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傅璇琮编著的《中国古代战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的目的,希望读者通过书中所介绍的中国古代主要战争,了解战争的作用:有的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与安定;也有的阻碍了历史的进步,给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总之,在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各方面的历史紧密相关。我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与之伴生,也有一部5000年的战争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古代战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王欣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欣、傅璇琮编著的《中国古代战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的目的,希望读者通过书中所介绍的中国古代主要战争,了解战争的作用:有的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与安定;也有的阻碍了历史的进步,给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总之,在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各方面的历史紧密相关。我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与之伴生,也有一部5000年的战争史。 内容推荐 王欣、傅璇琮编著的《中国古代战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旨在帮助读者解秘求真,用比较准确的历史知识替代从古典小说与戏曲舞台获得的大量不可靠、不准确的中国古代战争知识。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的研究,探讨了侦察、行军、车战、骑战、水战、阵法等若干军事规律,并选取了一些著名的战役加以介绍。本书资料翔实、语言通俗易懂,对中国古代文化爱好者与军事迷来说,大有裨益。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战争概述 第一节 战争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部落斗争 战争形态的初步完善 战争“艺术”的发展 第二节 战争的基本类型 最初的作战方式:车战 机动性的飞跃:骑战 惊涛骇浪上的艺术:水战 第三节 战争的力量:军队 “队伍”的来历与三军的变迁 军队的权威:军法 军队士卒的编伍 军队主帅的职责 第二章 中国古代战争类型的演变 第一节 车战的兴衰 车战的起源 战车的制造 战车的作战方式 车战的发展 车战的衰落 第二节 骑兵的盛行 胡服骑射:骑兵的引入 骑乘革命:马镫的发明 轻骑兵的兴起 历代对马的重视 成吉思汗的骑战思想 第三节 水军与水战 古代船舶的初创 汉唐船舶的发展 古代水军的建置 威震四夷的明代水师 水战的攻防 第三章 中国古代战争的手段与阵法 第一节 中国古代战争的攻防手段 城市在战争中的重要位置 奇特的突击手段:坑道战 不容忽视的伪装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阵法 古代阵法概述 阵的类型 阵的运用 阵的迷雾 第四章 中国古代著名战争 第一节 先秦及秦汉时期的战争 宋襄公败绩泓水 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桂陵、马陵之战 楚汉成皋之战 第二节 魏晋至明清期的战争 以弱胜强:官渡之战 以少胜多:赤壁之战 风起云涌的隋末农民起义 于谦保卫北京城 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五章 中国古代战争人物 第一节 先秦及秦汉时期著名战争人物 兵圣:孙武 几灭齐国的乐毅 兵仙:韩信 龙城飞将:卫青 封狼居胥的霍去病 第二节 隋唐至明清时期著名战争人物 含冤而死的史万岁 平定叛乱的李光弼 功高不矜:郭子仪 一代奇男子:帖木儿 民族英雄郑成功 第六章 中国古代战争计谋和兵书要籍 第一节 中国古代战争计谋 兵以计为先 战争中常用的计策 三十六计的涵义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兵书要籍 兵书鼻祖——《孙子兵法》 兵书的进一步发展——《吴子》 《司马法》与《尉缭子》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可见,在两军对阵中,战将和士卒要想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不仅要戴盔披甲,而且要有高超的武艺。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的武艺一向分十八种,而十八般武艺要想件件皆通,在搏斗中武艺高强,这确实是桩不容易的事。 《武经总要》记载,公元1000年,宋神骑副兵使焦僵献使用的铁槊,重15斤,在马上挥舞如飞。还有相国寺和尚法山,还俗从军,用的铁轮拔,浑头33斤,头尾有刃,是一种马上格斗的有利武器。《五杂俎》上说:“人有千斤之力,始能于马上运三十斤之器……其有五百斤力者,但能举动而已”。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对部将的武艺训练,要求极其严格。《金陀粹编·遗事》记载,有一次岳飞的长子岳云,练习飞马冲下陡坡,不慎马翻人仰,岳飞大怒说,前方大敌,亦如此耶?将岳云责打100军棍。在岳飞的督促下,岳云很快地成长为一员所向无敌的勇将,臂力大得惊人,能把两杆好几十斤的铁锥抡动如飞。1134年,16岁的岳云勇冠三军,攻随州,手持双锥,首先登城。邓州战役中,岳云又捷足先登。1140年,岳家军的最后一次北伐,克蔡州,据颍昌,复淮宁,得郑州,占洛阳,战绩辉煌。岳云都是骁勇善战,屡建殊勋。在激烈的颍昌之战中,岳云先后10次杀人敌阵,身受100多处枪伤,和将士们都“人为血人,马为血马”,终于赢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抗倭名将戚继光,也非常重视部队的训练,《纪效新书》中对这方面有详细的叙述,主张“平时所使用的器械……当重于交锋时所用之器”。这样,“重者既熟,则临阵用轻者自然手捷,不为器械所欺矣”。此外,戚继光在练武时,采取“足囊以砂,渐渐加之”,战时将砂囊去掉,行走时自然轻便自如。平时习战,人必重甲,战时换上轻装,行动起来就迅速。他把这些做法叫做“练手力”、“练足力”和“练身力”。古人练武,不仅讲求实效,采用从难从严的训练方法,而且非常重视实践。在《练兵实纪·储练通论》中,有一段论述叫做“练真将”。练将,就是训练军队的干部。练真将,就是强调指挥员要有真实本领,经得起实战考验。戚继光认为,一个指挥员,固然要精通“韬略”之类的兵法,反对不学无术,但是这还不够,还要把他们放到“伍问”去锻炼,出战时放到战阵中去考验。只有经得起锻炼和考验的人,才能正式任用,这样才能练出“真将”来。对于士卒的训练,也是本着讲实效、重实际。在练武时,强调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着手。因此,古代许多有名的将领都是鸡鸣即起,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持之以恒,从不间断。这样,临战时才见敌不畏,骁勇异常。 在古代的战争中,不仅要求人们有熟练的武艺,而且要求军队有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孙子说,军队的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不动如山,行如雷霆”。又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公元874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风驰电掣,出无定,克洛阳,破潼关,下长安,近10年的时间,这支起义部队转战中原,南征北战,打了许多出色的仗,很重要一点,就是他们行动迅速,猛打猛冲,采取先发制人,给统治者措手不及,取得了辉煌胜利。成吉思汗用兵的神速是驰名中外的,蒙古兵在进攻之前,先派“游骑”深入对方境内一、二百里,以侦察虚实。因蒙古军行踪“飘忽”,常使对方疲于防御。在交战过程中,成吉思汗能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一旦探得对方空隙后,就大军长驱直人,势如破竹。如遇对方城防坚固,兵精粮足,在短时间内不能攻打奏效时,就采取神速绕越而过,或者留少许兵以牵制,从不恋战,待攻占了周围城寨后,再驱使俘虏充当前锋,回师总攻,一举而破之。 在短兵相接中,有了熟练的武艺和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可以说具备了赢得胜利的可能。而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首要的是人心向背,看战争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道理。此外,还需要搏斗中具有机智和勇敢。就是说,不是死拼、硬打,而要打得巧妙。