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军编著的《倾听的交流(电影人访谈)/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大讲堂系列丛书》收入的电影人、导演、演员,都是亲自来到电影学院的,他们大多都是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创作的积极耕耘者,其中,很多电影人、导演、演员拍摄的影片在众多重要的电影节上获过许多重要的奖项,请他们来本身是在传播他们的创作理念和思想,专著文字既是他们影片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理论梳理的书写,又是他们影片本体创作的全面诠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倾听的交流(电影人访谈)/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大讲堂系列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会军编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会军编著的《倾听的交流(电影人访谈)/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大讲堂系列丛书》收入的电影人、导演、演员,都是亲自来到电影学院的,他们大多都是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创作的积极耕耘者,其中,很多电影人、导演、演员拍摄的影片在众多重要的电影节上获过许多重要的奖项,请他们来本身是在传播他们的创作理念和思想,专著文字既是他们影片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理论梳理的书写,又是他们影片本体创作的全面诠释。 内容推荐 张会军编著的《倾听的交流(电影人访谈)/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大讲堂系列丛书》为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对电影人的访谈之结集,内涵丰富、论题深刻,被访谈者均为著名电影人,包括导演王家卫、张艺谋、田壮壮、李少红、冯小刚、詹姆斯·卡梅隆,演员潘长江、徐静蕾、葛优、苏菲·玛索、高仓健等,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目录 序 关注、倾听——电影人访谈 理出头绪 访张艺谋 尖锐风格 访张元 表现历史 访陈凯歌 黄河绝恋 访冯小宁 题材意境 访张艺谋、王斌 特殊记忆 访韦廉 横空出世 访陈国星、张黎、池小宁 月蚀月嘲 访王全安 贯穿情绪 访郑洞天 生活叹息 访冯小刚、张国立 花样年华 访王家卫 蝴蝾微笑 访何建军 品牌效应 访唐季礼 奇思妙想 访冯小刚、王中军、王中磊、葛优 铭心刻骨 访马俪文 青春绽放 访张番番、《天使不寂寞》主创 迷恋人物 访路学长、葛优 感受真实 访徐静蕾、刘晓林 喜剧负重 访冯小宁、潘长江 平凡伟大 访尹力、《张思德》主创 直面问题 访陆川、曹郁 心中世界 访贾樟柯、《世界》主创 刨作教学 访张铁林 巴黎玫瑰 访苏菲·玛索 电影情结 访高仓健 完美景现 访成龙、杨受成 中韩电影 访冯小刚、姜帝圭 技术艺术 访曾念平、李少红 道本重要 访李安 倾注心血 访张艺谋 冯氏幽默 访冯小刚 清晰感性 访陈凯歌 民族精神 访尹力、《铁人》主创 激情创造 访詹姆斯·卡梅隆、邓文迪、高群耀、杰米·杰阿诺普洛斯、张鸣鸣 试读章节 张会军有人说原来这片子结尾李保田那一刀是下去的,是吗? 张艺谋是的,原来那一刀是下去的。我们觉得那样力度比较大。我们的故事说的也就是各式各样的偶然性,但这里边必然有很多戏剧性的东西。原来讨论过很多种结尾,比如说李保田过来一刀砍下去,比如说师傅可以介入,警察也可以介入,这就很多了。后来还是选择这样,让他俩的位置来了个颠倒。最后审查时过不去,给剪掉了。张会军有人认为你的影片都涉及人与法的关系,从无法到找法、受法的惩罚。这部影片是否是“拿法开涮”? 张艺谋其实我觉得这个故事不是讲法,我对法的了解也实在不是很多。当初选择这个故事也就是因为它有意思,因为我对这个位置倒换很感兴趣。这里也有一个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剧中他俩到最后才互通姓名,大伙儿一直都忙得顾不上问谁是什么叫什么。我是第一次碰上这样处理演员的可能性,就是这两个人物没有复杂的内心,每个人都是一根筋,行为逻辑动作很简单。在表演上我们曾经切磋过,通常我们在任何题材中都是要演员展现复杂的内心世界,演员必须通过眼睛通过五官表现复杂的内心情感。但这个电影就不能演复杂。运用运动摄影,再碰上一个复杂戏的话,根本就不能这样拍。因为观众必然要从本能上捕捉演员脸上最细微的表情,要是镜头老这么晃,观众绝对得骂你,他们不满足。但这个戏很奇怪,这也是我们拍摄过程中发现的,这两个人物,严格地说是非常单纯的,一个就是我要办这事,一个就是要先赔计算机最后就是不能办那事,我就是不能让你犯罪。行为动机极为简单,内心极为简单。所以这样的拍法就是在演员脸上可以不做停留,跟着动作走,所以才能看故事。我觉得这种人物也可能跟现在咱们这匆匆忙忙的当代生活有关。今天要说中国社会我感觉还是充满了机会,充满了欲望。我们跟西方那种真正的末路的状态不太一样。因为不管在哪儿,都能看到中国人在忙,一个字,就是“忙”,忙着挣钱,忙着干什么。很多人希望冒险,很多人发了大财,不发财的人心里着急、骂娘,这些都挺有意思。社会处在一个充满各种机会和可能性的情况中,这也是改革带来的。 要说电影的主题是什么,不是很好说。我们自己觉得它等于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的那种。后来这个“秀才”倒成了“兵”了,颠倒过来看。这个电影也可能说到一些哲学方面的东西,但是我们那时候就是想拍一个感觉性的电影,因为我以前的电影特别重理性,重理性分析,重社会、文化、反思,我差不多拍了八九部电影,都是如此。我们这次有意想从我们拍电影的最根本的角度来一个不一样的,重感觉而不注重理性的分析、反思,不谈社会问题。因为我以前的电影把这些东西全部扯透了,我们今天就是想拍这样一个不同类型的东西。