对于改造我们现实的身心所可能具有的作用与意义。在这一意义上,西方极乐世界与东方琉璃世界都是大乘佛法中两个重要的修行法门的“所缘境”,借以改造凡夫的染污之业而成净业。对禅来说,心净即国土净,外在的世界无所谓净与不净,世界的净与不净是因为我们的心净与不净而显现出来的。对觉者而言,则无处不是净土。所以禅的当下净土与西方净土两者的语境不一样,前者偏在“理”上说,后者偏在“事”上说。

问题四:四是关于“六道轮回”的。我们知道在究竟意义上“六道轮回”也是虚假的幻象,唯有“空”才是实相。我想问的是在相对意义上,“六道轮回”和“我们现世感受的的世界”一样的“真实”呢。以凡人的角度来看“六道轮回是否相对的真实存在呢?西藏生死书中对人死后的描述在相对意义上是否也是存在的呢?六道轮回是否可以在深度禅定中看到么?您或者您的同修是否有此能力呢?神通是否是真的呢(相对意义上)?藏传佛教中“大宝法王或活佛转世”是否是真的呢?

 答:佛法讲无我,是讲没有一个不变的主宰者,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自我”存在,但是正因为无我,才有业力之相续,生命之身、口、意所造诸业都有相续的力量,构成生命之河流,非断非常。已造之业成为印象种子潜存于心识之仓库中,遇缘而再成为现行,而现行又薰染已有之种子,如是相续不已。此意识相续之流不会因为一期生命终结之后而于刹那间中止,而是由其潜存之种子再缘下一个形体,形成下一期的生命。由其种子之善恶成分与轻重比例,而有不同的形体之再生,此即形成六道轮回。此在现象上是真实的,而谓其虚妄不实,则是从轮回本身亦是无常变幻没有固定的自性而言的,同时也意味着轮回只是所缘形体的变换,而生命的根本中心未曾生死过。六道轮回按理可以神通而现量地观察到,但我本人没有这个能力,也无此愿望。对我来说,现实的生命中已经存在生命之轮回,每一天、每一念都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在变换,都在上演“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的过程,这是智者可以现量观察到的。所以超越生死轮回也在当下:一念无生而觉照,即不受种子所影响而回归意识之本来面目。至于活佛转世,在理论上是指成道之圣者为度众生,自觉地再来此世间继续其度生之事业。而具体某活佛是否是真的活佛转世,则有真有假。

问题五:五是关于净土宗的。我个人更喜欢禅宗,对净土宗则较为抗拒。我想问的是净土宗的“带业往生,以及往生后再在西方极乐世界修成佛果”是否是真实的?若真实的话是否与业力论相矛盾?一个“贪嗔痴”未除尽,业未消尽的人如何能往生啊,他肯定是又随着业而轮回了啊。这是否也仅仅是佛为度众生设的一个善巧法门、或善意的谎言呢?

答:“带业往生,以及往生后再在西方极乐世界修成佛果”是否是真实?我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只能说,在理论上也是可能的,就是在佛的愿力加持下,到一个更加纯净的世界去,有更好的条件修行而已。实际上,讲“带业往生”是为了鼓励行人的信心,重点在仰仗佛力之加被,使一般无能力自行解脱的众生有一归依之处。而真修净。土法门,则应重在“消业往生”,正是通过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使自己身口意三业与佛之三业相应相契,而转化凡夫三业,与佛的愿力相应才能往生。通过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人三摩地,这肯定是一有效的实修法门,也可证得当下净土现前,而往不往生反而不是重点。

