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师曾编写的《我从战场归来》是一本人物随笔集。本书于1990—1991年写于中东,首版迅速售罄,以后多次出版,累计销量百万册,字里行间的热血和激情燃烧了无数读者。作者独自潜入伊拉克,深入战争腹地,用生命写就战地风云,直面战争,淋漓尽致地再现战争的真实与残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从战场归来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唐师曾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师曾编写的《我从战场归来》是一本人物随笔集。本书于1990—1991年写于中东,首版迅速售罄,以后多次出版,累计销量百万册,字里行间的热血和激情燃烧了无数读者。作者独自潜入伊拉克,深入战争腹地,用生命写就战地风云,直面战争,淋漓尽致地再现战争的真实与残酷。 内容推荐 《我从战场归来》是著名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在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之时,浴血深入战地,写就的中东战地见闻。带着“记录战争带给人类的苦难”的使命,他在经费紧缺、物质条件极差、生命安全无以保障的情况下,只身辗转伊拉克、约旦、以色列、塞浦路斯……亲眼见证美丽大地沦为焦土,交战国难民垂死挣扎,记者们在纷飞战火中肝胆相照,热血相助……《我从战场归来》多次再版印刷,累计销量百万册,英雄主义的正义和激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 目录 战场归来二十年(唐师曾) 笼中之豹(唐师曾) 梦回世纪之战(唐师曾) 直面死亡的记忆(唐师曾) 豁出命的唐老鸭(萧乾) 从雪山到火海 上下同欲 飞往巴格达 并非天方夜谭 在巴格达,为一张照片 临近摊牌的巴格达 六百记者云集安曼 “打起来了!” 安曼祈祷和平 鲁威谢德难民营 贝卡难民营 告别约旦 另纸签证 从拉纳卡到本古里安 生活在面具后面的以色列 “飞毛腿”袭来之际 戒严中的加沙 西岸——没有摄影的摄影采访 坦克,进攻! 耶路撒冷 重返拉纳卡 “我要上前线!” 烙饼 我和河野 “死亡之路” 我们的家 劫后巴格达 去南部——什叶派地区烽烟又起 去北部——库尔德难民逃难记 撞车、撞车、再撞车 海湾战争中的北大人 罗伯特·卡帕 新闻检查 再见巴格达 多余的话(许延滨) 附录(徐佑珠等) 试读章节 从冰冷的世界屋脊撤到热火朝天的亚运会,我冷一阵热一阵地处在焦虑的等待中。“去海湾玩命非我莫属”,我心里一遍遍地嘀咕,“至少我的光棍身份具有压倒性优势”。 鉴于多年打打杀杀,我和北京市公安局交情深远,新华社让我负责“突发事件”,意思是一旦炸个什么东西,我应立即出现在现场。可见当时我无孔不入的天才已为官方所认可,可整个亚运会并没有出现“敌对势力”期望的响动。唯一凸现我天才的是偷拍毛主席的外孙王效芝。 我强耐野性坐在亚运会主新闻中心新华社摄影部大工作问,向美联、路透、法新、共同社的同行兜售新华社照片。自从拍完亚运会开幕式,我就宣告失业,因为我分管“团结、友谊、进步”和突发事件。可挂在脖子上的4个胸卡却无助于我在亚运村内的任何活动。两天前在人民大会堂宴请萨马兰奇,趁张百发向陈希同、伍绍祖介绍我1989年6月3日在六部口的胆大包天之机,我就参了一本,昨天中午又给他发了4页文传申诉我在亚运村内寸步难行。今天上午亚运会新闻发言人吴重远通知我,张百发已给予我这样的“驻村记者”特权,可刚才的经验告诉我:就连丁维峻指着鼻子说列为第一照顾的“新华社唐老鸭”也休想跨越警戒线一步。我的“特权”与所有采访亚运会的中外记者别无二致。 “鸭子,买卖来了!”这天,万伯摇晃着一页文传,坏笑着朝我咧嘴,示意让我过去。万伯是摄影部亚运报道组的“总协调人”,我以为他又在逗我,将信将疑地接过文传一看,竟是巴黎分社急需毛主席外孙在亚运村当服务员的照片。