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谣言(精)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美)卡斯·R·桑斯坦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谣言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谣言变得无处不在。

本书主要介绍了一系列关于谣言的真知。首先,作者指出,谣言有真有假,制造、传播谣言者的动机有恶有善,相信谣言者有诚有伪。其次,作者指出,谣言传播有三大机制,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偏颇吸收。最后,作者认为,在谣言问题上,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隐私权利诚可贵,言论自由价更高。另一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核武器”,我们应该调整策略,既相信思想市场的自由竞争,又设法增强市场监管,遏制虚假谣言的扩散。

内容推荐

谣言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谣言变得无处不在。

在言论自由的民主社会,从来就不乏谣言的传播渠道。危机时期的“银行破产”传闻、股市上的小道消息、对明星私生活的“爆料”、某政界人物收受贿赂的网络传言等,都可归至谣言之列。谣言有真有假,而假谣言可能对个人造成致命打击,也可能给群体、组织、党派和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那么,谣言因何而生,生于何人之口,如何消除谣言的负面效应呢?这成为奥巴马政府信息与规制事务办公室主任桑斯坦写作本书的中心议题。作者认为,事实经验的缺乏、情感和偏见导致了谣言的滋生、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然而,仅靠保持言论自由和法律管制之间的平衡来消除谣言是不可能的。防止网络时代越来越容易被引爆的谣言,最根本的方法在于摸清散布谣言者的心理机制和谣言的传播机制。深入了解谣言传播者的动机和谣言的传播机制,并辅之以法律监管和文化规范的手段,就能在源头上减弱谣言的力量,从而保护人们和机构少受“莫须有”的罪名的伤害。

目录

序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序二 谣言与感冒

译者序 人们为何会相信谣言?

第一章 谣言无处不在

 谣言滋生的土壤——互联网

 谣言传播的过程——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

 规避谣言的危害——寒蝉效应和去除偏见

第二章 谣言的传播者:谁在制造和传播谣言?

 谋求一己之利者

 哗众取宠者

 追求政治利益者

 恶意中伤者

第三章 谣言的接受者:谁更容易相信谣言?

 处于困境中的人

 受“先入为主”的信念驱使的人

 为何人们对谣言的反应会不同?

 谣言的“门槛”和“临界点”

第四章 信息流瀑: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误?

 你是否相信约翰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

 信息流瀑的巨大威力

 真理和谬误有着同样的传播方式

 诸多“平行世界”中流传的不同谣言

第五章 从众流瀑:独立判断和群体观点,你会选择哪个?

 群体压力下的“人云亦云”

 从众流瀑中的谣言传播

 从众压力也有临界点

第六章 群体极化:为何小组讨论更容易达成共识?

 群体极化的典型案例——科罗拉多实验

 敢于冒险的美国人和厌恶风险的中国台湾人

 群体讨论会点燃对不公平行为的愤怒之火

 群体极化为何会让群体成员走向同一极端?

第七章 偏颇吸收:为什么我们会固执己见?

 均衡的信息环境真的可以遏制谣言的传播吗?

 纠正的结果往往是对既有观点的愈加坚持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有选择地接收信息

第八章 谣言的纠正:均衡信息的发布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

 有效的纠正和无效的纠正

 你认为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纠正信息的出处至关重要

第九章 偏见与信任:为什么有些谣言根深蒂固,而有些谣言很快就被驱散了?

 偏颇吸收与反证偏向

 既有观点与有偏见的信任

 适得其反的纠正

 可以驱散谣言的纠正

 忧患类谣言和心愿类谣言

 动荡的环境会加速谣言的滋生与传播

第十章 情绪效应:为什么愤怒可以助推谣言的传播?

第十一章 社会监督:我们是否拥有真正的隐私权?

 互联网时代,任何隐私都可能被传播

 断章取义式谣言的巨大杀伤力

 公正的社会监督与恶意的谣言制造只有一步之遥

第十二章 思想市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眼中的谣言有何不同?

