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烈杰著的《网住的日子》为作者近年的网络随笔精选集。题材广泛,涉及文化、艺术、生活、自然、城事、世象,真实亲切,轻松活泼,为不乏意趣的散淡文字,为特区文化工作者的亲历记忆,体现文化人的视角和思考。是一部让人轻松阅读的文学读本。
书稿分七辑,分别为“城市足音”“正装影像”“笔下留情”“庸凡滋味” “偷闲乐事”“艺文感志”“世象图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网住的日子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罗烈杰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罗烈杰著的《网住的日子》为作者近年的网络随笔精选集。题材广泛,涉及文化、艺术、生活、自然、城事、世象,真实亲切,轻松活泼,为不乏意趣的散淡文字,为特区文化工作者的亲历记忆,体现文化人的视角和思考。是一部让人轻松阅读的文学读本。 书稿分七辑,分别为“城市足音”“正装影像”“笔下留情”“庸凡滋味” “偷闲乐事”“艺文感志”“世象图景”。 内容推荐 《网住的日子》为作者近年的网络随笔精选集。题材广泛,涉及文化、艺术、生活、自然、城事、世象,真实亲切,轻松活泼,为不乏意趣的散淡文字,为特区文化工作者的亲历记忆,体现文化人的视角和思考。 《网住的日子》作者罗烈杰 目录 序一:网络是天生的平等派……………… 序二:那些网住的日子,这些无用的文字 城市足音 开馆/002 岁月/004 升旗/007 文博会/009 今天是个好日子/011 假如你是市长/014 体验能源紧缺/016 满城尽闻嘈杂声/018 深圳一日游/021 回想双七/024 长跑日/027 全城庆生那一天/029 9月6日这一天/031 创意飞扬十二月/033 城市的国际化问题/036 城市宝物/038 “无中生有”/041 转入地下/044 大运以后/046 深圳有个世界杯/048 晗旗鼓/051 正装影像 开会/054 务虚/056 减法/059 责任/062 站台/064 打假/067 排座次/069 文件门/071 大接访/074 三点论/077 着正装/080 上考场/083 好一个交流会/086 哦,香巴拉/088 香港春茗/091 当代表/094 一次举步维艰的出行/096 今日转工/098 今年的建军节/100 “心连心”的日子/102 文学行动日/105 香江书迷会/108 把会开了/111 文艺盛会琐记/113 雷区今昔/117 五日四城文化风/120 笔下留晴 暖冬/124 平安/126 元宵/128 养育/131 聚会/134 送别/136 行正清/139 打败仗/142 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145 浓情锡拉丘兹/148 深情五山石牌/150 园山温度/153 再出发/156 接致儿回家/159 在寄荃斋品茶/162 笔下留情/165 母校师生会/167 如伺证婚/169 法式大餐/172 跨年以来/175 三十而聚/177 庸凡滋味 较真/182 爱心/184 冬眠/186 票子/188 位子/191 儿子/193 日子/195 四碗面/198 读书日/201 食不食/204 颈肩腰腿那些事/206 牙疼万事休/208 又开学了/210 什么更重要/213 为师从师皆快乐/215 房啊房……/218 和秘书们聚餐/221 喜乐年检/224 两个“3·18”/227 咱也“PK”了一回/230 向“钉子户”致敬/234 南都怀旧/236 伤病的考验/239 六合家宴/242 登台母校“交作业”/244 走过林荫道/247 偷闲乐事 秀身/252 穿越/255 跨年/258 网恋/261 看海去/264 娱乐圈/267 