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对都德来说,他的故乡普罗旺斯的一切都具有迷人的魅力,以至于在他的这本怀乡之作《磨坊文札》中,囊括了他为后世所传诵的大部分短篇名作。都德用简约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乡村生活画面;他以深深的感情注视着故乡性格中的醇厚、朴实与天真,讲述了一个个意味隽永的民间故事。 繁星之下那怀着纯净柔情的牧童,带来清新的气息和高尚的格调;最后一家手工磨坊的风翼停止转动前那淳朴的乡邻,为旧日风习唱起轻轻的挽歌;不顾现实利益,为追求美与诗韵而献身的山羊,暗喻着资本主义社会中文人的两难处境与内心追求……在这些故事淡雅柔和的文风之下,凝聚着作者对19世纪宗教、社会、经济转型时代的反思,笔调幽默而感情浓郁,透露出一种敏锐的感受方式和乐观、温和的人生态度。 目录 丛书总序 译者序 都德原著前言 安居 波凯尔的驿车 高尼勒师傅的秘密 赛甘先生的山羊——致巴黎的抒情诗人皮埃尔·格兰哥尔先生 繁星 阿莱城的姑娘 教皇的母骡 桑居奈尔的灯塔 塞米朗特号遇难记 海关水手 菊菊乡的神甫 一对老年夫妻 散文诗 毕克休的文件包 金脑人的传奇——致一位要听快乐故事的夫人 诗人米斯塔尔 三遍小弥撒——圣诞故事 橘子——即兴之作 两家旅店 到米利亚纳去——旅行随笔 蝗虫 可敬的戈谢神甫的药酒 在卡玛尔克 思念 跋 我的绿色家园
序言 都德的短篇创作 柳鸣九 都德是法国文学史上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取得较高成就 的作家之一。相对而言,他短篇小说的数量并不大,4个短 篇集总共不到100篇,远不能与莫泊桑相比。在他4个结集 中,较为重要的是《磨坊文札》(1869)与《月曜日故事 集》(1873)。为读者所传诵的名作,几乎都收在这两个 集子里,为数不过十余篇,但它们以风格、情韵与艺术性 取胜,足以奠定都德在法国短篇小说创作中的显著地位。 都德的短篇小说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一组以普法战争为 题材的作品,这些短篇广泛流传,脍炙人口,早已成为世 界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最后一课》堪称世界文学史 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它在不到 3000字的篇幅里,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将东部的阿 尔萨斯与洛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 了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悲剧。作者利用短篇小 说的特点,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在尽可能精练的艺术 形式里容纳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题材。他选择了在 普鲁士人规定阿尔萨斯省学校里不许再教法文的命令下, 一个小学校里学生们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场景,把这一堂 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高度,使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 果通过这一堂课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作者采取的角度也 十分别出心裁,最后一课庄严而令人心碎的情景是通过一 个顽童的感受写出来的。他懵懂无知的状态在最后一课中 所受到的极大震动,他带有稚气的叙述中所流露出来的丧 失祖国的沉重与悲痛,都具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也加 强了作品对异族侵略者的控诉。