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奏折上的晚明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覃仕勇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0余份奏折、情报,100余份书信、笔记,首次公开解读。

《奏折上的晚明》由覃仕勇著,深入最深层的机密文档,直探最核心的政策抉择。

拨开重重迷雾,揭密一段屡被误读的历史。

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最生动的情景再现,给你一个最颠覆的晚明史。

读这本书,你会知道:万历为什么不上朝?六君子是怎么死的?东林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袁崇焕和毛文龙,谁是英雄谁是逆贼?黑白是否早已颠倒?

看完《奏折上的晚明》,你会感概:军队也有欠薪引发的血案,崇祯也有集资救国不成的无奈;万历帝并不昏聩,天启帝并不是白痴,魏忠贤并不狡诈,孙承宗并不是什么伟大的战略家,袁崇焕更谈不上民族英雄……

内容推荐

《奏折上的晚明》由覃仕勇著,描述的是从万历到崇祯的一段晚明史。不同以往明朝史书之处是,本书另辟蹊径,从奏折、上谕、皇帝遗诏、臣子间往来信件等原始文本入手,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多角度多方位,从细节处还原一个真实的晚明。本书不是官史,官史会文过饰非。本书亦不是戏说,戏说并不能算是历史。本书以最真实的文档、最生动的描述,给你一个最颠覆的晚明史。

《奏折上的晚明》以战争为主线,以宫廷争斗、社会状况为副线,全方位立体展示晚明变局。战争描述上,明将从万历任命李成梁戍边防鞑靼始,至崇祯下令吴三桂入关护京终;清军以努尔哈赤初次带兵始,到皇太极挥军灭明终,双线并进,以明清各个战役的布局、战况、人事任免,展现双方势力博弈,全面解读晚明倾覆过程。

目录

第一部 乱局

 一、万历为什么不上朝

 二、千年功过李成梁

 三、没有李成梁就没有努尔哈赤

 四、努尔哈赤的“七大恨”

 五、杨镐出征,进剿努尔哈赤

 六、百战边兵夜渡浑河

 七、马林兵败尚间崖

 八、覆军杀将,千古无此败衄

 九、铁岭血屠,开原毁城

 十、危重之际,熊廷弼力挽狂澜

 十一、风雨飘摇明王朝一月两国丧

 十二、朱由校登基即位熊廷弼遭弹劾请辞

 十三、熊廷弼下课袁应泰上场

 十四、辽左用兵第一血战沈阳陷落

 十五、袁应泰守城殉国辽阳失守

 十六、熊廷弼应诏复职三方布置败局已定

 十七、经略与巡抚防守与进攻的纷争

 十八、王化贞兵叛弃城广宁失陷

第二部 危机

 十九、说说东林党

 二十、辽东的烂摊子该怎么收拾?

 二十一、熊廷弼获罪孙承宗接手辽东防务

 二十二、庞大军费开支拖垮财政孙承宗行不行?

 二十三、只会盖房不会打仗柳河又败

 二十四、终于轮到袁崇焕出场了

 二十五、首战告捷努尔哈赤拔营撤军

 二十六、“宁远大捷”

 二十七、真正的战斗英雄毛文龙

 二十八、“今日所恃海外长城者,非毛文龙者乎?”

 二十九、努尔哈赤离世皇太极明明枪暗箭重创毛文龙

 三十、宁锦大战:袁崇焕撤职查办的真正原因

 三十一、再来说说魏忠贤与客氏

 三十二、六君子到底是怎么死的?

第三部 内乱

 三十三、天启驾崩崇祯时代来了

 三十四、“不怕死、不爱钱、曾经打过”袁崇焕复出的三大理由

 三十五、士兵也被拖工资讨饷引发的兵变

 三十六、裁员卖粮讨好蒙古之举换来灾难性后果

 三十七、和议进行时

 三十八、袁崇焕私斩毛文龙

 三十九、功业已沉沙碛雨精灵犹锁海门烟

 四十、蓟门起警

 四十一、诡异的对峙

 四十二、京师保卫战

 四十三、崇祯其实不糊涂

 四十四、余大成明判局势祖大寿领兵哗变

 四十五、袁崇焕的十大罪名和六大冤屈

 四十六、倒下一个拔起一串内阁全面换人

第四部 将倾

 四十七、孙承宗再修宁锦防线皇太极怒围大凌河

 四十八、降还是不降?这是个问题

 四十九、欠薪,又是欠薪引发的血案

 五十、这一年,大清的龙旗竖起来了

 五十一、流民军攻陷和州清军迫京城

 五十二、卢象升阵亡殉国多尔衮大军深入

 五十三、再围锦州

 五十四、救火大队长洪承畴能否救得了已颓江山?

