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华北大状元最爱读的中华典故常识大全集(特惠超值版)/三最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何喜明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清晰完整的体例,从海量典故中甄选出的典故之精粹展现给读者。其中所选录的典故故事,实用而又丰富,涉及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能拓展读者视野,增长读者见闻。另外,为了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为本书精心挑选了百余幅精美插图,配合读者阅读的需求。

内容推荐

典故,就是典例故实。典故多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代诗文等,虽只言片语,却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聪明睿智,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时,典故的表现形式多样,一个典故往往可交替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典故的故事性更强,内涵更丰富,使广大读者在了解历史知识、美化语言和培养高尚情操的同时,更加热爱我们伟大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

中华典故源远流长,涉及面广泛,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本书主要选取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故事情节曲折、趣味浓厚的典故,使广大读者不仅可以在阅读中训练各方面的素质、技能,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

目录

1.政界风云

 治国方略

雄才大略/2

使功不如使过/2

焚书坑儒/2

反风灭火/3

舟中敌国/3

爱毛反裘/3

改弦更张/3

胸中十万兵/4

马上得天下/4

 君臣之礼

伏龙凤雏/4

齐王舍牛/5

苍梧痛/5

南阳佳气/5

黄袍加身/5

汉文却马/6

玉马朝周/6

日近长安远/6

嵩岳三呼/6

掘蛊/7

裂麻/7

杜康/7

桀犬吠尧/7

泰伯德让/8

钳市/8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8

江左夷吾/9

叔孙礼乐/9

九关虎豹/9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9

挟天子以令诸侯/10

宰相肚里好撑船/10

郗超入幕/10

刘毅答诏/11

翟璜直言/11

聋丞/11

田文比饭/11

司马昭之心/12

乱臣贼子/12

太史简/12

燕巢于幕/13

尽心尽力/13

傅说为霖/13

后顾之忧/13

后来居上/14

岁星臣/14

微管之叹/14

肉腰刀/15

伏蒲/15

丙吉问牛/15

识时务者为俊杰/15

雍齿封侯/15

傅说盐梅/16

伍胥抉目/16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6

狡兔死,走狗烹/17

一言九鼎/17

斩蛇/17

夺锦袍/17

弃席/18

季孟之间/18

三千珠履/18

范蠡乘舟/18

朱云折槛/19

图画凌烟/19

封侯万里/19

傅说版筑/20

善战将帅

龙行虎步/20

燎灶/21

贪天之功/21

石没羽/21

李广难封/22

金印如斗/22

莫须有/22

侍中血/22

勒石燕然/23

榻旁鼾睡/23

百步穿杨/23

廉颇强饭/23

灞陵呵夜/24

霍冠军/24

横行将/24

十二金牌/24

韩信登坛/25

痛定思痛/25

唾壶击缺/25

中流击楫/25

甘之如饴/26

单醪投川/26

举世无双/26

封狼居胥/26

余勇可贾/27

伏波聚米/27

罗雀掘鼠/27

火牛阵/27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27

过五关斩六将/28

马革裹尸/28

万人之敌/29

后宫粉黛

国色天香/29

徐妃半面妆/29

千金一笑/30

燕瘦环肥/30

班姬咏扇/30

班姬辞辇/30

偎红倚翠/31

玉树后庭花/31

羊车/31

量金买赋/31

徐娘半老/32

楚腰/32

嫫母/32

雪儿/32

墙茨/32

勤政爱民

一衣带水/33

饮水/33

袁宏一扇风/33

虞延克期/34

渡虎/34

河阳一县花/34

一琴一鹤/35

辞州选一钱/35

舆人歌/35

廉石/35

西门投巫/35

脱靴/36

一条冰/36

有脚阳春/36

竹马交迎/36

堕泪碑/37

戴封积薪/37

却金暮夜/37

随车雨/37

视民如子/38

徙木之信/38

饮马投钱/38

前车可鉴/38

羊续悬鱼/39

莱公竹/39

李下无蹊/39

珠还合浦/40