这有点像做音乐,有时候不做设计,跟着感觉走,跟着故事走,方法上也是这样子。所以说这个电影从最初的构思上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就是想在骨子里跟过去不一样。如果我这个电影还是拼命地在理性上做反思,在历史、文化、社会各方面又做出深度和广度的开拓的话,那换一个包装可能就还是跟过去差不多。从电影更注重感性这一点上来讲,有点像这两个主人公,都是更为感性一点的人物,他们基本就是行动的东西更多一点。就像姜文演的这个人物,不多想,过一天算一天,今儿就想今儿的事,现在就想现在的事,就那种感觉。我觉得这也是当代人或是青年人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吧。 张会军有人觉得这个结尾有点儿生硬,你怎么看? 张艺谋这个结尾我觉得也只能如此了。因为必须要通过审查,首先要生存。更多的结尾都存在,不过我们觉得这个结尾也不坏,当然生硬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这个作品生硬的地方多极了。你看剪接方法,我过去从来没有使过这种完全跳轴和光线不接的方法。我们这次就是故意用很多生硬的方法把它们搞在一块。 张会军你作为导演拍过很多片子,但这是你第一次写90年代年轻人的生活、经历的电影,这是否意味着你想把这片子拍成一个比较现代写实性的东西?将来你准备往这方面去转或是再涉及这方面题材吗? P12-P13 序言 现代人需要倾诉,但是,现代人缺乏倾听。 1996年,我开始担任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副院长,借助学院的教学人脉和资源,在学院开始了一项重要的学术工作:邀请世界著名的电影人,活跃在中国电影一线的电影人、编剧、导演、演员,还有学院历届的本科、研究生毕业生等,携他们拍摄、创作的影片,到学院进行放映和学术交流,或者是一些电影人途经北京,或者专门邀请来学院就电影的制作、创作和个人的成长、电影专业与学生对话交流。请这些人与同学面对面海阔天空地谈、侃、聊影片,就影片所折射出来的技术、艺术、主题、情节、人物、创作、风格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座谈与交流。这一学术活动后来固定成为一种学术和教学、交流的形式,日后发展成为学院的一项重要的学术活动(放映交流,学院大讲堂),有着非常丰富的意义,已经成为了北京电影学院乃至中国电影界一道非常独特的学术风景线,成为学生回忆北京电影学院学生时代时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在请人进行学术交流和访谈的情况下,学院在我的主持下,从1998年开始,策划学院的各专业、学术、创作、访谈系列专著。当时,我作为学院的教学副院长和摄影系主任穆德远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讨论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方案的时候,萌发了一个整理和出版当代中国电影摄影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的想法。于是,开始带着我们两个人的六个国内的、一个国外的电影摄影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始了这样的一个课题。草拟准备提问的问题,开始了系统的访谈,将访谈内容进行了录入、整理、校对和编辑,终于在2000年完成了访谈系列专著的第一本——《银幕创造——与中国当代电影摄影师对话》(30万字,张会军、穆德远主编,2000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很多在学院学习的学生都享受和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外校的学生都羡慕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学生,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可以在学校直接见到一些国际、国内著名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并和他们一起讨论电影创作和理论,就某一个问题讲述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为影片创作中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和问题争论不休,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感觉、想法。 访谈文体,在今天已经越来越普及和流行,已经是当今社会被认可的一种大众文体和记载的形式,本专著的整理,还是考虑了条理和顺畅,注意了专业性和口语化,语言风格非常直接和独特,比较有亲和力和可读性。开始访谈的具体时间已经记不清了,现在整理这本书,竟然用了这么长的时间,也真是不可思议,但即使是在如此繁杂和繁重的工作中,我也始终关注和推进着这件事情。 作为学院的一名教师和管理者,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除了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外,学院如何加强和改进我们的电影专业教育?如何在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的规定范围内,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课程以外的更多的东西?学院每隔一段时间就请一位电影人、导演、演员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这一学术活动被作为北京电影学院一个优良的传统继承了下来。因为实用而特别有效,它能帮助学生思考一些电影的实际问题;因为务实而非常实际,了解大量的信息:因为前瞻而很时髦,每当有这种学术交流的时候,校内学生、校外人士和电影专业人士纷纷到场聆听。后来,这样的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引得众多媒体也来学院获取信息和资料。 