五月花/270 季后赛/273 五月节/276 码沙拉/279 依依恋山情/282 激情温布尔登/284 惊美网事/287 影视黄金周/290 “绝唱”争锋/293 网恋周年记/296 我看世界杯/299 中网现场版/301 “毽”入佳境/304 不一样的红土场/306 昨日网事/308 艺文感志 “三堆星” /312 饮水机/315 不懂你/318 悲情斯台普斯/320 杨千嬅是谁/322 许巍许巍/324 又见傅聪/326 搭乘纵贯线/329 和许鞍华吃饭/331 平安夜不插电/333 三声枪响/336 夜读《深圳日记》/339 其实很简单/341 到香港看电影/343 谈瓷论艺/346 潮之夜/349 “斯图加特”来了/351 牧村放歌/353 看看朝版红楼/355 我是“盗墓者”/357 年龄不是问题/359 看国展去/362 OCT书法日/364 九楼到十楼/367 再见傅聪/370 真对不起大家/373 玛嘉加朵/376 剧汇蓝调/378 东方遇见西方/380 世象图景 山寨/384 雷文化/386 距离/389 说晒/391 节俭/394 打扫/397 车子/399 鞋子/402 对子/405 火烛/408 醉患/411 力量/414 数字/416 尴尬/419 叩指/421 雷同/424 四月鱼/427 八颗牙/430 “泰”乱了/432 “猪坚强” /434 无烟日/436 决胜岂止在考场/439 你看你看那太阳的脸/441 大师模样/443 爱你九九九/445 回眸/447 春之韵/450 你知道犀利哥吗/452 我看奥运/454 距离产生美/457 跋:网住的日子/460 试读章节 今天是教师节。一早收到“节日快乐”的信息,一阵欣喜。有好友问:收到几条信息,答日“一条”。“失落不?”心想,这条短信令我想起曾为人师,也感念师恩,一条足矣。 随后还是有不少短信飞来。本市、市外、省外,问候祝福,节日快乐。广州林同学的短信说:“祝心目中独一无二的老师节日更快乐,因为我觉得您本来都很快乐。”这应该是收到最有创意的一条短信,也是最好的一段祝福,这年头,还有什么比快乐来得可贵?包括不是学生的短信,几乎都会加上“节日快乐”的问候,大概都知道本人是教书匠出身。 想当年在省城任教,每逢教师节很是热闹。佛山一位谭同学,有时会晚饭后骑着摩托来家里玩,谈天说地到深夜,又一次还带上邻县的梁同学。今天打来电话,顺嘴问起她女儿读书事,竟然大发感慨:无愧师者父母心,教完一代不忘关心下一代,说得自己连声说“惭愧惭愧”。 昨晚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改装后正式启用,总书记接见教师代表,问候全国的教师们。央视新闻联播用“灯火璀璨,气氛热烈”描述。这是一老友公司承装的,前段时间特地受邀赶去参观,先睹为快。没想到,金色大厅换装后正式迎接的第一批客人,是尊敬的人民教师。前天遇见一位教师出身的市领导,她主管教育,因病在家休养一段日子了,特地从广州赶来参加全市教师节表彰大会,可见对这个节日的看重。想起那年随她出访埃及,夜里邀请上她“家”喝啤酒的快乐光景,回国途经马来西亚,还一起在啤酒街泡过吧,领略了这位学者官员的为师风范。 手机短信很是应节,不少教师节题材的。曾经的教师节,是1931年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发起,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教师节特供菜谱为豆浆粥,有清肺润肺、缓解咽炎的功效。老师护手妙招,可将酸奶涂到手上按摩以保护肌肤,防止经常使用粉笔引起手部干燥龟裂。看了这些“妙方”,让人怀疑方子是否实用可行,不知用粉笔是不是越来越少,到底会有多少人能用酸奶来做手部美容。 晚上先后给几位老师电话祝福。本地大学几位都在忙于申报正高职称,说要为教师生涯写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广州的几位也各忙各的,有的在校区值夜,有的在外面娱乐,说是过节了,打打牌,乐呵乐呵。