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个夏天,在鄂中的一个小县城里,一位年届不惑的文化局长(即作者寿哥)遇见了他生命中挚爱的女孩,两人倾心相爱。为了生命中迟来的女神,文化局长一封辞职信,放弃名利虚妄,离开72岁的老母,别下年仅13岁的儿子,抛弃15年的发妻,毅然决然地与心爱的她私奔十余载……
这是一个真实的私奔事件,这是一段深沉的情感炼狱。究竟是什么令他如此疯狂?史上最最高调的私奔正在进行时……
《私奔日记》是池莉著名小说《来来往往》中主人公原型首次现身。作者鼓足勇气,以一颗坦然而诚实的心,不避讳、不粉饰、不矫情,公开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公奔”故事,真诚剖析了自己。这是特殊时代一个特殊人物的纯粹写实,是研究当下转型期社会婚姻、家庭、伦理的一个典型样本。字字滴血,句句流泪。
14年前,一位文化局长放弃升官的仕途,离开72岁的老母和年仅13岁的儿子,抛弃结婚15年的发妻,与心爱的女孩毅然私奔……
14年后,他再次回忆这段艰难的人生与爱情故事,真实讲述那段充满自私与顽强的情感传奇……
请看由寿哥编写的纪实文学《私奔日记》。
《私奔日记》由中国书店出版发行。
人生像一张网,网住那些爱恨情仇的男女,任何想逃脱的人都是徒劳。别以为在网边行走,可永远安全,当船遇见水,刀遇见鞘,触网只是早晚的事。
一九九七年六月五日(晴)
她不在家。儿子做完作业自己关门睡了。他是个善于观察而相对讷于言辞的孩子,满意的表现是灿烂的笑容,郁闷的表现则是紧抿嘴唇的沉闷。家庭的紧张气氛压抑了孩子的表现空间,他似乎越来越乖,越来越听话,有时甚至完全是在胆怯地迎合大人。从他面对我们争吵甚至打斗的惊恐眼神,我知道他非常渴望家庭和谐。我知道责任主要在我。我能够在意他的感觉、他的心情的时候太少,暴躁中我时常难以隐忍。他于是不怎么黏我们。一天到晚都跟着他婆婆。
我几乎天天有应酬,很少按时回家,甚至连在家吃饭都很少。工作是一方面,但更多时候,工作只是我不愿意按时回家的理由。看来我们都疏远了他。站在儿子的床前,看着他熟睡而充满稚气的脸,我充满愧疚。
一直以来,我为自己有一个清秀、聪明而又听话的儿子感到温馨和骄傲,觉得自己真有福气。教育抚养他我确实没有太费力,我更多的是在享受与他在一起的快乐。在宣传部工作时,我时常一有机会就用自行车带他到老家的小村去玩,给他买喜欢的东西。随着职位上升,收入高了,住房宽了,车也有了,而我却越来越浮躁,跟儿子似乎越来越疏远。一直在坚守的一些关于感情、关于做人、关于政治前程的原则屡屡受到冲击,并开始动摇,曾经充满奉献精神的我,逐渐越来越在意自己的感受。我开始算账,为自己身体的每况愈下,也为自己时常糟糕的心情。
在这寂静的夜,除了孤独、苦闷、彷徨,就是如野马一样奔腾放肆的思绪。我也不知道曾经十分热爱文学创作的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书桌前坐不住了。我的心情总是异常浮躁,做什么都无法专心。看到桌上放着一本弗洛伊德关于性本能的书,我随手翻看。这个老头说,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受性本能驱使,没有这种驱使,艺术创作就没有激情,也没有色彩。他说许多艺术家以三五年为周期不断寻找新的爱情,不断恋爱,以刺激激情,获得艺术创作灵感。这似乎也是当下许多像样的艺术家不断寻找新的爱情的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好像我们要欣赏到艺术家超凡脱俗的艺术品,就得容忍和接受他们在任何情况下泛滥他们惊世骇俗的情爱。那种令灵魂颤栗不止的恍惚与冲动一直主宰我的意识,我看到书上的字就烦,已经读不进书了。坐在桌子旁或靠在床头,再好的书,看不了一页,就走神,就浮躁。堆成山的理由不断强化着我否定自己,应转而去循规蹈矩。曾经蠢蠢欲动创作的长篇小说《大磨坊》也无法继续写下去,早被束之高阁了。
现实的尴尬、脱离现实的冲动、对美满爱情的渴望和幻想……当这些因素如一团乱麻堆积在我面前时,我想的最多的是逃避,长时间地、反复地作种种设想、种种推演,心驾着离群索居、守候爱人的和风飘摇地与现实渐行渐远。对浪漫而撩人的梦幻痴迷,却对现实越来越无奈和厌倦。
我知道,这很危险。
我的心已全然放弃或撤除了自己曾经主动设置的心防和禁忌,满脑子全是雅丹长发飘飘、青春勃发、清纯靓丽的影子。她的声音是那种具有甜味的细腻、圆润、清亮,她轻柔芬芳的声息,对我具有灵魂的穿透力。