书中收入的这些国际、国内的电影人、导演、演员到北京电影学院来讲学,本身就不容易,也有非常多的机遇和巧合。收入的人物的国别、年龄、性别、讲述内容跨度非常大,收录了不同年代的创作群体,囊括了国际和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电影界的风云人物和电影产业的关键人物。 在整理、修改、调整这些稿件的工程中,仔细看了这些稿件的内容,回顾了当时学院大礼堂进行学术交流(采访)的情景,不免感慨万千,我们竟然坚持了下来,可见,学院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会的清晰思路和坚定态度。想想自己当时坚持不懈地完成这样的一个工作的过程,邀请、说服、接待、安排、布置、出场、提问的情景历历在目。 这部访谈式的学术专著的出版意义,一是系统、全面地整理了所有保存的学术交流活动的文字资料内容;二是借北京电影学院建院65周年,纪念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发展;三是给当年参加过这些学术活动的电影人、导演、演员、同学留下一本实实在在的书;四是感谢曾经来学院进行讲座,帮助过学院的这些电影人、电影导演和电影艺术家的无私奉献;五是备忘当代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开展电影艺术的创作与理论学术研究;六是为学院的学术科研建设和教学、教材的建设留下一些东西,为学院学生学习电影、完成课程、研究历史,钻研理论提供帮助;七是对于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和其他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八是对学院的电影学学科建设和电影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算是做了一项相对实际、实质、实用的工作,增加一点学术分量和理论价值。 电影的创作是一个集体活动,在电影创作的全部过程中,总有几个人是影片创作的核心。本专著收入的电影人、导演、演员,都是亲自来到电影学院的,他们大多都是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创作的积极耕耘者,其中,很多电影人、导演、演员拍摄的影片在众多重要的电影节上获过许多重要的奖项,请他们来本身是在传播他们的创作理念和思想,专著文字既是他们影片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理论梳理的书写,又是他们影片本体创作的全面诠释。 做完成了本项工作,我认为,本访谈专著的出版,在总体的专著内容和形式构成上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1)本专著访谈(交流)的人物众多,有的已经是当今中国和世界著名的电影人和艺术家,跨越的时间也将近20年,这是我不敢想象的。但是,无论如何,进行文字整理工作的老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2)由于是交流,提出的问题都是即兴和随意的,没有设定某一确定的主题,也没有追求一致。被采访者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完全是面对面讨论的结果,是学术交流现场的表达。 3)在学院众多老师和学生面前,任何涉及影片创作、制片和导演创作的问题,完全是直接面对和回答。凡是涉及其电影本体的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制片、技术的问题,也都是有问必答。 4)在现场我与每一位电影人、导演、演员交谈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我直接提问题,一方面是台下的人通过写条子,提一些被访者电影创作问题和其他相关的问题,我来述说给被访者,被访者则根据自己的个人创作经历、创作特点和学术感悟,进行回答和阐述。 5)被访者有一个特点,在关注剧本、故事、创作的同时,也关注电影的风格、美学、市场、观念的东西,没有什么套话,都是与学生语重心长的对话。对各个专业学生全面的学习电影专业知识和参加艺术实践有非常大的帮助,有利于未来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6)文章中表述的看法、观点,同时具有实际创作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一些电影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他们会对学院的教学和学生有一种提示、激励的作用,更主要是给我们的学生建立一种信心,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方向。 7)书中一些电影人、导演、演员,在世界电影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国内和国际电影节上获过一些奖,有非常大的影响,专著中更多的观点、看法、论述、思想,我们可以认为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独家采访。 8)从学院的文字档案和计算机库里,收集整理齐这些当年的采访文字,实在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过程,仿佛使我回想起当年在礼堂的讲台上,近距离交流、对话的情景,从心里感谢被访者,也向他们致敬,没有他们的支持,也就没有了这项学术活动,更没有了今天这本书。 当时的年代,没有速记公司和其他手段,完全是现场录音后学生进行整理,本著作的文字整理和校对,要真心感谢学院历年的研究生,由于年代的久远,无法一一收集齐他们的名字,这也是我心里最不安的地方,但还是从心里感激他们在上学期间做的这件事情。在此,再次向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人表示感谢和致敬。 代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