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苍穹(陈士橹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编著者鲁卫平。
《剑指苍穹(陈士橹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丛书”之一,是我国著名航空航天教育家、飞行力学专家、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橹的学术传记。本书作者通过对陈士橹本人的访谈,以及对他的亲友、同事的访谈,对陈士橹手稿文献的整理,按照学术规范对陈士橹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师承关系、重要节点进行梳理,包括少年求学、志在航空、留苏深造、担当重任、力排重议、中流砥柱、老骥伏枥、温馨家庭等章节,书中有大量珍贵照片,书末附有陈士橹年表。本书对当前我国青少年及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成长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剑指苍穹(陈士橹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编著者鲁卫平。
《剑指苍穹(陈士橹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是在2010年7月启动的“田在艺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课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撰写而成,通过描述石油地质学家田在艺无奇的童年、求学在外、在玉门和陕北十年地质勘探工作经历,田在艺早年参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和建设,后来又投身大庆、大港等两次石油大会战,以及参加江汉油田和吉林油田的建设工作,晚年调入北京后进行理论研究等内容,向人们全面、客观地展示了田在艺学术成长经历。以田在艺所代表的石油地质科学家们,几十年如一日在中国的石油地质行业内奋斗,为国家脱去“贫油”的帽子、一跃而成世界石油大国做出了贡献。田在艺丰富的工作经历以及学术生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石油工业发展互见。《寻找地层深处的光:田在艺传》查阅了大量档案,依据史料和传主口述等,详细叙述了田在艺的学术成长经历,并侧面揭露了中国重大油田的发现历史。
中同航空科技委主任陈启顺、空军某研究院徐瑶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办公室原秘书沈文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英教授等按.访谈提纲专门撰写了书面材料,提供给采集组。
西北工业大学沈士华副研究员利用学校在浙江招生宣传之机,专程赴陈士橹院士的家乡东阳市上东陈村访谈,该村党支部书记陈金斌、村委会主任陈振亚、老年协会陈文斌、陈正福、陈加庭、陈金坚等6位村民,提供了陈士橹老家的背景资料。陈士橹院士的母校金华一中,也通过沈士华为采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陈士橹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获得了大量翔实的素材,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通过深入细致的挖掘从久远的、零散的记忆中得以复原,从堆积如山灰尘覆盖的或积压在箱底久未翻动的资料中重新展现出来,其中有陈士橹院士早年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的副博士论文以及相关答辩材料等手稿,几乎是经过家人翻箱倒柜之后才找到的,被视为弥足珍贵史料,重新扫描装订,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还有陈士橹院士在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期间的笔记,早年的工作笔记,为保留航天专业向国防科委汇报时周一平政委的总结意见,在欢迎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雷克斯教授访问西北工业大学时的讲话稿等;陈士橹院士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的视频资料、媒体报道,以及与国内外知名学者、同行的合影、信件等都是在这次采集过程中多方位逐个发掘、收集的珍贵资料。
此外,采集小组采集到了20世纪60年代油印教材《现代高速飞行器纵向操纵运动动态特性分析》,1986年航空高等院校教材《导弹飞行力学》;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的两本论文集《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学与控制文集》、《陈士橹院士文集》,收录了陈士橹不同时期的学术论文,其中凝聚着陈士橹的心血,反映了他的学术成就。
按照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学术传记的撰写要求,采集小组经过多次认真讨论,明确了这部传记撰写的思路:以采集过程中所获取的各类资料及其他旁证或间接资料为事实依据,结合陈士橹所处年代的社会大背景及学校、学科发展的背景,从他少年求学开始,到形成“航空报国”思想,学习航空专业理论知识,直至走上教育教学,从事航空航天科技教育与科学研究的道路这样一条主线,准确、完整、清晰地勾勒出陈士橹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拟定了撰写传记的基本框架及各章节的标题。
本书较为翔实地描述了陈士橹的学术生涯。其中有几个阶段是重要的转折点,其一是陈士橹选择报考西南联大航空工程学系,学习航空,使他走上了“航空救国”的道路;其二是赴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深造,幸遇“大人物”作导师,依靠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埋头钻研,用两年时间获得了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其三是创建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的历史机遇以及为保留该系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使他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飞行力学领域大显身手;其四是陈士橹及时、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长期致力于飞行器飞行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研究,不断拓宽研究领域,产出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
本书共分为九章。每章节中分若干个小节,一个小节描写一个主题,按专题展开叙述,整篇传记力求做到事实准确,表述流畅,主线清晰。
第一章主要介绍陈士橹的家庭出身和求学奋进的青少年时代,描述了陈士橹家庭背景及其勤学好问、不甘落后、追求上进的经历,为以后打下了坚实的数理、英语基础。
第二章反映了陈士橹“航空报国”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勤奋学习航空理论知识的历程。这段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发生在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期间,陈士橹林林总总的亲身经历使他的学识和思想逐步成熟起来,最终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选择走上从教之路,先后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华东航空学院任教。
第三章描述了陈士橹赴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深造,最终获得副博士学位的经历。陈士橹有幸遇到“大人物”导师,自身埋头钻研学问,为获得副博士学位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
P4-P5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承蒙陈士橹院士的厚爱以及工作组成员的信任与重托,我有幸执笔撰写研究报告。我非科班出身,首次撰写这种编年体裁的传记,实在有些不自量力。既得陈院士赏识,自当迎难而上,尽心尽责。即使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也在所不惜。更何况陈士橹院士学术水平精深、师德风范高尚,志在航空航天,毕生勤奋耕耘,为推动我国航天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深为世人所敬仰的一代宗师!
