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父亲的来信
分类
作者 王建明//孙关朝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名人教子家书。我们通过本书,可以看到古往今来的先贤们是怎样以家书的形式与子女沟通,并教育和勉励他们的子女,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与他们分享快乐,帮他们度过难关。阅读本书,对于读者在父母与子女之间架起沟通桥梁、促进家庭亲情具有一定的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所选的父亲写给儿女的书信,都是他们根据多年的经历,从父亲的心底里流出来的真挚话语,能使人触摸到作为父亲的那颗炽热的心。因而,其书信大多有感而发,针对性极强,很多都成了千古传诵的格言名句。这些人生哲理,不仅陶冶了我们民族的性格,也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民族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目录

第一辑 谈求学、治学之道

日积月累才能学有所成

——孔臧给儿子孔琳的信

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不是为了获取功名

——顾宪成给儿子的信

宜加深思,毋甘自弃

——张居正给儿子懋修的信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

——李光地给儿子的信

学不可有傲气

——郑板桥给儿子郑麟的信

果有志向,首以戒懒为要

——林则徐给儿子林拱枢的信

读书只要明理,不必望以科名

——左宗棠给儿子孝宽的信

独立、合群与用功

——胡适给儿子胡祖望的信

国难日亟,要晓得刻苦用功

——徐悲鸿给儿子的信

求学问不是求文凭

——梁启超给孩子们的信

安心用功,不愁不长进

——张謇给儿子张孝若的信

第二辑 谈为人处世之道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羊祜给儿子的信

言思乃出,行详乃动

——王修给儿子的信

为学在勤,做人需谨

——朱熹给长子受之的信

勤谨之道,万万无失

——陈栎给儿子子勋的信

聪明当用于正

——魏禧给儿子世侃的信

泛爱众,勿睚眦必报

——郑板桥给麟儿的信

勿持傲慢,勿尚奢华

——纪昀给诸位儿子的信

读书之法与做人之道

——曾国藩给儿子曾纪泽的信

受学只求理解,无须强记

——梁启超给女儿梁思顺的信

即学即事,即事即学

——梁漱溟给宽、恕两儿的信

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

——陶行知给儿子陶晓光的信

第三辑 谈道德情操之道

劳则善心生,逸则妄念生

——史桂芳给儿孙的信

为人必先苦而后甜,不宜先甜而后苦

——林纾给四子林琮的信

乐以观览山水名胜

——严复给儿子严璇的信

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

——俞樾给次女绣孙的信

生活太舒服,容易消磨志气

——梁启超给梁思成的信

你要听先生的话,听妈妈的话

——瞿秋白写给女儿独伊的信

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

——丰子恺给孩子们的信

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给的

——何叔衡写给儿子何新九的信

勇敢的活才是最美的活,勇敢的死才是最美的死

——陶行知给儿女晓光、蜜桃的信

小事之中也有大道理

——阮啸仙写给儿子阮乃纲的信

别让工作征服了身体

——朱自清给次子朱闰生的信

把创伤当作心灵的灰烬

——傅雷给儿子傅聪的信

第四辑 谈成功立志之道

志向决定品行

——郑玄给儿子益恩的信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的信

玉不琢,不成器;不学习,不知道

——欧阳修给儿子的信

要养成节俭、俭朴的习惯

——司马光给儿子司马康的信

立志以明道,立心以忠信

——胡安国给儿子胡寅的信

读书做人,先要立志

——左宗棠给儿子孝威、孝宽的信

用钱事小,虚度光阴是大

——张之洞给儿子的信

学业与年俱进方好

——黄兴给次子黄一中的信

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

——梁启超给儿子梁思成的信

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

——陶行知给儿子的信

第五辑 谈交友与为官之道

身居要职,务必要恭谨敬事

——刘向给儿子刘歆的信

尔为官,不宜数问家事

——聂继模给儿子聂焘的信

要以天下事为己任

——沈炼给长子沈襄的信

大丈夫须五“硬”

——支大纶给儿子们的信

愿子孙做君子不做大官

——曾国藩给儿子曾纪鸿的信

交游必择胜我者

——左宗棠给儿子孝威的信

做官实易损人格,终非安身立命之所

——梁启超给梁思顺的信

心心爱国,心心爱民

——林纾给儿子林硅的信

第六辑 谈婚姻家庭之事

贫非人患,惟和为贵

——向朗给儿子向条的信

兄弟之间要友爱

——陶渊明给儿子们的信

为国尽忠,死得其所

——任环给儿子的信

结婚之后,不可浪掷光阴

——曾国藩给儿子纪泽的信

为人先从孝友起

——吴汝纶给儿子吴闾生的信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梁启超给儿子梁思成的信

要寻找永久的伴侣

——傅雷给儿子傅聪的信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家书大意】

左宗棠对后世子孙主张不必留给他们太多的资财,嘱咐后辈子孙要自己谋划,早做打算。子孙读书时只要有恒心每日坚持即可,不必加以迫促。左宗棠指出读书只要能明辨事理,不必一定要金榜题名,后世子孙贤达即可,如果品德高尚取得功名确实会光宗耀祖;但是如果品质不佳,即使取得功名也只能徒增耻辱。

