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定力的人不左右顾盼
《五种遗规》这部书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叫陈弘谋的居士编撰的。其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官员叫刘自然,泰州人。刘自然在某地做官时,听说当地有一个叫黄知感的老百姓,他妻子的头发乌黑乌黑的,美得很,就勾起了刘自然的色欲。于是他找到黄知感,跟他说:“我想要你妻子的一头乌发,要是不允,你服兵役的事免不了,要是愿意给我呢,兵役就免了。”因为服兵役上战场打仗,生还的人很少,黄知感也拿不定主意,就回家把这件事跟妻子说了。他妻子就说:“要是我的头发能够使你免去兵役,那我心甘情愿,别说头发,就是拿我的命换你免去兵役,也值得啊!”黄知感感动万分。虽然作为丈夫,很不情愿把妻子的头发献给别人,但还是这样做了。可是,刘自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看中了黄知感的妻子,想霸为己有。所以,虽然得到了乌黑美发,但为了支开黄知感,最终还是把黄知感送去服兵役了。后来黄知感战死沙场。
黄知感死后,同一年,刘自然也死了。后来黄知感的一个亲戚家,有头母驴产下了一头小驴,人们不经意间发现这个驴的左肋下面有字,隐约写着“刘自然”,就是刚死的这个官员的名字。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大家争相来看稀罕事。
后来刘自然的妻子也听说了,就想用钱把这头驴买下来。她思索片刻,跟她的儿子说:“你的父亲生前很好饮酒吃肉,要不然你拿点酒肉去供养这头驴,看看这头驴是不是喜欢饮酒吃肉。”她儿子就拿着酒肉去供养这头驴,结果发现这头驴果真酒量很大,肉也吃了不少。吃完之后嘶叫一声,留下两行热泪,大概是认出了自己前世的儿子了。于是,这个儿子就硬要用重金从黄知感亲戚处赎这头驴,但黄家亲戚死活不肯卖,天天就用这个驴来干活,鞭打它,抽得这头驴身上道道血痕,并让它做苦活、累活,后来这头驴就累死了。刘自然的儿子也因为伤心悲痛,不久郁郁而终。
在这个故事中,刘自然本是百姓的父母官,应该致力于为民办事。可是,他在任上却见色心动,没想到美人还没有到手,自己奔了黄泉,并且来生投胎竟然做了畜生,受尽折磨而死。并且,祸及下一代,他自己的儿子也死了,等于就绝后了。刘自然起这一念邪心,果报竟然这么惨烈,怎不发人深省!
生活中,我们要高度警惕,遇到诱惑要马上提起正念。现在的社会诱惑特别多,譬如说走到路上,一些广告画面,乃至男男女女的穿着举止,乱人心性的诱惑无处不在。在当今信息社会,电影电视,网络上的内容,一些新闻媒体,报纸杂志所刊载的不健康的东西等,都是容易使人乱性、偏离正道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定力,就会起贪心,陷入罪孽中。如果没有办法降伏自己的欲念,而让这个欲念念念相续,终究就会产生邪行。所谓一念之差,后果不堪设想,一失足成千古恨,自己的名誉地位和家庭等全都毁灭了。
修心培养定力的功夫,古人为我们总结出了三个方面,即“未见不可思,当见不可乱,既见不可忆”。有定力,就心里清净,专心致志,事业可成。
孔子有一天到楚国去,经过一片树林,看见一位驼背老人用竹竿粘蝉,粘起来就像在地上顺手拈来一样。孔子看了一会儿,仍然不清楚这位老人是怎么抓到蝉的,就问这位老人:“老先生您是有什么诀窍吧?这里面也有道?”
老人回答说:“我的确是有道。这粘蝉小技,我练过五六个月呢。起初,在竿头上叠放两个泥丸,练到这两个泥丸不掉下来了,再去粘蝉,那么蝉跑掉的就很少了。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三个泥丸,再去粘蝉,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再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五个泥丸,这五个泥丸仍不掉下来,然后再去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了。我立定身子就像木桩那样一动不动,我用手臂执竿纹丝不动,就像枯槁的老树枝一样。虽然天地广大,物类纷杂,但我心只定在蝉翼,我心无杂念,不去左顾右盼,不因万物纷杂而分散对蝉翼的注意力,怎么会粘不到蝉呢?”