酌贪泉/40

回天之力/40

同甘共苦/40

含蓼问疾/40

 官场炎凉

恩牛怨李/41

冰山/41

萧朱/42

天高皇帝远/42

贵人多忘事/42

树倒猢狲散/42

薏苡明珠/43

烧尾/43

门可罗雀/43

名动金瓯/43

石庆数马/44

一麾出守/44

朱幡引鹿/44

走马上任/44

鸢肩捷上/44

淮阳薄/44

伴食宰相/45

脑满肠肥/45

飞黄腾踏/46

跃马岁年/46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46

索米长安/46

南郡生/47

杜邮之戮/47

乌台旧案/47

急流勇退/48

埋轮之志/48

2.史海沧桑

 智慧谋略

远水不救近火/50

楚歌之计/50

袂云汗雨/50

魏绛和戎/50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51

空城计/51

黄雀伺蝉/51

鸡鸣狗盗/51

狡兔三窟/52

暗箭伤人/52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53

添兵减灶/53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53

望梅止渴/53

唱筹量沙/54

房谋杜断/54

杨风子/54

杀一儆百/54

 纵横捭阖

完璧归赵/55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55

捭阖纵横/56

三寸不烂之舌/56

 金戈铁马

养虎自遗患/56

劳师袭远/56

各自为政/57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57

囊沙/57

壁上观/58

同心同德/58

亡秦三户/58

渔阳鼙鼓/58

一得之愚/59

锐不可当/59

振臂一呼/59

一鼓作气/59

一以当十/60

舐糠及米/60

握蛇骑虎/60

山河表里/61

鱼游釜中/61

武昌柳/61

城下之盟/61

金城汤池/61

马首是瞻/62

老马识途/62

枕戈待旦/62

枕席过师/62

血流漂杵/63

逐鹿中原/63

牵羊把茅/63

鹬蚌相争,渔人获利/63

痛饮黄龙/64

 凡夫俗子

六月飞霜/64

阮囊羞涩/64

存老马/65

小鹿儿心头撞/65

九牛毛/65

屠龙之技/65

郑玄家婢/66

樵青/66

王质烂柯/66

牛角之歌/67

空桑/67

狗窦大开/67

吴宫燕/67

百闻不如一见/68

红泪/68

因地制宜/68

青鸟/68

 千古逸事

大而无当/69

大庭广众/69

伯乐一顾惜/70

生子当如孙仲谋/70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70

青毡旧物/70

温峤第二流/71

熟能生巧/71

谢家咏雪/71

潘鬓/71

御李膺车/72

道听途说/72

楹书/72

新妇帷车/72

扫室陈蓉/73

昌亭旅食/73

优孟衣冠/73

屠肠决肺/73

下马冯妇/74

空函/74

葫芦依样/74

芝兰玉树/74

枫落吴江/74

南山种豆/75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75

郑昭宋聋/75

哭秦庭/75

死灰复燃/76

解衣推食/76

想当然耳/76

终南捷径/77

晋阳之甲/77

肉鼓吹/77

盗嫂受金/78

伯玉知非/78

杜田语/78

跳梁小丑/78

兴利除弊/78

多行不义必自毙/79

一不做,二不休/79

望门投止/79

一动不如一静/79

一去不复返/80

何足挂齿/80

擢发难数/80

一发千钧/80

以暴易暴/81

销声敛迹/81

捧腹大笑/81

死而不朽/81

量力而为/82

倒绷孩儿/82

苟延残喘/82

一笔勾销/82

六州铁铸/83

呼庚癸/83

弥天对/83

受块/83

挂冠/84

柳车变姓/84

剑及屦及/84

前驱负弩/85

染指/85

宣室征还/85

退避三舍/86

耻与哙伍/86

债台/86

射钩/86

请君入瓮/87

刻画无盐/87

晒食槟榔/87

轮扁斫轮/88

一饭三吐哺/88

张公吃酒李公醉/88

渐入佳境/88

杯羹之让/89

画饼充饥/89

褴褛筚路/89

弄斧班门/89

长乐老/90

分司御史狂/90

左右袒/90

布帆无恙/90

林宗过茅/91

和峤专车/91

济胜之具/91

桓石虔来/91

桐乡归葬/92

笑疾/92

 史林拾遗

卞庄刺虎/93

狐鸣鱼书/93

借箸/94

唇亡齿寒/94

掩目捕雀/94

雁足系书/95

不足与谋/95

杯酒释兵权/95

弄獐宰相/95

抱薪救火/96

鲁连书/96

使羊将狼/96

陆抗尝药/97

衣绣夜行/97

郗超髯/97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97

细柳营/97

温室树/98

摩笄/98

老龟祸枯桑/98

东郭履/98

汗漫游/98

胭脂井/99

捉刀人/99

齐心戮力/99

四海为家/99

不敢越雷池一步/99

不怕官,只怕管/100

一木难支/100

