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鲁之洛先生的数十篇散文。鲁之洛先生的抒情散文涉及的时间跨度很大,从解放前的孩提时代,到21世纪的今天;涉及的内容极广,儿童少年时代的玩耍、读书、作文,青年时代的参军、工作、恋爱,湘西剿匪、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以及后来在“史无前例”中遭受的磨难和遇到的良善,更有对改革开放的热情讴歌,还有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热爱。
鲁之洛先生的抒情散文,也是一幅长长的生活画卷。他故乡那悠扬的祁剧唱腔,会让你荡气回肠;古老而又充满朝气的县城那璀璨的灯河会让你恍如梦中;武冈县城那种类繁多的小吃,会使你垂涎欲滴;云山探春让你感慨春天又奇又美;牛鼻寨的烟雨让你觉得如临仙境;那北国的千里冰封,南方的小桥流水,会让你如醉如痴;鄂伦春族的渔猎生活,广西壮族的大碗甘蔗酒,会让你流连忘返;洱海湖畔的民族风情,日月山头的甜蜜爱情,会让你心潮澎湃;少年时期的醉酒看龙灯,壮年时期的煮酒论英雄,会使你浮想联翩……
本书收录了鲁之洛先生的数十篇散文。全书共分往事如烟,眷恋太阳,情寄山水,云游四方,结缘杜康,激情友情,余篇等七个部分。鲁之洛先生的抒情散文涉及的时间跨度很大,涉及的内容极广。
说来叫我自己也觉有趣:被我视若彩云一般美好的写作,曾经竟是我望而生畏的乌云。
在小学四年级时,我最感头痛的是作文课,最觉害怕的是国文老师。
国文老师刘鸣鹤,是我的一位远房叔叔。他年纪轻轻的,却戴了一副黑框深度近视眼镜,眼神呆呆的,脸上从不见一丝笑,枯燥得如同一尊蜡像。那时作文,要求在作文课内当堂完成。这对我简直是一种熬煎。
每当将作文题写在黑板上后,刘老师总喜欢倒背双手,慢慢在课桌间穿行,一根两尺来长的教鞭,在手中不停地抡动、摇晃。我打开墨盒,展开作文本,毛笔杆傻傻地咬在嘴角,眼睛一直紧追不懈地盯着那根傲视一切的教鞭,觉得那是专为我准备的,随时都有落在头上或手心的可能。我的担心绝不是无稽的胡思乱想,更不是神经质的捕风捉影。刘老师早就警告我:“你父亲嘱托过我,对你要严加管教,功课不好只管打。打脏了手倒水给我洗;打累了炖鸡婆子给我补身体。”那教鞭似乎总在向我幸灾乐祸的挤眉弄眼,在向我威吓:“听见吗,听见吗?这是你爹老子说的。”我头皮发麻,心跳忐忑,脑袋里飘忽忽地如同空谷,思维像一条焦干焦干的毛巾,怎么使劲拧,也没法拧出一丝水分来,眼看两节课就要这么浑浑噩噩度过,慑于交不了卷那根教鞭不会轻易答应,只得胡乱地在作文本上涂写,连自己也说不清写了些什么驴唇不对马嘴的话。我敢肯定地说,我每次的作文准是气得瞎子先生(我们同学暗地里是这么叫他的)几夜睡不着觉,不然,他不会在发作文本的讲评时那样咬牙切齿挖苦我,说我错别字多,是位“石灰先生”;说我的文章无文无章,是一团“乱麻筋”。每次都骂得我额头冒汗,无地自容。我从心里诅咒作文课,诅咒这位瞎子家叔,真希望此生此世不再跟作文沾边。
可是家里不容我。他们不能容忍一个书香门第出现文理不通的儿孙,便抓紧对我进行课外训练。繁重的家庭作业叫我吃尽了苦头。我的硬记能力差得可怜。面对着砖头般厚的《古文观止》,对于每三天选背一篇古文的规定,我觉得如同驱我跨越深渊一般艰难。常常是在妹妹进入甜蜜梦乡时,我仍在枯燥无味的“之乎者也”之间煎熬。每天一篇的日记也令我如服苦刑。空谷一般的脑海里,怎么也挤不出几句新鲜话来,只得写一些“今天,在路上看见两只狗打架”、“今天,雨点把书包打湿了”、“今天,先上国文课,后上算术课”之类的废话。在爹老子的严厉训斥下,又学会了写一些“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天”之类的陈词滥调。这么一来,我渐渐由对作文课失去信心、没有兴趣,发展到望而生畏,特别是望国文老师刘鸣鹤先生而生畏。我真希望有不跟他照面的机会,于是,便萌发了逃学的意念。
我终于逃学了。这确是“蓄谋已久”的。好几周以前,我就思谋着要用逃学来躲脱作文课的煎熬,只是条件不成熟,勇气不够而未实行。这周作文课正逢住在10华里的乡下,且对我有抚养之恩的伯母生日,我袋子里又有足够买一份小礼物的零用钱,胆子便大了。大清早,我就悄悄地将书包轻装了,中午放学后又把肚子填得饱饱的,却装成无事人,仍像往常那样蹲在院子里的果树下看蚂蚁搬家,公鸡斗架,一副懒散、不肯上学的模样,直到妈妈几次催促,才懒懒地背着书包走出家门,待不见了妈妈追踪的眼光后,便高兴地折向通往乡下去的小巷。
