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把幸福传给下一代
分类
作者 吕国一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教育是把人类文明串联起来的链条,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动机。如果没有教育,历史就会脱节;如果没有教育,文明就会断层;如果没有教育,人类则永远不会进步。

本书提出了教育当中的五大问题,帮助家长运用良好的教育方法,把幸福传给下一代!

内容推荐

全书共提出了五个问题:

本书讲的第一个问题是“有效学习策略”,即怎样学习才有效。

本书讲的第二个问题是“怎样学好数学”。

本书讲的第三个问题是怎样把幸福传给下一代。

本书讲的第四个问题是怎样陪孩子度过高三。

本书讲的第五个问题是怎样防止孩子“网络成瘾”。

目录

第一篇 有效学习策略

——为你开启成功的大门

第二篇 怎样学好数学

第三篇 把幸福传给下一代

——成人、成材、成功

第四篇 送给高三同学的三句话

第五篇 怎样防治孩子“网络成瘾”

第六篇 名牌大学校训

——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试读章节

我们不能过于关注数学的实用性,因为我们很难评价数学的实用性。说它有用,它的确有用:天文、地理、航空、航海、医疗、建筑、经济、金融……数学的实用性无处不在,甚至连冥王星的发现、电子的自旋、引力论的创立等等,都是先有数学推导、后有实验验证的典范。实际上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可以说人类的每一次质的飞跃都离不开数学或数学家的参与。说它没用,它可能对一般人来说还真是“没用”。因为买菜不要三角函数,买衣服不需要微积分,正如美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看到的:只有1%的学生会需要研究数学,29%的学生将来会使用数学,70%的人在离开学校后不会再用到小学以上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的教育意义并不是要教会学生去使用数学,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一种数学文化修养。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我搞了多年的数学教育,发现学生在初中、高中等阶段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机会应用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却随时随地的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我认为这种数学精神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对数学的理解和信任,而这种理解和信任的基础就是——热爱数学。

曾经有不少人问我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用,我通常的回答是:“运动员比赛有什么用?运动员比赛是人与人比智力、比体力,而我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之类的数学问题是人与大自然比,目的在于揭示大自然的秘密,而且是大自然中最难以揭示的秘密,因为自然规律的最终表现形式必为数学形式,而且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数学形式。”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数学:“为什么数学比其他一切科学受到特殊的尊重,一个理由是,它的命题是绝对可靠和无可争辩的,而其他一切科学的命题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可争辩的,并且经常处于会被新发现的事实推翻的危险之中。数学给予精密的自然科学以某种程度的可靠性,没有数学,这些科学是达不到这种可靠性的。”所以我们必须把数学的本质和特征展现出来,把数学规律中最自然、最流畅、最可靠的东西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她不需要包装,因为她天生高雅;数学,她不需要修饰,因为她天生丽质;数学,她不需要赞美,因为她无与伦比!

历史上有很多数学爱好者和数学大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费尔马是个律师,但他留下的“费尔马大定理”让全世界的数学家思索了300多年;笛卡儿是个哲学家,但他所建立的解析几何理论奠定了现代数学的基础;欧拉双目失明后仍坚持研究数学,一生写了800多篇数学论文,成为历史上创作最多的数学家;陈景润在得了帕金森氏症后仍坚持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史蒂芬·霍金至今仍坐在轮椅上用数学方法去揭示宇宙的秘密。丢番图的墓碑上刻了一个数学谜语;高斯的墓碑上刻了一个正十七边形;更奇的是据说有一位数学家在临终前别的话不能说了,但当有人问他“12的平方是多少”时,他马上回答说“144”,然后就咽气了。凡此种种都说明这些人之所以能成为数学大师,首先是因为他们是热爱数学的大师。因此我们不妨树立这样一个信念:此生做不了一个数学大师,也要做一个热爱数学的大师。