声名狼藉/100

披云睹青天/100

食少事烦/100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01

曲突徙薪/101

近水楼台先得月/101

叶公好龙/102

九牛二虎之力/102

齐大非偶/102

楚弓楚得/102

溺儒冠/103

走马章台/103

秤象/103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103

庾亮南楼/104

钱可通神/104

乐不思蜀/104

护花铃索/104

3.文坛撷趣

 文人墨客

压倒元白/106

扬雄宅/106

贾岛祭诗/106

力透纸背/107

匡鼎解颐/107

投笔从戎/107

李贺诗囊/107

五斗折腰/108

玉山自倒/108

橐驼之技/108

驴鸣一声/109

盲人骑瞎马/109

马勃牛溲/109

薛涛笺/109

陆海潘江/110

何逊扬州/110

孝伯痛饮/110

杜撰/110

卢前王后/110

张三影/111

王粲登楼/111

郊寒岛瘦/111

黄耳传书/111

唐衢哭/112

邓禹笑人/112

嵇康七不堪/112

玉楼受召/113

宋玉悲秋/113

竹林七贤/113

刘伶鸡肋/113

春风得意/114

白面书生/114

岁在龙蛇/114

坦腹东床/114

推梨让枣/115

撤我虎皮/115

别有天地非人间/116

 诗词散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16

耳提面命/116

杀风景/117

识荆/117

看朱成碧/117

桐叶题诗/117

墙头马上/117

春梦婆/118

对酒当歌/118

琵琶别抱/118

锦瑟年华/118

醉翁之意/119

物华天宝/119

执柯作伐/119

淡妆浓抹/119

情随事迁/119

齐州九点烟/120

悲欢离合/120

心旷神怡/120

自贻伊戚/120

京洛尘/120

射天狼/121

不蔓不枝/121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21

陶潜五柳/122

柳暗花明/122

蚍蜉撼大树/122

飞鸿印雪/122

鸡虫得失/122

涂鸦/123

白云苍狗/123

白头吟/123

生张熟魏/123

岁月蹉跎/124

明日黄花/124

题糕字/124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24

妄自菲薄/124

负薪裘/125

自求多福/125

黑云压城城欲摧/125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125

七步成诗/126

雕虫篆刻/126

刻烛成篇/126

呕心沥血/126

更上一层楼/127

诗入鸡林/127

雕龙/127

浑金璞玉/127

吐凤/128

说项/128

 小说传记

青蝇吊客/129

李赤/129

牝鸡司晨/129

不学无术/129

禹穴藏书/130

洛生咏/130

饥鹰/130

髀肉复生/130

景升豚犬/131

吴下阿蒙/131

杯酒英雄/131

覆酱瓿/132

 文学故事

洛阳纸贵/132

儿时击瓮/132

麒麟楦/133

推敲/133

援笔洪都/133

遇盗求诗/134

衙官屈宋/134

有道碑/134

抛砖引玉/134

何可一日无此君/135

文不加点/135

文冢/135

诗瓢/135

握蛇珠/135

鱼书/136

郑牛识字/136

倚马成章/136

鲇鱼上竹竿/136

燕台句/137

冥顽不灵/137

东涂西抹/137

屋下架屋/138

斫窗/138

孟嘉落帽/138

柏梁宴/138

烧薪/139

谈经夺席/139

千篇一律/139

断章取义/139

文章盖世/139

郗家奴/140

要言不烦/140

剑阁刊铭/140

一字之师/140

黍离麦秀/141

钩心斗角/141

汝南月旦/141

枕中鸿宝/142

生吞活剥/142

小巫见大巫/142

掷地作金石声/142

向壁虚造/143

取青妃白/143

掉书袋/143

妙处不传/143

行秘书/143

曲高和寡/144

短小精悍/144

碧纱笼/144

入市碎琴/145

黄公酒垆/145

铜琶铁板/145

物不平则鸣/145

一字千金/146

且食蛤蜊/146

阿买/146

4.民风民俗

 寻常百姓

逐臭/148

愚公移山/148

浮槎银汉/148

视虱如轮/149

探骊得珠/149

燕石妄珍/149

狐父/149

东施效颦/150

野老献芹/150

海屋添筹/150

月下老人/150

瑶池/151

温峤燃犀/151

钓鳌客/151

折臂三公/151

地下修文/152

龙生九种/152

买椟还珠/152

杯水车薪/152

杞人忧天/153

什袭而藏/153

痴人说梦/153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53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54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绳/154

