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教与丹道/神州文化图典集成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胡孚琛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和中国传统哲学的要素之一,更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丹道作为道家新长征的中心内容,一向被视为神秘之功。

本书对道教和丹道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特征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揭开了道家和丹道的神秘面纱。

内容推荐

《神州文化图典集成》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服饰、民俗、宗教、建筑、艺术、中医药、科技、经济、官制等数十个领域,系统地介绍了各领域的内容与特色,以及这些文化在中华大地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该丛书均由各学术领域颇具实力的学者亲笔撰稿,并由该领域的著名专家亲自审定,语言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极具权威性和可读性,是面向大众的中国文化普及读本,是一流学者专家撰写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万个为什么”。

本书是该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对道教和丹道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特征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揭开了道家和丹道的神秘面纱。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何谓道教

 第一节 道教的定义

 第二节 道学的文化渊源

 第三节 道教产生的原因

 第四节 道教的特征

第二章 道教的发展

 第一节 方仙道、黄老道和巫鬼道

 第二节 汉末早期道教

 第三节 魏晋时期过渡性的道教

一、神仙道教和道教学者葛洪

二、魏晋时期的天师道

三、神仙道教的诸道派

四、民间道教

 第四节 南北朝道教的改革和成熟

一、寇谦之改革天师道

二、魏太武帝灭佛和北方天师道的衰落

三、陆修静创新道教

四、陶弘景创立茅山宗

五、南北朝的佛道之争

六、楼观道的兴起

 第五节 隋唐五代道教的繁荣和国教化

一、隋唐五代道教和政治相关

二、重要道派和道教学者

三、隋唐五代道教的特征

 第六节 宋辽金元道教的繁衍和创新

一、宋辽金元时期的王朝和道教

二、宋辽金元时期全国的道派

三、修持方法及道教教义的根本转变

 第七节 明清道教的衰落和世俗化

一、明朝的宗教政策及道教世俗化趋向

二、清代的社会背景及道教概况

三、明清道教的道派

第三章 道教的现状

 第一节 道教发展的现状

 第二节 道教的科仪、斋醮和戒律

 第三节 中国大陆主要道观和道士们的生活

第四章 修道求仙

 第一节 道教的神灵信仰

 第二节 仙的信仰和诸仙真

 第三节 道教俗神

 第四节 仙人的境界

 第五节 仙人之路

 一、自然无为、清静超俗的仙人

 二、养形、驻颜与男女双修

 三、服饵、仙药和金丹术

 四、丰富多彩气功炼养术

 五、精研术数的预言家

 六、追求超自然能力的方士

 七、消灾治病、祈福劝善的道士

第五章 内丹学的源流

 第一节 内丹学概说

 第二节 内丹学的初传

 第三节 内丹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四节 内丹学的成熟和繁衍

第六章 各派丹法要诀

 第一节 南宗丹法要领

 第二节 北宗功法诀要

 第三节 中派丹法特点

 第四节 东派丹法概说

 第五节 西派丹法简述

 第六节 文始派丹法提要

 第七节 三丰派丹法略讲

 第八节 青城派丹法指要

 第九节 三峰采战之泥水丹法

第七章 内丹基本理论揭秘

 第一节 先后天人体三宝说

 第二节 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的丹学原理

 第三节 虚无之道和先天一■说

 第三节 意识的三层次说

 第四节 意识的三层次说

 第五节 取坎填离术

 第六节 黑、赤、黄三道关窍说

 第七节 玄关一窍说

 第八节 内丹学三要件

 第九节 两重天地与道通为一

 第十节 阴阳交感原理

第八章 丹道修持入门

 第一节 读书和求师

 第二节 丹道的功效

 第三节 修持丹道的年龄和条件

 第四节 入室行功述要

第九章 丹道修炼的基本步骤

 小引

 第一节 三家四派丹法略讲

 第二节 自身阴阳清净丹法程序

 第一阶段 筑基入手功夫(道术)