P147-151

序言

《道上的风景》总序

伴随着悠悠岁月,我走过了一段又一段生命的旅程。从玩耍戏闹天真活泼的童年,到艰苦求学人生觉醒的少年;从山花烂漫的田野乡间,到古朴悠久的临川县城;从南京大学南园草坪上的静夜沉思,到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轻轻脚步……有多少生命的美丽风景与灿烂时光!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已走过了千山万水,经历了重重化城。记忆的船帆,飘向怀念的海;往事的贝壳,重现在情感的沙滩!一个求道者的身影,在寻找生命本源的路途中,所经历的多姿多彩的风光与景致,又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年少时家境贫寒,多赖师友的关心支持才得以完成中学的学业。少年不识愁滋味,尽管物质条件艰苦,但我却年少得志,意气风发,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遥遥领先,直到1986年顺利地考人南京大学少年部,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从进人大学校门起我就开始了人生的困惑与求索,从南京大学读书到抚州师专任教,从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世界宗教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多年来一直在悟道参禅中探寻宇宙人生的真谛。偶有所感所悟,则随手以记,自1988年以来,20多年间,未尝或间,这样不觉积少成多,在多年的修学中留下了大量的思想日记,现在我把这些以灵感写下的文字选录一部分整理出来,汇编成观复斋随笔系列:《道上的风景I:生命意识的觉醒》和《道上的风景Ⅱ:没有终点的旅程》。

如果将笔者的所有作品编辑成为《观复斋丛书》的话,那么观复斋丛书将主要分成三个系列:一是学术论著系列,包括作者的博士论文、博士后研究报告和各级科研课题的成果等;二是观复斋讲座系列,其中又包括经典讲解和观复斋教学课程两大系列,其作品是由专题讲座的录音记录整理而成;三是观复斋随笔系列,是从作者的大量的修学日记中选录部分日记整编而成的。现在,我将观复斋随笔系列总名为《道上的风景》,以统一版式加以出版,除目前计划出的两本书外,今后若干年的日记可以出一本续集,成为一个连续的系列。

观复斋随笔将保持日记体随笔的原始风格,不再做人为的整编,我不想用这些素材人为地再造作一个理论系统,就按照写作的顺序并标明写作的日期,以日记体随笔的原始的形式出版。因为观复斋教学系列将会有系统性的课程讲义,所以不需要将这些随笔再整编成系统性的作品,只需要呈现它原有的样子。这些随笔原本就是我生活中的灵感再现,是真实体现我自己所思所想和我自身修道体验的文字,它具有独特性,它不是针对什么人而写,没有特定的目标,就只是呈现自己菩提道上的风景,供有缘人欣赏。它甚至不是“我”去创作的,是“它自己”在某个瞬间降临到我的笔下。当机感降临时,可能会下笔千言;而当机感未至时,就可能连续很多天一个字也不写。所以,这些随笔是我多年来修道生活的写照,也可以说是我的自传;而观复斋教学的课程,则是针对特定听众而作的系统性的讲解,是为了利益他人而做的演讲,虽然两者都体现了我的修道思想与修学境界,但一是“随自意语”,偏于自觉境界的呈现;一是“随他意语”,偏于觉他情怀的设计,这两者之间正好可以互为补充、互相对照。

这20多年来的修学日记依其写作的时间顺序排列,每段日记之前附其写作的时间。为使此书的结构更加清晰,也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特参照笔者精神发展的主要阶段,将这些日记依据不同的主题加以分卷标题,但所有的标题都取材于正文的日记之中。当然,这些标题只是一种精神向度的提示,而每一段的日记内容都是随感而发,不可能有一个完全统一的主题。为了方便读者,《道上的风景I:生命意识的觉醒》除了做了一些必要的编辑与补充外,基本上是华夏出版社2006年4月版的《探寻生命的奥秘:禅与道的现代诠释》的再版,收录的日记始于1988年,终止于2004年,。除1988年和1989年的日记编为卷一外,其余每一年的日记分别编为一卷。为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本书,友人周田青先生阅读此书初稿后特地代读者提出了若干问题,我把这些问题的解答作为本书的附录附人书尾,以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此书的写作背景。这样正文共计16卷,加上“总序”和“附录”,构成《道上的风景I》的整体结构。《道上的风景Ⅱ:没有终点的旅程》收录的日记始于2005年,终止于2010年,总共6年,分列为6卷。这本书是前一本书的续编,体现了最近6年的一些修学进展,虽然较前一本书它的时间跨度要小了许多,但它的篇幅却与前一本书不相上下,这样的篇幅划分也是为了照顾已经读过第一本书的读者。近年来因为建立了网上博客的缘故,《风景Ⅱ》的一些文字已经在博客中发表过,借此机会我要感谢参与博客讨论的所有的网友们,也希望本书的读者们能够关注我的博客,参与博客的交流。需要说明的是,我并没有专门为博客去写文章,我只是把自己写的日记中那些适合博客发表的文字在博客中发表而已。所以,在博客中发表的文字并没有改变本书的修学日记的性质。