“没戏”,我脱口而出,可万伯却恶狠狠地命令道:“你给我想招儿。”黑亮的眼睛狡猾万分。 我翻遍所有能查到的线索,终于弄清毛主席女儿李讷有个18岁的儿子叫王效芝,是北京外事职业高中二年级学生,现在亚运村内当服务员。可面对处处禁地、庞大复杂的亚运村,我简直无从下手。我规规矩矩地先到村长办公室提出申请,工作人员开门见山:“王效芝不许采访。”任我拿出苏秦、张仪的本事解释王效芝最能体现“团结、友谊、进步”,就是毫无效果。足足在村里游荡了一整天,我才打听到“王效芝好像在10号楼”。可亚运村内全是按ABCD排列的,根本就没有10号楼。 嗅着运动员餐厅的菜香,当了一天马路天使的我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猛听到有人在身后齐声大喊“唐老鸭”,循声望去,竟是乒乓球队的马文革和乔红。联邦德国40届世乒赛时我和他们混了3个多月,情谊颇深。这帮家伙连拖带拽地要我去中国队驻地J楼,可我戴着的4枚胸卡无一能让我进入村内任何建筑物。望着我面前的武警,我猛然悟到,作为英文第10个字母的J楼莫非就是10号楼? 次日,我和文字记者梁金雄趁采访王震送给中国队礼品之机再次来到J楼门口,陪同我们的亚运村礼宾官员王大波是我北大国政系的校友,尽管他已安排好中国队的官员在楼口迎接,可硬是不许我们进楼。我一屁股坐在台阶上,掏出无线电话找村长,警卫见状说他再请示一下。又过了5分钟,我们终于进了J楼,可楼内根本没有王效芝。结果令人失望,我摸出我的“广告”——印有我随身电话号码及《中国青年报》、香港《明报》、联邦德国《鲁尔报》等采访我的复印件——分发给保安人员,这才悻悻离去。 刚回到办公室,电话就响了,听筒中一个恶狠狠的声音点名找我:“刚才你在亚运村散发非法印刷品,马上给我到J楼指挥部来。”我觉得声音挺熟就问:“你是谁呀?”“我是你大哥!”我一听就乐了。这位“大哥”是我北大4年同寝室的好友,毕业后当了警察,可做梦也想不到他居然在亚运村安保指挥部。从大哥那里得知,王效芝在K楼。 天刚亮,我就跑到K楼门口拍楼长为日本体操队送行,之后又拍了在此服务的职业高中学生。次日,我拿着登了我照片的亚运快报找到K楼楼长,希望再拍些更生动的画面,但楼长表示必须有警方发的进楼证。 P24-26 序言 战场归来二十年 老鸭《战地三部曲》都是老书,其中最老一本已诞生20年,先后被知识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四次再版。尽管时过境迁,但因独家、客观、亲临一线而不可替代。 老鸭这辈子做对两件事:上对一所大学;选对一个职业。亦做错两件事:误入一个组织;错结一次婚。或许人生本来就没有对错,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的我。 老鸭在新华社有两大发明:(1)闪击,将古德里安的“闪击战”应用于突发事件,在孕育期潜入,在爆发时采访;(2)语像,利用“语言+图像”跨界叙述,产生热核武器的聚变效果,突破传统单一表达的局限。 老鸭以往的两位责编都是比我大十来岁的北大中文系学姐,退休前给老鸭极高的文学滋养。此次再版,责编陈曦是比老鸭小二十多岁的机械系小妹,高中四中、本科清华,人生的基础是靠“高中+本科”浇筑的。 我就是从“高中+本科”开始崇拜卡帕的,亦步亦趋一直走到现在,capa@sohu.com已经坚持了十多年。我为海南出版社《卡帕传》写序,为中国摄影出版社《世界的眼睛——马格南前沿50年》《〈生活〉画报和〈生活〉摄影师》……等书写序。意大利使馆让我代表中国参加“中意战地记者论坛”,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命我为《戈雅,所有战争的新闻记者》写前言。日本共同社河野把价值连城的“Leica III”送给我这个“中国卡帕”(河野语),它是卡帕在越南踩地雷时最后一刹手中的“名器”,通过旁轴取景器偷窥枪口,感到毫无遮挡的恐惧时按下快门。 家族和北大的综合教育,使我养成独特的写作习惯:亲临现场、自然定位、社会延展、独立思考、文学描述,五个维度缺一不可。