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下一次大战(一战的根源及对中美关系的启示)(精)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美)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美)史蒂文·米勒主编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连续危机之中的战争与战略

这里所提出的观点有一个简单的前提假设:那就是许多战争,尤其是大国之间的战争,并不是突然间毫无预兆地就发生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两个国家不会第一次发生出现严重纠纷就诉诸战争。相反,大多数战争都反映出长期的利益冲突,之前通常都发生过多次危机,但这些危机至少都得到了暂时解决。然而,国家间的根本冲突并未真正得到解决。换句话说,结束危机并不是真正的万全之策,而仅仅是权宜之计。大国之间的冲突会经历多次军事化的危机与缓和。

在经历一系列危机后,如果发生危机的大国出现新的对峙,且此前的解决办法均已不再奏效,那么战争就会发生。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此前采取的策略——即权宜之计和缓和手段所依赖的策略——无法再次生效。其结果是,各国会采取一种经过改良的“输则改之、赢则加勉”的策略。能够带来胜利的策略将会重复使用,而导致失败或者损失的策略则会被放弃。

既往的国家间互动如果最终以战争收场,那么就会成为至关重要的历史背景,为最终引爆战争的导火索提供可燃物。我们可以用三个小例子来阐释这一观点。设想一个博弈双方没有同时背叛对方的囚徒困境。其中一方决定与对方合作,希望能够实现互惠,但另一方却选择背叛。当双方下一次再进行囚徒困境博弈时,第一次选择背叛的一方会再次背叛,而最初选择合作的一方可能改变策略,也选择背叛。

另外,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个胆小鬼博弈,它也是一种国家间博弈的模型。这一博弈中的两个参与者都希望对方合作而己方背叛。这种博弈有两种平衡状态——这两种状态均要求其中一方背叛而另一方合作。博弈参与者的偏好会造成双方竞相冒险并采取边缘策略,而这些行为已经成为这种博弈的标志。设想一下,在一次胆小鬼博弈中,一方背叛而另一方选择合作,因而避免了双方都背叛的恶劣后果。现在再想象第二轮博弈。第一次选择背叛的参与者一定会期望对方会再次认输,而己方会再次获胜。至少,这名参与者没有理由不去背叛。然而,在前一轮博弈中认输从而防止冲突发生的一方不想再如此忍让,于是采取不退缩的立场,与此同时,第一名参与者却希望他像上次一样再次认输。尽管理性参与者的选择应该仍然是避免出现双方都背叛的情况,但如果博弈双方对彼此出现误判,这种情况依然会出现。而如果在此前的博弈中双方都背叛的情况一直得以成功避免,在这种背景下,出现双方都背叛的结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当国家间博弈反复发生的时候,一个类似的情况就会出现。即使两个国家拥有共同利益,它们也会在一定的博弈范围(帕累托曲面)内出现利益冲突,因为双方都想要从最终的结果中获利更多;而这一部分增量会以对方的损失为代价。现在我们设想一个双方反复博弈的情景,一方在博弈结果中获得了大部分收益。在某个时候,获益较少的一方很可能会拒绝这样的分配安排,要求获得更多。至少,它不会接受一个获益比现在更少的结果。即使存在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结果,收益分配过程中进行的反复博弈也会妨碍协议的达成。

这些例子都假定反复进行的是同一种博弈,但反复的互动有可能改变博弈本身,以至于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博弈参与者对取胜概率的判断,还有它对收益的判断。还是以胆小鬼博弈的两个参与者为例。战争是最糟糕的结果,这一博弈通常以一方合作而另一方背叛结束。选择合作的一方有可能重新对博弈本身进行评估,并且在未来的危机中感觉到受辱的经历及其所产生的后果比开战可能带来的结果要更糟糕。这种对结果收益的判断出现的变化将博弈本身从胆小鬼博弈变成了“虚张声势”博弈。在这种新的博弈中,认为战争不再是最糟糕结果的一方最有可能采取背叛策略。另一方如果采取的是见机行事的策略,并且对于博弈的结果偏好没有变化,那么就应当在意识到对方偏好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转变立场选择合作。如果未能认识到对方发生的变化,就有可能导致战争。

无论何种情况,初始状况中能够避免冲突的解决方案都会让后来的博弈更加难以和平解决。这就是国际政治的核心问题。国家,尤其是拥有广泛的地缘政治利益和考量的大国,相互之间会反复进行博弈。这意味着它们会反复经历危机,其中一些危机甚至包含战争的风险。一两次成功避免战争并不能保证战争以后还能再次避免。无论此前的危机是得到解决还是缓和,冲突得以避免所依赖的条件都会成为后来的博弈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这一现象的一个显著例证。一战发生前,当欧洲的两个新兴大国德国和俄国崛起时,欧洲大陆发生了多次全面的大国危机,但战争行为均得以避免。然而,当其他大国对它们的野心予以阻挠时,博弈就发生了变化。