【家书赏析】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是清末名臣,杰出的爱国将领,收复新疆的功臣。他清廉节俭,轻财博施,严于教子,也为当时和后世所推崇。20岁时,他与湘潭周诒端结婚,因家贫入赘妻家,4年后再娶张氏。34岁时周夫人生长子左孝威,后来张夫人又生了左孝宽、左孝勋、左孝同三个儿子。左宗棠的眼光集中在四个儿子身上,尤其是对长子左孝威,爱冷关切备至,写给他的书信也最多。其次是少子左孝同,对他训谕较多,尤其是在左孝威英年旱逝后,期望更切。由于他长年在外,公务繁忙,写家书便是他教育子女的主要方式。

左宗棠在书信中十分注意教育儿子自立自强,不遗财货与子女。他在信中对儿子左孝宽说:“吾积世寒素,近乃称巨室。虽屡申做,不可沾染世宦积习,而家用日增,已有不能撙节之势。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他对儿子左孝威说:“尔曾年少无能,正宜多历难辛,练成材器,境遇以清苦谑泊为妙,不在多钱也。”“古人教子,必有义方,以鄙吝为务者,仅足供子孙浪费而已,吾之不以廉傣多寄尔曹者,未为无见。尔曹能谨慎持家,不至于饿。若任意花销,以豪华为体面,恣情流荡,以沉溺为欢娱,则吾多积金,尔曹但多积过,所损不已大哉?”财产不留给子孙,钱花在哪里了呢?他的钱多用在赈济上。如同治八年,湖南发生大灾,左宗棠曾“捐廉万两”;光绪三年,西北大旱,捐银一万三干两。他随手散财,只给家里很少一部分以维持日常开支。左宗棠在这封家书里规定把廉余拟分作五份,一份是爵田,爵田授予后世承袭了他的爵位的儿子,其余四份均给剩下的儿子,并且每份不得超过五千两。这和郑板桥的临终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颇有相似之处。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艰苦”、“勤俭”这些词汇似乎在人们生活中被淡化了,尤其是未成年人,他们不知道艰苦生活是什么样子;甚至认为根本不存在艰苦生活,享受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事,浪费点不算什么。建议让他们看一看、读一读左宗棠这封家书。

另外,左宗棠还提到不会给后代留太多的钱,让孩子们学会自立,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现在的许多有钱人家的子女,出身高贵,依靠自己父母创造的巨额财富生活,奢侈浪费。中国有句土话:“富不过三代”。这句话说的就是有钱人家不注意培养自己孩子的自立能力,父母死后,留下巨额的财富,后世子女尽情地挥霍,直至殆尽,后世儿女的孩子由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则更加挥霍,直至家道败落,与寻常人家无异。所以训练孩子艰苦朴素、独立自主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

左宗棠要求儿子读书只要“有恒无间”,不必“加以迫促”。俗话说:“一口不能吃个胖子”,至于读书求学更是如此,催促是没有用的。这对我们现在的家长更有启示意义。孩子读书不能强迫,让他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读书速度自由发展,不要强行给孩子制订一些所谓的读书计划,否则就有可能会埋没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喜好来阅读,这对以后孩子的发展和自立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一定要教会孩子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左宗棠在书信中,一再教育儿子不要把科举名利看得太重,不主张过早地去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要为了博取科名而去读书。他说:“读书非为科名计,然非科名不能自养,则其为科名而读书,亦人情也。”但是读书必先求识字,“识得一字即行一字,方是善学”。否则“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一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纵能掇巍科、跻通显,于世何益,于家何益?非惟无益,且有害也”。因此,他主张“读书者,为能明事理,而不在科名一路”。他之所以同意其子参加科举考试,并不是要其子同社会传统读书那样只追求读书作官。他自己21岁中举,连续3次进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从此“绝意仕进,究心经世之学”,终于能“体察人情,通晓治道”,“谈天下事,了如指掌”,被林则徐“诧为绝世奇才”,这是那些只会做八股文的举人、进士所无法企及的。

另外,左宗棠还认为,做官是一种义务,而官愈大责任愈大。他深知官场的黑暗与险恶,不想让子女进入官场。他说:“吾生平志在务本,耕读而外别无所尚。”“子孙能学吾之耕读为业,务本为怀,吾心慰矣。”又说:“我生平于仕宦一事,最无系恋爱慕之意,亦不以仕宦望子弟。”他给家塾写了一副对联:“要大门闾,积德行善;是好子弟,读书耕田。”