本篇中的人物形象不止一 个,都是以高度传神的白描手法勾画出来的,着笔不多, 但给人印象十分深刻,他们在上最后一课时的心理感受, 集中地表现了阿尔萨斯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柏林 之围》是与《最后一课》齐名的佳作,同样也以感人的故 事、新颖的构思反映了普法战争中法兰西民族的悲剧。儒 弗上校原是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军人,充满了法兰西荣誉感 与爱国观念。普法战争一失利,他就中风瘫痪。巴黎被围 的困难时期,他在病床上一直生活在法军节节胜利、直捣 柏林的幻想中。他的胜利幻想与眼前战败的悲惨现实形成 强烈的对照,既表现了这个重病老人天真而热烈的爱国情 感,也烘托出巴黎被围的悲剧气氛。在严酷的现实之前, 他的幻想必然彻底破灭,而他幻想破灭、终于发现了可怕 的现实之日,也就是他生命终止之时。这一不幸的结局使 小说具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悲剧力量。《小间谍》通过普鲁 士人引诱利用无知的小孩出卖消息与情报致使法军大败的 故事,表现了多方面的思想内容。既揭露了敌军卑鄙、狡 诈与残暴的面目,又描写出法军士兵淳朴的人情;既鞭挞 了贪图私利的通敌者,又批判了失足者行为的危害。对不 同对象区别对待的态度与对他们作不同描写的艺术效果, 反映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与通情达理的分寸感,而把无知的 误入歧途的小孩斯泰纳的悔恨之情,与义勇军全军覆没联 系起来加以描写,则表现了作者明确的道德告诫意图。值 得注意的是,与其说作者在小说里是着力描写斯泰纳误入 歧途的经过,不如说是着力塑造他的父亲斯泰纳老爹这个 人物。这是一个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责任感的法 兰西公民的形象,也是一个慈祥的父亲的形象,还是一个 恩怨分明的硬汉的形象。他为了报仇雪耻,与强大的敌军 进行了决死的战斗。在作者笔下,这一对父子悲剧故事的 感人程度亦不下于儒弗上校。与斯泰纳老爹相似的是另一 个短篇《旗手》中的主人公,他同样也是一个文化不高、 地位低下的“粗人”,在军队里待了整整二十年,也不过 得到了一个下级军官的职位,但他在战争失败、全军向普 鲁士人缴旗投降的时候,却凭自己的爱国主义勇气与民族 荣誉感,敢于面对战胜者进行杀身成仁的反抗。 都德所有这些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共有的一个特 点是巨大的悲怆性。在这些短篇里,都德都致力于表现各 种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小学生失去学祖国语言的权利; 老军人梦想昔日的民族荣誉而不可得;老父亲报仇雪耻失 败;老旗手进行绝望斗争。这些人物悲剧性的感情与行为 决定于法兰西民族的悲剧,是这一大悲剧的组成部分。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都德这一组短篇小说不仅丰富地蕴含着 他自己深沉的爱国主义热情,而且构成了对普法战争这一 民族灾难的悲剧意义的深刻发掘,他所达到的这一意境与 高度,是法国文学史上其他任何一个作家都未曾达到的。 与此同时,都德又怀着愤慨之情在《一局台球》中揭露了 军队上层的腐败、妄自尊大与对战争失败应负的不可饶恕 的罪责。士兵们已集合起来在战壕里待命,但司令部里台 球游戏玩得正起劲,即使敌军已开始了攻击,元帅与将校 们仍无动于衷,不下任何命令,致使全军坐以待毙,一局 台球打完,全军也遭到了覆没之灾。 都德短篇小说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他故乡普罗旺斯 地区生活的描写。普罗旺斯题材在他短篇中占有的比重是 显而易见的,著名文集《磨坊文札》中的短篇就是他的怀 乡之作。正如莫泊桑在法国文学中以描写诺曼底景物著称 一样,都德则以对南方风情出色的描写而闻名。