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菜编著的《世界就是一个游戏(灵魂如何才不迷失)》先概括性介绍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进化论、量子论、相对论,指出世界不可能是自然生成的,而应该是一种智慧设计。接着从《道德经》出发,指出“道”的意思是“创世程序”,老子认为世界是“道”这个程序运行后生成的。世界是由四维空间中的造物主编制了“创世程序”运行后逐渐演变而来的。而宇宙大爆炸相当于游戏世界中地图的突然产生;不确定性原理相当于是游戏初始状态的随机性;物体只有在被观测才真实存在,相当于游戏中的地图只有在把鼠标移动过去才会出现在屏幕上;“量子”代表的是游戏中屏幕显示模式的最小像素。
物种不是在渐变式地进化,而是在跳跃式地升级,不存在中间过渡物种;物质与精神是全然不同的两个系统;时间是演变进程的刻度,绝对时间是存在的,而不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只存在相对时间。
《世界就是一个游戏(灵魂如何才不迷失)》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从科学到哲学、从物质到精神的桥梁。
大爆炸理论说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那么宇宙之外是什么?在它诞生之前有什么?进化论始终得不到中间过渡物种化石证据的支持,也无法回答复杂器官生成、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大量物种集中出现的问题,难道进化论错了?量子论说世界只有在被观察后才成为现实,以此推论,难道是意识决定了世界的存在?
这些困惑让无数专家皓首穷经,却始终找不到答案。也许是专家们研究得太深了,这样虽然理解更深,但成见也深,视野反而更狭隘。有时民科的思考,也许能够弥补专家的局限,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世界的终极问题最终只能由哲学而不是科学来回答。《世界就是一个游戏(灵魂如何才不迷失)》作者(空心菜)——一位民科,循着从上古哲学中找到的线索,站在全新的角度解答了所有这些疑问,揭开了宇宙、万物、时间、空间的起源之谜。
01免费的午餐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从未真正了解过这个世界。
多数人根本不会去想“世界是什么?它从何而来?”的问题,而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学家们虽然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却至今没能如愿。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存在着许多分歧,一直争执不下。观念上的差异有时后果严重,小则引起争议,大则引发摩擦,甚至酿成流血冲突。
我们来看看人们的分歧主要有哪些。
第一个大的分歧是:世界是虚幻的,还是实在的?
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两个和尚看见一阵风吹动了高高挂起的幡,于是争论起来,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和尚说:“不是风在动,是幡在动!”六祖慧能听到了,走上前去说:“既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是你的心在动!”这个故事生动地表达了一种观点:眼前的一切并不真实,世界只是你心中的影像而已。
《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指的不是女色,而是你眼中看到的世界上的各种现象。“色即是空”的意思是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只不过是一些表象,眼前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经常会听到“四大皆空”的说法,那是因为古印度人相信,“地、水、火、风”是组成世界的四大基本元素,所以,你如果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虚幻的,那么这种观点就可以叫“四大皆空”。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也认为,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它只是我们心中的幻影。但他又认为,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如果连你都不存在的话,那么你怎么还会懂得去思考、去怀疑呢?所以他说了一句名言叫“我思故我在”。
对没有研究过哲学的人来说,要理解上述说法,恐怕都有点费劲,更别说赞同了。多数人会想,眼前的世界看得见、摸得着,怎么能说它是虚幻的呢?感官确定地告诉我们,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其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实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真实的物质世界。
物质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有类似的思想。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整个世界就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泰勒斯认为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阿那克西美尼则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
到了近代,认为世界完全是由物质构成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提出不无关系。
“物质恒定”的说法其实很早就有,并不罕见。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任何存在的东西都不会消失”,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聚散变化,而基本体不为之损益”。
