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个名人和谐故事》选择的名人故事除符合“和谐”要义外,还考虑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全书共分七篇,分别是家庭和谐篇、个体自身和谐篇、师生和谐篇、朋友和谐篇、同事和谐篇、人与自然和谐篇、人与社会和谐篇。这些篇幅基本涵盖了青少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我们期待青少年从中领略到成名的真谛,树立正确的成名观,为构建和谐人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所作为。笔者翁礼成多年从事学生思想工作,曾经无数次地听到学生对价值与价值观、人生与人生观等终极问题提出的诘问和发出的感叹,有的甚至在思索中走向极端。因此,选择100个名人和谐故事。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个名人和谐故事》笔者翁礼成多年从事学生思想工作,曾经无数次地听到学生对价值与价值观、人生与人生观等终极问题提出的诘问和发出的感叹,有的甚至在思索中走向极端。在此情况下,青少年必须更快更早地成熟。因此,选择100个名人和谐故事,就是基于此考虑的。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个名人和谐故事》在名人故事前冠以“和谐”一词,其原因不仅在于其具有更强烈的时代感,还在于它蕴含着对理想的追求。曾几何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理直气壮的追求,“理想”一词渐渐式微。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青少年的举止言行中,深刻感受到他们内心对理想的渴望。可以说,几乎每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怀着一份期待,这份期待的背后是对理想的向往、对高尚的追寻。
名人名言:
生死有命,祷祀何益?世有良医,亦不能起死回生,倘服药不效,罪及医生,转增妾过。
妾与陛下起布衣,赖陛下神圣,得为国母,志愿已足,尚有何言?不过妾死后,只愿陛下求贤纳谏,有始有终,愿子孙个个贤能,臣民安居乐业,江山万年不朽。
——马皇后
名人档案:
马氏(1332—1382),野史记名马秀英,宿州(今安徽宿州)人。出身平民,父母早亡,后被元末群雄之一的郭子兴认为义女。洪武元年(1368)册为皇后,是朱元璋的糟糠之妻,生五子二女。史称她“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她一生品德高尚、见识过人、节俭严谨、仁慈善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后。谥孝慈高皇后,埋葬在南京的孝陵。名人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的正妻马皇后,是中国历史上因仁慈、贤淑而出名的皇后。她没有裹脚,生成大脚,人称“马大脚”。
还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马氏就给了他很多帮助。丈夫性格暴躁,动不动就惩罚将士,马氏就耐心规劝他,说:“要打天下,就必须以理服人,以仁为本啊!”对这个贤惠的妻子,朱元璋也真的能听话。就这样,她跟随朱元璋数十年,一同患难,一起征战,为建立明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明朝开国初期,朱元璋为了保住皇权,便多疑嗜杀,即使是对昔日功臣也痛下杀手。马皇后得知这种情况后,就想制止夫君的暴行。
一天,朱元璋走到后宫,刚跨人大门时,只见迎接他的马皇后忽然咚地一下跪在他面前。朱元璋大惊,因为他一向十分敬重这个贤惠的妻子,不知道自己因为什么事把她给吓住了,于是惊奇地问:“皇后,你这是怎么了,无缘无故的下什么跪啊?”
马皇后回答说:“臣妾想求皇上一件事情。”
朱元璋连忙说:“你快起来,只要我能做得到,别说一件事,就是万件事,我都答应。”
马皇后说:“皇上难道不记得当年我对你说过的话了吗?” 朱元璋愣了一愣,问:“什么话?”
马皇后说:“以理服人,以仁为本。”
朱元璋恍然大悟:“哦,是这话呀!我记得,记得。”
马皇后很认真地说:“那么,我只求皇上答应我,以后不要乱杀任何人。”
朱元璋有点无奈,但最后还是点头说:“我当什么事呢,我答应你。”
又一年春节,朱元璋微服上街。忽然看到一家人的门前贴了一副对联,内容居然是讽刺马皇后长了一双大脚板!朱元璋脸色大变,下令把这家人抓来,要全部砍头,灭他九族!