为不辜负学校和陈士橹院士的厚望,本人全力以赴,克己奉公,认真负责地全过程参与采集工程的各个重要环节,策划和组织访谈,为撰写好研究报告广泛搜集素材。
《剑指苍穹——陈士橹传》自2011年3月10曰开始动笔。这一天,陈士橹院士专门打电话关切地询问报告撰写进度。陈院士的关心鞭策着我,督促我加快了撰写速度。从这一天开始,日复一日地克服日常工作与撰写研究报告之间的冲突,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加班加点工作。
为认真完成好研究报告撰写任务,我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特别是利用2011年暑假宝贵的业余时间,坚持每天到办公室加班工作。通过研究院士档案材料、访谈录音整理材料,搜集、消化素材;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其中包括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航空学报》、《飞行力学》、《宇航学报》等学术期刊,《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学与控制》、《陈士橹院士文集》、《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等图书;也查阅了有关报道陈士橹院士的媒体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各类网站、专著及报刊的文章,从中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对理清撰写思路提供了帮助,研究报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陈士橹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情。201 1年9月15日上午,原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8421班学生吴诗展闻知采集陈士橹院士学术成长资料事宜,已过古稀之年、白发苍苍的他,在医院拔了一颗牙之后,便急匆匆地赶到访谈地点,开口就说:“院办给我打电话,说是陈老师的事情,我没有准备就赶紧过来了。我必须来,如果是别的事情就不一定来。陈老师是我的恩师,一直很想念他,很想去看他,我在心里一直祝福陈老师健康长寿。陈老师是我们国家老一辈值得人尊敬的科学家!”
2011年国庆期间,从美国返回国内的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飞行力学教研室吕学富教授闻知此事后,专门挤出一个上午时间接受访谈,讲述了陈士橹在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经历及获得的评价,以及为保留宇航工程系所付出的努力等方面的情况,使得陈士橹院士学术成长历程更为翔实和饱满。
在陈士橹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进展的各个环节中,陈士橹院士的子女及孙子主动参与,积极配合采集工作,搜集整理陈士橹院士在不同年代的手稿、照片和书信等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实物,撰写了饱含着子女深情厚意的书面访谈素材。炼院士年逾花甲的女儿陈清怡既作为子女代表又作为工作人员,参加了采集工作全过程,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
陈士橹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其有关领导和专家的精心指导,使得采集工程得以顺利进行。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小筑称赞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热情鼓励和支持工作组成员一定要认真负责、高质量地完成好工作。……
我和陈士橹非常熟悉,我知道他(从苏联)回来,就去找他,问他超声速飞机怎样计算?他给了我一本晒蓝的曲线图,这份图没有任何注释,但看得出波阻曲线与理论对照,苏联人把美国人给的冒尖部分砍掉、修圆了。这就是我们的宝贝了,也就是以此来确定超声速的阻力系数。
——顾诵芬(院士,空气动力学家)
特别是好多推导过程他不用看,他就看一下结论,就能推断出来你这个推导过程有没有错误。他相当于在看你走路的时候,看你最终的目标在哪,而不是看你中间哪一步脚印偏了,这一点对我也有很大启发……如果有一个好的进展,他马上就会发现这次工作不错,我要沿着这个思路继续走。
——袁建平(西北工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