其时正是仲秋,一路艳阳暖暖,凉风习习,晴空瓦蓝,河水澄碧,松林苍翠,枫叶火红,农民们正在忙着种萝卜、油菜、麦子。被翻挖出来的干禾蔸,在空田里垒成鼓钉一般的小堆,燃起堆堆烟火,飘着袅袅烟雾。烟雾与炊烟、暮霭织成一片透明而朦胧的网,笼罩着色彩斑斓的村庄。傍晚的村庄好热闹,唤鸭呼鸡吆牛的声音,音乐般地此起彼伏,汇成一曲热烈而激越的生活交响乐。伯母的笑脸,可口的饭菜,香软的新铺草,叫我甜蜜蜜地倒在床上连梦都没做一直睡到大天亮。 第二天早晨,我被大声的说话声吵醒。睁开双眼,猛然想起逃学的事,心里已是十分惊慌,待到知道家里整夜不宁,派出寻找我的人已到乡里来了,更是吓得胆战心惊,料想必遭一顿毒打。谁知“押解”回家后,爸妈既没怎么责怪,也没施行体罚,只将我的作文本和一道《秋日记事》的作文题交给我,说“这是你鸣鹤叔送来的,要你写好明天交给他”。爸妈的宽容态度,使我十分感动。《秋日记事>的作文题,勾起我对昨天如画如乐的农村生活的回忆,十分轻松自如地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我真不敢相信,对于我来说,作文也会这般容易写成。
可是当作文本交上之后,我又不免忐忑。难道录下一些自己的平常见闻也叫文章?难道信笔写来、一气呵成的文字也会成为好作文?我不敢自信了,又对作文课充满恐惧感,唯恐那逃学路上的见闻会成为大笑柄,惹起那位不讲情面的家叔讲出更多挖苦话。周末的作文课又来了,无法回避,又不敢逃学的我,如同做了错事等待处置的顽童,那难受的滋味真是难以言喻。我心跳如狂,两道畏怯呆滞的眼光紧盯着抱着一叠作文本的国文老师走进了课堂。我在心里连连祈祷上苍,希望老师不会点自己的名。哪知偏偏第一个点的就是我。
我默默站了起来。
“这篇作文是你自己写的?”刘老师眼光锐利,全然是诘问口吻。
我以为这篇作文定是惹恼了老师,想来不会给我好果子吃。心早吓虚了,嗫嗫嚅嚅答道:“是,是……”
“到底是不是?”
我被这怀疑的追问激怒了,理直气壮地回道:“是我写的嘛。”
在好一阵静默中,刘老师那疑惑的眼光中终于绽出一丝笑:“既是你自己写的,那就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我以为刘老师是有意要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出丑,极不情愿地打开作文本,就在这一刹那,卷头上红笔正楷写的“传观”两个大字,如同一片彩云,在我心中飘绕。我高兴得气都喘不过来……待我信心十足地读完作文后,教室里腾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很奇怪,从这次作文以后,我的作文成绩突然变好了。刘老师严厉的眼光,也变得和善、信赖和慈祥了。第二年全县小学生作文比赛中,我居然得了第五名。
P3-6
我俩都是鲁之洛先生教中学时的学生,中学时代就在报刊上读过他的小说和散文,又多次聆听过他那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文学讲座,自然对他产生了敬慕之情。后来又陆陆续续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每读一篇,都感触良深。这次选编、点评抒情散文集《心中升起一片彩霞》,使我们有机会系统而集中地研读了这位小说家的大量散文作品,得以了解他散文创作的全貌。
鲁之洛先生的抒情散文涉及的时间跨度很大,从解放前的孩提时代,到21世纪的今天;涉及的内容极广,儿童少年时代的玩耍、读书、作文,青年时代的参军、工作、恋爱,湘西剿匪、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以及后来在“史无前例”中遭受的磨难和遇到的良善,更有对改革开放的热情讴歌,还有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热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太阳的炽烈的眷恋。我们读来,既是一幅历史的画卷,又是一曲人生的咏叹调。我们从中看到了先生孩提时代勤学习、勤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小小年纪就背枪在街头巡逻的飒爽英姿,“文化大革命”中即将出版的大部头小说被“红卫兵”当众焚烧的痛楚,新时期焕发出的勃勃生气和离休后的宝刀不老,尤其吟诵着先生歌颂那“把全部的光、热,赠予了明朝的彩霞”的夕阳的篇章,多么令人感奋!