可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把心思定于一处,才能成事建功。
P55-56
智慧做人更重要
《素书》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曾经作为禁书的《素书》,以语录体形式问世,而且一旦公之于世后,就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素书》问世以来版本甚多。有明朝窜眇阁刊《先秦诸子合编》本、《汉魏丛书》本、明朝唐琳刊本、《说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书》本、明朝王士祺本、明朝溪香馆刻杨慎评本等,不一而足。
从今天来看,作为传统国学,人们对《素书》的回眸和关注从没停止。《素书》虽然文字不多,但对它的解读,并非易事。千百年以来,对它进行诠释的著作有很多,而且见仁见智,角度不同,理解不同,既是因为《素书》的言简意赅,意蕴深广,也正是《素书》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魅力所在。一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它的思想性。作为千古智慧之书的《素书》,当之无愧。
我们编著的这本《素书》,当然有我们的角度,而且也是一个有侧重点的角度,一个与当下时代有结合的角度。我们侧重的不仅有充满智慧的权谋,更有个人心态和境界的修养。我们力图把权威的原典和深刻的诠释留给读者。这就不能是对《素书》做平面而简单化的翻译和理解了事,而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眼光和思想。这样,编著《素书》就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在这里,我们不想讲如何做的,下了多少功夫,我们只想总结出作为编译者的一些体会,这种体会主要来自于对《素书》思想内容的理解。在《素书》中,主要体现了如下思想:
一是以道、德为本的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思想。只要具备了这五位一体的思想,就可成绝代之功,极人臣之位;否则,就“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二是阐明了作者“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的用人思想。作者根据才学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指出用人者如何使用他们。
三是强调加强个人知识和思想修养的重要性。它指出“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思想,提出静心修身、忍辱知足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
四是总结了治国安邦的经验。它指出民心乃一国之本,君主必要以正道治国,养民之富,民富才能国强。而且执政“短莫短于苟得”,要眼光高远,政策要有连续性,“后令缪前者毁”。
五是阐明了一种处世之道。它提出“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等,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懂方圆之道。
六是说明一切大道都寓于最“简易”的事理中,最深刻的道理寓于最简单而朴素的事物中。如果你认识到了,就能做到顺道而行,顺其自然,做到真正的脚踏实地,扎实努力,知足常乐,永不迷失自己。在这里,顺道而行很重要!就是说要顺应天道和时势,因势利导,遵循规律而行,才能抓住规律,成事立功。否则,徒劳无功。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而且几个程序是不可打乱的,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做人,即修身最重要。一个人只有将人做好了,把自己修养好了,才可能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自己的家庭治好了,进而才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所以,对于君主的要求,是十分高的。而个人修养主要是什么呢?就是以道、德为上,即本德宗道。而如果一个人能够把道、德、仁、义、礼五者融为一体,一以贯之,那么,他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不是难事了。
做事也即做人,人生在世,最大的成功不是一定做出了什么,而是你是否努力完善了自己,学会了做人。能智慧地做人,才能更大限度地智慧做事,才能有所作为。
这就是《素书》给我们的启示。
关于《素书》,流传着一个有名的故事:曾刺杀秦始皇的张良,逃亡到下邳时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让张良捡起并替他穿上,然后约他见面,数度为难他,认定“孺子可教”后传给他一卷书,告之“读此书则为王者师矣”。与他约定十三年后再会于济北的谷城山。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这卷书即《素书》。