接到一位中学老师女儿的电话,说她爸为解决不了离休待遇问题伤心欲绝,悲观失望。为他的事先后找过有关部门,成事渺茫,退休多年了,旁人看了没有多少意义的事情,他老人家却很在意。 今天媒体爆出惊天消息,墨西哥一波音737客机遭劫持,为首手持果汁罐“炸弹”上演闹剧的主角是一位“为羊舍命”的牧师。劫机动机是为了在“999”这个倒过来象征恶魔“666”的日子里“预言”地震,还说有3名同伙分别是“圣父、圣子和圣灵”。人们不禁要问,这等牧人,如何拯救人类迷失的羔羊、教牧会众呢? 今年教师节热议的话题是该不该给老师送礼,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天本人倒是意外收到一份礼物,印象中,这是头一回收到教师节礼物,很是开心。 每逢节日,总会触动一种感情。教师节,让我想起那些教过自己的老师,还有工作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心存感激、心怀感恩。也让我想起曾经从事过的工作,正是这段经历,使得自己带上了深深的职业烙印。 教师节,为师者从师者的共同节日,是一个快乐的节日!P215-216 序言 那些网住的日子,这些无用的文字 许石林 一对父女沿着河边步履悠闲地散漫行走,观鸟赏鱼,攀柳抚花,女儿问父亲:这河上面怎么那么多杂物7.父亲俯身拨开水面的漂浮物,说:你看,水不是很清澈吗?河以自己的方式活着。 ——这是我在看罗烈杰先生《网住的日子》书稿时,常常走神并同时浮现在脑海中的一个画面。 罗先生这些文字,是他与女儿在相对封闭的网上交流空间里写下的,属于家书。内容涉及生活学习、工作游历、世相百态等各个方面。写作时原本无意出版,发在网上,也只是女儿与少数亲友才能看见。只是,与女儿交流,其心慈爱,坦诚无伪,言约义丰,情信辞巧,学者出身又多年任大学教习,使他的文字自然成篇,并灿然成章。稍加编辑,便蔚然大观。 那一段时间,他是在利用网络的便捷,配合学校教育,全程对女儿实施家教。女儿长大了,那些日子像河水一样,流走了,但因为网络,因为这些被网络记住的文字,网住了那流走的岁月。 传统中国向来注重家教,所谓千古之下,富贵身名摹灭者,不可胜数,能传家者,惟诗礼也。诗礼,即健康的价值观。数年前,罗烈杰先生感念祖先劬劳,修缮老家祖屋,以备俎豆。崇朴为简,又思礼从宜也,他特意留下数间空间不修,让后人去完成,并撰文铭记,表明心迹。这种传统士大夫的情怀,可谓用心良苦。盖士大夫腾达则辅弼于朝,以仁善德政,造福家国;居乡则施名教于乡里,未敢稍有懈怠,慎独不坠。 父女向来是令人深感温馨的组合。京戏《打渔杀家》,老萧恩平淡地一句交代:“桂英儿打茶来为父解渴”,令人闻之心动眼热。即便是当代“老不正经”的李敖,在给女儿的一百封信里,言辞轻佻顽皮,也难掩其父女之间令人羡慕的情感通融与深厚理解。罗先生与女儿的交流,言辞谆谆,同样令人产生羡慕的情感反应。他让女儿在纷繁的现实中,认识所接触到的事物,回归到常识与情理上来,不夸饰、不渲染,不强行引导、更无丝尖刻臧否,看似平淡却绵力无穷,温柔敦厚。 这些文字是散文,散即无用。应该说,罗先生这些文字,在那些日子里也是无用的文字,即很不功利的文字。他用这种无用的文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前人有言:从无用处读书,与血性人共事。惟其无用,方能大用。 其实,这些文字中,记录着一个人自己亲历亲闻的历史。书中所记录的人与事,许多只怕是当事人自己都需要仔细回想甚至查阅记录才能想起来。因此,罗先生这些文字,就具备了类似古代笔记史料的价值。现在越来越注重个人书写历史,其实,个人,只需要像这样将所亲见所闻所亲历的人与事,记录下来,加以当时的品评即可。 