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主编的《档案揭秘——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细节》是依托于中国国际台金牌节目《档案揭秘》出版的。该书深度挖掘了历史上的尘封往事和被遗忘的细节,带给读者一个正确的历史判断和历史认知。铭记绞杀世界中的种种伤痕,那是对血与火的岁月的永远记忆。
火烧东京时:刮大风时迷眼的不是沙子,而是人的骨灰!
丘吉尔丧失地位后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日本将领感叹:当我们的士兵还打都在农田抡锄头的时候,美国男孩已经在摆弄他们爸爸的汽车了!
西方国家纷纷评论: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经受这么惨重的损失!
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叹息:我们遇到了一个砍掉了脑袋还能长出来的九头怪兽!
李涵主编的《档案揭秘(附光盘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细节)》聚焦了“二战”时期,发生在世界各大主战场,例如中国战场、欧洲战场、非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等,那些具有关键性、转折性作用却一直没有深入展现与解读的真实故事与人物。例如战争狂人希特勒是如何能上台的、法西斯鼻祖意大利为啥是无能鼠辈、日本在战败时是否真的无条件投降等等,这些影响战事发展方向、决定输赢、扭转时局的历史细节,展现了人性中的勇敢、坚强、乐观以及丑陋的一面,也预示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当灾难临近,唯有以不畏与抗争来等待黎明,当战争远去,我们更要读懂、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火烧东京”成为日本人永久的噩梦
自从飞机于20世纪初问世以来,人类便有了一种空中进攻手段。随着航空技术的发达,对敌国实施战略轰炸以摧毁其工业潜力,乃至民生设施,成为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起迫使对手屈服的主要手段。从1942年开始,美国便同英国一起轰炸德国,对日本却鞭长莫及,同年4月,以航空母舰隐蔽接近实施的“东京上空30秒”空袭仅起到精神威胁作用。
1943年,美国在大反攻时制定了轰炸日本的计划,由于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基地距日本的本土还有几千公里,准备出场的主角就是最新服役的称为“超级空中堡垒”的B-29重轰炸机。这种轰炸机预定从中国四川起飞,为此国民政府动员了几十万民工修筑了机场。1944年6月15日,47架B-29轰炸机从成都起飞,受飞行半径所限只飞到日本九州,轰炸了八幡钢铁厂,因投弹量不大,精度又很差,对工厂没有造成太大破坏。不久,美军完全夺取了塞班岛、关岛、提尼安岛为中心的马里亚纳群岛,自11月起,从那里用轰炸机空袭东京。由于要躲避日军战斗机拦截和高炮射击,B-29轰炸机上升到1万米高空投弹,只有10%的炸弹能命中目标,日本工厂绝大多数还能正常生产。看到预想的目标达不到,美国军方对怎样实施战略轰炸又进行了新的研究和探索。
1945年1月底,美军第21轰炸机集团指挥官柯蒂斯?李梅分管了对日战略轰炸,起初也采取白天轰炸的战略,但仍感战果有限且损失不小。2月19日,一群B-29还未进入日本本土,就遭到大批“钟馗”战斗机拦截,共有10架被击落。李梅通过总结轰炸经验,发现从高空投掷爆破弹不仅命中率低,而且只轰炸日本的工厂也不能从根本上破坏生产潜力。当时日本武器的零部件大都由居民区的小作坊生产,最后送到工厂组装,而居民区住房密集且多为木结构,如果大量投掷燃烧弹并在大风天气,就可形成难以扑灭的大火灾。居民区一旦被炸毁,小作坊不能生产,工厂的组装也就停顿下来了。
3月9日,李梅下令开始执行“火烧东京”计划。鉴于日本战斗机缺乏夜战设备拦截困难,他在晚间出动了325架B-29重型轰炸机。为了增加载弹量,李梅让轰炸机卸下除尾炮以外的所有武器,全部携带燃烧弹,载弹量从3吨增加到7吨,以小编队多方向进入东京,靠雷达指引轰炸。此时日本战斗机还大都没有夜间拦截能力,B-29轰炸机群没有受到拦截就顺利飞到东京上空。
据老一代东京市民回忆,这个当时有500万人口的大城市在1945年3月9日午夜,遇到了恐怖程度不亚于关东大地震的灾难。空袭警报响起后,市民认为敌机在黑暗中投弹炸不中目标,大多数留在家中,同时感到即便落下少量燃烧弹靠居民区备用的水桶、沙袋也能扑灭。他们没有想到,这天夜间在东京上空有多达50万枚重7公斤的小燃烧弹,如雨点般地投掷下来。这种“火攻”的方式对具备完善的消防措施且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官府大楼,以及大工厂的效果有限,而对居民区有极大的破坏性,百姓大为遭殃。大量燃烧弹在成片的木房上引发了冲天烈焰,日本老百姓靠水桶和手里的扑火工具根本无法灭火,只好扶老携幼地奔逃,跑不动的人和被烟呛昏的人则在路上纷纷倒下。
美机投下的燃烧弹,是刚制成的凝固汽油弹,难以用水扑灭。3月9日夜间投下2000吨燃烧弹时,东京恰好刮起强劲的西北风,一些街区瞬间呈现“火爆”场面,温度高达上千度。不少市民受不了灼烤,跳入市内的河中,没想到河水也被烧得沸腾起来,第二天早上,东京许多河面都漂满了煮熟了的尸体。