因噎废食/154

郢匠挥斤/155

攫金/155

攘鸡/155

邻女詈入/155

急来抱佛脚/156

一代不如一代/156

栀貌蜡言/156

竹郎/156

丹徒布衣/156

 三皇五帝

鹪鹩一枝/157

见羹见墙/157

华封祝尧/158

三徙成都/158

珠丘/158

神禹泣罪/158

伯成辞耕/158

越俎代庖/159

湘妃泪尽/159

五色无主/159

三过其门而不入/159

一丘一壑/160

女娲补天/160

乘龙上天/160

旱魃为虐/161

害群之马/161

华胥梦/161

 民间传说

射石饮羽/162

狐死首丘/162

与虎谋皮/162

韩卢逐逡/162

雍伯种玉/162

衡阳雁断/163

赤玉舄/163

青骡/163

鹅笼/163

孤鸾照镜/163

海鸟悲/164

骑羊子/164

芙蓉城主/164

判芙蓉馆/164

狂泉/165

一蟹不如一蟹/165

祝鸡翁/165

宋郊渡蚁/165

雷化龙梭/165

雷轰荐福碑/166

睡仙/166

橘中戏/166

甓社珠光/166

鞭石成桥/167

千里迢迢/167

羊祜识金环/167

持布鼓过雷门/167

 寓言故事

画蛇添足/168

隋珠和璧/168

朝三暮四/168

庖丁解牛/169

剖腹藏珠/169

黔驴技穷/169

傍人门户/170

蚊力负山/170

滥竽充数/170

揠苗助长/171

画龙点晴/171

鹊巢鸠居/171

刻舟求剑/171

自相矛盾/172

郑人买履/172

 神仙灵异

青女司霜/172

烛龙/173

狼餐虎噬/173

羲和驭日/173

痴龙/174

河图洛书/174

浴日/174

羿射九日/174

夸父逐日/175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175

嫦娥奔月/175

洛神/175

沧海桑田/176

精卫填海/176

鹿皮翁/176

望洋兴叹/176

麻姑搔背/177

牛郎织女/177

方朔偷桃/177

凿破浑沌/177

缑山仙客/178

开天辟地/178

水漫金山/178

蛟龙得水/178

含沙射影/179

拔宅升天/179

鲁阳挥戈/179

人心不足蛇吞象/179

青精饭/179

五羊城/180

青藜照阁/180

苌弘化碧/180

吊鹤/180

白龙鱼服/181

凤凰池/181

麻姑掷米/181

萼绿华/182

封使君/182

任公子/182

梁叟/182

磨镜客/182

猿鹤虫沙/183

祖龙浮海/183

剑龙/183

寻香/183

 宗教方术

长房缩地/184

摩挲铜狄/184

五里雾中/184

野狐禅/184

当头棒喝/185

浔阳隐/185

萧寺/185

懒残煨半芋/186

三生有幸/186

解铃还需系铃人/186

一尘不染/186

丰干饶舌/186

本来面目/187

周妻何肉/187

佛头着粪/187

佛印烧猪/188

地行仙/188

自足/188

盲人摸象/189

三尸/189

磨砖作镜/189

面壁/190

青牛道士/190

郭璞青囊/190

老生常谈/190

海上三神山/190

更进一竿/191

天女散花/191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191

生公说法/191

梅福入城/192

壶中天地/192

极乐世界/192

雨花/192

叱石成羊/193

葛玄蜂/193

返老还童/193

 风俗习惯

廉泉让水/194

南冠楚囚/194

悬弧射矢/194

悬车/194

遗簪坠屦/194

孔方兄/195

七夕/195

温卷/195

吹牛皮/196

肉袒牵羊/196

执牛耳/196

席帽/196

以羊易牛/197

杖家/197

金莲/197

诗筒/197

火树银花/198

桃符/198

浮瓜沉李/198

投匦/198

指腹为婚/198

朱颜绿发/199

听冰/199

禁脔/199

梅花点妆/199

腹笥/200

吃茶/200

冰清玉润/200

弄璋弄瓦/200

折床/201

遥遥华胄/201

末至客1201

斧画/201

素车白马/201

画地为牢/202

邯郸学步/202

朱陈之好/202

支床龟/202

谢公屐/203

蒲葵扇/203

 嗜酒好酒

山公倒载/203

次公狂/204

鹿车荷锸/204

持螯把酒/204

酒兵/204

高阳酒徒/204

金龟换酒/205

卜昼卜夜/205

葛巾漉酒/205

刘公荣/205

刘伶病酲/206

曲秀才/206

青州从事/206

金谷洒数/206

邯郸鲁酒/207

汉书下酒/207

双柑斗酒/207

清酒黄龙/207

清卿/208

金貂换酒/208

今朝有酒今朝醉/208

使酒骂座/208

载酒问字/208

醇酒美人/209

河朔饮/209

瓮间吏部/209

炙眉/209

中圣人/210

禹疏仪狄/210

5.艺苑奇葩

 服饰建筑

百结/212

椎布/212

悬鹑之衣/213

独孤侧帽/213

绝缨/213

邹缨齐紫/213

悬龟系鱼1214

金碧辉煌/214

美轮美奂/214

楚馆秦楼/214

萧斋/215

鲁灵光殿/215

甥馆/215

迷楼/215

