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和商路上起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中经四川盆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巢湖平原、江南丘陵、太湖平原,直至出海口。商品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商路水陆交汇、四通八达、辐射区域极广。莫晸、曾睿编著的《物阜汇通(长江流域的商品与集散)(精)》全面记述了长江流域商品与集散地的历史变迁,使读者从不同侧面了解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物阜汇通(长江流域的商品与集散)(精)/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作者 | 莫晸,曾睿编 |
出版社 | 长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长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和商路上起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中经四川盆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巢湖平原、江南丘陵、太湖平原,直至出海口。商品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商路水陆交汇、四通八达、辐射区域极广。莫晸、曾睿编著的《物阜汇通(长江流域的商品与集散)(精)》全面记述了长江流域商品与集散地的历史变迁,使读者从不同侧面了解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 内容推荐 物华天宝,长江流域的商品;交错纵横,长江流域的商路。一切连接着历史,连接着未来,其内涵远远超过了人们瞬间的想象。只有循着长江,拨金沙迷雾,借巴山明月,乘湖湘清风,抚鄱阳浪涛、巢湖波澜,听太湖短笛弄渔歌起,才能以史为鉴,迎来东海边那一轮升起的朝阳。 莫晸、曾睿编著的《物阜汇通(长江流域的商品与集散)(精)》全面记述了长江流域商品与集散地的历史变迁,使读者从不同侧面了解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 目录 序一 序二 引言 第一章 绪言——文明凝商路 第一节 集散溯物源 一 货挽天下商 二 一业独兴旺 三 因势成商埠 第二节 商路说分流 一 蛮荒辟商路 二 商兴路变迁 三 当代商路新 第二章 雪原聚宝盆 第一节 苏毗开商路 一 襄曲女国立 二 国盛物产丰 三 集散四方达 四 东女与之同 第二节 吐蕃广取纳 一 松赞制度兴 二 文成人藏路 三 和战辟商路 四 盐茶古道成 第三节 政教兴商路 一 宣政设驿站 二 朝贡求册封 三 格鲁庇世俗 四 滇藏商路畅 第四节 噶厦现凋零 一 英商进藏路 二 罂粟花似血 三 中转格尔木 四 茶马行古道 第五节 民主促商贸 一 内地援西藏 二 产业日日新 三 川商拉萨客 四 天路拓商机 第三章 滇黔崎岖路 第一节 焚人启蛮荒 一 哀牢五谷丰 二 庄蹻入滇路 三 夜郎巴蜀通 四 诸葛惠西南 第二节 隋唐达中原 一 爨氏重农耕 二 南诏手工兴 三 通商川黔藏 四 中印交流勤 第三节 宋元藩封面 一 大理通贡赋 二 与宋相始终 三 屯田赛典赤 四 昆明工商众 第四节 明清矿冶地 一 移民兴屯田 二 路通百业丰 三 矿业得盛隆 四 个旧成锡都 第五节 历史巨变中 一 滇越滇缅路 二 马帮驼铃声 三 边贸与走私 四 开放焕新春 第四章 川渝连湘鄂 第一节 巴楚振翮起 一 羌巴肇基地 二 鬻熊江汉兴 三 争霸中原路 四 商於连荆襄 第二节 秦汉竞熙攘 一 城镇集市墟 二 水陆联运兴 三 抑商商更盛 四 行商坐贾分 第三节 唐宋渐繁盛 一 战乱民南移 二 荆湘四方通 三 竹木天下汇 四 鱼米天下闻 