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孙子谋略(不战而胜)/谋略纵横系列
分类
作者 张国浩
出版社 蓝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安国全军”谋略,是战争的决策者、执行者,运用智慧、谋略去对待战争、控制战争、驾驭战争的大智慧、大谋略,孙武讲授的“安国全军”谋略,综合起来看,有三大特点其一,从战争目的出发,特别强调战争的决策者,对战争应采取慎之又慎态度“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要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纷繁社会中成为赢家,需要超人的智慧、通权达变的谋略。张国浩编著的《不战而胜——孙子谋略》期望对闯荡人生或遨游商海的朋友们有所启发和借鉴,从中获得灵感,懂得如何去规划人生,实现自身价值,追求成功。

内容推荐

为了帮助读者更完整地把握《孙子兵法》的谋略智慧,使更多的人认识这部旷世奇书的价值,张国浩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编著了这本《不战而胜——孙子谋略》。《不战而胜——孙子谋略》将《孙子兵法》的谋略划分成“安国全军”、“先知审势”、“作战用兵”、“统御治军”四大部分,每一部分有若干篇,每一篇由原文、释文、范例组成。原文准确全面,释文扼要贴切,导读精微,范例遍及古今中外,丰富多彩。《不战而胜——孙子谋略》在写作中,力求史论结合,行文流畅、简洁,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领略孙子谋略的精髓。

目录

一、安国全军

1.兵者,国之大事

2.无恃其不来

3.合于利而动

4.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5.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6.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7.上下同欲者胜

8.道者,令民与上同意

9.修道而保法

10.威加于敌

11.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12.衢地交合

13.日费千金,兴师十万

14.因粮于敌

15.兵贵胜,不贵久

二、先知审势

16.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17.兵之利,地之助

18.绝山依谷

19.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20.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1.践墨随敌

22.因敌而制胜

23.重相敌

24.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25.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26.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27.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28.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29.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30.无所不用间

31.以上智为间

32.知之必在于反间

33.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34.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35.死间制敌

三、作战用兵

36.不战而屈人之兵

37.致人而不致于人

38.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39.先为不可胜

40.胜于易胜

41.未战庙算

42.以正合,以奇胜

43.避实而击虚

44.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45.将军可夺心

46.择人而任势

47.以迂为直

48.应形于无穷

49.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50.将通九变之利

51.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

52.君命有所不受

53.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

54.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

55.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56.兵者,诡道也

57.能而示之不能

58.用而示之不用

59.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60.利而诱之

61.乱而取之

62.实而备之

63.强而避之

64.怒而挠之

65.卑而骄之

66.佚而劳之

67.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68.我专而敌分

69.并敌一向

70.攻其所不守

71.守其所不攻

72.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73.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74.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75.不若则能避之

四、统御治军

76.知兵之将,民之司命

77.将能而君不御

78.将之“五德”

79.兵非益多

80.视卒如爱子

81.以治待乱,以静待哗

82.杀敌以怒

83.卒善而养之

84.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试读章节

10.威加于敌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敢,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孙子兵法·九地篇》

“威加于敌”是孙子在《九地篇》中提出的一种威慑谋略,也是他倡导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用兵境界。

孙子说:“凡是霸王的军队,进攻大国就能使其军民因惧怕不敢集中起来抵抗;兵威加在敌人的头上,就能使它的盟国不能配合策应。因此,没有必要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不必在各诸侯国内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威力施加于敌,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毁灭敌人的国家。”

孙子在这里详尽论述了“威加于敌”谋略的作用和效果。“威加于敌”是把立威当做基本条件。立威首先是在心理上摧垮敌人的精神防线,使之兵乱军迷,屈服投降。

“威加于敌”从实行的条件看,必须以强大的实力作后盾。这种实力不单纯指军事力量,也包括了政治、经济等综合国力。

“威加于敌”谋略运用得当,会取得“伐谋”、“伐交”的效果。所谓“伐谋”,即以威慑恐吓使敌国停止抵抗;所谓“伐交”,即使敌人的盟国因惧怕不敢履约、形成同盟,从而达到“其城可拔,其国可隳”的目的。

“威加于敌”是以强大的实力对敌人施加威慑,从而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公元前207年,刘邦夺占岈关就采用了此法。蚜关为兰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秦军有十万兵力守关,而刘邦只有二万人马。

若不顺利夺占此关,项羽就有抢先夺去关中的可能。刘邦手下的谋士张良献计道:何不运用“威加于敌”之法,在岈关四周山上多张旗号,以迷惑守关秦军,扰乱敌心。再针对秦将贪婪特点,派郦食其携重金贿赂守关将领,不战而胜。

秦将见岈关四周山上皆是刘邦军队的旗帜,内心惶恐,又贪恋钱财,终于不战而降。刘邦得以顺利引兵过关,西进咸阳。

“威加于敌”谋略在现代战争中也常被兵家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用此法威逼奥地利总理许斯尼格,使德军兵不血刃拿下奥地利。当时,希特勒威逼许斯尼格前往伯希特斯加登。先把他阻留在别墅中不理不睬,然后召他前来,如同对待囚犯一样,对许斯尼格暴跳喊叫,骂他是“阴谋家”、“杀人犯”,不停地在他眼前挥动拳头,不许他喝水吸烟。最后,希特勒把将军们叫来,拿出一份文件交给许斯尼格,对他的将军们说:“在许斯尼格读到我的最后通牒前,我要你们把他带到另一个房间,将你们占领奥地利的战略计划全部拿给他瞧瞧。”许斯尼格不知所措,怀着恐惧的心理向希特勒屈服了,乖乖地在出卖奥地利的条约上签字画押,希特勒不战而屈人之兵,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奥地利。