 五十五、松山决战

 五十六、关于王朴和吴三桂

 五十七、坚守宁远的岁月

 五十八、败局连连大厦将倾

 五十九、衮衮诸公空误国

 六十、愁城困杀大明帝

试读章节

一、万历为什么不上朝

——万历遗诏日:“朕以冲龄缵承大统,君临海内四十八载于兹。享国最长,夫复何憾?念朕嗣服之初,兢兢化理,期无负先帝付托,比缘多病静摄有年,郊庙弗躬,朝讲希御,封章多滞,寮采半空,加以矿税烦兴,征调四出,民生日蹙,边衅渐开,夙夜思维,不胜追悔,方图改辙,嘉与天下维新,而遘疾弥留,殆不可起,盖愆补过,允赖后人。”(《高阳集文》卷之十五)

这份遗诏,其实是在詹事府以左庶子充日讲官的孙承宗起草的。孙承宗的本意,是要对万历在世时的种种弊政予以彻底否定,其以万历本人的口吻,对“自己”做了一个总体评价,也提出了对继任者的希望,但主要还是对“自己”在位执政办事、处事的评价。结合万历一生的所作所为,用客观的眼光来看,这个评价还是比较靠谱的,因而就未达到孙承宗本人所希望达到的鞭挞效果。

明代的社会发展治隆唐宋,疆域拓展远迈汉唐,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

其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到明成祖朱棣时代,短短几十年时间,经济、文化、军事就发展到鼎盛时期。

单单从两件事就可以证明这点:

第一,明成祖迁都北京,扩建北京城,修筑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筑群——紫禁城皇宫,屋宇万间,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

第二,组建起两百余张大船、容纳了近三万人的庞大远洋船队,于1403年到1434年间进行了七次远航。直达非洲肯尼亚(有的欧洲学者甚至于说这支远洋船队最早到达美洲)。这些舰队的规模远超一个世纪以后才出现的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船队。

这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须知,大明王朝建立在蒙元破败的历史废墟上,而这由乱入治的时间,前后不过短短几十年!

另外,人口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农业大国国力是否强盛的重要参数,有统计数字表明:洪武二十六年大明国内人口为七千万,而到明末崇祯三年,人口已升到一亿九千万!

农业以外,手工业也得到巨大发展,明朝在经济领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手工工厂、手工劳动出现了规模化、组织化,且全国市场形成,海外贸易活跃,手工工业(如棉纺业)的税收成为明朝后期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重工业也同样领先于世界。永乐时铁产量达九千七百吨,炼铁厂可同时拥有六七个冶铁炉,需要雇佣上千个工人。

中外学术界公认大明王朝具有当时占全球财富总量的三分之一的经济实力,甚至有人认为明代工业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二。

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他的《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如果说在公元1800年以前,有些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那么这些地区都在亚洲。如果说有一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及其‘中心’等级体系中占有‘中心’的位置和角色,那么这个经济体就是中国。”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庞大经济实体的赫赫帝国,竟然在内优外患中轰然倒下,突然死亡!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即使在它死亡时,江淮一带的经济发展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依然繁荣昌盛,商业、经济节节攀升。

那么,大明王朝为什么就遭遇上了突然死亡呢?

这个问题,发人深省。

有人说,导致明帝国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不合理,形成极端的两极分化,造成社会结构内部的崩溃。这是“贫富差距说”。

也有人说,明后期,中国处于气候上的小冰河期,水旱频仍,农民颗粒无收,社会动荡,与此同时,大灾和疾疫又同时袭来。从1626年到164()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席卷中国大地,严重的干旱和洪涝接踵而至。接连不断的饥荒,人口大量死亡,西北动乱不止,而关外的满清又在这紧要关头插上一刀,致使明帝国最终灭亡。这是“气候和自然灾害”说。

还有人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白银短缺、经济崩溃。中国并不是白银生产国,缺乏足够的白银贮备,而明朝的经济发展已居全世界生产总值之首,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遭受到1620年至1660年间欧洲贸易危机的影响,在中国的进口量骤然跌落,明朝的经济大受打击,随着银荒愈演愈烈,国家财政几至崩溃,农民“为纳粮不得不以谷易银”,银稀谷贱,造成了“丰年而卖其妻子者”(顾炎武《亭林文集》)的现象,亡国不可避免。这是“白银短缺”说。

也有人说,明朝的灭亡,是亡于体制。他们认为,明朝的体制到了后期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就在他著名的《万历十五年》中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在他看来,万历年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这是“体制”说。

事实上,不管明朝亡于何种原因,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要探讨明朝的灭亡,就必须先从万历年间说起。

清人赵翼说:“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其时间跨度为公元1573年至公元1620年,共四十八年,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在这漫长的四十八年里,万历帝大部分时间不上班,史学家孟森称这一时期为“醉梦之期”,说万历帝的特点是“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阎崇年在孟森所说的“不郊、不庙、不朝”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不见、不批、不讲”三个“不”。

台湾学者柏杨先生则更干脆,称万历的统治是一种“断头政治”。

那么。是不是这种“断头政治”导致万历一朝成为明代由治及乱的开端呢?