P40-43

目录

序言:萨拉热窝事件百年——1914与中国的崛起

大国平衡、结盟关系和外交

 1 战争之前:三种类型的外交

 2 权宜之计还是万全之策:不断出现的危机与战争的起源

 3 与其等待,不如现在:悖论1914——所有人都认为最适合开战的一年

 4 盟友、失衡与战争

 5 经济相互依赖与战争

激辩修昔底德陷阱

 6 修昔底德陷阱

 7 推翻修昔底德:历史差别弱化伯罗奔尼撒类比

 8 修昔底德、结盟政治和大国冲突

内幕:国内因素与战争根源,彼时与现在

 9 战争、革命和国内政治变化无常的重要性

 10 国内联盟、国际化和战争:彼时与现在

 11 欧洲军队与一战起源

萨拉热窝事件百年:审视过去,面向未来

 12 必然性与战争

 13 对一战爆发百年纪念的思考

 14 权变因素(或小事情有大影响)

作者简介

序言

萨拉热窝事件百年——1914与中国的崛起

1914年的金色夏日,奥匈帝国王储在远离维也纳、位于巴尔干半岛的波黑省遇刺身亡,它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在几周内使欧洲诸大国陷入战争。接下来发生的是无可比拟的巨大灾难。战争代价高昂;在4年多的残酷岁月里,参战的各大国挥霍了大量的生命和财富。数百万人战死沙场,多个国库被掏空。战争的影响巨大而持久。在战争结束时,四大帝国——德意志、沙俄、奥地利和奥斯曼——被摧毁。欧洲和中东版图重新划分。德国和俄国被内部的革命吞噬,注定对两国以及全世界产生长期影响。即使是欧洲的胜利者法国和英国,也被战争的巨大消耗削弱,加速了它们大国地位的衰落。在一战的废墟中,出现了对20世纪余下岁月至关重要的新事物:纳粹主义的崛起、第二次全球性战争,以及让苏联与美国成为死对头的冷战——苏联诞生于俄国的1917年革命,而美国则从一战中毫发无伤地崛起。1914年夏天成为历史的转折点:旧的世界将被摧毁,而新的道路既黑暗又危险。这是现代历史中最具决定性的转折点之一。

从这一点来说,1914年的一系列事件在百年后仍然十分引人关注丝毫不令人意外。值得注意的是,围绕战争起因的争议始终没有平息。即使是一些基本的事实也依然颇具争议。有关战争责任问题的辩论也从未停止。随着新证据的发现以及国际政治新理论的提出,对于一战也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重新解读。国际关系学术领域在最近几十年取得了巨大进步,出现了许多有关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相互依赖、预防性战争、进攻—防御理论、示意与博弈、理解与误解、遏制以及遏制失败等新概念的论文,学者们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对1914年进行了重新解构。然而,当我们回顾历史,试图去理解1914年的政治精英是如何给他们的国家带来这前所未有的灾难时,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始终没有变化:这场灾难是怎么发生的?怎样解释1914年的一系列事件?有大量的文献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戏剧性的1914年让我们关注过去,但如果我们着眼未来,还会发现一个让人同样困扰的问题:1914年的事件是否会再次发生?让各国在1914年不可阻挡地走向战争的那些力量和因素是否还会在我们的时代发挥作用?是否有迹象表明1914年的要素可能在现代重现?

本书的目的是回顾过去,面向未来。撰稿人被要求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寻找警示性迹象、教训、令人警醒的故事,或者(可能)能够应用于现有国际秩序的因果结论等。我们从1914年的案例里能够学到些什么,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且——更重要的是——塑造今天的国际政治?我们能否发现那些应当避免的悲剧性错误?我们能否通过理解过去导致大国冲突的原因来降低未来出现大国冲突的可能性?由于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是大国间的暴力冲突,在当今世界,这些问题直接引向了中美关系。如果未来会发生大国冲突,似乎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正在崛起的中国挑战居于主导地位的美国。1914年的事件会否在这两个大国之间重演?竞争似乎无法避免,但这种竞争是否能够得到控制,从而避免发生战争?中美关系中是否存在一些因素,会像1914年那样引发局势升级直至战争?我们的撰稿人试图通过他们对1914年的理解来评估华盛顿与北京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分析现在与1914年的异同,强调可能的威胁和潜在的机遇。

回顾过去:什么造成了1914年的灾难?

