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刘晓博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1 导论/1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1

1.1.1 理论背景/1

1.1.2 现实背景/2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3

1.2.1 研究思路/3

1.2.2 研究方法/5

 1.3 创新点/6

2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文献回顾/8

 2.1 概念界定/8

2.1.1 都市经济/8

2.1.2 服务业/11

2.1.3 现代服务业/12

2.1.4 生产性服务业/13

 2.2 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研究/16

2.2.1 分工理论角度的研究/16

2.2.2 企业竞争角度的研究/17

2.2.3 外向发展研究/18

 2.3 生产性服务业向都市集聚研究/21

2.3.1 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布局的影响因素/21

2.3.2 生产性服务业向都市集聚的态势/22

2.3.3 生产性服务业向都市集聚的成因/23

2.3.4 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内的空间布局研究/25

2.3.5 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内的分散化研究/26

 2.4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研究/29

2.4.1 对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的总体研究/29

2.4.2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32

2.4.3 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作用/34

2.4.4 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的作用/36

2.4.5 生产性服务业对城郊一体化发展的带动作用/37

2.4.6 生产性服务业对分工和创新的影响/37

 2.5 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理论研究的简单评述/39

3 国内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40

 3.1 国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40

3.1.1 国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历史考察/40

3.1.2 发达国家或地区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41

 3.2 国外典型都市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空间布局/44

3.2.1 美国纽约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特点/44

3.2.2 英国伦敦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特点/46

3.2.3 日本东京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特点/48

3.2.4 韩国首尔金融业和研发产业空间布局特点/49

 3.3 国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动态演进/50

3.3.1 发达国家都市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向国外转移/50

3.3.2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态势明显/52

3.3.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集群化趋势/54

 3.4 我国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54

3.4.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分类/54

3.4.2 我国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演变/57

3.4.3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62

3.4.4 我国副省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71

3.4.5 我国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制度性障碍/79

3.4.6 我国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89

4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机制/96

 4.1 影响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96

4.1.1 经济因素/96

4.1.2 空间因素/97

4.1.3 科技因素/98

4.1.4 人文制度因素/98

4.1.5 高附加值特性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98

 4.2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99

4.2.1 市场需求的增加是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源动力/100

4.2.2 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100

4.2.3 政府部门的支持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101

 4.3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102

4.3.1 三大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102

4.3.2 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03

 4.4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选择/103

4.4.1 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103

4.4.2 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104

5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发展模式及区位选择/125

 5.1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领域/125

5.1.1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125

5.1.2 金融业/126

5.1.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6

5.1.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27

5.1.5 商务服务业/128

 5.2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129

5.2.1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角度分析/129

5.2.2 基于生产性服务需求来源的角度分析/130

5.2.3 基于空间组织状况的角度分析/132

5.2.4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主体的角度分析/133

 5.3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134

5.3.1 生产性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134

5.3.2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布局/141

5.3.3 生产性服务业的郊区化发展/144

5.3.4 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区位布局差异/147

6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模型构建与实证/149

 6.1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子/149

6.1.1 市场需求/149

6.1.2 投资额度/150

6.1.3 城市化水平/151

6.1.4 专业化/151

6.1.5 经济发展水平/151

6.1.6 制度因素/152

 6.2 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模型构建与实证/153

6.2.1 模型设计/153

6.2.2 数据选取/155

6.2.3 模型修正与数据回归/155

6.2.4 结果分析/157

 6.3 政策建议/159

6.3.1 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外部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度/159

6.3.2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布局/161

6.3.3 促进第二次产业的服务外包及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性服务流向其他服务部门的比例/162

6.3.4 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投资,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164

6.3.5 深化专业化与分工水平,提高竞争力/164

7 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个案分析/167

 7.1 成都市服务业的总体状况/168

 7.2 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170

7.2.1 产值结构/170

7.2.2 产值增长率/171

7.2.3 就业结构/173

7.2.4 行业生产能力分析/174

 7.3 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175

7.3.1 总量较小/175

7.3.2 结构水平不高/176

7.3.3 龙头企业少/177

7.3.4 本地供给有限/178

7.3.5 集群效应尚未形成/178

7.3.6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179

 7.4 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机遇/180

7.4.1 需求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180

7.4.2 资源不断集聚,比较优势逐渐形成/181

7.4.3 国家和省内的区域功能定位/182

 7.5 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制约因素/182

7.5.1 区位上的劣势/182

7.5.2 城市间竞争的加剧/183

7.5.3 政策上的制约/183

7.5.4 融资上的制约/184

7.5.5 市场准入的制约/185

7.5.6 体制的制约/186

 7.6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措施/187

7.6.1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187

7.6.2 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188

7.6.3 构建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189

7.6.4 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190

7.6.5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支持/191

7.6.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192

参考文献/194

后记/202

内容推荐

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生产或其他服务的中间投入,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专业化、改进生产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后,大量的服务业跨国投资和服务外包向中国转移,更是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机遇。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就十分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明确提出要将“提高服务业比重”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大重要任务之一,要求“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要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明确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依靠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壮大,进而不断增强经济长期发展的后劲。

