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受到一点点伤害,就会提醒自己:看,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怪自己太傻了,下次再不会这么傻了!可是,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的事情多了,当年那些小伤痛和小惶恐现在看来,不过是因为不够成熟,缺乏有效处理事情的能力罢了。因为没有能力,才会过度地自我保护。一旦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不会惧怕路上的荆棘,反而能越来越多地打开自己。
陈果编著的《青春是一件多么痛的礼物》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通俗读物,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反省的方式,来获取幸福的生活。每一种人生都有价值,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在不同的伤痛中成长,人的可贵之处在于,我们的状态无论是高峰还是低谷,每一个人都在感受生命的惊喜,都在与生活亲密相处。
陈果编著的《青春是一件多么痛的礼物》是一支与青春暂别的离歌,这是一首消融了坚实感的诗。
这些故事,需要判断力和智慧才能讲得好。
这些道理,想通了,你就真的会放下了。
这些曾失意的人,是他,是她,也是我们自己。
从这里,我们将收获到:
如何从不如意的家庭中独立出来,得到安静幸福;
如何从迷茫与失意中挣脱出来,实现从容自在;
如何在突如其来的变化中,不慌张、有主张;
如何在世界的坚硬与冰冷中,心怀温柔,春暖花开。
懂得了这些就会发现,青春从不曾走远,只等你赋予她新的意义。过往的一切都是礼物,只需要你含泪带笑去打开,终将满心欢喜。
《青春是一件多么痛的礼物》精选出最需要判断力和智慧才能讲好的好故事,把道理讲得像故事一样好听,把故事讲得像聊天一样贴心。
多么痛的领悟
在知名广告公司做总监的朋友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她才入行的时候,在一家小的广告公司做文案工作,她写的东西,总监都会给予各种批判,重写更是家常便饭。因为才毕业,本着“听领导话有饭吃”的处事原则,从不对总监的批判进行任何反驳;本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能升职加薪得表扬的工作原则,非常认真地看各种文案进阶书籍,找同行业精英请教,有的文案甚至连着写两三遍,找出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款交给总监。两三年之后,基本的广告技巧差不多都掌握了,在文案撰写方面也越来越熟练,自以为除了天赋不可更改以外已经差不多摸着那个门槛了。无奈每次拿去给总监看的东西,还是会受到各种嘲笑和批判。为此,她有些自卑,甚至产生了“是否根本不适合做这一行”的想法。
她把这个想法跟业界一个做了十来年、得过很多广告大奖的朋友说了,朋友听说她手里正好有一个折页要写,就帮她写好,让她拿着给总监看,先不要说是谁写的。拿去的时候,总监两分钟看完,直接说:“你看我说吧,你每次写东西都怎样怎样……”
这个“怎样怎样”就是每次批判她的那些话,老生常谈,也没有什么新意,甚至总监根本不针对文案本身批判,也不教她具体应该怎么做,只是用很空的话批判而已。有几次,她纳闷不已,追问究竟应该怎么改,总监只有一句话:“你这个改不了,重新写吧,具体怎么写自己去想,每次我说了那么多,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呢!”然后又是半个小时很空泛的训话。这次也一样,总监就着这个折页批判了她将近半个小时,言之无物,无建设性意见。
她瞬间就明白了,不是她做得不好,而是总监的脑袋里已经形成了她就是做不好的这个心理预期,所以即使后来她已经做得很好了,总监还是会不满意。在总监眼里,她就是做不好事情,她永远是才出校门的那个畏畏缩缩的小女生。
这样的领导还跟着做什么呢?这两年来的努力,如果自己的上司都看不到,那么,连跟他说的必要都没有了。她果断辞职。到了新公司立刻就好很多,毕竟已经有了两年的工作经验;毕竟,她曾经那么努力;毕竟,新的环境没有人再拿有色眼镜看她。之后,工作还算顺利,不到三年就升为总监。
她在讲这件事情的时候,无限感慨。我听了这个故事,也无限心酸。每个人都曾经青涩过,也都在不同的场合遭遇过因为青涩才会遭遇的不公平对待。但是因为还年轻,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却不知道这是不公平,反而一直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多么心酸。而有的新人,遭遇了职场老鸟不公平对待,不仅不知道这是不公平,还误认为他在用心教你、在提点你,从而对对方产生了敬佩甚至依赖的感情,帮他做了很多本应该他自己动手做的事情,还要对他感恩戴德,更有甚者,遇到任何私人问题都去问他,恨不得处处掏心窝子,这多惨。这是另外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太年轻。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是好的,才会把别人错误的对待当正常,把别人错误的指引当圣经,才因此走很多弯路。这时候,除非身边有个过来人,经历过这些事情,真心地愿意帮助他们,及时地提点一二,否则这条路极有可能走偏,耽误了大好时光。