由于《道上的风景》系列是从多年以来作者大量的修学日记中选编而成的,故其篇幅之长短,。内容之重心,每一年都有所不同。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存在体验,因而记录下来的文字也就有不同的色彩,本丛书所录主要侧重于有关禅修体验的文字。由于历时20多年,作者本人的思想有发展,文风有变化,而见地则颇有精粗之别,故本书所录未必皆契禅味,望读者明察也。一般而言,愈到后期,则境界愈圆熟,而可以分享者愈多。但整体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仍然是一以贯之的,后面的思想与体验,都是前期思想与体验的深化与显化而已,好比是一颗大树,都是由最初的种子发展演变而成。

此书呈现出个人20多年来对宇宙人生的真实探索和参禅悟道的心得记录,其文笔与思想之风格都具有独创性,既非文人的文学创作,亦非学者的学术研究;既不同于哲学家的哲学思考,又有异于宗教家的传道弘法。然其中有诗意、有哲思、有禅味,而亦文学亦哲学亦宗教也。或诗或文,或抒情或议论;或只言片语,或长篇大论;或悟道体验,或参禅心得;或人生哲理,或宗教探寻……其文风与内容,皆随人生的不同阶段精神的发展而更新,然一以贯之的是所有的文字皆自心中流出,完全是个人真实精神世界的展现,毫无造作与虚构也。因此书之成,初非有意为之,完全是自己心灵世界的记实,而非为写给别人看的有意创作。

思想发展,修道体验,学术之路,情感经历……这套书是我的心灵成长史,是个人多年来不懈探寻生命奥秘的智慧结晶。我希望自己在求道的旅程中所经历的种种风光,能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份参悟生命奥秘的生动素材,一面反观自己的镜子,启迪读者开拓心灵的空间,发掘我们内心所本有的无穷的宝藏。同时,作为一本由私人日记整编而成的书,它的性质却决不仅是属于个人的,它也可以看成是从个人体悟的立场对禅与道的内在意义所作的现代阐释,其中蕴含有许多独到的学术思想,且可为哲学、宗教学、心理学等诸多学术领域提供一份可资研究和参考的资料。虽然菩提道上所有的风景,都不过是暂时的化城,无可执着,无可留恋,但在未到宝所之前,这一切的风景又都是人生当下的财富,让我们在生命的每一刹那,体验到生命本身的宁静与浩瀚!

谨以此书,敬献给古今一切自觉觉他的成道大师们!是那些未曾谋面但却心心相应的先贤大哲,给了我无穷的智慧与加持;献给一切在人生道路上不懈探寻真理的同道和朋友们,我愿成为你们的知音和爱人;献给那些在我人生旅途中关心和帮助我成长的亲友、老师、同学和同事们,是你们使我的人生一路走来总有欢笑与感动;最后要献给所有有兴趣阅读此书的广大的读者们,愿本书这种生命的真实感悟与探索历程,能与天下有缘人分享。愿此书的出版能够有助于禅与道的现代研究工作,有助于读者净化心灵,提升人生的精神境界,帮助人们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戈国龙

庚寅年(2010)秋冬序于观复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