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传(上下)》编著者柳·萨拉斯金娜。
索尔仁尼琴是一位仗义执言、敢恨敢怒、对社会活动充满激情的作家。他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俄罗斯文化天幕上的一颗明星。
《汉译传记丛书:索尔仁尼琴传》是俄罗斯国内第一部详细介绍索尔仁尼琴生平创作的传记
索翁唯一指定传记作者与权威阐释者萨拉斯金娜“大书奖”之作
经索翁本人亲自审阅、删改、首肯
翻译、编校耗时四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索尔仁尼琴传(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俄罗斯)柳·萨拉斯金娜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索尔仁尼琴传(上下)》编著者柳·萨拉斯金娜。 索尔仁尼琴是一位仗义执言、敢恨敢怒、对社会活动充满激情的作家。他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俄罗斯文化天幕上的一颗明星。 《汉译传记丛书:索尔仁尼琴传》是俄罗斯国内第一部详细介绍索尔仁尼琴生平创作的传记 索翁唯一指定传记作者与权威阐释者萨拉斯金娜“大书奖”之作 经索翁本人亲自审阅、删改、首肯 翻译、编校耗时四年 内容推荐 《索尔仁尼琴传(上下)》编著者柳·萨拉斯金娜。 《索尔仁尼琴传(上下)》是迄今为止记述该作家生平创作的一部内容最翔实、资料最全面、观点最公允、分析最到位的一部编年史式的传记。索尔仁尼琴不但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而且还是20世纪一种特殊的俄罗斯文化现象,因此他的人生和创作备受读者和世人关注。 作者在传记里详尽地介绍了传主索尔仁尼琴的家族历史,他的青少年及大学时代,军旅生涯及爱情家庭生活,被捕入狱和古拉格流放,被驱逐出境和海外流亡生涯,以及荣归故里和在俄罗斯度过的最后岁月,等等。作者在书中不仅谈及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及其文学创作对整个俄罗斯文学发展的贡献,而且也梳理和总结了这位俄罗斯文化巨擘一生的社会文化活动。这样一来,作者就把20世纪后半叶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运动、“地下文化”现象、俄罗斯侨民第三次浪潮等重大的现象全都纳入笔端…… 索尔仁尼琴是位敢于仗义执言和恪守道德的俄罗斯作家。他从不说软话,不取悦于他人,伸张正义,勇于斗争,为此曾多次引火烧身,遭到来自左右派的抨击和苏维埃当局的迫害和封杀。但索尔仁尼琴一直持有高尚的气节和人格,以牛犊抵橡树的精神与俄罗斯乃至西方社会的各种邪恶和不义斗争,赢得俄罗斯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热爱。 《汉译传记丛书:索尔仁尼琴传》是对索尔仁尼琴一生的百科全书式的介绍和评价,也是传记家萨拉斯金娜对俄罗斯当代文学和俄罗斯文化认真思考的成果。 目录 作者的中译本序言 译者前言 序幕1918年 第一部 命运坐标 第一章 轮廓与根系索尔仁尼琴家族 第二章 外祖父扎哈尔。“重新一无所有……” 第三章 萨尼亚拉仁尼琴:主人公及其原型 第四章 妈妈塔伊西娅扎哈罗夫娜。短暂的幸福
第二部 地下工作是土壤 第一章 俄罗斯的命运:不可避免的阴影 第二章 故乡:隐秘时期的秘密 第三章 写作是一种使命和任务 第四章 罗斯托夫国立大学。数学和文学结盟 第五章 莫斯科文史哲学院的优势。顿悟和幻影
第三部 在战争中和在战场上 第一章 士兵的负担:在通往炮兵的道路上 第二章 军官的基本要求和声源测定的基础知识 第三章 在前线作战。战火的洗礼 第四章 政治的热情。写信的热心 第五章 押解站:国界碑的那一边
第四部 古拉格群岛 第一章 在隔离病室与工棚之间:审讯和判决 第二章 监狱教育和集中营实践 第三章 在群岛上。格列勃涅尔仁的诞生 第四章 苦役的历程。砖石的诗篇 第五章 飓风般的一年:暴动和疾病 第六章 永久流放。重返生命的奇迹
第五部 突破之前 第一章 往返莫斯科的行程和乡间的日常生活 第二章 梁赞:“平静日月”的两面 第三章 “854号犯人。一个劳改犯的一天” 第四章 堆好的篝火和从天而降的火种 第五章 凯旋的特权和阴谋的荣誉内幕 第六章 大起大落,陷落和失败
第六部 言与行 第一章 有益的延期。在隐蔽之地和公众面前 第二章 破译的密码:灾难是一种自由 第三章 无规则的战斗。“舍瓦尔金诺”和“波罗金诺” 第四章 阿丽娅:幸福的可能。被烧毁的船 第五章 获诺贝尔奖。雷场,置人死地的圈套