第四节 元明清鼎盛 一 农产集散地 二 川盐运销路 三 汉口通九省 四 大帮西南行 第五节 崛起在当代 一 产业拓市场 二 深山新路径 三 集散促物产 四 物丰商路远 第五章 赣皖竞物华 第一节 苗夷辟洪荒 一 稻陶肇始地 二 安徽古文明 三 文物证物产 四 集散达南岭 第二节 秦汉辟重镇 一 铁器兴赣皖 二 手工呈异彩 三 战乱扰集散 四 闽粤拓商路 第三节 唐宋辉煌时 一 江西得开发 二 皖南百业盛 三 集散育徽商 四 专业定市场 第四节 明清续辉煌 一 江西商埠盛 二 农稳商方兴 三 书中看集散 四 徽商傲明清 第五节 当代鹏展翼 一 战后恢复路 二 沿江工业城 三 交运促集散 四 赣皖喜逢春 第六章 苏沪珠玑地 第一节 秦前文明肇 一 氏族百业创 二 越吴先后兴 三 春申开黄浦 四 南北通鲁闽 第二节 秦后开发频 一 农兴两汉时 二 百业灿吴越 三 河网拓集散 四 扬州金粉地 第三节 南移奠重心 一 江南膏腴地 二 杭州胜汴州 三 茶瓷行南北 四 运河扩集散 第四节 明清江浙富 一 漕运促集散 二 淮盐兴名镇 三 松苏棉织隆 四 土产行销畅 第五节 当代沪宁杭 一 沪执商牛耳 二 集散众城镇 三 外贸全球通 四 商品化兴农 第七章 专业集散地 第一节 谷丰市兴凭长江 一 湘江千帆稻溢香 二 江汉常备万石仓 三 九江米市分三帮 四 米兴芜湖百业畅 五 无锡米市依漕粮 第二节 味醇趣长看汤清 一 茶马古道说普洱 二 茶集汉口达远洋 三 云雾清醇是九江 四 六安茗珍誉四方 五 狮峰龙井在余杭 第三节 救死扶伤有药行 一 藏医藏药供需忙 二 蕲春出门闻药香 三 华佗故里是药乡 四 不到樟树药不齐 五 杭州笕桥药品稠 第四节 陶瓷五都汇长江 一 异风奇彩建水陶 二 陶保色味是荣昌 三 釉下五彩醴陵城 四 色形并美在瓷都 五 世间茶具称为首 第五节 梭飞巧手织云霞 一 蜀锦典雅色常新 二 明丽古雅云锦灿 三 浣纱沁芳漾虹霓 四 天上取样人间织 五 白净柔韧在湖州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总后记 试读章节 三 集散四方达 “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恒”字说明苏毗从事商业贸易不是偶然的行为,而是作为职业。“其利数倍”则点明了其商业目的极其明确,是为利而进行货运。从“将盐向天竺兴贩”则知道苏毗商人在商业行为中已具有市场选择意识。可以设想一下,由几个穿着苏毗服装的女子率领着一队由男人赶着牦牛驮队运送着大量的食盐,跋涉于雪原之上,向天竺而去。这就是一幅两千多年前展现在西藏高原的历史画卷——万里商旅图。 根据苏毗外运的商品和需要购进的商品,大致上可以确定,远在两千年,最迟在一千年前,苏毗已有四通八达的商路,并通过这些商路进行商品集散。 从商品种类来确定输出的走向,以便探寻苏毗对外的商路。苏毗对天竺输出盐、矿石,向波斯(今伊朗)输出矿石,向高昌(古西域之一国)输出矿石、手工业品,向中原输出马、工艺制品、药材(麝香、鹿茸、朱砂),可见苏毗的商路是从多个方向向周边延伸。由逻些(今拉萨)出发向北经农歌驿,过那曲的阁川驿,过安多至野马驿,翻越唐古拉山口至悉诺罗驿,再到格尔木经大柴旦过当金山口至敦煌,经哈密而至高昌。又可由玉树经称多众龙驿,经多玛至那禄驿莫离驿至西宁。向南入天竺,由日喀则经江孜到康马,过亚东后经甘托克进入天竺。西去波斯(今伊朗)的路是漫长的,由日喀则出发后,经拉孜、昂仁、萨嘎、仲巴、玛法木错、噶尔,经日土到叶城到莎车,经英吉沙过乌兹别里山口后进入波斯。进人中原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从西宁经鄯州至兰州,另一条是向东南方行进,从逻些到墨竹经工布江达到林芝,后到波密、芒康、巴塘、理塘到康定进入成都。每条商路都要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因此很有可能在途中有专门的货栈或是转运商队,更有可能在途中的主要市镇或市集就进行商品贸易。商品通过这些商路进行流通与集散,同时也将外地的商品传人苏毗地区,如苏毗女王喜爱的纹锦(蜀锦)就是通过由康定至逻些的这条商路从中原运回来的。 