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贞观政要/中华传世文选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唐)吴兢 |
出版社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内容推荐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目录 上《贞观政要》表 贞观政要序 君道第一 政体第二 任贤第三 求谏第四 纳谏第五 君臣鉴戒第六 择官第七 封建第八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师傅第十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规谏太子第十二 仁义第十三 忠义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诚信第十七 俭约第十八 谦让第十九 仁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语第二十二 杜谗邪第二十三 悔过第二十四 奢纵第二十五 贪鄙第二十六 崇儒学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礼乐第二十九 务农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贡赋第三十三 辩兴亡第三十四 征伐第三十五 安边第三十六 行幸第三十七 畋猎第三十八 灾祥第三十九 慎终第四十 试读章节 【原文】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译文】 贞观公元六二七——六四九年初年,唐太宗对身旁大臣说:“作为君王的根本,首先应该考虑民众的利益。倘若损害民众来奉养自身,便如同割下自己四肢的肉来填塞腹部,腹部虽然填饱了,人却死了。倘若要安定天下,首先应该使端正自身的行为。世上从没有身正影邪之事,也没有上面治理得好而下面混乱之事。我常想:伤害君王之身的不在外物,而大多由于各种不良的嗜好和欲望所造成的祸患。倘若过度爱好佳肴美味,沉溺于歌舞美女,那么所想得到的越多,所受到的损伤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了国家政事,又侵扰了全国的民众。另外,帝王说出一句非礼的话,民众便会离心;一旦产生怨恨诽谤,叛离之事便会接踵而来。每想到这些,我便不敢放纵嗜欲去追求享乐。”谏议大夫魏徵回答道:“古代圣明的君主,大都就近加强自己的修养,故此能够体察到其它事物。过去楚庄主礼请贤士詹何,向他询问治国的要领。詹何便举如何进行身心修养来作为回答。楚庄王又问他到底什么是治国的要领,詹何答到:‘没听说过自身品行端正而国家还会混乱的。’陛下所明了的,实在应符合古时的义理。”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竞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译文】 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太宗问魏徵道:“什么叫作明君?什么叫作昏君?”魏徵回答说:“君主之所以能够明达,是由于能够兼听多方面的意见,掌握多方面的情况;国君之所以昏庸,是由于他的偏听偏信。《诗经·大雅·板》中说:‘先辈有这样的话,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古代尧、舜的时候,打开四方之门来接纳八方人士,开通四方视听来了解天下事理,故此能够做到圣明的目光无所不照察,故此共工、鲧这类人,无法蒙蔽他;奸佞小人的恭维话和奸计,也无法迷惑他。秦二世胡亥将自己深藏于深宫里,摒弃隔绝所有自己不亲近的人士,偏信于权奸赵高,及至天下已然崩溃离叛,他还一点信息都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的话,重用侯景。侯景率领叛军攻打京城,梁武帝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的话,各路起义军攻取城池、抢掠乡色,他也不知道。如此看来,君主应该兼听,应该容纳臣下不同的见解。那样,亲贵宠幸的臣子也就无法堵塞耳目、蒙蔽真情,而下情便可以上达了。”太宗非常赞赏魏徵的这番议论。 【原文】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竟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徵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叫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微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译文】 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帝王的统一大业,草创与守成相比,哪一件更艰难些呢?”尚书左仆射房玄龄答道:“天下大乱时,各路英雄竞相起兵,被攻破的才能降服他,被打败的才能制伏他。从这一点说,创业是最为艰难的。”魏徵答道:“帝王兴起之时,必定相承于世道混乱衰败的时机。推翻那种黑暗奸诈的统治,会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戴,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也会归向于圣明。上天授命,百姓奉予,所以创业并不算艰难。可是已然取得天下之后,志趣趋向骄奢淫逸。民众渴望得到喘息的机会来休养生息,而兵役徭役却无休无止;民众凋零残破生计无着,而帝王对奢侈淫逸的追求却不会收敛国家的衰落破败,常常由此而产生。以此而论,保持已经建立的功业就艰难。”太宗说:“房玄龄早年便跟随我打天下,东征西讨,备尝艰辛,且万死而遇一生,所以他了解草创基业的艰难。魏徵与我一道安定天下,耽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萌芽,必定会重蹈危亡的境地,故此他看到的是保持已建立功业的艰难。眼下,草创基业的艰难时期已经过去,而守成之处的确艰难,我要与各位大臣谨慎从事!” 【原文】 贞观十一年,特进魏徵上疏曰:“臣观自古受图膺运,继体守文,控御英雄,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无穷。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鉴不远,可得而言。” 【译文】 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位在特进的魏徵上书道:“据臣下我看,自古以来得到河图而承受天运,承继国家大业,坚持礼乐制度,维护国家法令条文,控制和使用各种人才,高坐在宝座上统治万民,都希望自己的德行能与天地同厚,自己的光荣能与日月争辉,皇家的大位能百代相传,以至于万世无穷。然而,能善终之人却很少,失败和覆灭的却比比皆是。这其中的缘故是什么呢?他们之所以失败的缘故,在于没有遵循治国的规律。前代衰亡的镜子离我们并不遥远,这里可以作一点说明。P3-5 序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了历代先哲无穷的智慧。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根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鉴于此,我们聚集数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撰了这部《中华传世文选》,奉献给各位读者。 因内容和篇幅所限,本书只选编了部分有代表性,可读性强的书目,由于水平有限,在编写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错误,请读者见谅。 编者 2009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