 乐观主义者眼中的思想市场

 悲观主义者眼中的谣言

 乐观的预期与任重道远的现实

第十三章 寒蝉效应:言论自由和社会规范的最佳平衡点在哪里?

第十四章 自由和管制:谣言传播的底线在哪里?

 言论自由与法律规定的博弈

 是疏忽所为还是蓄意所致?

 失衡的寒蝉效应带来的恶劣后果

 互联网时代,思想市场的规则何在?

第十五章 个人隐私权:媒体拥有传播个人隐私的权利吗?

第十六章 文化和社会规范:为什么情理比法理更重要?

 谁能帮助齐伦解决他的问题?

 两种未来,你选择哪一个?

结语

致谢

试读章节

谣言传播的过程一一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

谣言通过两个部分重叠的过程进行传播: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社会流瀑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倾向于相信别人的所信和所为。如果我们认识的大多数人都相信一则谣言,我们也就很容易会相信那则谣言。我们接受他人信念,是因为自己对此缺乏相关信息。特别是当我们对某则谣言的内容一无所知时,我们就更容易相信它。如果美国步枪协会散布一则谣言说政治候选人将没收枪支,或者如果某环保机构传播谣言说有人相信全球变暖不过是一场恶作剧,相信很多人都会受其影响,只因为他们信赖美国步枪协会和该环保机构。

当人们追随一些先行者或“领头羊”的言行时,社会流瀑现象就会发生。在经济领域,谣言会导致投机泡沫,商品价格大幅上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与投机泡沫有很大关系。谣言同样有可能引起大恐慌,因为恐慌情绪会迅速从一人传至另外一人,制造出应验的预言。如果相关谣言在人群中激起恐慌或厌恶等的强烈情绪,谣言就更加可能被广泛传播。

群体极化效应指当想法相似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会比交谈之前的想法更加极端。试想,如果一群人倾向于相信一则有关某个国家有邪恶企图的谣言,这些人很可能在相互交谈之后更加坚信这则谣言。他们还有可能从半信半疑变成对这则谣言的坚信者,即便他们知道的只不过是群体内其他人的想法。再看互联网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互联网上跟很多人联络。当我们从其中获取信息时,不论这些信息说的是什么,我们都有可能相信它们全部是真的。

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效应都会导致人们相信虚假的信息。那么,我们如何将人们接受错误信息的风险降低呢?最显而易见、最标准的答案是:设立言论自由的机制,把人们置于均衡的信息中,让人们接收到知情者发布的更正信息。自由表达通常可以发挥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完全提供正确的信息。人们的情绪也可能成为寻找真相的障碍。人们通常并不是中立地处理信息,其偏见会影响他们对信息所作出的反应。偏颇吸收指人们以一种有偏见的方式来吸收和消化信息。那些已经接受了虚假谣言的人不会轻易放弃相信谣言,特别是当人们对这种信仰有着强烈的情感依赖时,谣言就更加不容易被放弃。在这种情况下,要驱逐人们头脑中的固有想法,简直困难至极。即便是把事实真相呈现在人们面前,他们也很难相信。

规避谣言的危害——寒蝉效应和去除偏见

很多人坚信思想市场,他们认为思想市场是确保他们获取真相的最佳途径。美国大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曾说:“我们所期望的终极之善,来自思想的自由交换。思想市场的自由竞争是检验真理的最佳标准。”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这一有撼动力量的论断都对言论自由法产生了深远而有益的影响。

但是,对于有些谣言来说,市场也不一定有助于鉴别真伪。比如,有谣言说你的邻居犯过罪,而你这个邻居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媒体。互联网上的信息也没有可信度,不妨试试这个谣言会带来什么后果。再比如,有关当地公司老板的一则有吸引力的谣言。没有思想市场对谣言真伪的测试,很多人会坚定地接受虚假的谣言,或者他们会以偏概全,用哪怕是生活的碎片或一个个小事件来代替事情的全貌。这个问题是普遍且严重的。在互联网和新式监测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个问题日益严重,有时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伤害,损害生意的前景,打击投机者,甚至损害民主本身。

