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只是一曲乡村里的普通琴声,但一直让我深深地怀念与感恩,因为是它滋润了我的一段少年时光,并将与我永生相随。
乡村里的美妙声响
凉爽爽的秋风吹过村头时,一朵朵白云正在晴空中慢悠悠地行走,一圈圈涟漪正在菱塘边调皮地追逐。
这季节,水田里的庄稼、菜园里的植物们已经晒够了太阳、汲足了水分和肥力,然后,它们就披着色泽饱满的“孕妇服”,静静地等待腹中的“宝宝”一天天地长大。
家家户户的瓦房犹如一个个慈祥的老者,安静地坐在河岸边,赏着水墨画样的景色,想着如梦一般的往事。
鸡鸭们也悠闲得很,它们不声不响,耷拉着饱鼓鼓的胃袋子,愣头愣脑地走在树影斑驳的村道上,一派无所事事的模样。
总之,整个村庄归于宁静,除了风吹绿叶的沙沙声、鱼儿觅食的嘬嘬声等这些忽略不计的细碎声响外,还有什么呢?
哦,对了,还有哪家屋里传来“嘎吱”一下的户枢声,哪处枝头上传来几声“啾啾”的鸟鸣,哪处草埂上传来几声“咩咩”的羊叫,但这些,纯粹是用来陪衬乡村里的宁静的。
我和菊生等伙伴忍受不了这过于宁静的乡村。于是想着法子,非要弄出点什么声响来:站在村道上,拉开嗓子,对着天空,来一阵莫名其妙的尖叫,叫声吓跑了树上的麻雀们后慢慢消失;从田埂边采一片翠绿而有了韧性的大豆叶,拇指和食指勾成一个铜钱般大小的空圈,然后,把叶子放进空圈,再使劲拍出“嘭”的一声脆响,我们乐了,并仿佛过了一把放鞭炮的瘾;去河滩上摘一片青青的芦叶,再把芦叶折成扁圆的哨子,然后,学着乡村吹管手的样子,吱吱呜呜吹个不停……
其实,在制造声响方面我们是比不过大人们的。大人们会在司空见惯的劳作过程中漫不经心地弄出这样那样的奇妙声响来:或在小河里摇开咿咿呀呀的橹声;或在灶台上磕响叮叮当当的锅勺声,或在老屋里敲开嘭嘭嚓嚓的弹棉弓弦……
真是神奇,我在侧耳聆听大人们弄出的声响时,会让自己凭借想象,去观望晃悠悠行进在清波上的小船儿,去嗅那一缕缕由妈妈煮开的饭菜香味,去触摸那一床温柔洁白的棉被……
中秋夜,坐在场头赏月的邻居老阿婆津津乐道地说着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月宫里泊着一条白玉船,等到夜深人静时,那条白玉船会悄悄地划过天空,闪着灯火,响着丝竹……”
我和小伙伴们听得神往无比,并禁不住仰起头,一眼不眨地守望天空,直至脖颈间生出隐隐的酸痛。恍惚间,一个个柔美若水、委婉似风的音符从银亮亮的月光里飘然而至。
乍一听,以为那些音符真是来自于美妙的仙境。
只是,我怎么也见不到老阿婆说的那条白玉船。
这时,哪位大人在说,是小瞎子拉胡琴呢。
我半信半疑。虽说,小瞎子比我长八九岁,但我会拖着调子喊他的绰号——“小瞎子。”
说来有点可怜。小瞎子小时候疯玩时被一截尖头竹竿戳瞎了一只眼睛,父母过世得早,没上过学,后来,同我小叔一起当看牛囝,不过,他看的那条黑皮水牛与他一样老实,老是被小叔看的叉角水牛欺负……
我这样说,是想证明自己的想法:小瞎子不可能拉出如此动听的旋律。
这会不会是哪家喜席上请来了丝竹班子?这我见过,丝竹班子中的二胡会因有情人的山盟海誓,拉出一串串甜美的音符,也可以随着东家亲友们对亡者的泣悼,拉出一支支哀伤的曲调;或者,这会不会是邻村王家庄里搭草台演大戏?这我也见过,那坐在前台一角的琴师才会拉出悠悠扬扬的闹场序曲,才会把花旦老生们的唱腔伴衬得越发地完美……
我和菊生他们丢下既往走夜路时的胆怯后循声跑去。
小瞎子家的小屋里闪出麦黄色的灯光,我犹如一只趋光的飞蛾,屁颠屁颠地趋上前去。
小屋低矮又简陋,场地也是窄小的,但因为有了琴声,那小屋也就生动起来,也就有了“门庭若市”的景象。
我趴在窗口往屋里看,脚下垫了三块砖头,.不过,我的目光依然被几位大人的身影挡住了。于是,干脆挤进小屋。这样,才透过灯光见到了小瞎子。
小瞎子的模样有些怪异:低侧着的头脸仿佛在故意掩饰干瘪凹陷的左眼,脸上的表情是凝固的,仿佛这小屋里只有他一个人在。
幸好,我所关注的并不是小瞎子那怪异的表情,而是他手中的胡琴——六角形的红木琴筒上贴着花纹斑驳的蟒蛇皮,竖着光溜溜的琴杆,琴杆顶端镶着一小方汉白玉,两个茄子状的镇子分别绷着弦线,弦线中间架上一把藤弓,藤弓上绷着白色马尾鬃……
听边上人说,那胡琴挺贵,是小瞎子花了所有积蓄去苏州城里买的。
当然,此时此刻我更着迷于小瞎子的拉琴技巧:右手操弓,柔软而有力的手腕带着得心应手的技巧,一推一拉,时骤时缓;左手的虎口贴住光滑的琴杆并不时上下滑行,四个手指在两根细细的弦线上不停地按动、跳跃、揉颤……别忘了,那壮实粗糙的双手原来一直是用来握锄头、扯牛绳的,可此刻,竟然使得如此灵活!