书是给与自己类似的人看的,给另外一个自己看的,即文字寻求的是不一定是当下的知音,而是异代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罗先生《网住的日子》将付梓,嘱我为序,惶悚之余,我理解其原因是我是所谓网上活跃人士,对网络的语境比较熟悉。我虽不敢担当,乃勉为之。 (作者系深圳杂文学会会长,文艺评论家) 后记 网住的日子 自从强大的网络闯进我的生活,尽管没有改变什么,却网住了一段美妙的日子。 女儿小时候最怕我找她谈话。一次小学班主任在全班作调查,问同学们“最怕什么”,女儿答“最怕爸爸找我长谈”。自从女儿上学以后,很少唠叨她,每过一段日子,发现她学习、生活、交往有什么不妥的苗头,集中交谈,深入探讨。有时会谈得她泪流满面,像是痛心疾首追悔莫及,又像是满腹委屈有口莫辩。“促膝长谈”成了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女儿渐渐长大,尤其是高中住校,在身边的日子少了,长谈的制度就很难坚持下来。后来到“一国两制”的深圳河对岸上学,很少回家,即便回来也忙里忙外东奔西走,坐下来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想起网上迅速风行的QQ,让她为老爸在网络上注册了一个QQ名,给起了个“0-CAT”,是谁也不明就里的名字,从此就有了不同寻常的网络日子。 初到虚拟世界,看着铺天盖地的虚情泛滥,有些不适应。偶上QQ,只把它当作书面通讯工具,说些正儿八经的话题,一问一答,实话实说,没有多少狂说神侃海聊瞎吹。也从不搭理素不相识的网友,遇上陌生人加为好友的请求,总是毫不犹豫地按下“忽略”按钮。没混聊天室,不入天涯社区,没有神采飞扬的网络年华,实在算不上是一位网民。 真正成为网民是女儿在校内网为我注册了个人网页以后。这时的女儿已远在大洋彼岸求学,写日志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写写经历见闻感想,有往事的回忆,有当下的记录,有世象的观感,让她知道“老爸在此”,向她诉说人生行踪和所思所感。还常常把女儿的成长印记、期望牵挂“夹带”其中,希望用“诱饵”吊住她的胃口,以此作为先前“长谈”的延续。 痴迷“网恋”一段日子以后,引起了亲友的围观。有网友建议转到其他空间,扩大影响。本人始终不为所动,不改初衷,继续着这种“网络长谈”。得三五好友鼓励,甚至有自称“萝卜丝”的不断刺激,话题渐渐打开,留意天下事,关注人间情。难得有位同事,自称“白菜”,网名为“徒步江湖的狼”,自从加为好友之后,穷追不舍,常常突击留言,像完成功课似的勤奋认真,留下不少精彩点评,这匹可爱的狼成了“萝卜钢丝”,称得上是铁杆网友。 狂热“网恋”的结果,引发了颈肩腰腿的联手“抗议”。伏在电脑前的敲敲打打,颈椎痛、肩周炎频频发作,疼痛难忍,要“恋出个地久天长来”,颈肩腰腿不答应,原先的想法变成了无法坚持的美好愿望。如今女儿已经完成学业独立工作,交流阵地的转移和方式的改变,渐渐地淡出网络,“网络长谈”也适时地被微信、Face-time、Skype取代了。 三年多的“网恋”,留下了超过300篇的日志。有网友建议编印出版,成为永久的记录,也让这段日子走出好友圈。说干就干,挑选了其中的175篇,作个大体分类,精选个别留言互动,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网络文字的风貌,于是有了这本《网住的日子》。要感谢花城出版社的社长和编辑,让我这段网住的日子付梓面世,有机会与更多的网外读者朋友分享。还要感谢侯军、石林两位文友,不辞辛劳阅读这些杂碎文字,为读者导读,对作者鼓励,给小书增色。 2013年深秋的一天,在美国西岸三藩市的吉布森海滩,女儿幸福地与生命的另一半甜蜜牵手。我的这段网住的日子,算是送给女儿开始新生活的特殊礼物。 祝福女儿,也祝福网友读者们! 罗烈杰 2013年11月28日于深圳未焉书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