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质量”的概念,用它来衡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首先提出了“质量守恒”的概念。他在写给列昂纳德?欧拉的信中这样说:“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失去多少,另一种东西就获得多少。因此,如果某个物体增加了若干物质,另一物体必然有若干物质消失。”他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燃烧,生成了白色的氧化锡,经过测量发现,容器里物质的总量在煅烧前后没有发生变化。于是他提出,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但在当时,这一说法没有引起科学界的注意。
1775年,拉瓦锡在对氧气进行研究时发现,燃烧的物体增加的质量,恰好等于氧气减少的质量。随后他通过一系列精确的定量实验,证明物体在化学反应中虽然会改变形态,但参与反应的物体,其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拉瓦锡用化学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这一定律也从此开始被广泛接受。
这个定律认为,世间万物的总质量是恒定的,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从这一点出发,人们很容易想到,既然物质的总量是恒定的,永远都不会减少,那么它就应该是永恒的存在,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又被称为“物质不灭定律”。有了这一定律的支持,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直到19世纪在科学界占据了统治地位。
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这种观念遭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首先是它的基石“质量守恒定律”被推翻了。人们发现,这个定律虽然适用于化学反应,但却不是世界的普遍规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表明,物体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物体在作高速运动的时候,它的质量会明显增加。后来,人们在粒子加速器中观察到,电子和质子在速度提高到十分接近光速时,其质量会增加几十倍甚至更多,它证明爱因斯坦说的没有错。
不过这还不算什么,速度增加时质量跟着增加,只是现有的物质增加了质量而已,并没有变出新的东西来。更让人吃惊的是,事实证明我们真的可以变出东西来。在实验室让2个高能质子以极快的速度相互碰撞,得到的并不是一堆碎片,而会是3个质子、1个反中子和若干个π介子,这些粒子的总质量会大于碰撞前质子的质量。就像魔术师把2个苹果放进空空的箱子里,用力摇晃了一阵之后,打开箱盖,从里面拿出了3个苹果、1个香蕉,还有一堆樱桃—东西确实变多了。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能够解释这种现象。它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质量和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新生成的物质来自于高能质子中蕴含的能量。按照这一理论,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能量竟然可以被看作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状态。简单地说,能量是无形的物质,而物质是浓缩的能量。就像冰是固态的水,而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它们形态迥异,但本质上都是水。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一个原先很难想象的问题,那就是并非所有的粒子都有质量。比如光,它是由一个个“光子”组成的,但光子却没有静质量,它只能在运动中存在,一旦它停止下来,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再后来人们还发现,“夸克”和“胶子”也是没有质量的,而且它们不像光子那样只在运动中存在。这些现象从质量的定义来看是不可思议的。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从逻辑上看,没有质量就意味着没有物质,世间怎么可能会存在没有质量的粒子呢?
最初的时候,人们很清楚物质指的是什么—它是实体的东西,可以用质量的大小来衡量;但现在,什么是物质却变得难以确定了。既然能量可以转化为物质,那么能量是否也可以叫物质呢?很多人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把能量也归入到物质的范畴。但是近年来,在已知的物质和能量之外,人们还发现宇宙中似乎存在着大量未知的暗物质、暗能量,这样一来局面就更加混乱了。
我们知道,能量是无形的,它不是实体性的东西。从某种角度来看,甚至可以把它仅仅当成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实体性的物质竟然可以转变为非实体的能量,实在的物体可以转化为虚化的现象。仅仅从这一点来看,物质的实在性难道不就很可疑吗?
为了坚持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有人把物质的定义修改成“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按照这种定义,只要是在世界上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就都可以叫做物质,这样一来,谁还能说世界不是物质的吗?“物质”变成了“存在”的代名词,那么“世界是物质的”这句话的意思,就相当于“世界是存在的”。这样的定义有什么意义呢?