从此,这本书改变了张良的命运,得到《素书》后的张良,用之智慧增长,成为知进退方圆、能运筹帷幄的谋略大师。他辅佐刘邦攻城略地,一举打下江山;并奉献无数安邦治国之策,为开创大汉基业立下汗马功劳。
智慧的张良,让刘邦曾发出千古浩叹:“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也!”可见,张良辅佐刘邦开创了大汉基业,当然是建功立业的首辅之臣。更为难得的是,功成名就后的张良,并没汲汲于名利,而是选择急流勇退,从而保全了自己,安养一生,没有遭到像韩信、彭越等功臣那样被卸磨杀驴的下场,而这不能不说也是受了《素书》的影响。
张良在得到《素书》十三年后,如约来到济北谷城山下拜访恩师,但那位神秘老人已不知去向。为表达知遇之恩,张良从路边捡了一块黄石作为恩师的化身,把它供奉在家,早晚祭拜。《素书》作者黄石公一名,便由此而来,其真实姓名已无从知晓。
张良死后,《素书》失传。五百多年后的晋朝,有盗墓者发掘张良之墓,于玉枕中发现了《素书》,上有秘诫:“不许传于不神、不圣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其人而不传者,亦受其殃。”此后,《素书》广为流传。
《素书》并非洋洋巨著,原文共有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字字珠玑,句句意蕴深刻,以给人全方位的启示。
作者黄石公生逢乱世,目睹各国纷争和世间万象,在隐居中旁观思考:上至国家大事,下到平凡人生;从为人处世的境界修养,到为政治国的谋略权变;从领导的用人之道,到人性的分析;从对大道的领悟,到修身齐家等,都尽收他的笔下,言简意赅。
《素书》一书的思想,以中国本土的道家思想为主,汇集儒、法、兵等各家智慧于一炉。全书把道、德作为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提出修德宗道的根本思想。由此衍生,对宇宙自然、治国大计、社会关系、修身齐家,对人性、社会、人生态度等都做出敏锐的洞察,充满深刻的哲理和高明的智慧,句句一针见血,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悟。因此,《素书》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中国谋略第一书”“智慧之禁果,成功之要典”。
本书采用《素书》的最权威原著,给读者提供最本真的原典。在为读者提供简明翻译的基础上,本书还博采众长,结合当下,做出我们合乎情理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解析。翻译与解析共同组成书中的解译部分,此是我们献给读者的重要内容。同时,针对其中的观点,我们还精选了一些历史事例,使读者加深理解。可以说,此书融历史性、哲理性、知识性和故事性于一体,使读者既能感受到《素书》的博大精深,又能结合当下社会和生活,在提升知识和思想厚度的同时,又启迪增长读者的智慧,提升工作、权变、生活和交际的能力,活出智慧而快乐的人生。
大道至简,最深刻的道理,往往寓于最简单的事理中。《素书》本身言简意赅,而它告诉我们的也是这个道理。聪明的读者自有体会。
书后附录黄石公传、黄石公《素书》考、《四库全书·素书提要》、张良传及张商英小传等,以使读者有个较全面的了解。
毛佩琦、徐昌强主编的这本《素书全集》采用《素书》的最权威原著,给读者提供最本真的原典。在为读者提供简明翻译的基础上,本书还博采众长,结合当下,做出我们合乎情理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解析。翻译与解析共同组成书中的解译部分。同时,针对其中的观点,本书还精选了一些历史事例,使读者加深理解。可以说,此书融历史性、哲理性、知识性和故事性于一体,使读者既能感受到《素书》的博大精深,又能结合当下社会和生活,在提升知识和思想厚度的同时,又启迪增长读者的智慧,提升工作、权变、生活和交际的能力,活出智慧而快乐的人生。
书后附录黄石公传、黄石公《素书》考、《四库全书·素书提要》、张良传及张商英小传等,以使读者有个较全面的了解。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所作。这是一部关乎人生、人性、人道的书。全书共六篇,130句,1360字。虽然字数很少,但句句都是经典,无论是治国、处世,还是修身、待人,读者总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阅读和品味经典,毛佩琦、徐昌强主编的这本《素书全集》结合现在读者新的阅读需求,对《素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编排,精准的解析和注释,同时每一章配有相应的历史事例,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经典名著的深刻内涵,进而更加轻松地领略它、读透它、运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