朋友的总监,表面看起来像是愿意指点她这个新人,实际却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权力欲。他是一个特别不称职的领导,然而我的朋友,当年太年轻,并不知道这一点儿。
刚毕业的职场新人,很多时候并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之所以不具备,是因为没有阅历去支撑。阅历怎么来?痛过了才会领悟,别人告诉你的,永远是别人的经验。
年轻人,即使有人指引,有时候也无法判断这个指引是否正确,因为没有经验。有时候,错误的指引不如没有指引,不如任由自己横冲直撞,直到满头包。痛过了,经验自然有了。
怎么才知道别人的指引是否正确呢?还是阅历。可是刚毕业哪里来那么多阅历?刚毕业的孩子,即使没有阅历,也需要迅速上岗。社会不会给你很多等待的时间,那就只能另辟蹊径了。我的经验告诉我,一件事多找几个人问问,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意见,少数服从多数,总有一款适合你。
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给予更好的意见?答案是:无论遇到哪方面的问题,都去找这个行业比较精深的人请教。
怎么认识他们?现在的社会,又开放又多元,找全国的行业精英,网上搜索就可以了。找到他们的联系方式,写邮件说明事情,十个总有那么一两个会回复你的邮件,说不定你还会因此收获一两个前辈朋友。从此你就有福了,被人带着走,比自己摸索着走,要好得多。
在居住的城市加入你想加入的圈子吧!逢聚会就参加,聚会时尽量活跃点,多认识人、多结交朋友、多聊天、多请教。再不济,搜各种聊天群、微信群,趁大家都在的时候多问问题,个别觉得还不错的人也可以私聊。久而久之,朋友多了,圈子就打开了,如果再有朋友介绍朋友,那就更好了。
在没有经验的时候,学会借别人的经验,才能快速成长。
如果这些你都做不到,那也没关系,看书吧!每年都会出版很多教人怎么做事情的书,多买几本回家好好钻研,也能尽快长经验。
据说,连情感专家们都针对客群的年龄层进行细分了,你还在担心初入职场没有经验吗?
光认识一些行业内的精英,做得比较好的牛人,远远不够。如果问问题没问到点子上,问也是白问,耽误别人的时间不说,照样走弯路。就比如我前面说的这个朋友,如果她的朋友不亲自写一个折页文案让她拿给总监,那么,即使别人告诉她,总监那么对待她是错误的,她也未必会相信。即使别人拿着她的作品评判还不错,她始终还是会半信半疑,因为平时总监的打击策略太过于成功,她的脑子里已经深深地刻上了“我不行”这个印记。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她很珍惜,她不能确认自己的朋友是不是因为彼此关系好,为了安慰她才故意说她做得很不错。她问了很多人,但还是走了很长的弯路,直到遇见那个肯动手帮她写东西的人。
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很多时候,就算问问题也极有可能问不到点子上去,即使得到了别人的指点,还是会因为无法辨别这个指点有效无效而无济于事。就像我这位朋友,看了那么多书,听了那么多牛人的意见,却还是在两年之后才搞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面对这种情况,通常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不要急,慢慢来,有些瓶颈不是你想破就能破的,非得突然出现那么一个契机;二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我这个朋友,看过无数个别人写的文案,认为非常好,也模仿着写过无数次,却从来没有想过主动找个人把她正在写的文案写一遍对比看看。那么,她之前所看到的别人成熟的文案不过是纸上谈兵里的那些兵书,熟读之,却极有可能无法运用。每个人的思维都有限,而人类,却又是很容易钻牛角尖的动物,学不会换个角度思考,走弯路是必然的。
多么痛的领悟!然而这并不可怕。这个世界上,可怕的事情有很多,唯独没经验不可怕,因为每个人都是从没经验到有经验的。而再没经验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变得有经验。
P40-45
努力奔跑,接近幸福
现在的都市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大楼里,呼吸着雾霾和汽车尾气,生活节奏太快,压力太大,内心深处大都渴望“慢生活”。也因此,这种“慢慢来,不要急”的生活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仿佛,这世上的一切,哪怕你用蜗牛的速度去做,都来得及;似乎,一点点努力,都可以得到,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我在小镇长大,镇上的生活节奏很慢。如果我一辈子生活在小镇,即使偶尔会因为丈夫不归家、孩子不听话、钱太难赚哭上两嗓子,大多数时候我也会感到温暖和富足吧?毕竟,小镇没有那么多的欲望,游戏规则也相对简单得多。