 一、炼己

 第二阶段 炼精化■(初关仙术)

 二、调药

 三、采药

 四、炼药

 五、止火

 第三阶段 炼■化神(中关仙术)

 六、采丹

 七、养胎

 第四阶段 炼神还虚(上关仙术)

 八、出胎

 九、还虚

 第三节 同类阴阳彼家丹法程序简述

 第四节 同类阴阳龙虎丹法程序

 第五节 虚空阴阳之虚无丹法揭秘

第十章 女金丹述要

 小结

附录 陈朴先生九转金丹秘决

试读章节

道家、道教和丹道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宗教传统。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宗教是自发产生的,这种宗教是原始人在共同的生存斗争中集体思维的产物,但它产生后就变成整个氏族的集体信仰每个氏族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宗教的行为规范,违反宗教就意味着脱离氏族,而脱离氏族是没法生存的。这种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天神崇拜、祖先崇拜等,其中最具有母系氏族制特色的是女性崇拜(包括女始祖崇拜和女阴崇拜、女性生殖崇拜等)。中国上古各大部族都是由母系氏族发展而来,那些取得部族联盟首领地位的部族酋长,大都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他们认为是在龙、闪电、虹等自然物的感应下降生的。我国考古学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存,正当母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从那时的墓葬遗骨排列情况看,反映出当时存在着女始祖崇拜的风俗。据民族学的调查,保留着母系制传统的云南永宁纳西族,至今仍有女祖先崇拜的遗俗。至于考古学和民族学调查发现母系氏族社会存在女阴崇拜和女性生殖崇拜的文化遗存就更多了。人们知道,原始社会的历史远比阶级社会的历史长,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宗教在那么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力量,女性崇拜的习俗和思想也千秋万代地遗存进传统文化之中。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宗教既然已经作为一种传统的染料投放进中国文化的大缸里,尽管后来父权家长制的宗法礼教男尊女卑的传统占了优势,但我们仍可以从古代的文化积淀中发现女性崇拜的痕迹。

中国道家的哲学,便源于母系氏族社会部落酋长的政治经验。顺便指出,母系氏族社会的部落酋长并非必定为女性,而仍是男性为多,因为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我们还没发现人类有过女权至上社会的先例。那种认为典型意义上的母权制是社会组织演化的正常阶段的历史观是值得商榷的。但母系氏族社会存在女性崇拜的传统却是历史事实。盖母系氏族社会,女性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其治理部族的政治传统自然以慈爱后辈,少欲不争,贵阴尚柔,自然无为的方式为主,不可能像父系祖先那样严刑峻法、繁文缛节,更用不着以宗法礼教束缚部众。这样,老聃所谓“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老子》第五十八章)、“一日慈,二曰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等政治原则和母系氏族公社的政治传统丝毫不差。老聃描述的那种“小国寡民”的社会和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现实若合符节,考古发现和民族学的调查资料证明,母系部族确实是“邻国相望”,“不相往来”的社会。在母系原始社会里,人们已有以雌雄辨别事物的习惯。原始宗教的女性崇拜,又使民族社会形成尊重女性的阴柔、谦让、虚静等品质的传统。贵阴尚柔的道家哲学,显然是对这种传统的抽象和概括。《老子》书中屡有“母”字,他把“道”称为“玄牝之门”(女阴)和“谷神”(生殖神)并且“可以为天下母”(第二十五章),这都是原始宗教中女性生殖崇拜的遗迹。道家的这些母系氏族原始宗教的特征后来全部被综合进道教中去,使道教中女性崇拜的原始宗教遗迹更为丰富。道教中最早的神仙西王母便是世袭的母系部族女酋长,道教世以西王母为女仙之宗,并以她为中心形成庞大的女仙谱系。《墉城集仙录》、《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历代仙史》卷八,记载了130多位女仙的传记和故事。在民间的祭祀活动中,道教北有碧霞元君,南有天妃妈祖,成为全国香客参拜最多的二位女仙。女娲氏时,尚是母系氏族公社时代,中国处在洪水时期,氏族部落为避洪水,多以土丘为居住点,故有丘民之称,各山丘的部落酋长为治水又结成部落联盟,称为部族,如伏羲族、黄帝族、炎帝族等。各部族在治水当中,文明日开,父权上升,洪水结束在禹时,乃夏之初年,中国逐渐步入父权家长制的奴隶社会。这中间经过多次原始宗教的革命,特别是殷周之际的原始宗教革命,建立起代表父权的原始宗教——宗法礼教,男尊女卑的新传统才占据统治地位,这便是儒家的文化渊源。

