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谑人生(马克·吐温自传)》是马克·吐温本人晚年通过口述,由打字员记录完成的。该自传除了用一如既往讥诮的语言表达着马克·吐温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以外,还展现了这位伟大文豪不为人知的脆弱与温情的一面。可以说,马克·吐温的一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部自传是其创作生涯的又一高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戏谑人生(马克·吐温自传经典全译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马克·吐温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戏谑人生(马克·吐温自传)》是马克·吐温本人晚年通过口述,由打字员记录完成的。该自传除了用一如既往讥诮的语言表达着马克·吐温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以外,还展现了这位伟大文豪不为人知的脆弱与温情的一面。可以说,马克·吐温的一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部自传是其创作生涯的又一高潮。 内容推荐 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兰霍恩·克莱门斯,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佛罗里达,1910年4月21日逝世。美国小说家、演说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曾担任多家报纸的记者职务,1861年通过发表《跳蛙随笔集》奠定作家之路。其文学创作以幽默讽刺见长,同时富有独特的人性思考及深刻的社会剖析。马克·吐温的作品在当时流传甚广,为欧美文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晚年,由于遭受了妻子、两个女儿去世的打击,思想与作品风格逐渐由戏谑转为悲观消极。本书《戏谑人生(马克·吐温自传)》介绍的就是他的人生经历。 《戏谑人生(马克·吐温自传)》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篇 故乡与成长 第一章 密苏里故乡 第二章 我的家庭 第三章 学生时代趣事 第四章 少年记忆 第五章 家族怪人 第六章 舵手之旅 第七章 获得工作的“高招”和决斗 第二篇 步入文坛 第一章 从记者到演讲者 第二章 作家和演讲家的声誉 第三篇 我的婚姻生活 第一章 克莱门斯夫人与小苏西的天赋 第二章 善变的奥里昂 第四篇 出版业与商业投资 第一章 创立出版公司 第二章 对创作的认识 第三章 韦克曼船长的姻缘 第四章 对国家版权法的抨击 第五篇 对往事的诚实回忆 第一章 口授自传的“大麻烦” 第二章 回忆“老友” 第三章 亲人离世 第六篇 我将随哈雷彗星离去 第一章 事业和荣誉 第二章 被“虐待”的老人 第三章 我自坟墓中的美梦 试读章节 1835年11月30日,我出生在密苏里州门罗县的一个名叫佛罗里达的非常偏僻的小镇。然而,佛罗里达镇并不算是我的家乡,因为我的父母们是在三十年代初才迁到那儿的。究竟是在哪一年我的父母迁到那儿的,我记不太清楚了,因为那发生在我出生之前,并且对于这些事。我一向不感兴趣。在那个迁徙的岁月里,千里迢迢的迁居旅程,一准是吃够了苦头的。在我出生时,镇子里正好有一百个人,我的出生使镇里的人口增加了百分之一。这百分之一点增长对于镇子的意义超过了历史长河中那些有才干的人对一个城市所能作出的贡献。也许我这样说有些不太谦虚,然而事实就是这样。一个人的贡献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历史上是前所未见的——就算是莎士比亚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然而我对佛罗里达小镇却做到了。这说明,我可以为任何地方做到这一点——也许像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包括在这个“任何地方”里。 最近,我收到一张来自密苏里的照片,照片上清楚地显现着那间我出生的屋子。在收到照片以前,我一直用“王宫一般的地方”来描述那间屋子,但如今我得保守一些、谨慎一些了。 佛罗里达小镇拥有两条几百码长的街道,除此之外就只剩些巷子了,栅栏和麦田包围着巷子与街道。街和巷子如果只从路面上看,是没有什么分别的——雨天一片泥泞,晴天则灰尘蔽日。 镇里的房子除了两三家是用木料搭建的,其他的大都一个样子,都是用整段整段的原木搭建而成的,通常意义上的用砖石建筑的房子在镇里是不存在的。人们用整段的原木在镇里搭建了一座教堂。在教堂内短木料铺成的地板上安放着长条凳,这些做地板的短木料也同样是用原木制成的——将原木表面上用锛子削平,地板也就有了。虽然原木的表面被削平了,然而原木之间的缝隙却没有填平,在原木地板之上也没有铺地毯,因而就算是桃子大小的东西,一旦掉到地板上,你就很容易失去它,因为它很可能从原木之间的缝中掉下去。教堂的地板距离地面两三英尺高,这两三英尺高的空间是猪的世界,它就生活在那儿。当大家做礼拜时,如果有狗闯进那属于猪的世界捣乱,牧师就得暂时中止礼拜。在冬天,呼啸的冷风透过地板上的缝隙狠狠地吹进教堂,冷飕飕的;夏天,则满是跳蚤,令人烦不胜烦。 