张融船/216

莲幕/216

千门万户/216

青宫/2t6

避风台/216

鲁馆/217

燕子楼/217

琅福地/217

梧庭凤/217

蕊珠宫/217

仙山楼阁/218

西第/218

歌舞乐律

庄舄越吟/219

霓裳羽衣/219

响遏行云/219

阳关三迭/219

成连人海/220

刘琨啸/220

泱泱大风/220

桓伊三弄/220

伯牙鼓琴/221

余音绕梁/221

武城弦/221

武溪笛/221

听折弦/221

清角/222

楚奏/222

五噫/223

骊歌/223

亡国之声/223

周郎顾/223

柯亭笛/223

两部鼓吹/224

抱瑟不吹竽/224

自郐以下/224

爨下焦桐/224

肉竹/225

一往情深/225

弦奏跃鱼/225

东山丝竹/225

梨园弟子/225

 绘画书法

辋川图/226

九老图/226

灯前取影/227

虎头三绝/227

麒麟图画/227

郑侠图/227

巧偷豪夺/228

空前绝后/228

渴骥奔泉/228

管中窥豹/228

临池学书/229

柿叶学书/229

黄庭换鹅/229

家鸡野雉/229

龙蛇飞动/229

屏风误点/230

临池尽墨/230

6.人情冷暖

 亲情孝悌

冻浦鱼惊/232

气息奄奄/232

截发留宾/232

黄雀入帐/233

萧芝雉随/233

伯瑜泣杖/233

结袜/233

老莱娱亲/233

废蓼莪/234

菽水承欢/234

温席扇枕/234

熊胆调丸/234

蔡顺分葚/234

侍车江革/235

不见棺材不下泪/235

掇蜂/235

陆绩橘/235

孟宗泣笋/236

乔梓/236

鸡骨支床/236

姜诗跃鲤/236

乌啼孝子庐/237

悔过自新/237

触鹿/237

形影相吊/238

孝女寻尸/238

庶女告天/238

倚门倚间/238

白眉良/238

东门吴/239

姜肱被/239

衣芦花/239

李代桃僵/239

郗家庭树/240

攀柏/240

目送飞鸿/240

望断白云/240

尺布斗粟/240

束蕴请火/241

舐犊情深/241

友于/241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241

鲁姑弃子/242

明珠生蚌/242

同室操戈/242

洒泪西州/242

 侠义恩仇

漆身吞炭/243

黄雀衔环/243

博浪飞椎/244

白鹤衔珠/244

展草/244

毛宝放龟/244

睚眦之怨/245

鱼隐23/245

孙庞斗智/245

掘墓鞭尸/245

一成一旅/246

探丸借客/246

余光/246

吹笛仙人/246

八百孤寒/247

一饭千金/247

魏颗结草/247

投金/247

置铅击筑/248

结发夫妻

挽鹿车/248

乘龙佳婿/249

犊车麈尾/249

举案齐眉/249

河东狮吼/249

夫负妻戴/250

乐昌破镜/250

一夜夫妻百夜恩/250

潘岳悼亡/251

黔娄被/251

张敞画眉/251

信誓旦旦/251

郭槐自屈/252

莱妻/252

分香卖履/252

织锦回文/252

糟糠之妻不下堂/252

柏舟之誓/253

连枝共冢/253

雀屏射目/253

别鹤操/253

如皋射雉/254

尹邢避面/254

我见犹怜/254

姗姗来迟/254

佳人已属沙吒利/255

啸云侣/255

秦家镜/255

青鸾泣镜/256

燕冢/256

相待如宾/256

内助之贤/256

续弦胶/257

津妾/257

故剑/257

太常妻/258

东张西望/258

忧心忡忡/258

割肉怀归/258

覆水难收/259

刘阮醉桃源/259

别剑/259

东家枣树/259

秦晋之好/260

 朋友之交

布衣之交/260

我醉欲眠/260

满城风雨/261

李郭仙舟/261

河鱼腹疾/261

北海开樽/261

旧雨今雨/262

山阴乘兴/262

白衣送酒/262

悬榻留宾/263

炙鸡渍酒/263

斗酒只鸡/263

管鲍之交/263

忘年交/264

弹冠相庆/264

管宁割席/264

雷陈/264

伯喈倒屣/264

吕安题凤/265

门无杂宾/265

伯仁由我而死/265

绨袍情/265

寄梅花/266

班荆道故/266

范张鸡黍/266

买邻/266

觥筹交错/267

燕市悲歌/267

推宅/267

松枝挂剑/268

白首同P3/268

千里送鹅毛/268

杵臼之交/268

相得甚欢/269

元方季方/269

倾盖/269

才子佳人

汜人/269

侯门似海/270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270

走马看花/270

文君沽酒/271

玉箫/271

倾城倾国/271

抱布贸丝/271

司马援琴/272

卿卿/272

章台坠鞭/272

断袖之好/272

握槊/273

温柔乡/273

掷果潘安/273

小家碧玉/273

坐怀不乱/274

谢安挟妓/274

金谷坠楼人/274

金屋贮娇/274

神仙中人/274

东食西宿/275

尾生抱柱/275

远山眉/275

重见云英/275

扫眉才子/276

名落孙山/276

一日三秋/276

7.纵观人生

 待人接物