对于都德 来说,普罗旺斯的一切都具有迷人的魅力,如他一个名为 《县长下乡》的短篇所描写的,南国乡野的景色是那么迷 人,以至一个忙于事务的俗吏也情不自禁醉倒在山林里。 都德满怀着亲切眷恋的柔情,用简约的笔触与清丽的色调 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普罗旺斯画面:南方烈日下幽静 的山林、铺满了葡萄与橄榄的原野、吕贝龙山上迷人的星 空、遍布小山冈的风磨、节日里麦场上的烟火、妇女身上 的金十字架与花边衣裙、路上清脆的骡铃声,还有都德他 自己那著名的像一只大蝴蝶停在绿油油小山上的磨坊…… 所有这些极富南方色彩的画面,在法国文学的地方风光画 廊里,以其淡雅的风格与深长的韵味而永具艺术生命力。 在其南方描绘中,都德更主要地致力于对普罗旺斯性格的 发掘与刻画。他欣赏普罗旺斯人身上重感情而不重功利的 性格,在他笔下出现了不止一个感情炽烈、任凭感情行事 不计后果的人物。在《阿莱城的姑娘》里,主人公让,一 个身体健壮、性格开朗的普罗旺斯青年农民,爱上邻近阿 莱城一个俏艳的姑娘,他的爱情是那么热烈执著,以至声 称如果不娶到她,自己就活不下去,父母只得答应他的婚 事。但婚前不久,有人向他家告发了那个姑娘原来是朝三 暮四、水性杨花的人,让从此绝口不提她,心里的爱情却 仍然炽烈,并为爱情上的创伤感到极大的痛苦。他抑郁寡 欢,形单影只。为了不使父母难过,他强作欢颜,终于在 过了圣埃洛瓦节狂欢之夜后跳楼自尽。在《波凯尔的驿车 》里,那个在邮车上被人嘲笑的磨刀匠,看起来是一个软 弱的孱头,实际上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物,他不幸娶了一 个漂亮而放荡的女人为妻,这个女人几乎每过半年就要与 情人私奔一次,不久后又回到他身边请求原谅与宽恕,如 此反复,习以为常。磨刀匠为宠爱自己的妻子而长期忍辱 负重,终于,他持久的爱被折磨成强烈的恨,这种恨最终 导致他制造出一幕震撼人心的惨剧。 虽然这类普罗旺斯人在精神上显得有些软弱,但其感 情强烈的程度却与司汤达笔下的意大利性格、梅里美作品 中的西班牙性格有某些相似之处。正是这种感情至上的性 格投合了都德本人感情浓厚、气质热烈的倾向,成为他乐 于描写的对象。 都德在发掘普罗旺斯性格的时候,以深深的感情注视 着普罗旺斯性格中的淳厚、朴实与天真,并以短篇小说中 堪称最佳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他的《繁星》就是展示这 种优美人性的杰作。这个短篇通过一个普罗旺斯牧童的自 白,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牧童爱慕着田庄主人的 女儿斯苔法奈特,但他只能怀着这没有希望的恋情孤独地 待在放牧的高山上。使人喜出望外的是,由于偶然的原因 ,斯苔法奈特来到高山上为他送粮食,并且因为下雨与山 洪暴发而不得不在高山牧场上过夜。牧童怀着纯净的柔情 ,坐怀不乱,与自己心目中的仙女一起度过了一个富有诗 意的夜晚,迎来了曙光与黎明。小说像是一首动人的牧歌 ,表现了优美大自然中的田园生活与爱情,特别是表现了 普罗旺斯牧童那真挚的感情与纯净的情操,这种情操给短 篇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使它在世界短篇小说的行列中以其 高尚的格调而出类拔萃。另一个短篇《高尼勒师傅的秘密 》,也是都德表现普罗旺斯朴实乡风的名篇。小说中的这 个乡下磨坊业非常发达,山冈上布满了风磨,大路上驴子 成群结队送来周围农村的麦子,磨坊主以葡萄酒款待来磨 面粉的农民,完全是一派和平幸福的景象,充满了一种古 老宁静的气氛。巴黎人在大路上开起了蒸汽磨面厂后,风 磨坊就一家家被挤垮,纷纷倒闭,唯独高尼勒师傅磨坊的 风磨仍然继续旋转,坚持与蒸汽磨面厂进行抗争。然而, 高尼勒师傅的秘密终于被人发现,原来,他的磨坊里一片 凄凉,风翼不停,磨盘却是空转,可怜的高尼勒为了保持 磨坊业的荣誉,煞费苦心地制造了他的磨坊仍然兴旺的假 象,企图维持人们在精神上对机器面粉厂的抵制,周围的 农民有感于高尼勒的苦衷,为了照顾他的感情,又纷纷把 麦子送到他的磨坊里来。高尼勒死后,普罗旺斯乡下这最 后一家磨坊的风翼也就停止了转动。