3月10日天亮时,东京四分之一的区域即40平方公里被烧成青烟缭绕的平地,26万幢房屋付之一炬,刮大风时迷眼的不是沙子,而是人的骨灰。随后市内发现8.3万具尸体,若再算上失踪人员和葬身于废墟之下的人,估计当夜有10万人被烧死,还有10万人被烧伤,这是世界战争史上因轰炸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一次。
按照1923年世界各大国同意的国际空战规律,飞机应禁止轰炸平民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0月8日,日军首先违反了本国政府承诺遵守的国际规律,以11架飞机空袭锦州居民区和学校,开创了无差别轰炸的野蛮先例,此后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又肆意轰炸平民以实施恫吓。结果恶有恶报,日本人最终尝到先前加在别国头上的恐怖。
“火烧东京”后的第二天,317架B-29轰炸机夜袭名古屋,这个设有制造零式战斗机的三菱公司的城市中心区火焰腾飞。3月13日,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也遭到了300架B-29的轰炸,落下1700吨燃烧弹,约20平方公里的市区在3小时内焚毁。3月16日,美军又火攻了神户,导致近半数居民区被烧毁。
日本这些大城市在遭受火攻时,人员死亡情况比东京少得多,是因为他们已吸取了“三九大轰炸”的教训,事先组织了居民疏散,市内又设立了避火区,不过房屋被烧毁的状态一样严重。此后,美军的空袭范围不断扩大,到同年7月已经向日本投弹共16万吨,其中10万吨以上是燃烧弹,其余炸弹多投向铁路枢纽和港口,以破坏运输系统。
根据战后美军的调查发现,燃烧弹主要适合于烧毁老百姓住的木房,日本几个主要大城市的居民区约一半被焚烧,工厂厂房和大型建筑物损失并不大。由于遭受可怕的火攻,日本各大城市有850万居民逃到乡下,导致许多工厂无人上班,大量小作坊也被烧掉,这都造成生产链中断,基本达到了破坏日本军工生产和经济生活的战略目标。
美军水雷实施的“饥饿战役”让日本变“饿岛”
美军对日本的战略性打击,除了空中轰炸,还采取了海上封锁战略。在1945年春天之前,美军海上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往来南洋的海运船只,此后又以潜艇、飞机和布雷攻击阻止日方从朝鲜、满洲向本土运粮。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便说:“对付日本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它什么也得不到。”
日本发动战争时,国内需要的多数工业原料及三分之一的粮食要依靠海外输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运输船的生产量一直赶不上被美军潜艇击沉的数量。从1945年上半年开始,因美军在菲律宾、冲绳相继建立了航空基地,能使用陆军航空兵的B-25轰炸机以及海军航空兵的舰载机对日本的本土港口实施战术性攻击,日本港口内停泊的船舰又有很多被炸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击沉船只吨位最多,却没有完成破坏对手海上交通线的战略目标,美国潜艇却做到了这一点。美军共有314艘潜艇参战,绝大多数用于太平洋战场,共击沉日本商船和军舰1560艘,共530万吨,占日本船舶损失吨位的60%。
P38-41
史可为鉴,亦可为镜。
读历史是为了解当今之困惑,为迎接未来的挑战寻找参照物。然而,古今中外的历史都是人写的,人们从史书或教科书中读到的历史往往是不完整的、片面的,甚至是被有意歪曲或颠倒的。
对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有些历史书中的毁誉千差万别。为了寻求历史的真相,无数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耗尽毕生精力徜徉在浩瀚的文物和史料之中,还有无数的媒体工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寻访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和亲历者。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的《档案揭秘》栏目,为听众提供了一个正史以外的了解历史的知识库,涉猎古今中外,既有真相,又有细节;既有对正史的补充,又有对传统历史观的校正;既有政治、军事,又有文化艺术,包罗万象。《档案揭秘》既是通俗的历史教科书,又是传播知识和正能量的平台,因此受到全国听众的欢迎。笔者就是这个节目的忠实听众。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人类社会遭遇的最惨烈的战争。七十年前,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正义的胜利,是全世界热爱和平事业人民的胜利。
这本书揭露了德、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将世界推入一片火海,使数千万生灵涂炭的罪恶事实;诉说了前苏联和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抵抗侵略者,誓死保卫自己国土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篇令人愤慨和感动不已,这是爱国主义的极佳教材。