楚筵辞醴/278

裴公还带/278

地主之谊/278

投桃报李/279

闭门羹/279

梁松~/279

一意孤行/279

好好先生/279

虚左以待/280

青白眼/280

杖头钱/280

郑庄置驿/280

老成练达/281

干卿底事/281

掣肘/281

萧规曹随/281

下马威/282

寇贾之风/282

守口如瓶/282

刮目相待/28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83

名纸毛生/283

过河拆桥/283

一诺千金/284

按图索骥/284

刺舌/284

仰人鼻息/284

处世态度

木人石心/285

管宁榻/285

直如弦,285

酒酸不售/286

披襟解带/286

求田问舍/286

刻鹄类鹜/286

雄鸡断尾/286

骑鹤上扬州/287

轻于鸿毛/287

守株待兔/287

闲云野鹤/287

老骥伏枥/288

快刀斩乱麻/288

嗟来之食/288

圯上取履/288

蝇营狗苟/289

小屈大伸/289

首鼠两端/289

指鹿为马/289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290

口乖而白干/290

试读章节

君臣之礼

君臣关系一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正如孟子所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君臣之间的关系融洽与否,是关系到社稷民生的一件大事,历史上,但凡君臣相契、相濡以沫的时候,国家一般比较稳定,人民过着太平的日子,如“泰伯德让”、“江左夷吾”、“宰相肚里好撑船”、“刘毅答诏”;而君臣之间如寇雠,直至兵戈相见的时候,国家则会战乱频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玉马朝周”、“偃月堂”、“弹路”等。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不仅为当时之药石,亦为后世之借鉴。

伏龙凤雏

三国时,刘备请司马徽指点迷津,司马徽推荐说:“这里有伏龙和风雏。”刘备急切地问他们的名字,司马徽说伏龙即是南阳的诸葛亮,凤雏即是庞统。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后又得庞统助一臂之力。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后指隐而未现的有很高学问的人。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伏龙凤雏,司马徽称孔明庞士元之奇。”

齐王舍牛

战国时,齐宣王看到有人牵一头牛从堂前走过,便问要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人回答说:“将要杀掉它用来祭钟。”齐宣王说:“我不忍心看到牛被杀时发抖的样子,你还是用一只羊来代替牛吧。”见《孟子·梁惠王上》。后世以“齐王舍牛”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唐高祖《禁行刑屠杀诏》:“殷帝去网,遮踵前修;齐王舍牛,实符本志。”

苍梧痛

《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苍梧”乃地名,位于今广西东部,浔桂两江汇合的地区,梧州一带。苍梧后用来指皇帝死去,清黄遵宪《乌之珠歌》:“六宫共抱苍梧痛,万国还惊白奈簪。”亦作“苍梧恨”,宋吴文英《一寸金·赠笔工刘衍》词:“苍梧恨,帝娥暗泣。”

南阳佳气

东汉光武帝刘秀,南阳人,在舂陵起兵反对王莽篡权。王莽把会望气的术士苏伯阿派到南阳看看此地的气象如何,苏伯阿远远地望着舂陵说:“气佳哉!郁郁葱葱然。有不可挡之势!”见《后汉书·光武帝纪》。后以“南阳佳气”来形容帝王富贵之气。宋无名氏《杏花天》:“画堂帘幕香风细。郁郁南阳佳气。”亦作“南阳气”,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诗之二:“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黄袍加身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周世宗手下的都点检,周世宗死后,周恭帝即位,赵匡胤掌握兵权。960年,北汉和契丹侵略中原一带,赵匡胤率军还击,在驻军陈桥驿之时,部下的将士将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并在庭下朝拜,高呼万岁,纷纷拥立他为皇帝,并改国号为宋。觅《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一卷。后以“黄袍加身”泛指被拥立为天子。《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二年》:“帝曰:‘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亦作“黄袍加体”。《说岳全传》第一回:“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见龙天子’。”