短篇表现了普罗旺斯 农村人与人关系中前资本主义性的淳朴与和谐,也反映了 资本主义关系侵入普罗旺斯地区时,传统的精神与习俗中 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敌对状态。从这里,既可以看到 普罗旺斯过去的人情习俗,也可以看到社会转型时期普罗 旺斯性格的反应。整篇小说以缅怀的、哀而不伤的笔调写 成,是一篇对普罗旺斯旧日淳朴风习的轻淡的挽歌。虽然 普罗旺斯古朴的人情属于过去的时代,但都德却赋予它某 种诗意,把它与巴黎文明对立起来,流露了他对资本主义 关系的不满。 都德在短篇小说创作中,还从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职 业、经验与感受中汲取灵感,写出了一批以作家文人生活 为题材的小说。《赛甘先生的山羊》是一篇结合着诗情画 意的描绘、机智绝妙的反讽与深刻隽永的意味的故事。赛 甘先生多次豢养山羊,它们不甘于栏圈里安逸的生活而向 往高山上的野趣、自由与新鲜空气,一个个脱逃上山,但 每一个最终都成为野狼的食物。作者以貌似玩世不恭的态 度与巧妙的反讽语调,用赛甘先生的山羊作为前车之鉴, 指出诗人若单凭对阿波罗的忠诚,献身于美的追求与诗韵 ,而不着眼于现实利益并把才能奉献给资本主义商业文化 ,就会落得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境地,实际上是以沉痛 的情怀深深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文人的悲惨处境。另一 个短篇《毕克休的文件包》则是文人悲惨处境的现实描绘 。毕克休这位曾蜚声巴黎的大漫画家,双目失明后,生活 无着,女儿被送进了孤儿院,自己只求在外省甚至偏僻山 区经营小烟摊糊口,为了获得批准,长期奔走于衙门,始 终达不到目的,最后落得向人乞食。 都德的短篇小说中还有另一引人注意的题材,即对宗 教的讽刺。他的《三遍小弥撒》以幽默的笔调细致地描写 了圣诞节之夜一个乡间教堂里做弥撒的场面:神甫与贵族 乡绅的善男信女们,为了赶快享用圣诞晚宴上的佳肴,急 不可待草草了事做完了三遍小弥撒。庄严的宗教仪式、神 圣的经书、虔诚的祷文与这些人物急切的贪馋丑态形成滑 稽可笑的对照,表现出作者绝妙的讽刺才情。短篇《雅尔 雅依来到天主的家里》更是诙谐之至。一个不信宗教、渎 神无行的搬运夫死后来到天堂门口,被耶稣的大弟子、天 堂的守门人圣彼得拒之门外,他略施小计居然就混入了天 堂。小说里对圣者、对天堂的漫画式的描绘妙趣横生,搬 运夫雅尔雅伊那种不信神的精神与粗俗但充满活力的神态 跃然纸上,带有浓厚的民间气息。特别是他自己因想看热 闹的斗牛又被圣者轻而易举骗出了天堂的情节,典型地表 现了普罗旺斯性格的特色,是作者的绝妙之笔。 在艺术上,都德的短篇小说别具一格,他的风格淡雅 柔和,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与幽默的情趣,并充满了清新 的诗意。都德在自己的短篇小说中,较少地着力于表现生 活的纵的发展与起伏,而经常注意描写若干生活横断面的 场景。如《一局台球》《毕克休的文件包》等短篇中,构 成小说主体部分的,都是被集中加以描写的生活画面,而 且画面的线条简明,色彩清淡,结构灵活自由,这就使得 作品具有一种散文化的特色,其中有的短篇往往更接近散 文随笔。虽然他有一部分作品可称得上典型的“小说”“ 故事”,但故事性并不强,情节大都平淡无奇,缺少戏剧 性的效果,完全是属于平凡的生活现象。如《最后一课》 中的上课、《柏林之围》中儒弗上校的生病,等等,但是 ,由于这些情节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并被作者深 深地发掘出其中深蕴的含义,因而又具有较高的典型性与 动人的情趣。 都德的短篇之不以故事情节而以韵味取胜,首先在于 他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而不是一个以叙述见长 的“讲故事的人”,在他身上最强有力的禀能并不是观察 与想象,而是感受。他敏锐而细致,即使对普通的日常生 活也有自己微妙的感受,在一片南国景色前他会产生欣喜 如醉的情绪,由此写出一篇动人的故事(《县长下乡》) 。即使是自己回到故乡安顿下来的生活细节,他也从中体 会出某种意味而铺陈为一个短篇(《安居》)。