夏、商、周三代以来逐步确定了父权制的原始宗教——礼教的统治地位,至周公制礼作乐,丰富了宗法礼教的内容。周代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学在百官,官师合一。至春秋战国时期,周代传统的原始宗教衰落,“礼坏乐崩”,诸子百家之学遂从原始宗教的巫史文化中突破而出,传统文化沿着理性主义的路上升到哲学的高层次。

继承了古代母系氏族制和父权宗法制原始宗教传统的周代巫史文化乃是古代学术的总汇,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巫史文化接受了理性主义和人文思潮的洗礼,分化出诸子百家学派。当时全国可分为邹鲁、三晋、燕齐、荆楚、吴越、巴蜀六个具有不同部族传统的文化域。儒家文化继承周代宗法礼教的传统最多,其次是法家,儒家以邹鲁地区为基地,法家在三晋最盛行。继承母系氏族原始宗教传统较多的除道家、墨家外,据《汉书·艺文志》,尚有阴阳家、数术家(包括天文家、历谱家、五行家、菩龟家、杂占家、形法家)、方技家(含医经家、经方家、房中家、神仙家)。道家学派首先以燕齐文化和荆楚文化为中心发展起来,在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中也有传播。周代以来,古老的母系氏族原始宗教流入四夷,主要在燕齐、荆楚、吴越、巴蜀等边陲地区传播,这些地方又是神仙家和巫祝、方士活跃的地区。因而汉末的道教,便是以这些地区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发展起来的。

P4-7

序言

记得在1989年间,季羡林、汤一介、孙长江主编《神州文化集成》,汤一介教授邀我去北京大学,决定由我写一本有关道教与丹道的通俗读物,当时定名为《道教与仙学》,由新华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而今斗转星移,时间过去了18年,梵天文化传播中心的冯林先生来电话说要重新出版这套丛书,包括我这本《道教与仙学》。实话说,原来这本书匆匆写就,我自己并不满意,因之多年以来并没列入我的著述目录,我几乎忘记曾写过这么一本书了。当时这本书邀稿时是为拍电视专题片写的,故语言十分通俗,删去所有考据资料,且加入许多插图。谁知该书出版后插图全失,又没退回原稿,现在时移事易,学术进步甚快,已不适宜原书照印了。故这次重版,更名《道教与丹道》,以我近年著述中有关章节替换掉该书中过时的章节,再补充进某些新材料,并收入少许插图,使这本书能稍为适应21世纪的读者。由于时间紧迫,我无法使这本书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所用皆旧稿,这是不得已的。

每个民族的哲学都是这个民族的思想精华,而中华民族的哲学是以老子的《道德经》开端的。老子是中国的哲学之父,也是世界的哲学之父,是人类辩证思维的鼻祖。因之胡适先生有云:“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鲁迅也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现在《道德经》在西方社会已经家喻户晓,西方发达国家的领导人在讲话中也多次引用《道德经》。仅以德国为例,自1870年第一个德译《道德经》问世后,至今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道学文化的学术专著也高达700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学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之外,就是《道德经》。然而我国的民众,却大多只知有孔子,不知有老子,只知有儒学,不知有道学。在我国各级领导岗位上负担重任的社会精英,也很少有人读过《道德经》,这很不利于他们在国际间进行交流,也很难提高国家的执政水平。为了弥补我们同国外在道学文化上的学术差距,因之这些年我们应特别推广道学文化的研究。我曾说过,不懂道家哲学,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懂道教,也难以真正理解道家;不懂丹道,又不可能真正弄懂道教。道家、道教、丹道,通称道学,因之学习道教与丹道,是研究道学文化的基本功,这就是撰写此书的目的。

