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津商历史长篇小说。
光绪元年,一大批被饥荒逼上绝路的杨柳青人,在安文忠的率领下,背井离乡,肩挑小篓,紧跟左宗棠征讨侵略者阿古柏的西征大军,沿途贩售军需生活用品。他们攀崇山峻岭、过茫茫草原,抛尸大漠,血染戈壁,前赴后继,一辈一辈,展现了一幅“数万货郎满天山”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大营客们形成了新疆规模庞大、富可敌国的天津商帮,把古丝绸之路的东线延伸拓展到了渤海之滨!
赶大营,从渤海之滨到天山大漠,从一贫如洗纠富可敌国,比闯关东更难,比走西口更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赶大营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晨曲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首部津商历史长篇小说。 光绪元年,一大批被饥荒逼上绝路的杨柳青人,在安文忠的率领下,背井离乡,肩挑小篓,紧跟左宗棠征讨侵略者阿古柏的西征大军,沿途贩售军需生活用品。他们攀崇山峻岭、过茫茫草原,抛尸大漠,血染戈壁,前赴后继,一辈一辈,展现了一幅“数万货郎满天山”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大营客们形成了新疆规模庞大、富可敌国的天津商帮,把古丝绸之路的东线延伸拓展到了渤海之滨! 赶大营,从渤海之滨到天山大漠,从一贫如洗纠富可敌国,比闯关东更难,比走西口更险。 内容推荐 《赶大营》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天津商人安文忠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励志故事,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赶大营”,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清朝末期,侵略者阿古柏占领新疆。清政府派出重兵击败阿古柏,打破了他的侵略梦。在这个过程中,天津杨柳青人安文忠随军做货郎,走上了古丝绸之路,遭遇土匪命悬一线,粮船倾覆家当尽失,商场争斗尔虞我诈。几经坎坷,终于带领杨柳青人在新疆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运河上的爱恨情仇 第二章 抓商机纤夫变货郎 第三章 刀光剑影行商路 第四章 因柳霞人亡人伤 第五章 误喝人血思故乡 第六章 粮船倾覆婚姻泡汤 第七章 受挫折再赶西大营 第八章 无奈何痛心失柳霞 第九章 柳霞投河高旺卖妻 第十章 边陲血染货郎担 第十一章 大营客随军入南疆 第十二章 三勇士魂惊驿道 第十三章 众乡亲险闯大营路 第十四章 训高旺文忠费心机 第十五章 为护干尸拼性命 第十六章 险闯青楼赎巧云 第十七章 杨柳青掀起大营潮 第十八章 京货进疆获成功 第十九章 为柳霞情痴杀人 第二十章 大营客如日中天 第二十一章 维吾尔族汉族同胞亲如手足 第二十二章 取财无道深害己 第二十三章 灵机动协办饷银 第二十四章 初识娇女马素清 第二十五章 国耻家愁多事之秋 第二十六章 高旺贩毒引风波 第二十七章 因哗变大义筹军饷 第二十八章 芳心执意向英雄 第二十九章 借宝玉设套害文忠 第三十章 救文忠巧云献身 第三十一章 行不义高旺入狱 第三十二章 办银号衣锦还乡 第三十三章 高旺走险盗黄金 第三十四章 王高升火烧津帮 第三十五章 大营客梦留边疆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运河上的爱恨情仇 这是清末光绪年间发生的故事。 天津城西有个古镇杨柳青。千年古镇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曾有过两次辉煌,一次是因大运河的漕运,一次是因杨柳青年画。后来,因为朝廷开辟海运造成漕运衰败,紧跟着盛极数百年的年画也变得越来越不景气,杨柳青百姓的生活从此一落千丈。那时的大运河虽然停了专为朝廷服务的漕运,但民间和商界仍依赖大运河往返运输,因此,作为水陆码头的杨柳青,也还有一些热闹景象。 这是一个杨柳青的夏日,大运河上帆船来往不断,运河沿岸的街市也很热闹,河沿街和估衣街上店铺林立,旗幌招展。