正因为他 所写出来的都是他亲身感受的,是从他那感情丰富的心灵 里渗透出来的,所以他的每一个篇章字里行间都滴着他的 感情。这一股股感情、一段段心绪、一种种情愫就成为贯 穿于他作品中的气势,将散文化的部件与成分凝结为一个 有机的整体,而且也使得作品具有一种诉之于心的力量, 使读者感到格外亲切自然,这构成了都德短篇小说的一种 重要的魅力。 与文学史上那些或热情奔放,或激昂慷慨,或忧愁抑 郁的作家不同,都德在自己短篇中的浓郁感情的形态是柔 和温存。他以亲切的眼光去看待现实与人生,因此,他所 观察到的、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温存与柔和的图景。在 他的艺术视野里,较少有尖锐、激烈的生活与斗争,即使 是涉及重大的冲突与矛盾,他往往也是从缓冲的方面去加 以把握。如儒弗上校痛失祖国荣誉的悲剧是从小孙女照顾 病人的角度表现出来的,法国割让阿尔萨斯省的巨大悲剧 仅通过一堂课体现出来。都德以柔和温存的眼光去看待人 物,因而,他的人物身上几乎都沐浴着他的温情,即使是 对他有所贬责的人物,他也带有几分通情达理的宽厚。他 的鞭挞是轻微的,他的讽刺也不辛辣,尽管他感情热烈, 但他对人生中世俗的规范与是非标准有时又多少有点超然 ,因而,他的讽嘲中往往带有几分幽默与温和。毫无疑问 ,美与善的事物与他柔软的心灵是相投的,他敏锐、细致 的感情善于从其中汲取美与善的精髓。这样,他的作品中 又往往具有含英咀华的诗意,如《繁星》就是这样一篇杰 作。 都德短篇小说的风格是他热烈的气质、温和的人生态 度、敏锐的感受方式与自己特定的艺术方法所综合决定的 产物。他这种散文化但充满了感情与诗意的小说风格,在 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某种示范意义,它与莫泊桑式的短篇 小说相对,提供了另一种小说类型的样本。
导语 都德最重要的作品——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首次完整发表于1869年,其中的一些故事早在1865年就发表在如《费加罗报》等报刊上。作者在叙述中采用第一人称,用淡雅、清新的语言刻画了普罗旺斯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图景、讲述了普罗旺斯的民间故事。作者简约而细腻地描述了普罗旺斯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透露出的淳朴感情,以及面对宗教、面对社会转型时人们表现出的性格,文字中渗透着人们丰富的精神情感,同时也充满了作者对于故乡深沉的热爱。迷人的法国南方风光在一篇篇优美的文字中跃然纸上。 后记 我的绿色家园 柳鸣九 在本学界,我要算是弄翻译相对较少的一个,原因很 简单,能量守恒,在这方面花的精力与时间较多,在那方 面能投入的也就较少。对于天才也许例外,但对我这样智 力平平的人完全如此。 不仅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少,而且译题也比较 分散,这就像在浩瀚的译海里,这儿捞一片海藻,那儿拾 一只贝壳,到头来零零星星,不成体系,不成派头,令自 己也深感寒碜。到如今能够勉强构成三四个“点”的,主 要只有雨果、梅里美、都德与莫泊桑,雨果我只译过一本 文艺评论集,都德也只是一两本小说集。 我译雨果基本上是从功利出发,大学毕业的那年,在 闻家驷教授的指导下写以雨果为题的毕业论文,为了把论 文写出点“学问”以利于毕业分配,便尽可能多看了一点 雨果的文艺理论,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古典文艺理论译丛 ”编辑部当翻译与编辑,在这样一个学术单位里供职,总 得在业务上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支撑点,于是便比较系 统地译起了雨果的文艺理论,总算在毕业后的两三年里把 雨果主要的文艺评论译成了一本。 我译都德则基本上与功利目的无关,而更带有一些性 灵的色彩。 