这时,知道消息的马皇后飞快跑过来,跪在他面前说:“皇上息怒!你是怎么答应我的啊?”
朱元璋气愤地说:“我可没有想乱杀人啊!是这些人太大胆、太胡闹了!居然敢取笑自己国家的皇后是大脚板!”
马皇后听了一阵哈哈大笑,说:“我本来就长着一双大脚嘛!人家没有说错呀,呵呵……”
朱元璋没好气地说:“看你还笑!就算是这样,但你是一国之母,平常人怎么能够随意开你的玩笑!”
马皇后说:“正如你所说的,我是一国之母,孩子们拿自己的母亲开开玩笑,母亲就要把自己的孩子杀了吗?”
这话说得朱元璋气消不少。最后他却不过皇后的恳求,就只好命令人去轻微惩罚了一下那家人。
心灵感悟:
马皇后本是一位平凡女子。她生于乱世,有胆有识,在艰难逆境中,全力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五次救了朱元璋。当上皇后,虽大富大贵,但始终不忘民间劳苦,始终不改勤俭本色,始终不改平民心态,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影响朱元璋。朱元璋称她“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马皇后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传统和谐夫妻关系的另一种形态,那就是以仁为本,夫唱妇随。P21-23
名人之所以“出名”的原因无非有两类:一类是“枯灯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名副其实型;另一类则是传播学意义上“点击率神话”,它与前一类型的区别在于有名无实、名不副实。当前,计算机互联网日益普及,微博、博客等网络新媒介造就一个又一个一夜成名的故事。在此情况下,青少年容易对“为什么成名、怎么样成名”问题产生困惑、不解和盲动。
笔者多年从事学生思想工作,曾经无数次地听到学生对价值与价值观、人生与人生观等终极问题提出的诘问和发出的感叹,有的甚至在思索中走向极端。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描绘的上世纪初那个彷徨时代。他说:“四面八方几乎都是二三重以至多重的事物,每重又各各自相矛盾。一切人便都在这矛盾中间,互相抱怨着过活。”今天,人们何尝不是生活在矛盾重重、充满困惑的年代?与鲁迅所处年代不同之处在于,今天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多,社会矛盾的产生、发展和暴发更加复杂多样。在此情况下,青少年必须更快更早地成熟。因此,我们选择以下100个名人和谐故事,就是基于此考虑的。
本文在名人故事前冠以“和谐”一词,其原因不仅在于其具有更强烈的时代感,还在于它蕴含着对理想的追求。曾几何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理直气壮的追求,“理想”一词渐渐式微。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青少年的举止言行中,深刻感受到他们内心对理想的渴望。可以说,几乎每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怀着一份期待,这份期待的背后是对理想的向往、对高尚的追寻。
鲁迅先生曾说过:“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理想不是空想,需要立足实际。为此,我们选择100个名人和谐故事,希望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启发青少年去思索,让他们在品味这些故事中,收获更多的人生启迪。
本书选择的名人故事除符合“和谐”要义外,还考虑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全书共分七篇,分别是家庭和谐篇、个体自身和谐篇、师生和谐篇、朋友和谐篇、同事和谐篇、人与自然和谐篇、人与社会和谐篇。这些篇幅基本涵盖了青少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我们期待青少年从中领略到成名的真谛,树立正确的成名观,为构建和谐人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所作为。
在故事收集、筛选过程中,得到了本校人文社科系在校学生周群、王静、刁文杏、胡佩佩、冯美君、陈尧、刘胜聪、林枋荣、骆桂芳、叶盛基等同学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书稿付印之际,还要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刘哲同志的鼎力支持!
由于笔者理论水平、业务能力还有限,书中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和理论界同人批评指正。
翁礼成叶芳
2013年3月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