鲁之洛先生的抒情散文,也是一幅长长的生活画卷。他故乡那悠扬的祁剧唱腔,会让你荡气回肠;古老而又充满朝气的县城那璀璨的灯河会让你恍如梦中;武冈县城那种类繁多的小吃,会使你垂涎欲滴;云山探春让你感慨春天又奇又美;牛鼻寨的烟雨让你觉得如临仙境;那北国的千里冰封,南方的小桥流水,会让你如醉如痴;鄂伦春族的渔猎生活,广西壮族的大碗甘蔗酒,会让你流连忘返;洱海湖畔的民族风情,日月山头的甜蜜爱情,会让你心潮澎湃;少年时期的醉酒看龙灯,壮年时期的煮酒论英雄,会使你浮想联翩。……生活是一杯酒,有时甘醇,有时苦涩;生活是一出戏,有时沉寂乏味,有时高潮迭起。先生的散文,就是甘醇的酒,就是高潮迭起的戏。读鲁之洛先生的散文,你就会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的魅力无穷,你就会急切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去享受美好的人生。
读散文,重在领悟它的“神”,重在于看似平淡处显示出来的哲理。从这一角度看,鲁之洛先生的抒情散文又是一部劝世箴言。他初中毕业后15岁参军,没有读过正规大学,但凭着他的意志、毅力和决心却成为著名作家。他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他热爱朝阳,在衡山连看10个早晨,乐此不疲;他眷恋夕阳,坐在飞机上也看,坐在大巴上也看。他告诉我们:人生无论处于怎样的阶段,总要有朝气,总要有热情。在少儿时代,他就懂得做人应该仗义、磊落,宁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在辽阔的国土上,他以文会友,以诚待人,朋友遍于天下。他告诉我们:骨气和真诚是做人的根本。先生拜访过著名作家丁玲,丁玲要他寄作品去。他拖了一段时间,当想起一定要寄去时,丁玲已经作古,他因此感到非常遗憾。他告诉我们:要善于把握机遇,否则遗憾无穷。他在看到大编辑龙世辉一生为他人做嫁衣,自己竟没有出过一本书,便凭着一腔热情,东奔西跑,想为龙世辉出力。他告诉我们:尽力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是崇高的。总之,读鲁之洛先生的散文,确实能从中感悟到他的人格魅力,感悟到他做人的真谛。
作为小说家,他擅长写小说,但散文亦写得炉火纯青,自成一家。而散文中的抒情散文,更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我们觉得先生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特别真挚,特别诚朴,特别醇厚,是蘸着心尖上的血写出来的:没有虚情假意,无病呻吟,装腔作势。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打动人。其次,我们觉得他所抒发的虽是“个人”的情感,但又不是咀嚼一己的恩怨哀乐,而是把这种情感与对国家、民族兴衰的关切紧密联系起来,因而这种情感是崇高的,是能引入共鸣的。再次,我们觉得他行文时用了写小说的笔法,好些篇章,既可作抒情散文读,又可作带思辨色彩的小说读,读者会因作品中的真情而战栗,而激动,又会被作品中生动的情节所吸引。第四,作品的语言多姿多彩,不拘一格,或如乡村姑娘朴实无华,或如都市女郎艳丽鲜美;或如蓝天上的白云般明白清晰,或如山谷烟岚般隐含玄理;或如江流平野,娓娓道来,或似溪出山壑,抑扬顿挫。而又一律的形象生动鲜活,有张力,有穿透力。
因此可以说,这本集子,既值得文学爱好者赏鉴玩味,更值得学习写作者咀嚼揣摩。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