北京大学西语系很重视文学作品原文的阅读,我们从 二年级就开始在课本里读到文学作品的原文片断、章节, 到三年级,自己就可以抱一部名著的原文去啃了,我最初 选啃的作品就是都德的名著《磨坊文札》。 之所以从都德开始,是因为他的语言很纯净,适合当 时规范化语言教育的要求,而且原文难度也不大,除了偶 尔有一点普罗旺斯语外,很少有生僻的词汇,正适于大学 生阅读。更重要的是,他那平和自然的风格很叫人喜爱, 他那种富有感情与情趣而又蕴藉柔和、不事张扬的调调特 别叫人神往,在听多了高亢、强买强卖的噪声之后,这不 啻是一块使人精神得到些许宁静的绿洲。 对于学外文的人来说,最大的欣喜莫过于从目不识丁 到能够阅读原文,特别是文学作品原文,那就像刚学会走 路的幼儿有一种本能的欢快,又像是一个人面前有了一片 广阔的天空,或者有了一条开阔的道路,顿觉精神意境凭 空扩展了一倍两倍…… 一旦在阅读中入了港,就很容易产生翻译的冲动。这 不仅有对创作领域的好奇与想尝试的愿望,而且也有未来 职业朦胧的吸引,于是,在三年级的课余,我就开始译了 一点都德。 课余时间很有限,当然译得并不多,只不过两三个短 篇小说而已:《繁星》《赛甘先生的山羊》与《高尼勒师 傅的秘密》。 尽管数量很少,却都是我喜爱的作品,译起来也就特 别投入,它不仅应和、启迪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思绪,而 且还叫我搭进去不少自己的感情: 如《繁星》,少年牧人在山顶上得以与自己意中人相 处了一夜的那种纯净柔情与柳下惠式的自制操守,实在太 迎合一个大学生将要进入感情领域有所作为的情愫状态了 ,而且还相当清晰地引发出对牧人式的“绅士风度”的向 往,“绅士”一词虽从来都不属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品 味的范畴,但今天看来,这种向往,实在是和当时准禁欲 主义的道德教育太合拍了。 又如《赛甘先生的山羊》,它比任何一课思想教育、 人生辅导似乎对人更有影响与启迪。小山羊向往自由,这 是天经地义的,它跑出了羊圈来到山里的经历与感受,的 确也很新鲜、浪漫、欢快、开心,但入夜它就被狼吃掉了 。都德这则寓言故事确实功德无量,他本来想对巴黎文人 与自由生活作点讽刺,却“无心插柳柳成荫”,造就了我 这样的人一种山羊式的思想思维方式,一种世俗、务实、 顾及后果,因而也就不断将就羊圈的生活态度,在20世纪 50年代学成的一代人中,很多很多人大抵如此。 …… 都德成名后,在普罗旺斯乡间的一个山坡上,购买了 一座旧的风力磨坊,经常从喧闹的巴黎脱身来到这里过隐 居生活,进行写作,《磨坊文札》一书的灵感与题材就是 在这里获得的,它基本上也是在这里写成的。这大概是要 算田园生活中最潇洒、最开花结果、最令人神往的一例了 。 一边是令人神往的绿色田园,是“磨坊”向往,一边 是城市的噪声,二环路边的废气污染,特别是在这种环境 下要从一个项目忙到另一个项目,不说伏案中殚精竭虑的 绞脑汁以及电话铃带来的急务、琐事,而且还有人情世故 鸡零狗碎所带来的令人血压升高的难题、麻烦以及不痛快 ……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太常见了,也最为要 命,碰上了,你就很难平静下来,甚至很难入眠,必须找 一个逃遁所、避风港、绿色宁静的栖身之地。 然而,我没有绿色宅子,没有远离尘嚣俗务的“磨坊 ”,我只能望梅止渴,自我麻醉。 于是,每当我平静不下来,实在陷于烦躁、焦急、匆 忙、眩晕的状态中摆脱不出时,我就拿起《磨坊文札》, 开始是看看,后来觉得如果真要压下或消除焦急、烦躁、 烦恼、火爆的情绪,最有效的办法是潜下心来,将这本恬 静、平和的书译个两三段,情绪很快就会平静下来的。这 样,都德成为了我近几年来 书评(媒体评论) 某一天早晨,高尼勒师傅去世了,我们本地最后 的这座磨坊,也就不再转动风翼了。这一次,它可是 永远也不转动了……风力磨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了,就像罗讷河上马拉的驳船、旧时代的御前会议、 老款式的服装那样,早已过时了。 ——[法]阿尔丰斯·都德 我没有绿色宅子,没有远离尘嚣俗务的“磨坊” ,我只能望梅止渴,自我麻醉。于是,每当我平静不 下来,实在陷于烦躁、焦急、匆忙、眩晕的状态中摆 脱不出时,我就拿起《磨坊文札》,开始是看看,后 来觉得如果真要压下或消除焦急、烦躁、烦恼、火暴 的情绪,最有效的办法是潜下心来,将这本恬静、平 和的书译个两三段,情绪很快就会平静下来的。 ——柳鸣九