P17-18

序言

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书是《智慧的母亲》的续集,或者说是《智慧的母亲》的姊妹篇。其实,这两本书是一个整体,即:智慧的母亲——把幸福传给下一代。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在谈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而区别在于:《智慧的母亲》侧重于教育理念和教育的基本原则,而本书主要介绍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同时,为防止产生误导,我还要再一次申明,教育子女绝不仅仅是母亲的事情。也就是说,“智慧的母亲”涵义很广泛,她不仅代表母亲,更包含了所有对下一代有影响的人:父亲、母亲、教师以及所有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人。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而“母亲”仅仅是一个代名词,代表“爱心”与“职责”,只不过母亲教育是整个教育环节的核心,所以我们要更加关心和关注对女孩的培养和教育,因为她们是未来的母亲。

本书讲的第一个问题是“有效学习策略”,即怎样学习才有效。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所以造成学业成绩不佳或者说没有成效。他们想学好,更想考好,但总是事与愿违。这其中固然有一些智力因素,但更多的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学习心态不好。顺利的时候信心百倍,稍遇挫折就一落千丈。实际上大多数学生都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候,他们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某个阶段学习比较顺利,在考试当中也得过高分,也曾经受到过老师的赞赏和家长的表扬,后来由于某种偶然因素,或者是因为某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受到了打击,又没有及时调整心态,从此慢慢滑坡甚至一蹶不振。

二是学习习惯不好。这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关键所在。有些同学只重考试分数,不注意习惯养成,这样的话即使有那么一两次考好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好了。我见过一些同学,他们到了高三还不知道怎样听课,还没有找到读书的感觉。其实他们很痛苦,痛苦的原因是考试成绩不理想,而痛苦的根源是学习习惯不好。请记住:分数决定一时,习惯决定一世。这句话对于那些还在读小学或者初中的学生来说可能作用更大。

三是外部干扰。所谓外部干扰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同学的影响。有的学生本来就意志力较差,缺乏主见,如果他的同学有什么不好的思想和行为传染给他,就很可能抵挡不住,被同学“拉下水”,甚至有些同学的一句话胜过教师或家长的十句话。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对另一个学生说:“读书有什么用,我爸爸没读什么书,不照样当了科长。”或者是“我爸爸是做生意的,有钱,所以我读不读书无所谓,考不上大学就跟我爸做生意”等等。有时候小孩子说这些话的目的很单纯,甚至是为了好玩,没有经过思考。但往往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容易把别人的思想引入歧途。再比如说抽烟、玩网络游戏等往往是在学生之间相互传染的。

2.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比如各种不文明行为、不良的社会风气等。

3.教师或家长的不当教育行为。所谓不当教育行为就是所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行为,其中最严重的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甚至侮辱孩子的人格,使孩子的学习热情一落千丈,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以上因素中,第l、2条我们可能直接控制不了,但可以通过某种适当的方式提醒孩子,但不能简单地和孩子说:“你不要和某某一起玩,那个人很坏。”而是要分析别人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孩子与人交往。第3条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必须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绝不能让我们自己不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给孩子帮了倒忙。因为人的潜力很大,可塑性更大,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外部因素。

本书讲的第二个问题是“怎样学好数学”。

我是一位数学教师,我很清楚数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对数学的态度来看,可能有四种人。  第一种人认为数学很神秘,也很神圣,对数学充满了敬畏感,他们知道数学对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变化,但他们认为数学离他们很遥远。