这其实又和曾国藩的教子家书中对孩子获得科名的认识是大同小异的,期望孩子读书,只要明事理不求高中科举,这在现代人看来大多都不能接受,更不要说那在封建社会讲求出身门第的时代了。现在的家长教育子女往往把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悬于头顶,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考上名牌大学,出人头地,试想孩子在读书的时候该如何想?带着名利观念的学习怎么能深入学习下去?这样只能培养出浮躁、势利的下一代。

从左宗棠的家书里面我们能品出爱子之心,“以体质非佳,苦读能伤气,久坐能伤血。”长久地坐在那里读书容易伤身,故而嘱托体质不好的孩子适当读书即可,这也对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身体,强迫读书,这样是不可取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管你以后做什么事,有一个强健的体魄都会助你一臂之力的;所以读书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身体,不要因为读书而毁掉了自己的身体。出了校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长久、更艰苦的奋斗,强健的体魄是对事业的最大支持。

P22-25

序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家书既闪耀着个性的光芒,也真实地记录着时代的变迁。遍览名人家书我们可以发现,人才辈出、英隽满门的大家之所以是大家,不在于他们的权势,也不在于他们的钱财,而在于其教养和苦难的历练,即使虎落平阳,龙困浅滩,依旧自强不息,迎逆奋起。林则徐至今传至九世;曾国藩、左宗棠的后人个个成才,人人出息;梁启超的五个儿子,有三位成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这些名人之后,虽历经磨难,但百折不挠,进德修身,苦研拼搏,终成国家栋梁之材。奥秘何在?其大家的风范、气度、家风,所赖所系皆出于祖宗家传的令他们刻骨铭心的教诲。而这些至理名言般的教诲,多出自无价之宝的家书。

“云中谁寄锦书来”,品读父亲的来信,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的先贤们,用家书教育儿女如何求学治学,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炼道德情操,如何孝敬长辈爱护儿女,如何为国尽忠、为民受难,等等。可以说,一封封父亲的来信,就是一朵朵温馨的精神之花,其芬芳的思想,必将长久地熏染着我们,使我们终生难忘,毕生受益。

品读名人经典教子家书,我们时常被书中蕴涵的殷殷关切、希望与爱所感动和折服。从诸葛亮给诸葛瞻的信,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代名相淡泊明利、宁静致远的教子观。徐媛给儿子的信,则勉励儿子兢兢业业,力诫自暴自弃。聂继模给儿子的信,则是告诫儿子不要以为自己只是一个事简责轻的山城知县便麻痹懈怠,必须未雨绸缪,不要临渴掘井,他为儿子总结出“无事寻出有事,有事终归无事”的处世格言。又如读曾国藩的家书,就会惊奇地发现,这位权倾一时、大红大紫的钦差大臣,竟会发出“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的感慨。读左宗棠家书,言立身刚强之要害:“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读傅雷家书,就会体会到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孩子,先做人,后成家,超越小我,独立思考的思想在家书中得到了成功的体现。家书中父亲的谆谆教诲,舔犊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给天下的父母和子女以强烈的感染和启迪。父辈们本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沧桑历尽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育自家子女,但不经意中,家书却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即使是今日翻开阅读,仍觉熠熠生辉。

本书所选的父亲写给儿女的书信,都是他们根据多年的经历,从父亲的心底里流出来的真挚话语,能使人触摸到作为父亲的那颗炽热的心。因而,其书信大多有感而发,针对性极强,很多都成了千古传诵的格言名句。这些人生哲理,不仅陶冶了我们民族的性格,也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民族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正是从这种意义出发,鲁迅先生说:“倘有人作一个历史,将中国历史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为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话、网络迅速崛起,今天,电话、手机、E—mail、QQ、MSN等成为我们日常联系的主要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和便利。纸质家书的时代离人们越来越远。这种社会的变化固然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好事,但又不能不使我们感到些许的失落与遗憾。因为我们很难再找回往日手捧父母给我们家书时的那种喜悦和激动了。

为了让前人的家书不被岁月湮没,为了让今天的儿女能够重温昔日父亲写给子女的家书,我们编辑了这本《父亲的来信——名人经典教子家书选评》。我不敢奢望有多少人能拿起笔重写家书,只愿意为今天的父子、父女之间架起沟通之桥,为子女教育贡献一份力。我们也希望今天的儿女能重读昔日父亲写给子女的信,亲自感受父亲对子女的那份激励和教诲之情。我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倡导内涵丰富的家书文化、弘扬人间亲情、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王建明 孙关朝

2009年8月1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0: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