近世以来,由于固守儒学传统的清政府积贫积弱,以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开始对数十年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学文化传统进行了反思。儒学的封建礼教是一种维护父权专制制度及其既得利益集团的官僚政治的文化体系,是培养统治者“驯服工具”的“羊文明”。《论语·颜渊》云:“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儒学之为帝王服务之阶级属性跃然纸上。《论语·乡党》又云:“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檐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日,宾不顾矣。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蹉如也,其言似不足。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躇如也。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依儒学忠君孝亲、尊卑有序之礼教,“君子”必须像孔圣人那样谨小慎微、循规蹈矩,在权势者面前毕恭毕敬,连大气也不敢出,老百姓之类的“小人”更要唯命是从做官方的顺民。可惜儒学的“羊文明”在近世遇到了西方列强的“狼文明”,竞至一败涂地,差点当亡国奴,因之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呼唤自伏羲、神农、黄帝、老子一脉相传的“龙文明”,即道学文明。先是清末思想家魏源著《老子本义》,称《老子》为“救世书”。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云:“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儒学本质上是维护特权利益的文化,这是古人早就心知肚明的。

中华民族在世界的东方繁衍生息,于数十万年之间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礼乐文化。大约在一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社会,于是“龙的文明”出现于东方。“龙的文明”是一种原生态的道学文明,发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宗教,以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女性崇拜、祖先崇拜为特点。因其“图腾崇拜”,故能汇诸部落之图腾而成一龙图腾,乾坤“未离其类”,“故称龙焉”。因其“自然崇拜”,故能“道法自然”,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因其“生殖崇拜”,故能生生不已,化化长存,新新不停,穷通变久,而成易道。因其“女性崇拜”,故能守中致和,以柔克刚,知荣守辱,以弱胜强,日“慈”、日“俭”、日“不敢为天下先”。因其“祖先崇拜”,故能天人合德,悠久无疆,“子孙以祭祀不绝”。夏、商、周三代时期,洪水滔天,先民于治水之际而父权上升,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至周代父系氏族阶级社会的原始儒学文明遂代道学文明而兴。周公制礼作乐,进行了一次原始宗教革命,将原始道学的自然礼乐文化演变为儒学有贵贱差等的政治礼乐文化,“祖先崇拜”被强化为父权家长制的家族统治。数千年来道学的“龙文明”在中华大地备受压抑者,盖因中国历代专制政权对道学的自由、民主精神畏若蛇蝎,“帝王思想”的恶魔经久不去,贪恋特权的私欲无人能免。其实儒学的“羊文明”并非没有现代性,但必须在民主共和的宪政体制下才能化腐臭为神奇,才能发挥“羊文明”爱好和平、上下和谐的良性作用。因之我热切地赞赏国内外学者建构新儒学的努力,并为创立新道学奔走呼号!