运河岸边标志性古建筑文昌阁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文昌阁上檐角的铜铃风吹作响,悦耳动听。 有一个姑娘顺着河沿边在焦急地东看西找,显然她是在找人。她衣着并不华丽,却显得十分招人,原因是她穿得干净、合体,身条匀称,曲线优美。脸蛋儿也很漂亮,白白净净,两只眼睛忽闪着,像是会说话。 “柳霞,柳霞,你慌慌张张地在干吗?” 柳霞姑娘猛回头:“啊,是高旺。我在找人。” 高旺干瘦身材,长相尖嘴猴腮。高旺没好意地笑:“哈,我知道你是在找谁,我也知道你要找的人在哪里。” 柳霞着急地:“真的?别再耍贫嘴,快告诉我他在哪儿,我有急事。” 高旺很坏地一伸脖:“他是谁呀?” 柳霞生气地推了高旺一把:“你损不损,你太恨人了。我真的很着急!” 高旺虽然被推了一个趔趄,却不以为然:“急什么呀,性子这么急哪能办成事。静下心来,好好听听。” 柳霞果然学高旺的样子,屏气静听。这时,悠扬的箫声徐徐传来。柳霞突然高兴得雀跃而去。 高旺悄声说:“快顺着箫声去找安文忠吧,好好和他亲热亲热。” 柳霞的脸一下涨红到脖子根,朝逃跑的高旺骂道:“臭狗嘴,你永远也说不出好听的话!” 柳霞走了几步突又停住,喊高旺回来。高旺哪里敢回,不住地说你别吓唬我。柳霞见高旺不回,就凑上去问:“街市上贴着告示呢,是官府出高价雇佣漕船和船夫的事,你看见了吗?” 高旺惊奇地瞪大眼睛:“官府出高价雇佣船夫?有这好事?啊,啊,我去看看。”高旺说着,扭身急匆匆跑了。 文昌阁下南运河岸边有一片流淌着翠绿的柳树林。树林里有一人坐在柳树下正悠闲地吹箫,箫声十分动听,吹的是杨柳青小调《美女白俊英》。十八岁的安文忠身穿带袢对襟无袖白布褂,黑裤黑布鞋,浓眉大眼,十分英俊,身子骨很壮实。 柳霞悄悄躲在树后偷看。柳霞的脸上洋溢着不尽的喜悦和幸福的神色,多情的流光几乎要流出眼眶。她尽情地欣赏着安文忠吹箫的姿态,倾听着优美的声韵。 安文忠半闭着双眼,吹得很投入。柳霞悄悄来到安文忠身后,一下捂住他的眼睛。安文忠停住吹箫,却不动声色。柳霞想笑,强忍着不笑。安文忠用手细致地去摸捂住自己眼睛的手。他笑了,显然,他已经猜出是谁。他突然抓住柳霞的手腕,一使劲将她拉进自己怀里。 柳霞赶紧挣脱开,羞得满面通红,很不好意思,嗔怪道:“你太过分了,你太过分了,这要让人家看见怎么得了。” 安文忠急忙作揖赔礼:“是我冒失,是我莽撞,我向乔家大姑奶奶赔礼了。” 柳霞扑哧一笑:“行啦,你这样让人看去更不得了,像是演练拜花堂似的。” 安文忠赶紧起身:“这,这,这话可是你说的,你就不怕让人家听了去。” 柳霞开心地咯咯笑起来。柳霞突又止住笑:“我找你来是有正经事。爱竹斋年画店门口刚刚贴出告示,说是官府有一批货物要运往潼关,征用运粮船和船夫,上面写着给双份工钱呢。” 安文忠惊喜地:“给双份工钱?我有一个多月没挣到钱了。走,快看看去!” 估衣街上爱竹斋年画店旁的告示前已经围满了人,大家都在议论纷纷。 有人说:“好家伙,路太远了,怪不得给双份工钱呢。” 又有人说:“这年头可不算太平,这么远的路,危险太大,我可不敢去。” 高旺插言道:“我看也是命比钱值钱。我也不敢去。” 安文忠拉了柳霞一把,俩人匆匆离开这里。来到关帝庙后僻静处,安文忠像大将军一样一脸严肃,非常果断地说:“你爸爸是个大财迷,他要是知道有这份肥差一定会争着去。你千万别让他知道,要是他知道了,你就拼命阻拦,千万不要让他接了这次远差。记住了吗?” 柳霞不解地问:“为什么呀?” 安文忠:“你刚才没听说吗?路途远,有危险。你一个姑娘家,跟船出这么远的差,多悬哪。你不能去,你也要拦住你爸,千万别让他接这个活儿。” 柳霞紧皱眉头问:“你呢?” “我当然要去啦,我得去挣钱,得让你爸爸看得起我。” “你去,我也去!” “你跟我摽什么劲儿,我是个大男人,出不了事,你不行。” “我不!我就不让你离开我。” 安文忠耐心解释:“柳霞,你听我说,你非去,万一遭遇土匪怎么办?你出事了,我肯定就要豁出性命去救你。你想想,那会是怎样一个结果?真出了事,哪怕只有一个人出了事,咱那花堂也没法拜了。”’ 柳霞被说得很难为情,软绵绵的拳头打在安文忠的胸脯上:“你坏,你坏。” 柳霞回到家后,发现高旺正在向爸爸说着什么,惊慌地赶紧抢过去:“高旺,你的腿真快,眨眼工夫就跑我家来了。” 高旺一见柳霞就满脸堆笑:“我这不是给乔船主送好消息来了嘛!官府征船又征夫,还给双份的工钱,这好事我不能自己独吞。你家是养船户,有大漕船,说什么也不能失去这次挣大钱的机会嘛。” 柳霞真是有苦难言,不耐烦地说:“哎,行啦,你的嘴比腿还快!