虽然雅丹也在文化系统工作,我们经常有机会接触,但我一直对她望而却步,到现在也还是这样。我大她13岁,差不多是两代人的距离,而且我非常清楚,不要说我作为一个党政干部不能再去奢望一段新的爱情,我的年龄也不允许我有非分之想。人近中年,已婚生子,我没有资格再去寻求什么爱情,我已经没有条件和能力去爱任何人。我无法给她任何承诺,遑论娶她为妻,因为我知道,即便我的婚姻已濒临破败边缘,妻子肯定宁可死也不会同意离婚的。于是,全身心的焦灼、煎熬使我的情绪总是处于亢奋和压抑的临界点。
P1-3
自私的幸福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一言难尽。
老实说,真实而准确地评价一个人沉重而艰难,这使我们领略了太多虚假且不负责任的评价。客观而准确地评价自己则更难乎其难,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直面人生、诚实坦荡的品质。
我想,我首先是一个健康的男人。因为健康,好酒,好色;因为不甘寂寞,好大喜功,好为人师。也许唯一的优点是性格透明、足够坦诚,坚持给世人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
这辈子,我做得最大、最对、最错、最出格、最轰动、最出洋相的事情就是:为了那份自私的幸福,1997年6月18日,我抛开年逾七旬的母亲,弃妻别子,离开自己干得好好的县文化局局长的职位,与自己心爱的女孩私奔厦门,从此,过着幸福着、悔恨着、难堪着、煎熬着、挣扎着、拼搏着的复杂生活。
私奔日记是一种坦白,也是一种交代。我坦然而真实地曝露自己,这需要我的亲人和朋友们理解、谅解。在洗濯自己灵魂的同时,我也愿意接受读者诸君的批判。如果有读者能从中读到些许警醒和感悟,那就算是意外收获了。
年届“知天命”之年了,我仍不知道天命为何物,我只是更加坚定不移地不容自己虚假、虚与委蛇地去为人、为文。我的人格、人品不比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位自认高尚或他认高尚的人低下和猥劣,我真实、真诚、透明、坦率的品格一定超过许多死掉的、或者还活着的那些道貌岸然、情感疲惫、生活惊慌地表演伟大或者高尚的人。
李福寿
2011年6月于厦门
事过十多年后,我敢于旧事重提,是基于我已然跳出了过去那个期期艾艾的自我,并客观地重新审视自已。当年为爱冲动、远走他乡的时候,那种放大自我、豪情万丈的愚钝在与纷繁社会的激烈碰撞中早已原形毕露。这时,我发现,“我”的属性中,不仅具有渺小、卑微、虚弱的特质,而且非常之卑贱——离开家族、离开群体、离开业已形成的那个类似鱼缸的生存圈子,我一无所能,连养活自己都十分艰难。
感谢社会。这十多年近乎炼狱般的生活所学到的东西,远胜我前40年所学到的所有东西的总和。社会大学更具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让我在亲历中不仅彻底认清了人性的柔软与坚硬,更让我透明地认清了自已,获得了重生。
感谢朋友和亲人。我生命中那些曾经给过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的人们,他们照亮了我曾经黑暗的生存空间,营养了我的生命,让我对社会充满信心,他们是我生命中终生难忘的贵人。感谢我的父亲李正亚、母亲刘凤英,我的老师胡士华、李友清,我的老领导们还有我生命中那些数不清的给了我大大小小精神与物质帮助的朋友们;感谢我现在的妻子,在无数次的艰难困苦中给了我莫大的信任和鼓励,给予我真挚的爱和温暖,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感谢自己。我的傻在害了我的同时,也挽救了我。我具有比普通人更为突出而鲜明的双重性格,勤勉时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地拼命,懒散时闭目塞听、浑浑噩噩、麻木不仁。在贫困潦倒中修炼灵魂的同时,我成功地修炼了自己的肉体,以至于年过半百还能如此性情恣肆地在人与万物纠结不清的世界上坦然地继续活着,我真的是这个社会难得的喜剧。
感谢出版社及编辑朋友们,尤其是胡劲华先生、刘佳小姐,他们使我终于鼓起勇气把当年那些纯粹的个人文字公之于众,在自己审判自己的同时,接受社会、道德、伦理的立体审判。
一切由这本书引起的评价,都是我此生最为宝贵的财富。所以,也要感谢购买此书的所有读者。
李福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