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五千年之久,此五千年传统文化之学术谓之国学,欲治国学必先研究先民遗留下的原始经典。这些元典有五部,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周易》为先民原始宗教的文化遗存,是中国哲学的元典。此外,《尚书》为中国政治学的元典,《诗经》为中国文学的元典,《礼记》为中国伦理学和社会民俗学的元典,《春秋》为中国历史学的元典。据云中国的元典除此五经之外,尚有源自先民原始宗教活动的《乐经》,今已失传,致使古代先民之礼乐文化资料残缺,此乃中华文明的一大损失。盖《乐经》当为巫祝之歌舞、乐器:气法、咒术、吟唱、宣泄、仿声、表情之理论著述,传说西王母善啸,师旷、驺衍奏乐可使天地为之感应。然《乐经》之旨,要在一个“和”字,这种“和谐”的要旨已被《道德经》和《论语》所继承。《道德经》乃道学文化的元典,《论语》乃儒学文化的元典。所谓元典,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某一领域原创性思维的典籍。在中华文明史上,近两千多年来影响社会人心最大的书有三本,即《易经》、《道德经》、《论语》。还须指出,中华民族的先人遗留下《道德经》、《黄帝内经》、《周易参同契》这三本书,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至今尚未达到它们的水平,这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足以使我们在世界的东方重新崛起。今天,我们要更加热爱和研读中华文明的原典,由伏羲、神农、黄帝、蚩尤(中国之战神)、老子、孔子等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以儒、道、释三家为其主流。其中佛教本源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晋以后中国文化形成了儒、道、释三教鼎立的局面。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初入中国,首先依附于中国固有的神仙方术,其教理亦用老庄道家哲学来解释,它实际上是由道学文化接引入中国的,至唐代便完全同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化的佛教了。儒学文化自汉代起一直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成为维护中国家长制皇权政治的精神支柱,这是由中国封建宗法专制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的。道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根基,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仅就影响中国社会人心最大的三本书——《易经》、《论语》、《道德经》而论,《易经》是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古代原始宗教遗存下来的典籍,人们可以从中检索古老的巫史文化的踪迹。《论语》是儒家祖师孔丘的垂训,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周代父权宗法社会礼教的特征。《道德经》为周代的史官老聃所著,是道家和道教的典籍,它继承了中国最古老的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宗教的传统。六朝古籍《刘子·九流》中说:“道者玄化为本,儒者德教为宗,九流之中,二化为最。夫道以无为化世,儒以六艺济俗;无为以清虚为心,六艺以礼教为训。”“今治世之贤,宜以礼教为先,嘉遁之士,应以无为是务,则操业俱遂,而身名两全也。”这说明,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帝王将相等统治者以儒守成,以道达变;治世崇儒,乱世用道;以儒行教化,以道为权谋。而依附于他们的知识阶层则以儒业进取,以道术全身;以儒求官,以道脱俗。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差不多是内道外儒而已。在传统文化中,释家专于出世,儒家专于经世,道家专于超世。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儒、道、释三家分立而互补的文化。

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是一种宗教,二者有着本质的联系。南朝梁代刘勰的《灭惑论》中说:

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弘明集》卷八)

北周道安的《二教论》中也评论道教说:

一者老子无为;二者神仙饵服;三者符篥禁厌。(《广弘明集》卷八)

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后,道士把道家哲学加以宗教化和方术化的改造,纳入道教体系中去,成为道教中高层次的内容。本来,没有哲学思想的宗教是难以成立的,宗教化了的道家哲学便是道教体系的理论支柱。长生成仙是道教修炼的根本目标,古老的内丹学(丹道)更成了与道教密切联系的组成部分。其实,道教成立之后,丹道主要依附道教而传,成为神仙道教的主要内容。明乎此,道教和丹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就一清二楚了。

生活在古代西方社会的人们,难以产生成仙的思想,而中国一些看破社会人生的知识分子,却为这个目标严肃地奋斗了几千年。内丹学无疑是道教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仙人的那种与大自然的本性契合的境界也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体会到这种仙人的境界,作诗云:

问余何事楼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清代的内丹学大师刘一明修道更有切身体会:

心似白云常自在,形同野鹤任西东,

出头即悟人情幻,开眼便知世事空,

数达图书参妙理,琴调气息养屯蒙;

丹台羽客天生就,疑在尘寰记大功。

究竟什么是道教和丹道?道教的仙人境界有何妙处?还有道教的历史和现状,内丹学的流派和具体修炼方法,都将在这本书中认真探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