真烦人。” 乔老大纳闷地看着女儿:“这是怎么说话呢!高旺这是好意嘛。” 柳霞说:“好意,刚才在告示那儿他可不是这么说的,他直嚷命比钱值钱,不去应征。他光棍一个人都害怕,咱家的大船要是出了事不亏大发啦。” 高旺立即辩解:“啊,啊,柳霞,我,我那是说着玩的,我是怕他们都去争抢名额,我这瘦小枯干的小身板儿挨不上个儿。说真的,只要你家的船去,我就去拉纤!” 年近半百的乔老大已经是满脸沧桑,但身子骨还很硬朗。他瓮声瓮气地说:“行啦,行啦,总没活儿干喝西北风啊。这是百年不遇的大好事,是给官府送东西,能有什么闪失。什么也不要说了,这个钱我非挣不可!” 柳霞一听,立刻蔫了,皱起眉头噘起嘴。 安文忠回到家,发现南乡的表姑来了,正在和爸爸说话。 安文忠上前打招呼:“哟呵,表姑您来了。” P1-3 序言 天津市西青区有个古镇杨柳青。杨柳青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魅力名镇”。一般人都知道享誉中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而对于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杨柳青人“赶大营”这一历史事件却知之甚少。人们还知道杨柳青古运河畔有很多大院,这些大院默默地展示着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这些大院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已经辟为旅游景点的石家大院和安家大院。 安家大院在修葺时有一重大发现,正厅一侧突见一洞口,沿洞口拾级而下,才知这是一个不小的用来藏珠宝白银的地窖。从这条街西侧安氏祠堂的碑文中得知,安家人是在清朝光绪年间靠“赶大营”发迹的。“大营”是指清朝末年西征军收复新疆的军队大营。安家人赶大营赶出了名堂,赶大营第一人安文忠衣锦还乡后不仅在杨柳青广置房舍良田,办公益事业,还在天津意大利租界地购置一所别墅,举家搬迁到那里,并在北大关开办洽源银号(银行)。而安文忠因赶大营所赚得的财富,够开办20家这样的银号。 在我采访安文忠的小孙女时,询问她家中还有哪些祖父赶大营时留下的遗物,安女士叹了口气,给我讲了她家的一些事。 安文忠和夫人相继在天津市河北区博爱道62号英式别墅楼中去世时,留下的文物相当多,三楼的储藏室里满满的。其中有古玩陶瓷,有各式各样的和田玉器,有宋元明清一些名家的字画,还有铜佛像一百多尊,大的高如人,小的仅有寸许。储藏室内还藏有一些赶大营走骆驼队用过的文物,如毛毡、睡毯、牛皮绳、小黄旗等物,甚至还存有安文忠五品知府的官服。“文革”前夕,安家后代曾拍卖家中的一些古玩玉器。天津的拍卖行却惟独不敢拍卖他家的玉白菜蝈蝈,要请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前来鉴定。那年年底,文物专家一行五人进入安家,一位戴金丝眼镜的最年长者举着放大镜,抖动着银白的山羊胡子,十分仔细地观看着玉白菜蝈蝈,看后发出惊呼声。因为专家发现这块玉通体透明,洁白无瑕,是和田玉中的极品。专家把玉白菜蝈蝈拿到太阳光底下,菜叶和蝈蝈居然变成淡绿色,就跟活了一样。令人惊奇的是仅仅是菜叶和蝈蝈变绿,菜帮子却是白的。专家叹道,真是稀世珍宝啊! 一九六六年夏季,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安家的英式别墅楼很快受到最强烈的冲击,古董文物被砸,图书器物被抄,家中被搞得天翻地覆,一片狼藉。 红卫兵刚刚撤走,北京文物专家带着申请下的支票驱车赶来。最年长者手拄着拐杖,急匆匆地走在最前面。他们进安家一看,不觉大惊失色,急促地问,玉白菜蝈蝈呢?安家人唉声叹气,在被砸的一堆碎东西中反复翻找,只找到几块碎玉片,递给了老专家。老专家看着碎玉片,立刻浑身发抖,颤巍巍地说,这是稀世珍宝,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啊!说罢,倒退几步,险些摔倒。 珍宝的遗失固然让人心生悲凉,但谁能相信,这样一笔巨大财富却是源起于二一副货郎担子?又有谁能相信,做出这样一番大事业的人,少年时却是杨柳青大运河上拉船的纤夫? 从纤夫到货郎,从杨柳青到新疆,从小店主到雇佣两千头骆驼的大客商,主人公历尽艰难险阻,遭遇强风,夜遇土匪,经历刀光剑影,更有命悬一线,尽尝孤独失意。主人公和上万大营客们经历的苦难太多太多。 