我们特别应该强调最后一点。在某种程度上,言论自由的目的是促进自治;尽管人们的想法有时并不正确,但如果不能言其所想,良性运行的民主制度就不可能存在。但是如果人们就政府官员和机构散布虚假的谣言,毫无疑问将使民主制度受到损害。即便没有什么正当原因,人们也有可能会对特定的领袖、政客甚至对自己的政府丧失信心。与此同时,虚假的谣言阻碍了我们作为公民对有关事态严重程度的判断,削弱我们应对危机的正常的思维能力。P8-10

序言

这是本很有趣的书。可以从头读到尾,也可以随意浏览;可以从前往后念,也可以从后往前翻;可以一字一句琢磨,也可以一目十行观其大略。无论您怎么看,都会时时会心一笑。至于笑得苦涩还是得意,则要看您的经历和心情。开卷有益的书,能让读者轻松愉快地从熟知到真知。这样的好书不多,桑斯坦教授这本书是好书中的精品。

本书讨论谣言。谣言是尽人皆知的话题,很像伤风感冒这类常见病。谣言的侵袭力犹如感冒病毒,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难幸免。不过,制造和传播谣言的人一般不肯在小人物身上大做文章。因而,在现实世界中,权位名声越大,谣言数量越多,质量也就越高。所以,假如听到有关自己的谣言,第一反应不妨是半分欣慰。不管怎么说,有谣言意味着有人关注。

谣言的杀伤力也像感冒病毒。对象弱,它就强;对象强,它就弱。遗憾的是,面对谣言,学识、才能往往派不上用场,品格德行常成软肋。在过去,倘若身为社会名流,抵御谣言的力量却不够,就可能尾随电影明星阮玲玉——因人言可畏而走绝路。当然,时代不同了,如今人们的名声地位往往与承受谣言的能力成正比,我们大可不必为名人担心。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对待谣言则不妨像对待感冒病毒,既不大惊小怪,也不掉以轻心。

谣言是“常见病”,我们多多少少既是受害者,又是有意无意的加害者。在与谣言周旋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很多经验,也提炼出不少格言。比如,“谣言止于智者”,就是流传极广但却少有人信奉的格言。再比如,“毁誉不动”,无疑是对付谣言的良方,因为毁和誉基本上都是谣言,但能信受奉行的也是万中无一。经验也好,格言也罢,往往智慧有余,论证不足。黑格尔说,熟知非真知。熟悉谣言者众,真懂谣言者少。

真知非常重要。面对无法根除的风险,最好的自我保护就是真正认识它。知己知彼,未必百战不殆,但却有助于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本书介绍的就是一系列关于谣言的真知。首先,作者指出,谣言有真有假,制造、传播谣言者的动机有恶有善,相信谣言者有诚有伪。其次,作者指出,谣言传播有三大机制,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偏颇吸收。最后,作者认为,在谣言问题上,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隐私权利诚可贵,言论自由价更高。另一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核武器”,我们应该调整策略,既相信思想市场的自由竞争,又设法增强市场监管,遏制虚假谣言的扩散。这些真知,毫不玄妙,但着实有用。

结尾说点因缘。首先,桑斯坦教授这本书出版于2009年,译者张楠迪扬于同年7月在中文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谣言与社会动员》。作者与译者心灵相通,恐怕难找最好的证据。其次,译者是我到中文大学后指导毕业的第一位博士。博士毕业,意味着在学界可以自立。但翻译与研究有别,难点无从回避,失误无法掩饰,挑战性常常高于研究。借校对译文的机会,我尽“送一程”的责任。再次,苏扬女士既是眼光独到的编辑,也有丰硕的翻译成果,是“老板”,更是同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您看到这里,已经与作者、译者、编者和笔者都结了善缘。

李连江

香港中文大学

2010年8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