第七部 被放逐的经验 第一章 欧洲的避难所。列宁的影子 第二章 世界的广阔天地:寻找住所和安宁 第三章 佛蒙特州的栖身之处。工作,家庭和磨盘 第四章 在两种世界势力之间。磨来磨去 第五章 《古拉格群岛》在《新世界》编辑部和整个俄罗斯
第八部 回家之路 第一章 回家的方向卡文迪什马加丹莫斯科 第二章 在国内和“椭型球体”里:演讲就像利剑 第三章 关于先知和祖国的情节:新的转折 第四章 “淬过火的楔子”。走在刀口浪尖上 第五章 最后的夏天。“我对死亡并不感到伤感” 尾声 一个幸运之人
索尔仁尼琴生平创作年表 文献目录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索尔仁尼琴对普希金专家一评论家还提出了一条建议:“文学研究家应当善于在作家成长和他所向往的那些环境里,而不仅是在由于不顺遂的人生而沦落到的环境里观察他。” 在撰写索尔仁尼琴的传记时,也不能离开这条建议。“他成长和他所向往的”环境,——这就是时代的历史现实,他就是一个铭刻在这个现实中的人,他的人生应当以全部的规模再现出来。作家意识到自己作为艺术家和历史学家的双重角色,并且揣摩着某些方法——既要保留艺术家的称号,又不能破坏历史的真实。“我甚至在想,在我们的历史已被埋葬并遭到如此践踏的条件下,艺术家比历史学家有更多的可能性去恢复真理。”② 对于索尔仁尼琴而言,恢复真理就意味着首先去追寻人在历史中的踪迹,去寻找自己的根,让父辈和祖辈全都聚到一起。作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把自己的家史作为《1914年8月》的情节基础;《1914年8月》以及整部史诗《红轮》都是本书作者撰写这部传记的可靠的文献资料。 索尔仁尼琴(拉仁尼琴)家族——是他的父系家族。谢尔巴克(托姆恰克)家族——是他的母系家族。一位著名的晚辈曾竭尽全力,细心地整理出两大家系的家谱,只是这种整理由于几次毁灭性的战争和革命,也由于资料的匮乏而受到限制。因为那些资料是一些不曾在历史年鉴、贵族家谱、军官部名单和大学毕业生名册上留下名字的人保存下来的。 因为无论是来自沃罗涅日地区并定居在斯塔夫罗波尔的大俄罗斯人索尔仁尼琴家族,还是从塔夫里亚游牧到库班的小俄罗斯人谢尔巴克家族,均为地道的庄稼人,根本不是地主,甚至也不是哥萨克。 这样一来,就要从遥远的时代开始讲述他们的故事。 “索尔仁尼琴家族的庄稼人出身被1689年的文献记录下来,这纯属偶然。那时候,我的一位先祖菲利普因彼得一世发怒而遭了殃。”③索尔仁尼琴直到1969年才从《沃罗涅日公社报》上得知了这点。实际上,那位先祖大概是索尔仁尼琴的四代以上的高祖了。曾祖父)讲述了关于这个家庭的传说,沙皇彼得一世对一帮庄稼汉大发雷霆,只因他们未经许可就在鲍勃罗夫镇安家落户了。 在17世纪,那片富饶而肥沃的沃土、童话般神奇的黑土地尚无人居住。一帮胆大包天的庄稼汉承包了那片土地,在那里捕猎毛皮珍贵的野兽,捕鱼和采集野蜂蜜。承包的土地当时叫做农林用地,或者按照鞑靼语,叫做尤尔特(IOPT)。在比秋格河(顿河的支流)右岸的高坡上,在奥克斯克一顿河平原的南部边区,离沃罗涅日东南部的地方,后来出现了鲍勃罗夫城。在1677年和1685年的历史文献里,提到了鲍勃罗夫的包收捐税的尤尔特——尤尔特这个名称与当地发达的海狸饲养业有关。一些捕获海狸的劳动组合出现了,因为那里水中盛产海狸,其毛皮销售在远古时期就是国内外贸易中最主要的行业之一。 众所周知,1677年1月,沃罗涅日人尼基塔·波洛佐夫与一帮农民呈文,请求沙皇恩准他们去比秋格河和鲍勃罗夫尤尔特一带捕鱼。1684年。比秋格河沿岸水域归科兹洛夫城的圣三一修道院管辖,为期十年。那时候,比秋格河谷分为十二个尤尔特,修道院分别将之交给承包人。如果顺着这条河的流向数下去,鲍勃罗夫尤尔特是第九个。1685年8月23日,伊万.热洛波夫来过这里。他奉沙皇之命来考察比秋格河谷一带的情况。当时,他看到了尤尔特的一座农舍——这是未来的鲍勃罗夫城址上的第一个临时建筑。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相当优越:离森林、河流和大路都不远,还可以在林中空地上开辟耕地。热洛波夫在呈文中提到了那座农舍,并将之称为未来城市的第一个住户:“就在那个鲍勃罗夫的尤尔特有一座农舍,里面居住着世袭地主季莫菲·科罗瓦伊佐夫和他的同伴们。” 鲍勃罗夫城往西走四十公里就是顿河。这是俄罗斯的南部疆域。人称“波兰的边境”,即田野的、草原的边区。谁也不敢下决心在这里定居,因为诺盖和克里米亚的游牧民族常常袭击猎人,杀死他们或抓为俘虏,抢走他们的猎具、猎物和钱财,赶走马群,毁掉成套的捕鱼工具。