作为新闻记者,我只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基本加工,简单处理后,以新闻的特点、速度即刻传播。不计时间成本地对某个问题深入研究,不是我的本职工作。 上星期,我和北大中文系学长河野彻在东京久别重逢,彼此庆幸都还活着。1990年我们相识于战火下的巴格达,当时我们初出茅庐、满腔热血、无所畏惧,为一张独家照片可以出生入死。现在,河野是共同社国际局次长,老鸭因“再生障碍性贫血”“海湾战争综合征”原地踏步20多年。运气更差的是在巴格达结识的巴萨姆·库巴,他2004年6月殁于汽车炸弹,时任伊拉克副外长。库巴出任驻华大使6年期间,每到周末都和我去密云水库游泳,还为我的《重返巴格达》写序。 改革开放之初,受传统等多重桎梏,中国新闻采集方式严重落后,妄加评论者多,亲临一线者少,复制转帖,“愚乐”大众,误导政府。1991年1月15日海湾战争爆发之际,时任中办秘书局会议处处长的陈佐夫告诉老鸭,某中南海会议上,新华社社长穆青拍案而起,“巴格达没中国人了,只有一个新华社的唐老鸭!” 12亿中国人中,我是被选中进入巴格达拍摄海湾战争的唯一者,年轻气盛,血性方刚。凭与生俱来的新闻本能追逐“异动”,用镜头捕捉画面,以文字交代因果,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合成有生命的新闻“语像”。新华社副总编王文卿看了我的传真说:唐老鸭写的干草都带着露珠。 以科学的眼光,用艺术的语言,讲人的故事——这是我的书20年后仍能以不错的印数和版税再版的基础。 唐师曾于什刹海 2013年10月31日 后记 多余的话 有师曾的书,有萧乾先生的序,有德生老的题词,我的话似乎是多余的。但年轻的编辑说,既然老一代文人武将都如此赞赏师曾,作为中年坦克兵指挥官,且熟识鸭子,又何必避讳说几句多余的话呢?在我们的这个古老的国度,缺的怕就是肯为锋芒毕露的年轻人说些多余的话的老一代和中年一代人。辞锋如此犀利,我只有从命。 认识师曾是在1989年夏天,说来偶然,也不尽然,像人生中的许多相识一样,似乎包含着某种缘分。后来,我们多次作长夜谈,论军事、战争,谈生活、社会,道历史、人生……我感到,这个禀赋特异的年轻人对这一切有着惊人的知识、敏锐的思考和判断力。长时间灵感不启动的我被他刺激得不断更换视角,来审视我的职业、我的观念乃至我的思维方式。而潜意识中,仿佛还存在着某种更为深层的东西使得我和这个年龄阅历极为不同的年轻人如此投缘。是什么呢? 当我看到编辑提供在案头的原稿及照片时,这个疑问迎刃而解。这种联结我们心灵的更为深层的东西就是对共和国的热爱和忠诚,是为维护民族尊严不惜生命的性格和基因,这一点正是我们从老一辈那里承袭下来的最为宝贵的东西。而完善自我、超越时代、实现跨世纪理想的勇敢与坚韧,又恰恰是时代的呼唤。 我是在烈士们的鲜血哺育下、在马背上的摇篮里成长起来的。当年同喝延河水、同吃陕北小米的那一代同辈,目前已活跃在共和国的各条战线和领导岗位上,但儿童少年时期对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的深切感受却不能不在这代人的潜意识中刻下烙印,使我们对共和国的成长怀有一种急切的心情。而这种急切心情在新一代年轻人唐师曾的书中得到了再现,我在欣喜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作为战地摄影记者,唐师曾为民族赢得了国际荣誉,他和他的同辈正在倾心尽力使我们的民族获得另一种意义上的新的崛起,使我们看到了共和国的精神血脉在新一代青年身上的延续。为了那个令他无限骄傲的“人民中国·新华社”,为了“和美联、路透们比个高低”,为了使“新华”早日步人世界一流通讯社的行列,他用勇气、智慧和生命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了一笔。