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为和平
王昭君(约公元前53—?),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关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的著名故事就是“昭君出塞”。
汉宣帝在位时,汉朝又繁盛了一个时期。当时,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势力越来越衰落。后来,匈奴之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彼此攻打不休。
在五个单于当中,其中一个名叫呼韩邪的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了,损伤了不少兵马。呼韩邪与大臣商量后,决定与汉朝和好,于是亲自带着部下到汉朝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朝见的单于,所以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的郊外去迎接他,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便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呼韩邪到了漠南。这时,匈奴正处于缺少粮食的时候,汉朝还送去了三万四千斛粮食。
对于汉朝的友好,呼韩邪单于非常感动,一心与汉朝和好。当西域各国听说匈奴与汉朝和好后,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后,他的儿子刘爽即位,是为汉元帝。没过几年,匈奴的郅支单于便开始侵犯西域各国,并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打败了郅支单于,并把郅支单于杀了。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就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了呼韩邪的请求。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要挑公主或宗室的女儿,但这次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呼韩邪。于是,汉元帝便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入皇宫,就好像鸟儿被关进了笼子一样,都巴望着有一天能被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遥远的匈奴去,却又都不乐意。
在这群宫女中,有个宫女名叫王嫱,也就是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为了自己不再禁锢于皇宫之中虚度终生,她毅然决定到匈奴去和亲。
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而焦急呢,听到王昭君肯去,就将她的名字上报给汉元帝。汉元帝马上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位年轻美貌的妻子,自然是感激不尽。当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才发现王昭君原来是如此的美丽大方,多少还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在自己身边,可惜已经晚了。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后,越想越懊恼,便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画像来看。画像上的模样虽与她本人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美丽。
原来在宫女进宫后,通常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先由画工画像,将画像送到皇帝那里,由皇帝挑选。有个名叫毛延寿的画工,在给宫女画像时,宫女们都要送点礼物给他,让他将自己画得美一点。但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就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顶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了匈奴,成为呼韩邪单于的阏氏。久而久之,她也慢慢习惯了匈奴的生活,与匈奴人相处得也很融洽。匈奴人都很喜欢她、尊敬她。
王昭君劝呼韩邪单于停止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人。从此以后,匈奴与汉朝之间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都没有发生战争。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出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关于昭君出塞,《后汉书·南匈奴传》有一段生动的记载,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呼韩邪单于为能得到这样一位美丽的妻子,十分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王昭君远嫁匈奴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了纪念这次和亲,特意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也将王昭君封为宁胡阏氏,意为胡汉友好的皇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与王昭君出塞,都反映了当时各族人民期望和平安宁的共同愿望与要求。
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给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后来,王昭君与雕陶莫皋又生有两女,长女名叫须卜居次,即须卜公主;小女名叫当于居次,即当于公主。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时,年龄大约20岁,估计在新莽年间(公元前9—23年)去世。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王昭君去世后,埋葬仪式是按照匈奴的习俗进行的,而且非常隆重。“棺椁穹窿,更别方圆”,“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焊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汉孝哀皇帝(公元前6—1年)也曾差使杨少征前往单于处吊唁昭君。隆重的葬仪,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和对汉匈和亲的肯定态度。
昭君出塞后的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当时各地曾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有民间传说称,王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给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当与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时,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而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不一会儿,遍地就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天上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鸟、布谷鸟、喜鹊等,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无论昭君走到哪里,哪里都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水的地方,昭君每每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枞”。也就是说,昭君墓早晨如同一座山峰,中午如同一座鼎钟,黄昏时则如同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故事感悟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了后世的尊重。
P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