不过,历史学家们认为,尽管当时的居民为数不多,但至少从14世纪起就在这里生活,并且勃罗尼克人——哥萨克人的直接祖先——是其最早的居民。 P16-P17 序言 2008年6月,女作家柳·伊·萨拉斯金娜撰写的《索尔仁尼琴传》问世。这是俄罗斯国内第一部详细介绍索尔仁尼琴生平创作的传记,也是“名人传记丛书”自1936年创建以来第一次为健在的作家出版传记。 《索尔仁尼琴传》出版后备受读者瞩目,引起俄罗斯国内外文学评论界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这部传记问世当年(2008年,其实是几个月内)就获得了国家文学奖“大书奖”、以列夫·托尔斯泰命名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奖、“最佳年度著作”提名奖和网络公民投票奖四个奖项。作者萨拉斯金娜也成了2008年俄罗斯大众传媒跟踪的新闻人物,她多次接受采访,在电台和电视台频频露面,介绍《索尔仁尼琴传》的创作过程以及她与索尔仁尼琴的交往和友谊。《索尔仁尼琴传》还让萨拉斯金娜成了索尔仁尼琴生平创作的权威阐释者,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都邀请她去讲学,介绍索尔仁尼琴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 法国、意大利、中国、波兰、捷克等国家已购得该书的版权。目前,《索尔仁尼琴传》的法文译本和意大利文译本已经问世。 萨拉斯金娜成为《索尔仁尼琴传》的作者并非毛遂自荐,而是由索尔仁尼琴本人推荐的。2005年,“名人传记丛书”编辑部决定今后不但为去世的名人,而且也要为健在的世界文化名人“树碑立传”。编辑部首选了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于是,一位编辑给索尔仁尼琴打电话,告诉他编辑部的想法并希望得到索尔仁尼琴的首肯和支持。未料到索尔仁尼琴当时予以拒绝,他不赞成为在世的作家立传,但打电话的编辑执着地说,这是“名人传记丛书”编辑部的集体决定,他还强调说,不管索尔仁尼琴本人愿意与否,他们都要找人撰写一部他的生平创作传记。因此,他恳请索尔仁尼琴再考虑考虑。索尔仁尼琴在一周后改变了主意,因为他觉得与其编辑部找人,还不如自己推荐合适的入选。于是,他主动推荐了萨拉斯金娜。因为他知道女作家萨拉斯金娜比较了解他,更主要的是,萨拉斯金娜一直研究他的创作并且在编写他的生平和文学创作年谱。编辑部接受了索尔仁尼琴的推荐人选,立即向萨拉斯金娜约稿。 接到编辑部的约稿后,萨拉斯金娜当然很高兴,因为能为索尔仁尼琴这位命运多舛、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俄罗斯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巨擘写传记是件十分荣幸的事情,但是她又感到忐忑不安。因为写索尔仁尼琴的生平传记,不仅仅是写这位作家的个人生平创作,而且要涉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甚至21世纪初俄罗斯社会生活的许多重大的现象和事件,要对整个这段历史有确切的把握和定位,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显然,这个写作任务十分艰难,且责任重大。但是,萨拉斯金娜出于对索尔仁尼琴的爱戴和敬仰,勇敢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萨拉斯金娜坦言,《索尔仁尼琴传》是她与传主索尔仁尼琴合作的结果,因为从传记的章节构架、内容选择到具体写作都离不开索尔仁尼琴的支持和帮助。首先,萨拉斯金娜拟出传记的内容大纲请索尔仁尼琴过目,在得到首肯后,她才开始动笔。其次,索尔仁尼琴还亲自审阅了传记的章节安排。索尔仁尼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每天一连几小时面对录音机回答萨拉斯金娜的提问。此外,他还用电话、札记和书信,甚至录音等形式及时回答了萨拉斯金娜的问题。不仅如此,索尔仁尼琴还从自己的私人档案中慷慨提供了许多原件材料让萨拉斯金娜复印使用。后来,当索尔仁尼琴已病入膏肓,还在莫斯科郊外自己寓所的书房里,俯身在军事地图上,与萨拉斯金娜一起寻找自己当年在前线作战走过的路线。可见,《索尔仁尼琴传》是萨拉斯金娜与索尔仁尼琴共同劳动的结晶。因此,萨拉斯金娜感激地说:“我感谢命运的馈赠。让我与索尔仁尼琴本人结识并且有多年的合作。……我的主人公、这部传记的传主和我——书的作者共处在同一时空的那五个月,成了我内心无比激动的时光。” 