精彩页 安居 大为诧异惊恐的,是那一大群兔子!——很久以来,它们见磨坊的大门一直紧闭,墙上与平台上都荒草丛生,以为磨坊主已经断子绝孙,于是,就利用这块好地方当作它们的大本营,建立起它们的战略中心,整个磨坊成了兔子所向披靡、大获全胜的战场……我到达的那个夜晚,说真的,足足有二十来只兔子在平台上围坐成一圈,正在靠月光暖和暖和它们的小爪子呢……我刚把天窗打开半扇,呼噜一声,这一支露营部队就东逃西散了,一个个露着白色的臀部,高高地翘着尾巴,溜进了矮树丛中。我却巴不得它们再回到磨坊里来。 另外有一个家伙见我来磨坊,也很诧异,这便是我楼上的那个房客,一只阴阳怪气、老奸巨猾的猫头鹰,它二十多年以来一直栖居在磨坊里。我在楼上的房间里发现了它,它一动也不动,挺立在风磨的传动轴上,在一堆灰泥残片与破损瓦砾之中。它用圆圆的眼睛盯了我一会儿,因为不认识我而有些惊慌,发出了“呜呜呜”的叫声,同时吃力地抖动它那满是灰尘的翅膀。这个喜欢沉思冥想的家伙!它从来不清刷清刷自己的羽毛……这无关紧要,瞧它这副样子,映着眼睛,板着面孔,沉默无言,作为一个房客,倒也比别的房客更招我喜欢,于是,我立刻就跟它续签了房租契约。它一如既往占用磨坊的顶层,可以从房顶自由出入;而我呢,则住在下层的房间里,这一小间屋子,房顶低矮且呈拱形,墙上刷了石灰,好像修道院里的饭厅。 我就是在这个房间给您写信,房门大开,阳光灿烂。 一片郁郁葱葱、翠色悦目的松树林,从我的磨坊前一直伸展到山坡下。天际,阿尔皮耶山峻峭的顶脊清晰可见……万籁俱寂……只是在远处,偶尔传来一声笛音,薰衣草丛中一声鸟叫,大路上骡子的一声铃铛声。如此优美的普罗旺斯景色,只有在天气晴和时才能见到。 现在,您要我怎么来对您那个嘈杂而昏暗的巴黎表示惋惜痛心呢?我住在这个磨坊里是何等的舒适自在啊!这是我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一个角落,一个充满芳香、和煦温暖的小天地,它远离报刊媒体、车马喧嚣与乌烟瘴气!……在我身边,有这么多美妙的东西!在这里才安居八天,我脑子里就已经联想翩翩,思如潮涌……您看,就在稍前的昨天傍晚,我亲眼看到羊群回到山脚下农庄时的情景,我向您发誓,我是绝不会用这幅景色来换取您这个星期之内在巴黎所观看的那些首场演出的。您且好好估量估量吧。 必须告诉你,在普罗旺斯有一个常规,那就是每当夏天来临,就要把牲畜赶进阿尔皮耶山。牲畜群与牧人们要在山里过上五六个月,露宿于灿烂的星空之下,躺卧在齐腰的沃草之中。这样,一直要到秋风送爽的时候,牧人与畜群才下山回农庄,让牲口悠闲自在地在散发出迷迭香香气的山丘上啃嫩草……且说昨天傍晚羊群归来的情景吧。从清早起,羊圈就敞开了大门等候着,每一个羊舍都备好了新鲜的草料。每隔一个时辰,人们就这么估算着:“现在,羊群该到伊居利叶尔了,此刻,该到巴拉杜了。”而后,到了黄昏,突然传来一声巨喊:“瞧,羊群回来了!”我们朝远处眺望,但见尘土高扬,羊群潮涌而来,整个那条大路似乎也在随着它们而向前移动……公羊走在最前面,两角前伸,神气慓悍,紧随其后的是大绵羊,母羊则略显疲乏,拖带着幼羊往前走;母骡头上系着红色丝球,背上驮着竹篮,里面装着刚产下来的绵羊崽子,它们摇摇摆摆地迈着步子;再后面就是一群牧羊犬,全身是汗,舌头伸得长长的,几乎垂到地面,还有两个牧羊人,他们一副调皮相,身披赭红色粗呢外衣,像是教士的道袍一直垂到脚跟。 这一大支队伍,欢天喜地从我们面前走过,发出暴风骤雨般的脚步声,拥进了大门……现在我们来看看农庄里是何等的欢腾热闹。几只长着羽冠的大孔雀,绿色的,金黄色的,高高站在栖架上,它们认出了回来的人,就像吹奏小喇叭似的,发出响亮的叫声表示欢迎。已经入睡的家禽也都蓦地惊醒,它们纷纷站立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珠鸡……整个家禽饲养场就像发了狂似的;老母鸡也在唠叨个不停……大家都觉得,每一只绵羊在自己毛绒里,都带回了一点阿尔皮耶山上野性的芬芳与自由活泼的气息,这使得整个农庄都醉醺醺的,欣喜若狂。 P1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