苏毗国不仅有对外的商路,而且有城镇处均通商路。千百年前雪域高原并不寂寞,单峰驼队、牦牛驮队、马队用出发前的号角打破宁静,宿营时的炊烟装点高原的黄昏。 商队是物质财富的转运者,同样是文化的传播者。它不仅将苏毗文化传播到外地,同样将外地的文化带人苏毗。今天在吐蕃文化中可以找到大量苏毗人留下的痕迹,如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哈拉直沟乡有“苏毗村”,贵德县东与黄南尖扎县交界有“苏毗峡”、“苏毗人”,则是苏毗商人传播的遗址。 四东女与之同 无独有偶。苏毗国的东面,在苏毗国临近灭亡时,弱水(今澜沧江)畔兴起了另一个女儿国——东女国,其得名就是为了与苏毗区别。《隋书》中将苏毗写为“女国”,《新唐书》中记载“西海亦有女自王,故称‘东’别之”。《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中记载东女国:“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户四万余众,胜兵万余人,散在山谷间。”据著名藏学家任乃强考证,“康延川”是今天的昌都,东女国东边与茂州(今四川茂汶一带)交界,东南与雅州(今四川雅安一带)交界,领土包括今四川阿坝茂汶以西,甘孜州的巴塘、理塘(白狼夷故地)以北及整个昌都地区,国土面积相当可观。 其政治制度基本承袭苏毗国的制度,《旧唐书》记载:“女王号为‘宾就’。有女官,曰‘高霸’,平议国事。在外官僚,并男夫为之。其王侍女数百人,五日一听政。……若大王死,即小王嗣立,或姑死而妇继,无有篡夺。”不同的是,王夫已可在外任职。比苏毗国进步的是,东女国已经使用天竺文字来处理政务,而且有了自己的历法,“以十一月”为正月。礼制已有固定的程式,在颜色上崇尚青色,在葬制上使用人殉,“国王将葬,其大臣亲属殉死者数十人”。在居丧期间,规定“服饰不改,为父母则三年不栉沐”。 在对外交往上,由于地近中原,尤其重视与唐朝的关系。从唐高祖李渊建国,东女国女王汤滂氏就派使者进贡地方土特产。唐高祖丰厚地回赠礼物,并送还了使者。唐太宗平定了东突厥颉利可汗后,东女国又一次派使者前来朝贡。唐太宗用盖着玉玺的国书来慰抚东女国。武则天当政时,东女国王派大臣汤剑左前来朝贡,并向武则天提出赐以官号的要求。武则天册封汤敛臂为左玉钤卫员外将军,同时用瑞锦制成民族服装来赏赐给汤氏。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十二月,东女国王赵曳夫派王子前来进贡。第二年春,玄宗命令大臣们在曲江宴请王子,并命令宰相以下的官员参与宴会,之后封赵曳夫为归昌王,并授官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赏赐了王子八十匹帛。从此以后,东女国就以男子为王。 东女国被吐蕃吞并后,依然独立地保持着与唐朝的来往,巧妙地在唐与吐蕃之间进行周旋,被称为“两面羌”。 东女国在这一时期是唐朝与吐蕃通商的重要中介。商品的转口使东女国从中获利。因此,东女国不仅继承了苏毗国的商路,并在原有商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中原的联系更加紧密,商业贸易主要集中于丝绸贸易。 P13-15 序言 皑皑雪原,牦牛驮队迈着坚实的步伐驮来了笑声,驮来了希望。 崎岖山道,背篓装载着春天的种子,装载着秋天的收获。 马铃声声,马蹄踏碎水中的月影,驮架送来山珍的芬芳。 江涛汹涌,竹排木筏送来高楼大厦,橹楫舟船运去稻棉麦菽。 从古至今,这块土地用丰富的物质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各族人民又用勤劳的双手改造自然、创造财富,同时通过交换劳动,让无生命的物质变成了有生命的商品。商品沿着商路滋润着这一方的文化,丰富着这一带的色彩。于是隔山隔水,不同民族进行着交往,交往中形成了凝聚力。商路是纽带,商品是在纽带上镶嵌的玛瑙翡翠。生活的丰富多彩,历史的绚丽繁华,融进诗篇,化为歌曲,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荡起无数朵璀璨的浪花。 