赶大营事件既是西青区杨柳青的历史事件,也是天津市的重大历史事件。赶大营者最初只是为了谋生,为了赚钱。其代表人物安文忠纯粹是为了尊严和脸面,为了赢得爱情才下决心离乡背井的。然而,当他们挑着货郎担子每日围着西征军转悠时,他们的视野日渐开阔,胸怀逐渐宽广,他们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人,已经上升到为国家和民族做事的层面。他们把家乡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进新疆,史称“百艺进疆”;国家危难时,军饷无着,军心不稳,他们能毅然凑银子给边陲驻军发军饷;他们以勤劳、勇敢、善良、诚信的美德赢得少数民族同胞的信赖与友谊。他们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边疆的稳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都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现在,新疆仍有大营客的后代近六十万人。他们仍保留着家乡杨柳青的生活习惯,说话还带着家乡味儿。常有大营客后代来杨柳青寻根,或拍回一张家乡照,或抓回一把家乡土,有的就跪在杨柳青的街巷中仰天哭泣,高声喊着死去的爷爷的名字,说您的心愿我给您实现了,我跪在杨柳青的街道上了!您在天之灵安息吧! 在新疆水利厅做领导工作的安姓后人安景生先生看过小说《赶大营》书稿后,立即发来信息说:“晨曲先生你好,拜读大作后十分激动,先辈赶大营讨生活的历史事件经先生提炼创作后,成为一部收复新疆的壮歌。我们为先辈自豪,更感谢先生的辛苦。目前,在新疆仍有安姓后人近百口,其他姓氏的赶大营后裔更是不计其数,他们都在为建设新疆而努力工作着。他们知道这件事后肯定也会像我一样激动和欢喜。” 在小说出版之际,恳请大营客的后代、了解赶大营历史的专家和广大读者能给予真诚的批评指正。 后记 1869年安文忠为左宗棠的湘军运送物资来到西安,由纤夫改行为货郎,追赶湘军大营做生意。由此算来,“赶大营”由开始至今正好140周年。 “赶大营”是天津杨柳青人的伟大壮举,是中国近代商贸史上的一大奇迹。 他们使用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队,将新疆土特产运往内地,又将京津百货运往新疆,最多时一次达两千多头骆驼。杨柳青的大营客们用骆驼队架起了从渤海之滨到西域边陲的商贸大通道,在清朝末年就已经为我国开发大西北作出了卓越贡献。“赶大营”使新疆商贸经济大发展,带来了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文化的大交融。 “赶大营”事件是古镇杨柳青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天津市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市、区、镇各级领导一直都很关心、重视、支持对这一事件的宣传。在此,向各级领导表示发自内心的诚挚的谢意! “赶大营”的故事在天津市尤其在杨柳青周边地区世代相传,可谓人人皆知。最早看见记录“赶大营”事件的文章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青文史》上,王鸿逵、宋义民二位先生都有讲述。尤其王鸿逵、于焕文、谢玉明在《西青文史》第三辑中发表的《天津商帮“赶大营”始末》一文,可谓史料集聚,记述得比较详尽。进入21世纪之初,天津市西青区电视台、西青报社和文化局联合举办一次“重走大营路”活动,之后又有《今晚报》社的王振良、赵宝起两位记者深入新疆采访。两次活动都各有所得,成绩不菲。 长篇小说《赶大营》的资料来源除基于上述几个方面外,还得到“赶大营第一人”安文忠的孙女安向阳姐妹三人的帮助,并获得安氏后代安景生、安延林两位先生提供的很多信息。除查阅很多相关历史资料外,笔者还仔细阅读了不少赶大营后代撰写的文章,采访了很多知情的赶大营人的后裔。 在编辑此书的过程中,难以忘记的细节实在太多。总之,本书的成功出版,绝不是笔者一人的功劳。 在小说《赶大营》问世之际,向所有为“赶大营”事件撰写过文章、整理过史料的先生们表示敬意,向所有为这本小说操过心费过力的老师、友人表示感谢! 晨曲 2009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