第二种人认为数学只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与其他文明没什么区别,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第三种人对数学既充满了爱,又充满了恨,因为某种原因他们可能正受到数学的困扰甚至煎熬。这一部分人大多是青少年学生。他们“爱”数学,可能是强装欢颜不得不爱,因为老师说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爱数学就学不好数学,学不好数学就考不出高分,考不了高分就上不了好学校,因为每一次升学考试都要考数学,所以不得不“爱”数学。但是,就在这一部分人中有不少人恨数学,而且是真的恨数学,恨数学太无情、太冷漠,每次考试都考不好这“该死”的数学,结果老师说他傻,家长骂他笨。尤其是高考,很多人被数学考得焦头烂额:做不完、算不动,好不容易做完了,又怕算错了,因为平时也经常算错——甚至在第一步就算错了,后面的全部白忙活了。他们一天到晚瞎折腾,做了大量的数学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结果还是没考好。所以他们总盼着哪一天可以不学数学就好了,要学也可以,但不要考试。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这一类学生有很多。他们感到很无奈也很无助。他们知道要学数学——那是因为要考试,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数学——到底有啥用?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责任在于我们的数学教师,因为他们教给学生的仅仅是数学知识,而不是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和数学素养,所以学生对数学永远没有兴趣,只是应付考试。这样的教学从长远来看属于无效教学——即使他们的学生考出了高分也只是功利主义的高分,而不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高分”。当然,学生本人也有责任。也许他们从一开始就想在数学学习中找到一条捷径,不付出一定的劳动,这样,他们就不可能领悟到数学的本质特征,不可能进入数学的精神世界,总是在数学的边缘徘徊,他们想学数学也只是为了考试,一旦考完就逃之夭夭。

第四种人是对数学真正充满了热情并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人,这中间包括数学研究人员、大部分数学教师和广大的数学爱好者。

我很久以前就想写这么一篇文章,让四种人都愿意看,而且看了以后都有一定的收获。我之所以把这篇介绍数学学习方法的文章尽量写得全面和翔实一些,其目的就在于此。

我想让第一种入看了觉得数学很亲切,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就像身边的一个朋友,天天和你见面并充满了微笑;第二种人看了能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的认识,若能被数学独特的魅力所吸引则更好;第三种人看了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并不难学,而且是如此的有趣;我只要第四种人看了之后说一句:“这个人不是很外行,而且是一个对数学充满了感情的人。”并认为这篇文章对促进数学教育确实有一定的帮助,我就知足了。

实际上以上四种人代表了人们对数学认识的四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该文的最后一部分介绍了一点数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要以为这只是写给数学老师看的,每一个高中学生都可以阅读,因为教学是一个整体,我们历来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但很少要求学生要理解教师,尤其是数学。如果学生不理解老师的教法,不与老师积极配合,这样的教学必定失败。但是教师的失败有可能弥补,因为他们还有机会教下一届、下下一届的学生,但是学生的失败有可能是永远的失败,无法挽回。所以我主张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指导学生的学法,反过来,学生要有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和学科素养,这样既可以使你学到真正的数学,又能让你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书讲的第三个问题是怎样把幸福传给下一代。

据报道,某年某月某机构在对我国某城市“关于幸福问题”的民意调查中发现,很多人认为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幸福指数”下降了。这也应验了一句老话,“金钱不是万能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体验,只有当事人清楚,其他人很难评价。法制社会讲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一个教育人,我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教育不公平,此处的不公平不仅指教育权和受教育权的不公平,更包含教育过程的不公平。本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往往教育者——尤其是做父母的,总是认为自己比孩子高人一等,感觉比孩子更高明,所以在心灵上不想和孩子亲近,不想和孩子交朋友,不给孩子表达意见的机会。这样的孩子很难获得幸福。当然,人格平等不等于放弃原则,这就是辩证法。

本书讲的第四个问题是怎样陪孩子度过高三。

这个问题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可能很急迫,而另一些可能还为时尚早,但大多数家长迟早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我写了一篇短文:送给高三同学的三句话,并谈了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学习方法。我认为这些方法不仅对高三的学生有用,而且对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有用。

本书讲的第五个问题是怎样防止孩子“网络成瘾”。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仅靠一两篇文章不可能彻底解决,但我还是写了,目的是呼吁全社会关注,也提醒每一位家长注意防范,因为对于那些已经“网络成瘾”的人来说,“网络”就是电子海洛因。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介绍了一些中外名牌大学的校训。通过对这些校训的学习与研究,我发现这是一座“教育金矿”,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研究。尽管一条校训只有几句话甚至几个字,但其内涵却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一条永远走不完的路。

最后我想谈谈我对教育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就算是我对教育的一点感悟吧。

我的教育理念是:

把每一块玉石都雕刻成艺术品。

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好公民。

玉石是宝贝,但难免有瑕疵,所以需要艺术家精雕细琢,使之成为艺术品。学生更是宝贝,他们需要一大批“能工巧匠”去“雕刻、打磨”,去伪存真,去恶存善,让他们成为一个个好公民、一批批劳动者和接班人。有人对我的这一提法表示过异议,认为定位不高,没上“档次”。也有人提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的精英”或“专家型、领导型”的人才。其实“好公民”的范围很广泛,它包含了以上这些人才,甚至更广泛、更高大。因为国家主席是公民,科学家也是公民,所以说“好公民”的标准很低但也很高。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自食其力并能为国效力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和谐,就会进步。

我对“好公民”的进一步解释是:

学会做人——理性、宽容、健康;

掌握本领——知识、智慧、能力;

回报社会——责任、义务、使命。

我在《智慧的母亲》一书中对这三句话作过说明,此处不多解释。只强调一点,那就是“好公民”必须“回报社会”。而每个人在“回报社会”的同时肯定也回报了自己,因为一个人如果连回报自己的能力都没有,怎么去回报社会?所以请不要把“回报社会”等同于“无私奉献”,否则我估计有很多人不想把这段文字看下去。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一切按价值规律办事,如果我们号召每个人都把我们学到的本领无私奉献给社会,那么肯定有人说我太假或者太傻。  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回报社会可分为有偿回报和无偿回报;从回报方式来看,回报社会可分为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并获取收益,即:我们用自己的劳动回报社会,为社会提供某种产品或者服务,然后获得了一种有偿回报。

比如说,农民种田为社会提供了粮食,工人做工为社会提供了产品,因为他们为社会提供了物质产品,所以我称之为物质回报。而另一些人则为社会提供了某种精神回报,他们奉献给社会的也许不是某种物质产品,而是一种精神产品。比如教师教书,科学家搞科研,公务员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等,这些都是精神回报。

以上三条“好公民”的标准也可以称为“人生三部曲”,注解中的九个词可以称为“人生词典”中的九个“金词”,因为无论是从做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看,这九个词汇都是我们人生追求中的最高境界。比如说“健康”,谁不需要健康?比如说“知识”,谁不希望有知识?

就孩子的成长过程而言,我认为最幸福的孩子是:在家里有一位懂教育的母亲,在学校能受到母亲般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父亲、母亲、教师及每一个社会人共同努力,都有责任,有义务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里健康成长。

说到这里,我想冒昧地提一个概念,那就是“教育本原”,或者说是“教育三部曲”。所谓“教育本原”,是因为只要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人类的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做了以下三件事:

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掌握现代文明基础;把握未来发展方向。

可以说,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机构的教育都是这三项内容之一,或者是这些内容的组合。

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的第一要务实际上是在继承传统文化。但是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已经令我们目不暇接,如果再过几千年,我们目前的文化也早已成为“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只能“继承传统文化精髓”。

教育的第二个功能就是让受教育者掌握现代文明的基础。我认为,就我们这个时代而言,我们所谓的“现代文明”的起点也许是从牛顿等人创立的经典力学和运动学开始的(怎样界定现代文明可能是一个学术问题,所以在理论上我的说法没有绝对依据,但我认为不影响人们对现代文明本质的理解)。现代文明太丰富,一般人能够掌握它的基础就相当不错了。

毫无疑问,教育的第三个任务就是要为受教育者指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社会发展方向和个人发展方向。当然这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所以邓小平先生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际上,这个标准很高,很符合教育规律。

总之,我把以上三句话称为“教育本原”,是因为再过一万年,人类的教育活动还是在做这三件事,所以说,这三件事很重要,它不仅是教育活动中的三件大事,也是人类发展的三件大事,只不过它是以教育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是把人类文明串联起来的链条,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动机。如果没有教育,历史就会脱节;如果没有教育,文明就会断层;如果没有教育,人类则永远不会进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