地板上的长条凳是用锯成片的原木做的——树皮粗糙的一面朝下,然后在木片的两头凿了洞装上四条腿。这样的长条凳,没有靠背,也没有垫子。挂在墙上的锡质的龛灯里,点着照明用的黄色牛油蜡烛。这座原木搭建的教堂虽名为教堂,但它也只有在周末才能发挥它教堂的职能,因为周一到周六它兼职作着教室。 镇子里有两家杂货铺。其中一家属于我的伯父约翰·阿夸尔斯。这家店的店面很小,屋子的一头摆放紧凑的五六个架子上安放着几捆零头印花布,幽暗的柜台后面是几桶咸鲭鱼,一些咖啡和产自新奥尔良的糖,扫把、铲子、斧子、锹、耙子之类的东西零零散散地摆放在店面里。各式各样的便宜的男式、女式帽子和马口铁器皿挂在四周的墙上。在屋子另一头同样安放着一张柜台,几袋子弹与一两块干酪、一桶火药静静地躺在柜台上。柜台前面摆放的是成桶成桶的钉子、铅块,后边则是几桶新奥尔良糖蜜和本地酿造的散装威士忌酒。如果孩子们花五分钱或者一角钱买店里东西,那么他们可以额外得到一把糖;妇女们要是在店里买几码印花布,就会额外获赠一杯添加了糖和乳酪的茶以及一团线;如果来光顾的是男人的话,他可以额外得到一大杯本地产的威士忌。 店里的东西价钱都很公道、实惠:一蒲式耳的苹果、桃子、甜薯、马铃薯、玉米只需花费一角钱。小鸡一角钱可以买到一只;奶油六分钱就能买到一磅;咖啡和奶油则更便宜,五分钱就能买到一磅;鸡蛋三分钱能买一打;威士忌一角钱可以买一加仑。至于现在密苏里家乡的物价如何,我是不太清楚的,不过对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物价,我倒是一清二楚:一蒲式耳的苹果需要花费三元钱;桃子则是五元钱;上等的百慕大马铃薯一蒲式耳五元钱;一只小鸡的价钱根据大小的不同在一元到一元五角之间;一磅上等的奶油需要花费六角,最差的一磅也要四角五;鸡蛋五角到六角钱一打:一磅咖啡值四角五;至于威士忌,我平常是喝一种产自苏格兰的威士忌,十块可以买两加仑,买得少的话可能会贵一些,至于本地酿造的威士忌,恐怕一加仑也得五元。 三四十年前的密苏里州,三毛钱就能买一百支普通的雪茄烟,然而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出那个钱,因为密苏里那里盛产烟叶,买个烟斗直接抽烟叶是件方便而又实惠的事。今天,虽然康涅狄格种植烟叶了,但是一百支雪茄仍需要十元钱,要是进口货价钱就得涨到十五元到二十五元。 起初,我们家拥有几个奴隶,可是不久就都被父亲卖掉了,改为按年雇人劳动。十二块钱外加两件棉毛混织的上衣和一双粗皮制作的皮鞋就能雇佣一个十五岁的女孩为自己劳动一年,这对于农场主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花费不了几个钱。其他条件不变,只要将钱再增加十三元,就能雇佣一个二十五岁的黑人妇女到家里做一年的女佣。如果把钱再增加到四十元,就能够雇佣一个四十岁左右、身体结实的黑人妇女到家里做一年烧饭洗衣之类的粗活。至于雇佣体格强健的男子,每年需要支付七十五到一百元不等的钱以及两套斜纹布制作的工作服和两双粗皮皮鞋——成年男子的这样一套装束,花费不超过三元钱。 P3-5 序言 《马克·吐温自传》是马克·吐温本人晚年通过口述,由打字员记录完成的。马克·吐温去世前曾留下遗嘱,明确表示该自传在其身后一百年内不得出版。至于为什么如此,他是这样解释的:“我之所以决定在我死后从坟墓中向大家说话,而不是在世时就向大家说,是有我自己的考虑的,因为那样可以畅所欲言。”因此,除去世前因负债累累、经济窘迫而被迫向一些杂志授权发表的几个篇章,以及后来的学者为研究马克·吐温而在接触自传原稿时披露的一些内容,一百年来,马克·吐温的这部自传一直保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图书馆中,大部分内容从未被披露。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马克·吐温”这个名字一直和性情幽默、脾气古怪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一版自传除了用一如既往讥诮的语言表达着马克·吐温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以外,还展现了这位伟大文豪不为人知的脆弱与温情的一面。可以说,马克·吐温的一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部自传是其创作生涯的又一高潮。 尘封百年之后,该自传的出版被视作文学界百年来的一件大事。作为一名译者,能够把这一极具文化价值的作品介绍给读者,我感到非常荣幸。鉴于自传内容丰富,本版本特别细致划分了篇章,以方便读者阅读。内容中有错漏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书评(媒体评论) 马克·吐温先生是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不仅如此,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伟大的美国人,因为他具有美国先民开疆拓土的精神,他崇尚自由、平等,个性豪迈爽朗,不拘小节,而且十分幽默。 他反对一切不人道的事情。他不甘于缄默,一定会大声地抨击,这是他一贯的作风。他不齿那些自我吹嘘的人,也看不起没有道德勇气的人。在他看来,一个人不但要知道何为是、何为非,而且要毫不畏惧地指责那些伪善者的恶行。因此,他常常毫不留情地向恶势力挑战。 ——美国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海伦·凯勒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