但是我还很年轻,我的眼睛渴望去看更广阔的世界,我的双脚渴望去丈量更多的土地。也是因为不得已,在更年轻的时候,我来到了城市。
城市居,大不易。小镇出来的年轻姑娘,独自在城市里打拼,有多少眼泪都得和血吞。对别人还得摆出无可挑剔的笑脸,因为在打拼的路上,大多数时候你都是一个人。若能偶尔得到贵人相助,固然值得庆幸,但如果自己没有三两把刷子,亦不能轻易玩转。贵人好心帮扶一把,后面的路能走成什么样,看的依然是个人造化。
好在,我已经走出来了,且走得很稳。之后,我就发现,在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无论来自哪里,大多数人经历过我当年一模一样的心路历程,过程之艰辛,也只有自己才能明白。之所以能坚持下去,除生活所迫之外,最主要的是有一颗坚持向上的心。
或许将来,退休之后,我会回到小镇养老,但如果让我年纪轻轻就回到家乡,用最慢的速度等待年华的老去,我会认为很可惜,我怕老了之后会有很多的遗憾。
不如趁着年轻去经历、去体会、去追寻,不过,即使如此,有时候都还未必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特别是一个普通人,天分一般,出身一般,运气这种东西似乎都在躲着你,除非你更努力一点,比别人做得多一点,速度快一点,才有可能过上相对理想的生活。在我看来,提倡“慢生活”的人,要么是经历过后的云淡风轻,要么是懵懵懂懂的人云亦云,要么是把渴望而没有得到的生活拿出来碎碎念,要么仅仅只是为了迎合大众心理提出了一种口号而已。
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苦都没有吃过,哪有那么好命一辈子享福?人生又不是玛丽苏电视剧。
后来,我学了心理学,跟一些人分享我的经历。我成长的经验,讲给别人听的时候,能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从而少走许多弯路。对于我自己来说,当年那些刻骨铭心的伤痛经历,现在想来不值得一提,但当年却觉得非常严重,严重到天仿佛都要塌下来。而想到当时着急慌乱的情形,不由得会心一笑,那时候真年轻啊!年轻到不知道挫折有时候是最美好的礼物,促使人成长;不知道感觉到痛的青春,才是人生最好的体验;不知道正是因为那些经历,我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有了更加鲜明的个性和生命,成为现在这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一直朝着美好未来坚定不移前进的人。
这本书中的故事,除了有对自己的总结外,也有很多是别人的青春、别人的人生,有的伤痛已经平复,有的人正随着时间慢慢地变成另外的样子。无论如何,我知道,青春的故事都值得纪念和反省,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青春都是上帝给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而我们的将来,都会越来越好。
我的朋友素珍说:“如果你不去书写和反思,你不会发现,就算是那些跟你最亲密的人,你也还不够了解他们。他们生活在你身边,与你休戚相关,但你从未追索过他们的人生踪迹,也不知他们的高贵之处和鄙陋之点。表面的生活太过稀薄了,都不够煮一碗汤。”
心重如寺
第一次听到“心重如寺”这个词,我才二十出头,正是大多数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然而我那时候是真的愁,超市开了一年,亏的比赚的多,刚刚关门。我没有技术,除了开店没有其他的工作经验,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父亲瘫痪在床,医药费没有着落:相亲谈了个男朋友,人家嫌我穷,就连最亲的奶奶和外公,都在那一两年相继去世……人生的不如意突然一下子累加在我身上,把我打懵了。那时候什么都没有,唯一有的就是青春。青春唯一的好处是,虽然已经那么苦了,却仍然保持着一颗文艺的心,不然“心重如寺”这个词也不会这样轻易打动我。
这个词,来源于伊沙的诗,我相信,只有心中有大秘密的人,才能这么准确地表达。我到现在都没办法准确把握它的意思,然而当我看见它的时候,真的一下子“心重如寺”。
清晰地记得,在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都想起了些什么。那些翻江倒海的情绪历历在目,有对逝者的浓浓歉意、父母期待无法实现的惶恐、亲人疏离的揪心、朋友离心的难过、情感的纠结、内心的恐惧、自我价值的怀疑以及对现实的嘲讽和不屑……寸土为寺,敬顺仰止,得妙法真如,当顶礼,当庄严,当敬畏,当神圣。心重如寺,不可言说。
那段时间,整夜整夜地睡不着,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我才二十出头,眼角就隐约有了皱纹。焦虑和噩梦伴随着我,白天嘴上说着不后悔,夜里心中的难过却怎么都驱赶不去。我不知道,我该怎样做才能不让自己和别人遗憾;我不知道,人一辈子有多少后悔却再也来不及的事情;我不知道,那些离开后再也见不到的人是否仍徘徊在我们身边;那些一触碰就痛的地方,是否可以开出鲜艳的花朵;我们的英雄梦,是否真的可以实现:我们的人生,会不会一直是低谷,是否会变得精彩?