汉文却马

汉朝时曾有人向汉文帝进献了一匹宝马,文帝推辞说:“前面是鸾旗,后面是车子,每天只不过走三十到五十里路,我骑着千里马,难道一个人闯到前面去吗?”于是给了献马人一些回家的路费,并把宝马退还给了他,接着又传令从今以后不准再有人来进献东西。见《汉书·贾捐之传》。唐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议者咸谓汉文却马、晋武焚裘之事,复见于当今矣。”

玉马朝周

玉马,指商代的贤臣微子启。商朝末年,商纣王受美女妲己的蛊惑,经常不理朝政,微子启曾多次对他劝谏都无济于事,便离开商而投奔了周。见《史记·宋微子世家》。后用为贤臣另投明主的典故。唐刘禹锡《后梁宣明二帝碑堂下作》诗:“玉马朝周从此辞,园陵寂寞对丰碑。”

日近长安远

晋朝时期,小时候的晋明帝坐在晋元帝膝上,这时正好有从长安来的人,晋元帝问明帝:“长安与太阳比较,哪个更远?”明帝说:“长字近,没听说有从太阳上来的人。”第二天,召集群臣开宴会的元帝夸奖明帝聪明,当场问哪个近,明帝说:“日近,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一折:“眼见的天阔雁书迟,赤紧的日近长安远。”

嵩岳三呼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巡游嵩山,当他登上嵩山之巅时,吏卒们听到了三次大呼“万岁”的声音,相传为山神所呼。见《汉书·武帝纪》。后以“嵩岳三呼”作为向皇帝的祝颂之辞。元赵孟烦《万年欢》:“鸣鞘静,嵩岳三呼,万岁声震如雷。”亦作“嵩山万岁声”、“嵩呼”、“嵩祝”。唐李咸用《煌煌京洛行》:“但听嵩山万岁声,将军旗鼓何时偃?”元贯云石《新水令·皇都元日》曲:“拜舞嵩呼,万万岁当今圣明主。”

掘蛊

汉武帝病,江充奏言武帝之病是由于巫蛊所致,武帝便派江充前去查办。江充用栽赃诬陷、酷刑逼供的手段滥捕滥杀了无辜百姓达数万人,后又说在太子宫中有益气,并预先在太子宫地下埋了六个桐木人,派人到太子宫中掘蛊,以诬陷太子。见《汉书·江充传》。后用为诬陷、陷害帝位继承人的典故。唐刘肃《大唐新语·褒赐》:“天后致投杼之疑,中宗忧掘蛊之变。”

裂麻

阳城,字元宗,唐代北平(今属河北)人,唐德宗时进士及第,后任谏议大夫。他在朝中是一个有口皆碑的正直官员。一次,德宗想重用不得人心的裴延龄为相,阳城直言极谏说:“白麻(指诏书,唐代改用白麻纸写诏,故云。)若写出来,我一定把它撕裂掉。”德宗听说以后,最终也未能拜裴延龄为相。见唐李肇《唐国史补》。后以“裂麻”用为极力劝谏帝王的典故。清黄遵宪《京乱补述六首》诗之五:“亦有诛奸疏,泣陈王室忧。裂麻要帝诺,攀槛碎臣头。”亦作“裂白麻”。宋刘克庄《念奴娇十九首》之十二:“曾裂白麻,曾涂墨敕,谪堕俄徵起。”

杜康

杜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少年的杜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挂在树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竞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杜康就反复地研究思索,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奠定了杜康在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见《文选·曹操<短歌行)》李善注。后以指酒。明袁宏道《宜城饮王舍人家留别》诗:“尊前齐赘能诙语,瓮里杜康苦泥人。”亦作“杜酒”。

桀犬吠尧

《战国策·齐策六》记载,桀是夏代暴君,即使他养的狗也向尧这样的圣明之君狂吠,因为它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不问谁善谁恶。《史记·淮阴侯列传》亦有此说。又《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则作“桀之狗可使吠尧”。后比喻奴才一心为他的主子效劳。清黄遵宪《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之二:“狺狺桀犬吠,尚迟有苗格。”

