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编著的《徐志摩作品精选》内容介绍:《自剖》、《想飞》、《北戴河海滨的幻想》是徐志摩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剖析自己的思想,分析自己的情怀,反省自己的人生,不甘于自己理想的幻灭。文章感情浓烈,文笔生动,富有诗意。《雨后虹》是作者对自己的少年时代的回忆,表达了对儿时记忆的深刻眷恋,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我的祖母之死》、《我的彼得》、《伤双栝老人》是纪念死去的亲人和挚友的一组文字,字里行间满溢着哀痛与思念之情,流露出真挚的人伦之情。《再谈管孩子》则是作者在教育和成长领域对于青少年的关注,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徐志摩编著的《徐志摩作品精选》内容介绍:相比之下,徐志摩的小说成就不算高,他自己也自谦“实在不会写小说”。但对小说这种文体他还是十分推崇的,提倡“小说改良社会”的口号。徐志摩的小说有着自己独特的诗化风格,这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轮盘》是作家的唯一一部小说集。其中《老李》和《家德》则是为数不多的取材自中国社会的某些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老李》写了一个知识分子一生的遭遇和被害的悲惨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探索。《家德》则取材自普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写了一个长工家德的故事,其人物具有典型意义,读来富有感染力。《徐志摩作品精选》收集了徐志摩的经典之作。
但他并不是主义的不收钱。镇上别人家有丧事、喜事来叫他去帮忙的,做完了有赏封什么给他,他受。“我今天又‘摸了’钱了。”他一回家就欣欣的报告他的伙伴。他另有一种能耐,几乎是专门的,那叫做“赞神歌”。谁家许了愿请神,就非得他去使开了他那不是不圆润的粗嗓子唱一种有节奏有顿挫的诗句赞美各种神道。奎星、纯阳祖师、关帝、梨山老母,都得他来赞美。小孩儿时候我们最爱看请神:一来热闹,厅上摆得花绿绿点得亮亮的;二来可以藉口到深夜不回房去睡;三来可以听家德的神歌。乐器停了他唱,唱完乐又作。他唱什么听不清,分得清的只“浪溜圆”三个字,因为他几乎每开口必有浪溜圆他那唱的音调就像是在厅的顶梁上绕著,又像是暖天细雨似的在你身上匀匀的洒,反正听著心里就舒服,心一舒服小眼就闭上。这样极容易在妈或是阿妈的身上靠著甜甜的睡了。到明天在床里醒过来时耳边还绕著家德那圆圆的甜甜的浪溜圆。家德唱了神歌想来一定到手钱,这他也不辞,但他更看重的是他应分到手的一块祭肉。肉太肥或太瘦都不能使他满意:“肉总得像一块肉”,他说。
“家德,唱一点神歌听听”,我们在家时常常央著他唱,但他总是板著脸回说:“神歌是唱给神听的。”虽则他有时心里一高兴或是低著头做什么手工他口里往往低声在那里浪溜他的圆。听说他近几年来不唱了。他推说忘了,但他实在以为自己嗓子干了,唱起来不能原先那样圆转如意,所以决意不再去神前献丑了。
他在我家实在也做不少的事。每天天一亮他就从他的破烂被窝里爬起身。一重重的门是归他开的,晚上也是他关的时候多。有时老妈子不凑手他就帮著煮粥烧饭。挑行李是他的事,送礼是他的事,劈柴是他事。最近因为父亲常自己烧檀香,他就少劈柴,多劈檀香。我时常见跨坐在一条长凳上戴著一副白铜边老花眼镜伛著背细细的劈。“你的镜子多少钱买的,家德?”“两只角子。”他头也不抬的说。
我们家后面那个“花园”,也是他管的。苏菜,各样的,是他种的。每天浇,摘去焦枯叶子,厨房要用时采,都是他的事。花也是他种的,有月季,有山茶,有玫瑰,有红梅与腊梅,有美人蕉,有桃,有李,有不开花的兰,有葵花,有蟹爪菊,有可以染指甲的凤仙,有比鸡冠大到好几倍的鸡冠。关于每一种花他都有不少话讲:花的脾,花的胃,花的颜色,花的这样那样。梅花有单瓣、双瓣,兰有荤心、素心,山茶有家有野,这些简单,但在小孩儿时听来有趣的知识,都是他教给我们的。他是博学得可佩服。他不仅能看书能写,还能讲书,讲得比学堂里先生上课时讲的有趣味得多。我们最喜欢他讲岳传里的岳老爷。岳老爷出世,岳老爷归天,东窗事发,莫须有三字构成冤狱,岳雷上坟,诸仙镇八大锤——唷,那热闹就不用提了。他讲得我们笑,他讲得我们哭,他讲得我们著急,但他再不能讲得使我们瞌睡,那是学堂里所有的先生们比他强的地方。
也不知是谁给他传的,我们都相信家德曾经在乡村里教过书。也许是实有的事,像他那样的学问在乡里还不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他自己不认。我新近又问他,他还是不认。我问他当初念些什么书。他回一句话使我吃惊。他说我念的书是你们念不到的。那更得请教,长长见识也好。他不说念他说读书。他当初读的是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还有呢?还有酒书。什么?他不骗人。什么叫酒书?酒书你不知道,他仰头笑著说,酒书是叫人吃酒的书。真的有这样一部书吗?他不骗人。但教师他可从不曾做过。弛现在口授人念经。他会念不少的经,从心经到金刚经全部,背得溜熟的。
他学念佛念经是新近的事。早三年他病了。发寒热。他一天对人说怕好不了,身子像是在大海里浮著,脑袋也发散得没有个边,他说。他死一点也不愁,不说怕。家里就有一个老娘,他不放心,此外妻子他都不在意。一个人总要死的,他说。他果然昏晕了一阵子,他床前站著三四个他的伙伴。他苏醒时自己说,“就可惜一生没有念过佛,吃过斋,想来只可等待来世的了。”说完这话他又闭上了眼仿佛是隐隐念著佛。事后他自以为一句话救了他的命,因为他竟然又好起了。从此起他就吃上了净素开始念经,现在他早晚都得做他的功课。P4-6
在灿若星河的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颗明亮的恒星,闪耀着熠熠的光芒。他短暂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美丽的篇章。
徐志摩(1897—1931),原名章塘,字槱森,后改名志摩,汉族,现代诗人、散文家,于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海宁市硖石镇。祖上世代经商,家境富裕,他又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生活。他从小聪颖好学,学业优异,在校期间就已经展示出良好的文学天赋。徐志摩曾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正如很多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一样,徐志摩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于1918年赴美留学。在美期间他广泛地接触了西方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知识,并且对文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本着对罗素的崇拜,徐志摩于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的两年里,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可以说这奠定了诗人一生的格调。