我当即断定,那是天底下最美妙的声响!P10-13
序:让儿童文学走进孩子心灵
近几年,随着儿童阅读推广的深入,加上家长和老师都很重视儿童课外阅读,儿童图书出版得以急速升温,儿童文学创作也越来越丰富,书店里摆放出越来越多精美的儿童图书。除了曹文轩、张之路、沈石溪、杨红樱等年龄比较大的一批作家仍在不断创作和出版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外,一大批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涌现出来,甚至在“90后”群体中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儿童文学素养的作者。我一直比较关注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图书出版,和很多作者打过交道,也常有一些报刊约我写一些介绍儿童文学状况的文章,还结识了很多年轻的作家,为许多新书写推荐语、序言和评论,对儿童文学心得多多。因此,我想,不能仅仅在书斋里做自己的事情,还应该为大家做点实在事。于是,我在专心于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介入图书出版,推荐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同时,自己也选编、翻译一些读物,还为孩子创作了一系列的童话、儿童散文和童诗作品。
在具体的儿童文学创作和编译实践中,我发现,中外儿童文学作品种类繁多,特别是今天的儿童文学创作队伍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有爱心的爸爸、妈妈、教师都积极参与写作,用文字和孩子对话,用真诚的行动融进童心世界,感动了很多小读者,让人颇受鼓舞。我觉得,就当下大多数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未来一代的精神成长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关怀和人格的引导,因此这套百部原创儿童文学丛书的出版意义重大。青年出版人张海君是我的好友,去年,我们合作编选了一套“最贴近孩子的童话读本”(共20册),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受到了小读者的广泛好评。加盟的作家绝大部分是青年人,是近年来活跃于各少儿报刊的优秀作者,其中有的还获得过各种儿童文学和儿童图书奖。虽然有的作者是第一次出书,但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都很强。今年,我们再次联手,推出百部儿童文学原创佳作、新作,目的就是要继续推动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课外阅读向前发展,向读者展示:中国儿童文学领域里,除了有很多知名老作家的作品外,还有很多有价值也很鲜活的年轻作者的新作品。同时,让广大作家认识到自身的文化价值,感受到写作的意义。更希望通过这套书的出版,优化儿童文学的生态。
目前的儿童文学出版存在一些很严重的问题:一是所谓名作家的作品被重复出版,这既浪费了出版资源,也对读者不负责任。我曾经看到一位作家的同一部作品,同时在好几家出版社出版,这虽然不是作家的错,但重复出版既不符合常理,也有悖于出版法规。二是外国儿童文学的引进有些疯狂,书店里摆满了外国儿童读物,这其实是在过度崇尚外国文化。虽然我们的孩子喝多了洋奶粉,但营养不一定就好,阅读还是要多元化,中外营养都兼顾,才可能更健康。三是出版社为了节约成本,在很多儿童图书制作上不用心,使得一些读物有粗制滥造的现象。这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当然,最可怕的是,现在不少儿童文学作品,矫揉造作,是一种“伪童心”写作,作家假装孩子的角色,捏着鼻子模仿孩子的口气说话,缺乏真情实感,读完后,让人感到离孩子的世界太远,甚至背离了童心世界。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一定会影响到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会伤害成长中的生命。
前些日,我应邀去台湾、汕头、揭阳、桂林和南宁做讲座时,就收到了几位妈妈给我的字条,她们问了这样几个问题:如何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什么样的儿童图书是好书?中外儿童文学有什么差异?她们问的这些问题很有深度,也很难一下回答得好。我当时只是尽可能地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不过,通过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妈妈们很期待孩子的心灵世界能得到优秀的儿童文学的滋养。那么,儿童文学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这是儿童文学作家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很多儿童文学读者很看重的问题。尤其是家长和老师们,他们都期待儿童文学能够真正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他们对儿童文学怀着莫大的信任和关切。
以我的创作、编译和研究的经验,儿童文学一定要深刻感悟童心世界,对童年生命有深度的解读,才可能贴近儿童的心灵,才能感动今天的孩子。没有爱心,没有智慧,缺乏美感的文字,即使故事再讨巧,语言再花哨,也很难让读者有所回味,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美好的儿童文学包括的元素,一定包含了爱、关怀、悲悯、同情、理解、友谊、善意、宽容等很多情感的因素,一定有很新鲜的修辞,有很动人的形象,有很美好的想象,有富有趣味的情节或引人深思的结局。好的小说、童话是编出来的,但编的过程中,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而不仅仅是技术。精美的诗一定是用心写出来的,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没有温暖的心灵空间,是无法容纳美好的事物进驻的。
很感谢加盟这套原创儿童文学图书的作家们,你们用真诚美好的心和富有智慧的文字编织了一幅幅迷人的图画。相信读过这套书的朋友,一定能够从这些新鲜的作品里,得到许多艺术和思想的启发,感受到儿童文学的价值和阅读的乐趣。
谭旭东
2012年初夏阳光明媚之晨,写于北京
高巧林编著的《手语》收入作者近年来精心创作的部分儿童散文作品,文笔优美,情感充沛,为我们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多彩。那些生灵,那些花草,那些河流,带给我们纯净而清新的呼吸,内容丰富,堪称献给广大少儿读者的精神关餐。
《手语》是作者高巧林,近年来精心创作的部分散文作品。收录了《爷爷的童谣》、《手影里的奶奶》、《小小驼铃声》、《饥荒岁月》、《父爱润书香》、《泥土芬芳》等文章。本书中的精美插画,能够满足当代儿童的成长需求和文学趣味,特别适合当代儿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