◎夏桀

桀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是夏朝最后一代君主。桀即位后,有施氏进贡给桀一个名叫妹喜的美女。桀特别宠爱她,不惜重金为她建造富丽堂皇的宫殿。但是这一切使百姓痛苦不堪。桀还重用佞臣,打击忠良。晚年的桀更加荒淫无度,竞沉溺于酒色一个月不上朝。在桀众叛亲离的时候,商部落首领汤在名相伊尹的谋划下,率军直逼夏的重镇鸣条。两军交战,夏军将士不战而逃。桀匆忙携带妹喜和珍宝,渡江逃到南巢,后被汤追上俘获。从此,长达近五百年的夏王朝结束。

泰伯德让

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即太伯),知道父亲想传位于其弟季历,为实现父亲的愿望,他南下荆蛮,断发文身,执意把天下让给季历。泰伯自号勾吴,成为吴国始祖。见《史记·吴太伯世家》。明高启《吴趋行》:“泰伯德让在,言游文学成。”亦作“泰伯让”。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泰伯让天下,仲雍扬波涛。”

钳市

汉时,穆公、申公、白生三人都被楚元王所器重。元王死后,其后人对他们逐渐冷淡。穆公说:“大王已经开始疏远我们了,再不走就要有祸事上身了。”于是率先离开。申公、白生不听他的话,后来果然被用铁链锁着在市上舂米。见《汉书·楚元王传》。宋陆游《叹俗》诗:“风俗陵夷日可怜,乞墦钳市亦欣然。”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春秋时,晋献公死后,晋大夫里克为了让晋惠公即位,先后杀死了公子奚齐、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晋惠公即位后要杀里克,就派人对里克说:“如果没有你我当不了一国之君,但是你先后杀害了二位国君与一位大夫,我这个国君当得岂不是很为难吗?”里克回答说:“不有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你要加我的罪,哪能说不出理由呢)?”于是伏剑自杀而死。见《左传·僖公十年》。后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他人。姚雪垠《李白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可是,老徐,李自成没有什么罪名,咱们收拾了他,对别人怎么说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P4-8

序言

一个千年,又一个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有着上下五千年不间断的历史传承,在这漫长的几千年间,出现了一位又一位传奇人物,发生了一段又一段精彩故事。姜太公钓鱼、毛遂自荐、三顾茅庐、糟糠之妻不下堂、程门立雪……这一个个故事是漫长历史的一个又一个瑰丽缩影,它们以典故的形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悠悠历史的凝练,成为华夏智慧的结晶。

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等。无论是热闹繁华的盛世,还是破败凋零的乱世;无论是喧嚣嘈杂的市井,还是萧条孤寂的边塞;无论是封侯拜相的荣耀,还是被贬被杀的凄凉……它们都以典故的形式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引经据典是对典故最直接的一种使用方式。中国古人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做文章,都讲究用典。李商隐写诗好用典故,因此有人说他“好积故实”,他的一首《喜雪诗》:“朔雪自龙沙,呈祥势可嘉。有田皆种玉,无树不开花……”短短一首诗词就用了十八个典故。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好文章,在不足千字的文章里,几乎一句一典。中国古人好用典故由此可略见一斑。如果对典故毫无所知,那么不难想象,我们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文时会有多么困难。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典故。

典故是历史和文化的一种积淀。英雄豪杰的壮志、才子贤良的智慧、凡夫俗子的疾苦、骚人墨客的寂寥……历史中最精彩的片断在这只言片语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地体现。这些丰富多彩的典故充实了我们的知识、增长了我们的见闻,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到了更多的华夏历史与文化。另外,由于典故的故事性强,形式多样,含蓄风雅,适当适时的引经据典,可以使我们在说话或者写文章时,增强我们语言的表现力,让有限的语言表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增强文章的韵味和情趣。因此,掌握和储备一定量的典故材料,对于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学修养及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中华典故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果想通过勤读诗书、点滴积累的方式学习典故,必将花费大量的心血和时间,或许还会事半功倍。鉴于此,我们精心为读者朋友们编辑了三最系列丛书中的《清华北大状元最爱读的中华典故常识(大全集)》一书。本书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清晰完整的体例,从海量典故中甄选出的典故之精粹展现给读者。其中所选录的典故故事,实用而又丰富,涉及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能拓展读者视野,增长读者见闻。另外,为了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为本书精心挑选了百余幅精美插图,配合读者阅读的需求。期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使每一位读者都从生动有趣而又不乏深度的典故中,体味到古人生命的悲怆与优美,感知到历史的曲折与辉煌,汲取到丰富的知识与智慧。阅读这些典故故事,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书评(媒体评论)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温家宝总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3: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