完稿后,萨拉斯金娜把原稿拿给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不顾年迈多病,认真通读了全稿,并在许多地方做了认真的删改。 后记 我与索尔仁尼琴有一种缘分。 我有幸见过索尔仁尼琴,并有过短暂的交谈;我认识索尔仁尼琴的夫人娜达丽娅·德米特里耶夫娜,并在近年保持着联系;我三次(2003年、2011年和2012年)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索尔仁尼琴创作国际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发言;我还结识了《索尔仁尼琴传》的作者萨拉斯金娜,并与她成为朋友。我认为,这都是与索尔仁尼琴的缘分。 我与索尔仁尼琴的缘分还在于,我不但在索尔仁尼琴生前见过他,而且在他死后我还能常常去他的墓地凭吊。2008年起,我因工作需要住在莫斯科的萨博罗夫卡大街36号,离索尔仁尼琴下葬的顿斯科伊修道院公墓很近,走路仅十几分钟,因此,我能经常去索尔仁尼琴安息的地方,既目睹了他下葬时摆满鲜花的坟墓,也见到了竖着黑色十字架的墓地。每当我站在他墓地的肃穆的十字架前,眼前便浮现出我当年见到他的情景,耳边仿佛响起他朗读自己作品的声音…… 我十分注重索尔仁尼琴的文学创作。我主编的《俄罗斯文学史》(2003)和《俄罗斯文学简史》(2007),都有索尔仁尼琴的专章,我撰写的《俄罗斯文化十五讲》(2007),第十五讲《索尔仁尼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专门介绍索尔仁尼琴的。我本想写更多的东西把索尔仁尼琴介绍给中国读者,恰逢此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在2009年初决定把萨拉斯金娜的《索尔仁尼琴传》列入出版计划,并且把翻译任务交给了我,我既感到不胜荣幸,又觉得这是与索氏的缘分使然。 我从2009年3月开始翻译《索尔仁尼琴传》,到2011年底完稿,前后经历了近三年的时间。这部传记的翻译耗时长久、困难颇多,但我却从“近距离”接近和了解了索尔仁尼琴,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翻译这本书还伴我度过了在莫斯科近三年孤寂的时光。 在翻译《索尔仁尼琴传》的过程中,我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是句至理名言。这本书中涉及到政治、军事、司法、医学和农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是我过去不知道或者不确切了解的。因此,这就迫使我去翻阅专业词典,查阅有关资料。此外,还有一些书本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只能求助于作者。好在我常住莫斯科,随时能向萨拉斯金娜请教,使得许多问题得以及时地解决。因此,翻译这本书对于我是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在《索尔仁尼琴传》中译本问世之际,我首先要感谢著名的文学史家和传记作家柳德米拉·伊万诺夫娜·萨拉斯金娜。感谢她帮助购买了版权,感谢她帮助我解决了翻译中的许多问题,感谢她撰写了中文版序言,感谢她为《索尔仁尼琴传》中译本问世所做的一切! 其次,我要感谢任明丽博士、王帅博士和李冬晗女士。任明丽承担了第4部的翻译,王帅博士承担了《索尔仁尼琴传》简要书目和《索尔仁尼琴生平大事记》的翻译。李冬晗女士多次通读全部译稿,指出文字上的一些讹误。因此这本书问世,他们功不可没,我真心地谢谢他们。 在《索尔仁尼琴传》中文版问世之际,我尤其要对资深编辑张福生同志为本书问世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深深的谢意! 最后,我还要向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表示深深的敬意!若无他们的胆略和远见卓识,这本书就不可能纳入翻译出版的计划和出版。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个人与人民在一起经历了巨大的悲剧并且遭受过迫害,他用自己的人生和创作给社会种下的疫苗,能抵御任何类型的暴政。 ——俄罗斯总统弗·普京 无论在文学界,还是在社会生活里.他是整个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瓦-拉斯普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