会用正兵,也会用奇兵。孙子说:“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之。” 公元115年,羌人侵犯武都,安帝派虞诩为武都太守,出兵抵抗,到了陈仓(今陕西宝鸡)被羌人所阻。虞诩暗自打量:敌众我寡,不宜硬拼。便想出一计,命令士兵暂不前进,扬言要向朝廷请拨援兵,待大军到后再出发。过了几天,令士卒将原来一个灶煮的饭,改为两个灶煮。次日,又改为四个灶煮。一羌人远望烟火逐日增加,便相互传开,议论纷纷,汉兵大军已到,若不早退,将被围歼。因此,便不战而退。虞诩乘羌人撤退的时候,率3000轻骑追赶。当与羌人交战时,先令士卒以小弩发箭,故意表示装备很差,诱羌人来攻。 P8-9 序言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今年他去山东考察时,又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确可体会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健。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华夏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我们应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创设先决条件。 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蕴含感情。但当下也有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国是书法大国,谈起书法,有些人或许只知道些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等等的名字,知道《兰亭集序》是千古书法珍品,仅此而已。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瓷器大国,中国的瓷器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瓷器之国”(英语china的另一义即为瓷器)的美誉。然而关于瓷器的由来、形制的演变、纹饰的演化、烧制等等瓷器文化的内涵,就知之甚少了。中国还是武术大国,然而国人的武术知识,或许更多地来源于一部部精彩的武侠影视作品,对于真正的武术文化,我们也难以窥其堂奥了。我们还是崇尚玉文化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并赋予了这种冰冷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例如“君子当温润如玉”、女子应“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沽”,等等。今天,熟悉这些玉文化的内涵的国人,也为数不多了。 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读经热开始风靡海峡两岸,不少孩童乃至成人,开始重拾经典,在故纸旧书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古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电视讲坛里一波又一波对古文化的讲述,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重新审视古文化的价值。现在放在读者眼前的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也是这一努力的又一体现。我们现在确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庞杂,该如何下手,如何呈现?这套丛书处理得可谓系统性强,别具心思。编者分别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编写,例如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酒具、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石刻、中国古代木雕、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砖瓦、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桥梁等等。 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篆刻、中国古代家训、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版画等等;在制度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科举、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军队、中国古代法律等等。 此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国各行各业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启迪后人,示范来者,对此,这套丛书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名将、中国古代名相、中国古代名帝、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高僧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或许对古人的生活颇感好奇,他们的吃穿住用如何?他们如何过节?如何安排婚丧嫁娶?如何交通?孩子如何玩耍?等等。这些饶有兴趣的内容,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都有所涉猎,例如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古代丧葬、中国古代节日、中国古代风俗、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玩具、中国古代鞋帽等等,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人们深感兴趣,平时却无从知晓的内容。 在经济生活的层面,这套丛书安排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贸易、中国古代水利、中国古代车马、中国古代赋税等等内容,足以勾勒出古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让今人得以窥见自己祖先曾经的经济生活情状。 在物质遗存方面,这套丛书则选择了中国古镇、中国古楼、中国古寺、中国古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战场、中国古村落、中国古街、中国古代宫殿、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古关等内容。相信读罢这些书,喜欢中国古代物质遗存的读者,已经能大致掌握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知识了。 除了上述内容外,其实还有很多难以归类却饶有兴趣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乞丐这样的社会史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古代社会底层一民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走出武侠小说家们加诸他们身上的虚幻不实的丐帮色彩,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加深我们对历史真实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不难看出,单就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广度来说,有物质遗产,有非物质遗产,还有国粹。这套丛书无疑当得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了。这套书还邀约了大批相关的专家、教授参与并指导了稿件的编写工作。应当指出的是,这套书在写作中,既钩稽、爬梳大量古代文化文献典籍,又参照近人与今人的研究成果,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在论述、阐释中,既注意重点突出,又着重于论证层次清晰,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化现象与发展加以考察。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好生活,去回望我们来时的路。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回眸,有助于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借历史的明灯,照亮未来的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添砖加瓦。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