1923年,徐志摩与闻一多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并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主张诗歌要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坚持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为文学而文学”的写作立场,讲求诗歌“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这些主张对当时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新诗艺术的发展。
在徐志摩的文学创作中,成就最大的就是诗歌。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出版过四本诗集,分别是《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他的诗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类: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的诗,例如《偶然》、《雪花的快乐》、《“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的诗,例如:《“这年头活着不易”》、《盖上几张油纸》;写景抒情的诗,例如:《再别康桥》、《沪杭车中》。
顾城说:诗人是在这世界仅存的唯一具有童心的孩子。这句话用在徐志摩身上最适合不过了。徐志摩的写景抒情诗,语言清丽,诗人用类似儿童的赤子之心来观察对待世间万物,表现出童稚似的浪漫。且徐志摩的诗文注重结构,讲究“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再别康桥》是其最富盛名的诗篇,也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现代诗的一座高峰。全诗节奏优美,用清新秀丽的笔调描述了一幅幅灵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如此真挚、隽永。
相对于诗歌而言,徐志摩的散文并不那么受世人关注,但很多学者依然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成就已经超越了诗歌。
从1925年到1926年期间,徐志摩完成了《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三个散文集。这种散文的写作风格被称为“跑野马”,即融个人的情感、人生的理想、社会的论说于一体,揉合了哲理与诗情,形成了仅属于徐志摩个人的独特的散文艺术形式。
《落叶》出版于1926年,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其中充满了作者的激情和理想。通过议论化演讲式的写作方式,徐志摩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理想的观点。《海滩上种花》和《青年运动》是其中的名篇,作者在文章中敞开胸怀,用诗化的语言,反映了自己的情操和理想,并且呼吁青年回向自己单纯的理想,回向自己内心的自由,是两篇兼富哲理与诗情的散文。
徐志摩一生游历颇广,1925年曾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并以此见闻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散文。其中《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印度洋上的秋思》是此类写景抒情散文中的名篇,也是作家散文诗化类的重要文章,很能代表他的散文风格。此外,徐志摩交友甚广,特别是在国外的朋友圈子。他似乎一下子就从中国士子的儒雅生活的主流跃进了欧洲诗人、艺术家和思想家的行列,特别是对19世纪的很多外国诗人、作家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济慈的夜莺歌》、《曼殊斐儿》、《泰戈尔来华》、《罗曼罗兰》、《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则是这类散文中的名篇。
《自剖》、《想飞》、《北戴河海滨的幻想》是徐志摩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剖析自己的思想,分析自己的情怀,反省自己的人生,不甘于自己理想的幻灭。文章感情浓烈,文笔生动,富有诗意。《雨后虹》是作者对自己的少年时代的回忆,表达了对儿时记忆的深刻眷恋,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我的祖母之死》、《我的彼得》、《伤双栝老人》是纪念死去的亲人和挚友的一组文字,字里行间满溢着哀痛与思念之情,流露出真挚的人伦之情。《再谈管孩子》则是作者在教育和成长领域对于青少年的关注,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相比之下,徐志摩的小说成就不算高,他自己也自谦“实在不会写小说”。但对小说这种文体他还是十分推崇的,提倡“小说改良社会”的口号。徐志摩的小说有着自己独特的诗化风格,这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轮盘》是作家的唯一一部小说集。其中《老李》和《家德》则是为数不多的取材自中国社会的某些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老李》写了一个知识分子一生的遭遇和被害的悲惨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探索。《家德》则取材自普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写了一个长工家德的故事,其人物具有典型意义,读来富有感染力。
除了诗歌、小说、散文之外,徐志摩还有一些曰记和书信留世。从这些书信和日记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单纯、聪颖、富有灵性、情感丰富的诗人形象。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由南京乘飞机前往北平,因遇大雾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英年早逝。对于徐志摩,胡适曾经说过:“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这或许是对徐志摩一生最恰当的评价了。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