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第2版)》(作者陈筱洁)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详细的描述,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作出中肯的分析,然后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并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疏导的过程与要求。这些内容对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初入道者无疑具有较大参考和借鉴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第2版)/当代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系列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陈筱洁 |
出版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第2版)》(作者陈筱洁)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详细的描述,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作出中肯的分析,然后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并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疏导的过程与要求。这些内容对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初入道者无疑具有较大参考和借鉴价值。 内容推荐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第2版)》(作者陈筱洁)主要针对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疏导方案,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改、删减和增加了部分内容。《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第2版)》共分为十章,包括概述和初中生常见的九大心理问题,并针对每个心理问题都从表现、原因、疏导策略、个案等方面来讲解。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别 第三节 初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四节 初中生心理疏导的方法和原则 第二章 初中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处理 第一节 学习动机不足 第二节 学习习惯缺陷 第三节 学习倦怠 第四节 学习挫折 第五节 学习成绩波动 第六节 考试焦虑 第三章 初中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处理 第一节 人际敏感 第二节 人际冲突 第三节 社交恐惧 第四节 人际孤独 第四章 初中生自我意识问题及处理 第一节 自卑 第二节 自负 第三节 闭锁 第四节 逆反 第五节 嫉妒 第五章 初中生个性心理问题及处理 第一节 依赖型人格 第二节 回避型人格 第三节 被动攻击型人格 第四节 自我中心型人格 第六章 初中生情绪障碍及处理 第一节 焦虑 第二节 恐惧 第三节 抑郁 第四节 强迫 第七章 初中生行为不良问题及处理 第一节 欺负行为 第二节 逃学行为 第三节 偷窃行为 第四节 撒谎行为 第五节 网瘾行为 第六节 攀比消费行为 第七节 偶像迷恋行为 第八章 初中生性心理问题及处理 第一节 性心理困扰 第二节 性冲动困扰 第三节 恋爱心理 第四节 性行为问题 第九章 初中生一般适应问题及处理 第一节 转学适应不良 第二节 家庭变化适应不良 第三节 学习适应不良 第四节 更换教师适应不良 第十章 初中生应激与危机事件的处理 第一节 罹患急重病 第二节 失恋 第三节 重大考试失误 第四节 意外冲突和创伤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成人感和幼稚性的矛盾在初中生身上会作为主要的心理矛盾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成为影响初中生心理成熟的一个最为显著的内在因素。主要体现为如下四点: (1)与父母、老师的交流和沟通出现明显的反叛性和闭锁性。 反叛是初中生对待父母和教师的常见方式。心理学上把青春期称作“第二反叛期”。大多数孩子都会有对父母和教师的管教不认可、不服气、不照办、不接纳的心理或行为,只是程度和表现方式因人而异。 闭锁是初中生用来面对父母和老师的另一种方式。很多家长和老师会发现初中生开始和自己疏远,有话不主动对成人讲。有些初中生做什么事情都尽量避开父母,情愿一个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还有的学生给自己的东西上锁。 (2)与同年龄伙伴的交往更为开放和密切。 初中生向父母和老师闭锁的心事可能会毫无保留地告诉自己信任的同学。在这一点上,初中生又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由于把自己和父母、老师及关系一般的同学隔离开来,他们常常会体验到孤独和寂寞,迫切地需要别人的理解,所以遇到自己认为谈得来的人时,不管这个人是谁,都会给予对方百分之百的信任。当然,由于交往范围的限制,多数初中生选择的倾诉对象还是自己班上要好的同学。现在,由于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初中生通过网络结识朋友,这种隐蔽性很强的网上交友非常符合初中生的心理需要,但是其安全性也是需要给予保护和关注的。 (3)对异性同学既有好感又显紧张。 随着生理的成熟,异性同学开始出现相互吸引,彼此对对方都会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在最初常常是以相反的交往形式表现的,如故意的冷漠、不理不睬、保持很远的距离,或者表现出对异性同学的轻视,甚至对抗。在初中阶段的后期,不少学生会喜欢班上或亲戚朋友中的一个异性的同学或伙伴。多数情况下这种喜欢也就是好感,甚至仅仅是自己心里的一个小秘密,随着年龄的增长、升学或转学等因素会自行淡化或消失。 (4)自我概念的动荡性。 初中生的自我概念容易出现摇摆不定或容易走极端的特点。比如在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和眷念童年等心态之间飘忽不定,一时间觉得自己踌躇满志,具有独一无二的优越感,一时间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十分渺小;一时间盼望长大,觉得身边的小孩子、同学幼稚可笑,一时间又害怕长大,担心自己不能应付各种学习任务和社会要求。 3.心理和行为偏差的普遍性 初中生感受着种种成长中特有的心理压力和烦恼,面临着各种心理矛盾的交织缠绕和重重包围,因此,这个阶段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是一个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和心理偏差的年龄。比如对自己的身体发育过度关注、对正常疾患有夸大的担忧,自杀这种在儿童期极为少见的念头和行为,从青春期开始直线上升,从15岁开始,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其他一些如神经官能症、病态人格的发病率也在青春期这个阶段显著增多。因此,我们也常将这个“以不正常表现正常”的时期视为心理保健的重要时期。 二、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表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思维方式上的特点 初中生的思维逐步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方式,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的成分还是会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使得初中生可以比较好地运用假设进行逻辑推理,能辨别推理过程本身的逻辑方法和形式上的差别。另一方面,初中生的思维也经常受到具体形象成分的影响,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和剖析还是会习惯性地关注表面的、直接的关系,难以突破感官经验的限制而达到对现象背后的本质的了解。 (二)思维品质上的特点 1.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由于逻辑思维的迅速发展,初中生看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客观性比小学阶段明显增强,能够对各种观点做理论思辨,不再轻易接受别人的或书上的言论。同时,由于意识到形式逻辑思维的有效性和深刻性,他们急于要用这些新的认知工具来重新审视和寻找客观规律。因此,初中生们一般求知欲十分旺盛,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想象奇特而丰富,对一些深奥神秘的现象也希望了解一二。 