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战争爆发时间最早、历时最长。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条件最艰苦的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华民族为开创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书中用翔实的资料记录了中国以持久战拖住日本,太平洋战争更使其经济崩溃的历史事实。世界应该铭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的建立,中国有大功劳。
最可贵的是,本书揭示了德、日两个法西斯帝国形成的历史背景。其中有一篇《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为何能上台》详细记载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混乱动荡,希特勒乘机发动政变,德国法西斯走上历史舞台的历史背景。
另一篇《昭和军阀形成东方战争策源地》更给读者和听众提供了日本社会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军阀横行时代,狂热的民众推动日本国家车轮走向大战以及法西斯统治最后崩溃,战后却未认真清算的全景图。德、日两国为什么会在20世纪30年代走上法西斯道路?两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为什么会给世界造成如此巨大的灾难?人类社会应该从德日两国的法西斯化过程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日本的右翼政客为什么至今不愿为自己国家发动侵略战争而道歉?本书也许能回答这些问题。 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华黎明
2015年7月
距离第一册《档案揭秘》的问世,已近一载。回首当时种种,历历在目。应该说,这本书由广播节目孕育而生,而这一档广播节目也因这本书多了一份纪念。人们常说雁过留声。声音总有老去的一天,但《档案揭秘》能以纸质的方式,给喜欢历史的朋友留下—点念想,这就足以让我等凡人感到幸福了。
2014年适逢中日甲午战争双甲子之祭,2015年,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这七十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隔着岁月的长河,向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回望,缅怀和平的可贵,从历史中汲取不断前行的力量,而《档案揭秘》,也以特别节目和图书的形式,向所有不幸在战争中罹难的人们,献上庄严的祭奠。
如今,第二册已经出版,第三册《档案揭秘》即将付梓,欣慰之余,我和节目组的所有同事也是长长舒了一口气。随着《档案揭秘》图书渐成系列,这一次由整个节目组倾力而动,共同加工、打磨书稿,我们相信,这势必会呈现出更加专业的评判和更加独特的角度。受节目组所托,我将自己的一点点体会和感想,赘述于全书之后,以明示我们创作团队的祈愿。
面对战争史上惨烈的过往,仅仅是文字,都让人产生一种压抑、一种愤恨、一种冲动、一种感怀,我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就已经深深地体会到,而在将那些节目以图书的形式再次呈现出来时,我的内心还是一次次被震撼,仿佛自己经历着战争之痛。
走上卢沟桥时,我依旧能够听到流淌的河水发出的低鸣,似在告诫世人“不要忘记”;漫步在雨花台广场上时,侧耳的风像是一阵一阵的叹息,也在说着“不要忘记”;站在外滩的观景台时,黄浦江水翻腾而过,仍在低诉“不要忘记”……对于纪念,我们要做的首先是“不要忘记”。尽管那段历史有着惨痛的记忆、血腥的场面,但我们不要忘记,不要忘记那扑面而来的呐喊。
长期以来,我的角色都只是整理者和讲述者,而这一次我自觉当起了倾听者,倾听记者讲述采访中的震撼和感动;倾听受访嘉宾回忆历史时的激情和沉重……我自认为是幸运的,得到了那么多兄弟电台同仁的鼎力支持;还有文中提及或未曾言明的专家、学者,他们用毕生的执着,守护着历史的真实,没有他们,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不会如此丰满,我们应该向他们献上诚挚的礼敬。
历史走进新的纪元以后,人们为什么还要背负着历史的重担前行呢?除去那些冠冕堂皇的话之外,我想,我们有责任将其作为国民记忆,一代、一代传递下去,为了来之不易的和平,为了更好地与邻相处,为了不陷入冷漠的怪圈。
只有经过岁月的冲刷,历史才会显露最真实的底色。七十年光阴流转,硝烟早已散去,但那场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光明与黑暗的殊死较量,将把人类进步和发展的美好愿景,牢牢刻在我们心上:永不让悲剧重演,让和平洒满人间。
铭记,不是为了凭吊,铭记是一种向着和平与光明行走的习惯。
铭记,也正是我们今天出版此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