回溯历史上这一地区商品集散的兴盛与衰落,考察这一地区商品种类的变换更新,人们会产生历史的厚重感,会赞叹先民的开拓力。回顾顺江而下条条商路的发展延伸,理顺条条商路两侧的城市村庄,人们会抓住每一条商路上艰难行走的背影,会找出每一行脚印中引人深思的内涵。用情感去领会,用心灵去聆听,人们会听到商路上有着高亢激昂的歌声,会想到最美的旋律在商路延伸中谱成。 《史记·货殖列传》中载:“周书日‘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在重农抑商的汉代,司马迁已认识到“商不出则三宝绝”,非常看重商品流通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流通的“根”在商品有余,流通的“源”则只能是商路。当然,流通的动力是商人朝气蓬勃的经商行为。商业在长江文化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藏拉萨,云南个旧、建水,安徽亳州等,在地理范围上不属于长江流域,但这些地区的商品及其集散都离不开长江商路,于情于理都应在本书中有所表述,这足以证明长江商路在商品集散中的重要地位。 物华天宝,长江流域的商品;交错纵横,长江流域的商路。一切连接着历史,连接着未来,其内涵远远超过了人们瞬间的想象。只有循着长江,拨金沙迷雾,借巴山明月,乘湖湘清风,抚鄱阳浪涛、巢湖波澜,听太湖短笛弄渔歌起,才能以史为鉴,迎来东海边那一轮升起的朝阳。 后记 编撰《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二)》第四编“商贾兴衰”的第五卷《物阜汇通——长江流域的商品与集散》一书,给了我们一个神游长江流域的机会。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我们的思想不仅跨越了广袤的地域,更穿越了漫长的时间。为了更熟悉书中表达的内容,我们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寻找了大量资料。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愿我们所编撰的这卷书,能体现出这些书籍和资料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能使读者在阅读这卷书时,感受到长江文化在商品集散中表现的魅力。 我们要感谢推荐我们参与这项神圣工作的王玉德老师,他既是我们从事历史研究的启蒙者,也是在这卷书撰写中为我们拨疑解惑的引路人。没有王老师的帮助,我们不可能胜任资料辨别之繁剧,更不可能克服急于求成的烦躁心态。另外,还应该感谢刘锋老师,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格式上,都给了我们明确的指点,使我们少走弯路。吴宁老师和朱志先老师在我们写作过程中,不断给我们鼓励,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使我们受益匪浅,在此一并感谢。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父母不仅在生活上给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作为第一读者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建议。我们要感谢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付出和支持。 本书写作中参考和采用了一些资料、照片,因篇幅、时间所限,未能一一标注,致谢之余,敬请各位专家学者谅解。 丛书主编和各分卷主编为此付出的努力为本丛书增色不少,也会被读者铭记在心。 我们在本卷撰写中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是以为记! 莫晸 曾睿 2013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