不唯兵战,在外交斗争中,“威加于敌”作为一种特殊的手段,有时也被智者运用,同样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公元前681年,齐鲁两国国君在柯举行会谈,齐桓公仗恃国富兵强,威逼鲁国。这时,鲁国武士曹沫手执匕首冲上高坛。齐桓公惊慌失措:“你想干什么?”曹沫答:“齐强鲁弱,可是你们齐国欺侮我们鲁国也太过分了。你应归还过去侵占我国的土地,要是不答应的话……”曹沫晃晃手中匕首说:“你看着办吧!”齐桓公在曹沫的威逼下,只好同意归还过去侵夺鲁国的全部领土。战国时,平原君的随从毛遂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时,也演出了相似的一幕。毛遂先前是赵国平原君门下的一个不知名的食客,平原君前往楚国谈判时,在随从中挑了19名食客,实在挑不出其他人了,因“毛遂自荐”才把他带上。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时,楚王有意拖延,迟迟达不成协议。此时毛遂仗剑登阶,来到谈判台前,对楚王说:“合纵的利弊,两句话就能说清,为何迟迟定不下来?”楚王呵叱毛遂,让他退下。毛遂按剑说道:“十步之内,你已不能恃楚国之众,你的性命就握在我的手上了。”贪生怕死的楚王屈服了,乖乖地与平原君签订了协议。

现代国际斗争中,聪明的政治家也善用此术。1962年,苏联在古巴安装了42枚中程导弹,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总统肯尼迪对此作出了强烈反应。肯尼迪先是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美国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以防止更多的导弹运入这个岛国。接着威胁道,如果不停止布置导弹的工作,不把导弹撤离古巴,将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在这场互相遏制的斗争中,由于美国当时有能力对苏联的武器系统发动一次“有限毁伤”的打击,在美国“威加于敌”的战略威慑下,赫鲁晓夫不得不同意撤出所有导弹。这就是现代史上著名的“古巴危机”事件。

不独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会善用此术,那些不通文墨的农妇村姑也会巧妙地运用“威加于敌”的谋略。古代有一伙强盗到一户人家打劫,正巧这户的男人都不在家,家里只有三个妇女。

强盗先在宅外试探虚实。这户人家用箭阻挡强盗,两个女人拉紧绳子,一个女人将箭安在绳上,从窗户往外射,射了几支,强盗发现屋内只有女人,仍迟迟不肯离开。

可是箭快用完了。

这时,屋内一个女人灵机一动,大声呼喊:

“取箭来!”

另两个女人从屋内棚子上把一捆麻秆扔到地上,发出的声音跟箭一样。强盗们大吃一惊:“还有那么多箭,看来难以制伏她们了。”只好乖乖地离开了。通过欺骗恐吓,虚张声势,造成一种坚不可摧的气势,以瓦解敌人士气,是“威加于敌”谋略常用的手法,也是村姑击退盗贼的奥秘。

P25-27

序言

成书于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举世著名的人类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自成体系,博大精深,它与先秦各家学说互相融通,相映生辉。在政治上,它继承了先王们治国御众的统御策略;在思想方法上,又与先秦儒家、道家有许多相通之处。在军事上,基本承袭了纵横家用兵权谋之术,如刚柔、阴阳、捭阖、奇正等等。《孙子兵法》之所以被称为世界用兵奇书,影响历经千古而不衰,是因为它集中了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也与孙子的精到论述分不开。孙子,名武,字长卿,本系陈国公子陈完后裔。陈完避内乱于齐,改称田完,田完五世孙田书因伐曹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孙田书之子孙凭,为齐卿,即孙武之父。孙武作为累代将门之子、贵族之后,家庭的熏陶,为他研习兵法,并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

孙武约生于公元前535年,早年去齐奔吴,潜心研究兵法。其时适逢吴王阖闾即位,经伍员举荐,孙武受命吴将,在伐齐、攻楚等数次征伐中,充分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华,不仅战功显赫,也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他的兵学理论。经过20余年的戎马生涯,孙武功成身退,不知所终,唯留下兵法13篇传诵世间。

《孙子兵法》全书贯穿着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客观揭示了战争与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述了指导战争的重要规律和原则。孙子思想造诣精博,择其要义,有慎战全军谋略、全胜原则,伐谋之道,先胜的理论,致人的方针,任势的原则,奇正的变化,相敌、料敌的侦察手段,用间、索情的知彼措施,以及治军原则、为将之道等等。这些十分丰富的谋略思想,不仅是中外兵家克敌制胜的法宝,也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诸如政治、外交的角逐,企业管理、生产经营、体育竞赛、文化艺术、医药卫生等方方面面。《孙子兵法》的效用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在当今社会,仍是人们走向胜利的韬略、获取成功的阶梯。

为了帮助读者更完整地把握《孙子兵法》的谋略智慧,使更多的人认识这部旷世奇书的价值,笔者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编著了这本《不战而胜——孙子谋略》。本书将《孙子兵法》的谋略划分成“安国全军”、“先知审势”、“作战用兵”、“统御治军”四大部分,每一部分有若干篇,每一篇由原文、释文、范例组成。原文准确全面,释文扼要贴切,导读精微,范例遍及古今中外,丰富多彩。本书在写作中,力求史论结合,行文流畅、简洁,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领略孙子谋略的精髓。

要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纷繁社会中成为赢家,需要超人的智慧、通权达变的谋略。本书期望对闯荡人生或遨游商海的朋友们有所启发和借鉴,从中获得灵感,懂得如何去规划人生,实现自身价值,追求成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6: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