对于1914年战争的深层原因以及直接原因的历史学分析并没有得出唯一或者简单的解释。接下来的章节反映出,历史学文献对1914年的研究呈现多维度的特点。这些章节将从不同层面进行解释,有些关注1914年的某个特殊维度,有些则在分析中运用了多种决定性因素。

……

结语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曾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进行了一次全面重构,在这篇文章的序言中,他提出了一个引人注意的假设:“一战根本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本应是‘不可能发生的,。”玛格丽特·麦克米兰(Margaret MacMillan)在深入思考一战起源时也提出了类似想法,她说“1914年有充分的理由能够维持和平”,7月发生的危机“原本有两种结束方式,要么是和平,要么是战争”。T·G·奥特在详细阐述1914年夏天欧洲一步步滑向战争的全过程之后评论说,1914年初的欧洲似乎比之前一段时期要更加平静和沉寂,他指出,“1914年原本应该成为一个平凡的年份”。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加速战争爆发的许多因素已经存在了很多年甚至几十年,但此前却并没有导致战争,因此,当时发生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意外,没有人预料得到。

相似的是,中美开战似乎也不太可能。有很多充分的理由(无论是经济还是其他方面)支持两国保持和平。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但总体而言两国关系并没有那么坏,依然还是存在一些令人欣慰的元素,例如磋商和合作等。亚洲偶尔会发生危机(例如涉及岛屿主权和海上边界的争端),但这些危机不依靠战争就得到了解决。就像1914年上半年一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未来的几年都会是“平凡的年份”。但在这一切的背后,还蛰伏着一些危险因素:现有大国和挑战者之间的危险动态,军备竞赛的压力,有可能让美国卷入亚洲潜在冲突的结盟网络——盟友们个个都想借助美国的实力来加强本方在地区内的声索——以及遍布亚洲的火药桶,这些火药桶有可能像一战爆发前在巴尔干半岛发生的刺杀案一样引发一场更大范围的战争。如果战争真的发生,毫无疑问很多人会回过头来说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已经有人预测了战争,所有迹象都在那里,战争的压力可以理解,有许多导致战争的因素存在,因此维护和平毫无可能,等等。反对这种懈怠心态的理由非常充分,而且中美关系是否能够得到明智地处理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国内的辩论中有许多人都支持对中国的崛起采取有针对性的竞争,寻求维持和加强美国的优势地位并且围堵和遏止中国。但在本书中,我们认为——例如,通过亚历山德罗夫、罗斯克兰斯和陆克文的分析——真正明智的做法是拉近中美关系,吸引其加入共有的制度,使其成为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伙伴,建立战略互信,并且维持和加强两个潜在对手之间的交流渠道。然而,即使人们认可这是明智的做法——显然许多人并不这么认为——我们也需要认识到,1914年的教训之一就是,智慧并不总是能够最终取胜。

内容推荐

一个世纪前,奥匈帝国王储遇刺身亡,欧洲的外交家们失误处理了由此而引发的危机,欧洲大陆随即陷入大战,造成数百万人丧生,王室政权轰然倒塌,帝国分崩离析。几乎就在军队行进之时,学者们就开始解释大战爆发的原因。100年过后,围绕着一战爆发原因的争论仍在持续,人们也开始对比研究当今的国际体系和1914年的欧洲局势。

中国和美国注定要步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的后尘吗?中美各自的盟友关系是否会把双方拖入战争?两国的领导人能否和平地处理权力关系?东亚的领土和海洋争端是否会引发更大的冲突,就像1914年的巴尔干半岛一样?

理查德·罗斯克兰斯、史蒂文·米勒主编的《下一次大战(一战的根源及对中美关系的启示)》汇集了14位国际知名学者的文章,从历史、经济、外交、内政、军事等角度挖掘一战爆发的根源,探究了21世纪的大国能否避免重蹈1914年欧洲政治家的覆辙,为分析当今的中美关系提供了诸多经验。他们比较了当今国际体系和当时欧洲局势的异同,认为只有互相深入理解中美的不同之处,及早行动、团结大国,才可能避免两者爆发大战。

编辑推荐

理查德·罗斯克兰斯、史蒂文·米勒主编的这本《下一次大战(一战的根源及对中美关系的启示)》中,小约瑟夫·奈、陆克文、阿瑟·施泰因、杰克·斯耐德埃泰尔·索林根、斯蒂芬·范埃弗拉、格雷厄姆·艾利森……14位国际知名学者从历史、经济、外交、内政、军事等角度,对比当时现今局势,剖析一战爆发根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