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编著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青少版)》内容介绍:《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书中最杰出的两部。《三十六计》提出的计策,都是简单、具体、明确的,操作性非常强。原著中对于每个计策的解说,均借鉴《易经》和古代兵书的措辞方式,文字精简,内涵丰富,准确剖析了敌对双方力量对比的转化机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孙子兵法》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兵书之首(另外两部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其创作时间是春秋时期,作者是孙武。孙武(约公元前535一?),字长卿,本来是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境内)人,后来到吴国,经伍子胥推荐,获吴王赏识,担任军事将领并屡获奇功。
孙武编著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青少版)》内容简介:《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精华,《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青少版)》将两者合而为一,不仅对原文进行注释和讲解,还用古代战争及权谋故事进行举一反三的事例阐述,增强了趣味性,更加通俗易懂。
渭南之战
渭南之战是曹操平定关中、击破韩遂和马超叛乱的一次战争。
公元211年,马超联合韩遂纠集了十万兵马,在关中起兵,反叛曹操。随后叛军据守潼关,准备以潼关为依托抗击曹操。八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抵达潼关。
曹操在潼关附近扎下营寨。经过仔细分析,曹操决定从正面佯攻潼关,吸引叛军的注意力,使叛军把兵马集结到潼关附近,从而造成河西兵力空虚。同时,命令横野将军徐晃和将军朱灵率领四千精兵从蒲坂津渡过黄河,在河西安营扎寨。随后,曹操率大军度过黄河,汇合徐晃、朱灵后,向渭水挺进。此时,马超等人见曹操已经绕过潼关,便带兵退到潼关以西的渭口集结,准备拦截曹操。
曹操率兵来到渭水北岸后,表面上挖掘甬道、设置鹿砦等,做出一副防守的样子,暗地里却架设浮桥,并趁夜晚分兵到渭水南岸扎营。九月,曹操率主力渡过渭水,之后安营扎寨,坚守不出。由于粮草问题,马超想要速战速决。但马超等人多次前来挑战,曹操并不迎战。无奈,马超提出割地求和的请求。曹操采纳了谋士贾诩的意见,决定假意接受马超的求和,同时找机会离间马超和韩遂的关系。
一日,两军阵前,韩遂与曹操相见。曹操与韩遂本来很早就认识,他们当年一起在京城为官。韩遂的本意是来商量割地请和的事情,同时请求曹操退兵的。可是曹操对退兵避而不谈,反而和韩遂东拉西扯,叙起了旧。韩遂听着很亲切,所以也没有表示出不耐烦的样子。韩遂不急,后面的马超却着急了。他不明白韩遂和曹操有什么好说的,而且看样子也不像是他在劝曹操退兵。
韩遂回来后,马超问他:“叔父,你今天和曹操说了什么,我看你们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好像十分亲热的样子。”韩遂说:“只是说了一些当年做官时的陈年往事。我看曹操没有提退兵的事情,我也就没有提。”马超听说韩遂没有提让曹操退兵的事情,便走了。同时,他心里对韩遂也产生了怀疑。韩遂也知道马超对自己产生误会了,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这时曹操又给韩遂写了一封信。马超听说之后,连忙跑到了韩遂这里问道“叔父,听说曹操给你写了信,他都说了些什么事?”韩遂说:“没有什么,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马超不信,韩遂便把信给他看。马超一看,这信确实只是说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可是有几处关键的地方被人用笔涂抹过,看不清写的什么。马超见韩遂没有跟他解释的意思,于是对韩遂的疑心更大了。
此时的马超,处处防备着韩遂,却不料曹操突然对他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曹操先以轻骑兵出击,随后诱敌深入,又派重兵从两侧夹击敌军,最终大败马超、韩遂。 从大意上看,“连环计”就是使用多个计谋战胜敌军。在渭南之战中,曹操先是“调虎离山”,把河西的兵马调动到潼关;然后“暗度陈仓”,包括徐晃从蒲坂津渡过黄河和曹军渡过渭河;之后又用离间计离间了韩遂和马超的关系;同时还假意同意了马超的求和,“欲擒故纵”,没有把马超逼到绝路上。但是,“连环计”的关键在于让敌人自己互相牵制来削弱他们的实力。在渭南之战中,曹操通过和韩遂亲热叙旧和一封有涂抹的信等手段,成功离间了马超和韩遂的关系,使他们互相不信任,互相防备,最终消耗了实力,给了曹操可乘之机。所以,渭南之战的胜利,关键在于曹操对于“连环计”的运用。P279-281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书中最杰出的两部。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南齐书.王敬则传》有“三十六策,走为上计”的句子,意为败局已定,退却才是上策。此后,这个说法广为流传。到了北宋,“三十六策”固定为“三十六计”。及至明末清初,有人根据历史上的线索,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编撰成《三十六计》一书。遗憾的是,此书编撰者到底是谁,已经无法考证。
《三十六计》提出的计策,都是简单、具体、明确的,操作性非常强。原著中对于每个计策的解说,均借鉴《易经》和古代兵书的措辞方式,文字精简,内涵丰富,准确剖析了敌对双方力量对比的转化机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在中国古代兵书中,内涵最丰富的,并不是《三十六计》,而是《孙子兵法》。后者更博大精深,体系性更强,思维更严谨,对战争本质的挖掘更深刻。
《孙子兵法》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兵书之首(另外两部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其创作时间是春秋时期,作者是孙武。孙武(约公元前535一?),字长卿,本来是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境内)人,后来到吴国,经伍子胥推荐,获吴王赏识,担任军事将领并屡获奇功。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看来,最初的《孙子兵法》并不是我们现在仅看到的十三篇,至少在汉朝时是八十二篇。根据史料,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有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卷。有研究者认为,将八十二篇删节成十三篇的,是魏武帝曹操;更多研究者相信,十三篇出自孙武本人,是孙武草创,由弟子整理成书。
《孙子兵法》的诞生,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春秋时期及以前的战争极为频繁、残酷、多样,提供了大量案例;其次,孙武之前,已经出现了大量兵学理论成果,这为更优秀的著作作好了铺垫;第三,则归功于孙武个人的天赋与努力。
在中国历史上,孙子被尊称为“兵圣”,《孙子兵法》被尊称为“兵学圣典”,两千多年来,历代军事家无一例外地从中吸取营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孙子兵法》仍然发挥着作用,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人际关系以及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
经典著作的优秀改写,在世界文化先进、关怀儿童阅读的国家,是一个不停止的现代做法,是一个很成熟的出版方式。
我们也可以很信任地让我们的孩子们来欣赏中国的这一套“新经典”,给他们一个简易走近经典的机会。——梅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