2.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 片面性主要表现为:爱走极端,钻牛角尖,只顾一点不计其余。他们在谈论一些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在批判一种倾向时走到一个极端上去,比如,他们认为题海战术有违素质教育的主旨,就连必要的练习都拒绝。表面性主要表现为: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受表面特征和感性经验的左右。比如,很多初中生会认为,一支蜡烛的光在夜晚会比在白天照得更远。P3-5 序言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在我国,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起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是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开始,一些学校自发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以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除心理的困扰。到了90年代,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强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德育工作。 近几年来,许多中小学开展了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有的学校将心理健康课列入教学计划,每周或每两周上一次,通过故事、阅读、讨论、游戏、心理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去感受和体验,从而真正领悟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有的学校将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或成长的困扰给予有效的干预和提升;有的学校特别注重校园环境的优化和心理氛围的改善,借助板报、橱窗、广播、报刊及影视等媒体,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并透过各科教学、日常管理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的地区还在教育部门的领导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课题,通过科研活动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开展的同时,高等学校也从原来单纯面向问题学生的心理咨询模式转向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家教育部多次颁发文件,反复强调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重大招标课题,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许多高校开设了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并通过心理成长小组、拓展训练、朋辈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及心理健康月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辅导专业水平的提升也逐渐受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因为要想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绩效,就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因此,许多教育部门加大了对老师的培训力度。比如广东省在各地市分别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对所在地区的中小学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c证”的培训;而挂靠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又负责对全省中小学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B证”和“A证”的培训。几年来,有上万的中小学老师接受了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老师们碰到一个难题,那就是怎样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具体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由于他们只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期培训,虽然掌握了一些理论,能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但因为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而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内容更为全面、实操性更强的书籍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当代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系列”图书,就是为满足上述老师们的需要而编写的。该套图书共有4册,包括《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此套图书的总主编王玲同志具有多年的心理咨询教学和实践经验,各书的主编都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老师和博士。他们作为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主要成员,不仅承担了对中小学老师的培训任务,还经常下到基层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有时还直接给学生做咨询,积累了大量资料和丰富经验。因此,由他们编写的丛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每本书都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详细的描述,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作出中肯的分析,然后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并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疏导的过程与要求。这些内容对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初人道者无疑具有较大参考和借鉴价值。 理论不空洞,方法可操作。相信大、中、小各级学校的学生、老师及家长均可从此套图书中受益。 郑日昌 2005年10月15日于上海浦东 后记 十三四岁,是青春在含苞待放,是乳燕在展翅试飞。初中阶段,是人生的早春二月,是心路上花季前的雨季。 初中时期是个特殊的时期,从小学走向高中的这几步,远不是旁观者看来那么顺利的。三年里,初中生的心中也许正经历着风风雨雨。对于大多数的初中生来说,这些风吹雨打磨炼了他们的心智,褪去了他们的稚嫩;但是也有一些初中生,由于种种原因,会在风雨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或者受到伤害妨碍成长,这就需要我们及时给这些孩子特别的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重见彩虹。对于初中生自己而言,了解自己的阶段性身心特点,掌握一些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的科学方法,也能更好地促进自己顺利走过这个特殊的时期,增进自己的身心健康。本书向大家讲述了初中生在心理发展的道路上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对策,希望能对广大初中生和关心初中生成长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帮助。也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本书第一版的编写人员以及各自负责的章节是:陈筱洁编写第一章;曾瑜芬编写第六、七、八章;罗嘉文编写第五、九、十章;林诚彦编写第二、三、四章。全书由陈筱洁负责统稿,已于2006年出版。 本书第二版由陈筱洁负责修订。由于修订时间仓促,对部分章节的内容做了简单修改、删减和增补,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3年6月 广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