一份份请战报告,一次次l临危涉险,他有如一员虎将,而“谨慎和大胆可以交替表现却不可同时表现”的狡黠又使他俨然是一位战术家;软磨硬泡、省吃俭用时他绝不冒充英雄,拳打脚踢抢新闻的架势又全然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好斗公鸡”……当我们翻看这本小书为其智识的深广所感叹、为其轻描淡写的情节所吸引、为其幽默顽皮的口吻而忍俊不禁时,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却不能不为这个非凡的青年对共和国的忠诚、对民族尊严的维护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所震撼。难怪当年指挥过上甘岭战役的德生老人看过书稿后感慨地说:“这么能干的年轻人,是我们中国的宝贝!”于是他以80高龄奋笔疾书了“我从战场上归来”! 海湾战争是一场现代突发的高科技战争,它为我军研究现代战争提供了一个实在的模型。其变化万千的态势、军人处境的极度孤独、新式装备的千奇百怪有如现代游乐场中的种种“玩具”,这一切构成了现代战争的特点。而唐师曾的这部小书正是这场世纪之战的目击式报道的合集,它使我们这些未能亲临前线的职业军人得以取得对这场战争的实感,也使军队教育工作者得以据此为参考塑造新一代的军官和士兵。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变的世界,我们又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新的东西太多了。当职业军人研究现代高科技战争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一切有关现代战争的新的见闻、新的视角、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相信师曾的这本小书不仅能鼓舞军队指战员对于共和国的献身精神,同时能激发职业军人研究现代战争、提高业务水平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在报道了唐师曾的事迹后,号召青年人为国争先,那么在我们的军队里更需要倡导这种精神,使我们的新一代军人将高度的爱国热情和高超的驾驭现代战争的能力结合起来,在未来的卫国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中为维护民族和人类的尊严作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我们将这部小书推荐给大家的初衷。 当然,这部书远非尽善尽美,它的长处是显见的,短处也是显见的,就像被许多年轻人视为传奇人物的“唐老鸭”其人一样。但它真诚、朴素、率直、坦白,使读者和作者同等地作为活生生的人来交流。比如当我读到“‘飞毛腿’袭来之际”,主人公“强忍住袭来的恐惧,哆里哆嗦地摁下莱卡相机的B门”时,我一下子联想到我在前线战火中的亲身体验。当炮火响起、看到战友流血的时候,我也产生过类似的恐惧,但当看到战友牺牲的时候,恐惧变成了愤怒。恐惧是人的本能,真正的战士不是没有恐惧,不过是没有被恐惧吓倒。而真诚和坦率却是当代青年最可爱的品质。因此,在我和编辑共同商讨后,决定保留书中的种种短处,将这本战地札记以它的原貌真实地呈现给我们的军官和士兵,有如把“唐老鸭”作为一个普通的朋友介绍给我们的年轻军人。 富兰克林说过:“你想知道未来的样子么?那么请你看看身边的年轻人。”当我读到全书的最后一章,这个被视为传奇英雄的年轻人朴素地说“我不过是想当新华社摄影翅膀上硬羽毛的多梦青年,历史成全了我,让我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好的集体。并不富足的人民使我得到了一流的教育和培训。我干得并不很好,只是尽了力而已”时,我想我看到了未来的样子。 (本文作者为陆军少将、军事学教授、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 1994年8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