其实不尽然。

P3-5

序言

与明朝历史有关的话题,一直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

原因有很多,这里说最主要的一点。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起来的大统一的王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后期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工商业的繁荣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第三产业亦为同期世界之最。生产力可谓蓬勃发展。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表面欣欣向荣的王朝轰然倒塌。

而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代替它的,竟然是一个由渔猎民族建立起来的、生产力更低下、社会制度更落后的国家。

似乎,在这儿,历史不是向前发展,而是出现了倒退。

所以,研究明朝历史,尤其是研究明亡清兴的历史,就成为一个充满了诱惑的话题。

历史是过去式的生活,任何生活都远比文学作品更丰富多彩、变幻莫测。

原本,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明代史料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可惜,一般读者只着眼于《明史》或由《明史》衍生出来的作品,而《明史》是由清朝的御用文人所撰,《明史》中早已“毁灭不利清廷之史实”(明清史学家谢国桢先生语)。所以,读者对晚明历史的了解,往往是不详不尽,或陷在迷雾里,或黑白颠倒,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书则另辟蹊径,着重参考原始史料——奏疏。

奏疏是朝廷大臣或地方大员就政事向皇帝提出的报告。这些报告不仅原原本本地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还会逐条拟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对问题的看法。可以说,用奏疏来考察明政府处置事件的措施、政策形成的过程,是深入探究史实的必要手段,也是将历史过程和历史细节复原的重要手法。更重要的是,一旦将报告者所呈的多篇奏疏综合起来分析,可以窥探出呈奏者比较接近历史的原貌,性格、学识、人品和才干等无不一一体现。

本书所引奏疏除了上面所述的奏章、疏议外,还包括上谕、皇帝遗诏、臣子间往来信件等原始文本,即第一手资料。

此外,还有大致四类“原始史料”:

1.明清两朝的“实录”和邻邦朝鲜李朝的“实录”,如《明神宗实录》、《明熹宗实录》、《崇祯实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清太宗实录》、《李朝实录》及《满文老档》、《崇祯长编》等。

2.时人、甚至是当事人所整理出来的史料,如谈迁的《国榷》、王在晋的《三朝辽事实录》、周文郁的《边事小纪》、夏燮的《明通鉴》、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内附《明史纪事本末补遗》)、陈子龙的《皇明经世文编》、张岱的《石匮书》及《石匮书后集》、计六奇的《明季北略》、王世德的《崇祯遗录》、夏允彝的《幸存录》、张鼐的《辽夷略》、茅瑞征的《东夷考略》等。

3.当时政府所储存的档册、情报、公文、阅件,及当事人对事件的记录及评论,如《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内附《东江客问》)、《袁督师事迹》(内附程本直《矶声纪》、余大成的《剖肝录》)等。

4.时人、甚至是当事人所整理出来的笔记,如文秉的《烈皇小识》、钱谦益的《初学集》、金日升的《颂天胪笔》、林时对的《荷牐丛谈》、叶廷琯的《鸥陂渔话》、李逊之的《三朝野纪》、孙承泽的《畿辅人物略》、朱彝尊的《曝书亭集》等。

通过对这些相对比较接近历史真相、历史本来面貌的材料的解读,本书力图拨开历史重重云雾,真实地再现四百年前的历史风云。

只有还原本来意义上的人,才能还原真实的历史。

所以,本着摒除人物脸谱化的原则,本书不作凭空捏造和虚构,尽量真实地还原历史人物的原貌,不虚美、不隐恶、不拔高、不贬低,历史人物的语言、行为、表现,都从上述原始材料中取材,将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语言、行为、表现及其所流露的思想客观地呈现给读者。在这里,你也许会觉得,万历帝并不昏愦、杨镐并不蠢笨、杜松并不任性、王化贞并不刻板、天启帝并不白痴、魏忠贤并不奸狡、崇祯帝并不刻薄寡恩、王在晋并不是胆小鬼、高第并不是大草包、孙承宗也并不是什么伟大的战略家。

是为前言。

覃仕勇

2014.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