按照这个定义,时间、空间、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历史事件这些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也就都可以叫物质了,这样一来就让人更难搞清什么是物质了。
连物质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坚持说世界一定就是唯物的?所以,虽然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这种观念仍然在许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一些专门的学术领域比如物理学界,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表示了怀疑。
感官提供的信息告诉我们,世界是实在的,质量守恒定律曾经为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但现在连这个定律自己都出了大问题,那么世界到底是虚幻还是实在的呢?
第二个大的分歧是: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还是有限的、暂时存在的?
人们曾经倾向于相信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因为如果说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那么我们要如何解释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自己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所以人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中,这样物质就是永恒的存在,我们也就不需要再回答物质如何起源的问题了。
但在宗教哲学中,却往往存在不一样的观点。哲学与宗教很难截然分开,一些宗教的创始人,其实同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比如乔达摩?悉达多。他有一个很奇特的世界观,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唯一的,而是有着很多很多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是有限的。这些世界都有生有灭,只是暂时的存在,它们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也叫做四个“中劫”,四个“中劫”合起来是一个“大劫”,每个大劫就是一个世界一生一灭的完整过程。
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哪个更接近事实呢?我们可以在“宇宙大爆炸理论”中找到答案。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这种理论的形成过程。
1666年,牛顿发现白光其实是一种复合光,它在通过三角形棱镜时,能分解成彩虹一样的多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做“色散”,分开的单色光依次排列而成的光带叫做“光谱”。P2-7
朋友约我为《世界就是一个游戏灵魂如何才不迷失?》一书作序,自己的第一个直觉反应就是如何推脱,因为我长期以来都不太愿意做这种事,觉得写序应该去拜托那些位高学厚之人。然而在见到了关于该书的《简介》后,不知怎么却马上有了想说几句话的兴趣。看了全部书稿,更是感觉有必要说点什么,朋友也认可我就说那么几句想要说的话,便有了如下的文字。 书中探讨的是“世界起源”和“人生意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的学院派和非学院派人士为此“仰望星空”、“扪心道德”,以求“终极答案”。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芸芸众生大都要为“兜中票子”而操劳,经济学成为了“热门专业”,毕业于经济类专业、之后又长期从事经济领域工作的本书作者,竟然可以沉下心来,历经多年钻研,构成一个宏大的体系,写成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大作,岂能不令人感叹,也再次在耳边响起贺拉斯的诗句:“乡下佬等候在河边,企望着河水流干;而河水流啊、流啊,永远流个不完。”(见: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导言”) 关于世界起源问题,该书径直点明,世界的诞生并不需要物质来做原材料。英文的materialism和idealism,在中文翻译为“唯物论”及“唯心论”。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对它们的翻译一直或多或少有点心存疑问,为何没有将materialism翻译成“材质论”、“材料论”抑或是其他类似的表述呢?我们知道,material是对应着有形的物质,而matter则是对于种种具体物质或材质的一个共性的概括。idealism有时也翻译成“观念论”,至于“理念论”,今天大多用来专指柏拉图的学说了。在如今“标准”的“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表述中,有了“唯”字,语气得以很大的加强,突显出强烈的对立,依稀也铭刻着战斗性的时代或时代的战斗性。 作者在书中声称:“世界不是实在的,而是虚拟的。”