在最孤独最忧伤的时候,唯一陪伴我的是那些触及灵魂的电影,那些直指人心的文字和哀伤的音乐。它们统统都会提醒你,那些怎么都忘不了的过去。
那段时间,除了看书读诗看电影外,就是反复播放张学友的《她来听我的演唱会》。这首歌讲了一个女人不同年龄段的爱情,歌词很简单,旋律很忧伤,有淡淡的懂得在里面:“在17岁的初恋第一次约会,男孩为了她彻夜排队,半年的积蓄买了门票一对……三年的感情一封信就要收回……在25岁恋爱是风光明媚,男朋友背着她送人玫瑰,她不听电话夜夜听歌不睡……在33岁真爱那么珍贵,年轻的女孩求她让一让位,让男人决定跟谁远走高飞……在40岁后听歌的女人很美,小孩在问她为什么流泪,身边的男人早已渐渐入睡……”
17岁的女人,任何一个无关紧要的理由都可以放弃一段感情。25岁的时候,仍然可以骄傲到不听电话不听解释转身就走。33岁,只怕男人的一句好话就肯轻易原谅,那时,爱情已死,婚姻还在。40岁的时候,生活已经把她折磨得心力交瘁,还能听歌,真的很美。歌唱到40岁就结束,50岁、60岁的生活我们可以想象,要么包容智慧到看透人世间一切,身上散发的白色和善光芒让人自觉亲近;要么与街头老妪无任何区别,在操心完男人儿女之后,又开始操心孙子孙女儿,嗓门粗大、歇斯底里,粗糙麻木或者根本就不曾懂过。
那时候,我刚刚二十出头,固执地认为老很可怕,不敢想象自己30岁以后会是什么模样,甚至只要想到25岁以后,皮肤逐渐粗糙就会无来由地一阵恶寒,更不敢想象婚姻生活。那时候,心门不敢轻易打开,总是会被一些世事无常的故事侵扰心神。那时候生理年龄只有20岁,心理年龄却仿佛已经将这上下五千年的沧桑经历了个遍,也因此,才会喜欢这种写满了世事无常、人情冷暖的歌。 很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些所谓的困局,早已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的我,接近30岁,抗击打能力强了很多,虽然当年的那些想法和打动我的故事仍历历在目,但心态已然不同。翻看以前的日记,不由得哑然失笑。那时候,可真年轻,可真泾渭分明啊!
那时候的我,把自己的心紧紧地包裹起来,不敢付出,只是因为害怕受伤害。受到一点点伤害,就会提醒自己:看,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谁让你傻,下次不可以这个样子了。那时候,最爱看悲剧故事,因为动人,也因为契合自己当时的心态。
这些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生活逐渐打开了局面,我也结了婚,度过了磨合期,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小朋友。无论是精神还是生活,都逐渐走入正轨。为人母,心态已然不同,虽然父亲过世带给我一定的遗憾,但慈母仍在、仍健康、仍快乐、仍与我一起生活,已足够让我对这个世界感恩。
这些年,经历的事情多了,当年那些小伤痛和小惶恐现在看来,也不过是因为不够成熟,缺乏有效处理事情的能力罢了。因为没有能力,才会自我保护过剩。一旦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不会惧怕路上的荆棘,反而能越来越多地打开自己、剖析自己,包括那些隐秘的、不欲与人言的过往。
对这个世界有了全新的看法,不再悲观,不再计较,知道在这个世界行走,需要掌握的一条真理是:大部分的事情,都不会不劳而获,想要得到什么,须得付出十倍的努力,尽管如此,还通常不会如愿。就算不如愿也没关系,自己足够努力的话,起码会无愧于心。而婚姻于我,却是催我成熟,催我学会感恩,学会懂得什么是义务,学会更加稳定地双脚直直站立。
而看书、看电影、听音乐能打动我的,常常与聪明、灵气无关,与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薄情无关,与那些似是而非的大道理无关,而是为了谁、付出了什么、放弃了什么、牺牲了什么。 不再心重如寺,反而心如劣儿,虽然经常不按规矩出牌,却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这世间的美好。而这种发现,却也建立在世事洞明的基础上。
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但愿你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