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念和行为,是通过言谈举止表示对别人尊重与友好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在接触中,向交往对象表示敬意和友好的行为准则。是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
礼对人们交往时的基本要求是:诚恳、谦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待人“诚于中而形于外”。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主要通过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来表现对他人的谦虚和恭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礼貌表现在人们的举止、仪表、语言上,表现在服务的规范、程序上,表现在对客人的态度上。一个微笑,一个鞠躬,一声“您好”,一句“祝您旅途愉快”,这些都是礼貌的具体表现。
礼貌可分为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两个部分。
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动,如在婚庆服务中策划师接待客户过程,从问候客户开始,到谈单成功(或不成功),到送别客户,礼貌用语是各项接待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婚礼策划师接待服务过程中常用的礼貌用语是“请”字当头、“谢谢”不断,见面问“您好”、送别说“再见”,客户说“谢谢”要说“不客气”,做得不好要说“对不起”,等等,这些都是尊重客人在语言运用上的表现。
礼貌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如婚庆服务人员在婚庆服务过程中微笑、点头、致意、欠身、鞠躬等行为,传递的是热情、欢迎、友善、尊重。等信息。
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致意、问候、哀悼等惯用的形式和规范。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敬、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惯用形式,是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它具有严格的仪式;从内容上看,它反映着某种道德原则,反映着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例如,在某人生日那天,他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对他说一句“生日快乐”,或给他送上生日贺卡,或送上一束鲜花,或送上一个生日蛋糕,等等,这都是礼节;在宴会服务时,服务员送茶、斟酒、上菜、送毛巾等按照先宾客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等程序进行,这也是礼节。
在国际交往中交际礼节也是各式各样的,日常见面礼节就有鞠躬礼、点头致意礼、举手注目礼、握手礼、吻手礼和接吻礼等。虽然现代社会的交际礼节有从简及趋向一致或相通的趋势,但是,各国人民的文化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使用起来就存在着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习惯。因此,应十分注意不同礼节的具体运用,在交往时必须注意尊重对方,以避免出现“失礼”的行为。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们内在素养的品质外化。
礼仪作为一种调整人际关系的道德行为要求,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于社会而言,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从礼仪的历史沿革看,现代社会的礼仪主要是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中,为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一系列行为、道德、社会规范和惯用形式。
狭义的礼仪通常是指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即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在较大或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重视、尊重、敬意等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例如,在接待外宾元首时鸣放礼炮;外宾到达宾馆时,礼宾人员在宾馆门前列队站立、微笑、鼓掌等。
礼仪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
(1)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礼仪即教养,体现了人们对交往礼节的认知和应用。
(2)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标准做法和行为准则。
(3)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使用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
(4)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简言之,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
(5)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6)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形式美,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的外化。
换言之,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它不像礼节一样只是一种做法,而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
礼、礼貌、礼节、礼仪,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联系是:
(1)礼包括礼貌、礼节、礼仪,其本质都是表示对人的尊重、敬意和友好。
(2)礼貌、礼节、礼仪都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
其区别在于:
(1)礼貌是礼的行为规范。
(2)礼节是礼的惯用形式。
(3)礼仪是礼的较隆重的仪式。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