因为之前曾经专门进行过cyberspace(赛博空间)和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两个概念的一点辨析,作者的看法立即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们在《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一书中进行了一番辨析后写道:“虚拟现实可能导致一种前所未有的情境:真实实在与虚拟实在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不依赖于原型的虚拟现实成为一种自我指涉实体,虚拟现实成为一种超真实存在;本来用以再现真正实在的虚拟现实变得比真实实在还真实,词与物、能指与所指的再现关系不再有效。”现在看来,这里也有了几分“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有物混成”的境界了。 与何祚庥先生在国家社科基金当评委的共事期间,他曾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大意是,为什么采用“实在”的提法,而不直接采用“物质”的提法呢?我谈了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理解:如果采用“物质”概念,是走向“唯物一元论”,没有留下其他路径;而如果采用“实在”的表述,正如英文real(reality)在文学中大多翻译成“现实”(现实性)而在哲学中翻译成“实在”(实在性)所体现的,“现实”或“实在”背后是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路径的,“实在”可以是“客观实在”,会走向“物质论”;“现实”,有些“现象”、“表象”的意味,并不保证走向“物质论”,也可以走向“非物质的存在”。 在朋友发来的“作者简介”中写道:“作者曾看过朱清时老师的《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科学和佛学的宇宙本体》演讲视频,深受启发。”记得当年朱清时先生发表上述两文的观点时,曾经在网上引起了一定的争鸣。眼下通过“中国知网”查询也表明,朱先生语惊四座的观点,主要是在网上进行的,极少进入到种种正式学术期刊中,也就谈不上在学术期刊上的争鸣了。这不能不说是某种遗憾。 在我看来,纵然把朱先生的观点以及本书作者的观点都归入到“理念论”(“观念论”、“唯心论”)的范畴,那么,“物质论”(唯物论)是否也应该有所反应才是?“物质论”与“理念论”的对立和争鸣将长期存在,失去了争鸣“对象”,两种论点都将丧失其存在的前提;纵然要探索“克服对立”、实现“新的综合”的“第三条路线”,也难以避开这两者的关系。《世界就是一个游戏灵魂如何才不迷失?》一书,恰恰可以引起我们的再度思考和争鸣,这也是我认为本书值得而且应该出版、并希望它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原因。 是为序。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看的杂书多,受到的影响大,我总是在以理想化的眼光来看世界。走上社会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融入现实,并一度在红尘中迷失了方向。但我的心没有沉沦,始终还保留着一块精神的净土,在灯红酒绿之中,思绪也常常神游物外,与眼前仿佛两个世界。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长,我不时回忆起童年的那些梦想,夜深人静时会扪心自问:“这是你想要的世界吗?”
不。这世界有太多的错误,它不是我梦中的世界,更不是我想要的世界。我翻开了哲学、科学、宗教书籍,想弄明白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在综合了多个领域的知识之后,我若有所得,把思考的结果写成了眼前这些文字。
在大学里我学的是经济类专业,多年来也一直在从事经济领域的工作,在理科专业人士眼中,我可能连许多常识都不懂,有人会叫我“民科”。但正因为我不懂常识,才不受惯性思维的束缚,思考问题能突破常规,直面背后的真相。
很多人对“民科”不感冒,这是一种偏见。中国足球为什么令人失望?是因为缺少群众基础。足球在巴西是全民运动,我们只靠那几个球员瞎折腾,花再多钱又能成什么气候?1905年,爱因斯坦还只是专利局的小职员,是典型的“民科”,却发表了相对论;量子论的奠基人也多数是二十来岁取得成绩的。这些例子说明,专业知识积累固然能让人们了解更深,但也能成为思维的障碍。
有人也许对我的理性思维缺乏信心,这完全没有必要。虽然大学读的是非理科专业,但我却是县里的理科高考状元,物理和化学都是全县最高分,所以不用怀疑我的智商。
探究宇宙奥秘不是谁的专利,关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更是每个人的职责。世界是一个关联的整体,找到了要点就能一通百通。在写书的这两年中,我感觉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神奇的“开悟”状态,或许就是李嗣涔教授说的“openmind”,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量子论、相对论、佛学,都有一种令人吃惊的理解能力,似乎很容易彻悟其中的内涵。以至于到了最后,我心里甚至浮现出一种很奇怪的使命感,冥冥之中如有神助。
我自己不搞研究,所以书中所有的资料都是从外部得到的。我只是一个采珠人,从书海里采撷来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用细线连起来,就成了眼前的珍珠项链。这很重要,人们培育了许多的珍珠,但它们却散落在各个领域,没有人去串起来,这太可惜了。很显然,珍珠项链会比零散的珍珠更耀眼、更美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