当前,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和集聚的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研究对象更多地集中在整体区域(如国家、省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上,却忽略了区域内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异因素,缺乏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市场需求、专业化分工、投资强度、支撑条件等因素、机制的研究。这凸显了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刘晓博编著的《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将在文献回顾与评述基础上,梳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内在机理,构建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研究框架。内容安排上包括导论、都市生产性服务业文献回顾、国内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机制、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模型构建与实证、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个案分析七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该部分主要介绍本书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内容。该部分指出本书将借鉴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服务经济等学科理论,深化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问题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计量分析法以及个案分析法。本章还将对全书结构安排和可能的创新点进行概括性介绍。

第二章:都市生产性服务业文献回顾。该部分将对都市经济的概念、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对生产性服务业向都市集聚及其在都市内部的动态调整、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l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外包等文献进行梳理。结果发现,现有的研究对象多是国外大都市、发达的城市型国家或地区,对国内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多以描述性、比较研究为主,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内生机制、主导产业选择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计量分析不足。

第三章:国内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本章首先对国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历程进行考察,并对其发展经验和促进政策进行总结。发现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配套、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是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政策着力点。然后,对纽约、伦敦、东京、首尔等国外典型大都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比较。最后是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演变、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四章: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机制。根据文献梳理结果,将影响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因素分为经济、空间、科技、人文制度四大类。其中,经济因素又分为市场因素和集聚因素;空间因素主要是易达性的考察;科技因素又分为信息技术因素和创新因素两类;人文因素包括制度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接着,从动力机制角度,分析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拉动力、推动力、支撑力等动力源泉。最后,讨论了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问题。

第五章: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发展模式及区位选择。该部分首先指出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领域可以设定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金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信息传输及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接着,从不同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制造业企业“内生”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制造业企业“外包”型的发展模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型的发展模式三种模式。基于生产性服务供给来源,探讨了外向型服务外包、内需型服务外包两种模式的成长路径。基于空间组织状况,比较分析了东京周边新产业区模式、曼哈顿商务区的轮轴式集聚模式、南苏格兰区的卫星平台式集聚模式、政府主导型集聚模式之间的区域内组织关系演化过程。基于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主体角度,分析了内资拉动和外资拉动两种模式。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部分则主要讨论生产性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布局、生产性服务业的郊区化发展、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区位布局差异等几方面的问题。

第六章: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模型构建与实证。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因的论证,该部分构建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模型。模型中,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度(用生产性服务业的进出口总额指标来度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需求(用第二产业产值规模替代)、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总额、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率(就业区位商)、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替代)、制度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考虑到进出口额度、投资额度以及第二产业产值规模的数值较大,为了提高模型估计的精确度,分别对其做了对数化处理。研究中将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利用Eviews6.0软件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作用机理,并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一些建议。

第七章: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个案分析。首先,对成都市服务业发展总体状况进行扫描。然后,深入分析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与地质勘探、教育已成为成都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主导行业,年增均速达到19.4%。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劳动生产率比较看,金融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达到43.98万元/人;其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最低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2.30万元/人。另外,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相比,成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较多不足,该部分也相应地提出了成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政策措施。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力图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创新:

(1)从影响因素、发展动力等维度阐述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内生机制。本书将影响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因素分为经济、空间、科技、人文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又分为市场因素与集聚因素,具体包含市场需求、潜力与范围因素,市场集聚因素,空间竞争因素等。空间因素分为交通通信和空间环境的可达性因素,它影响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范围和腹地发展。科技因素分为信息技术因素和创新因素两类。人文因素主要从制度角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市场需求是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拉动力,科学技术使服务外包成为可能性是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力,政府政策支持则是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力。

(2)构建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在对动因、发展机理的分析与探讨基础上,构建了以市场需求、投资额度、专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因素等为影响因子的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模型。本书选择了城市级别相当的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南京、杭州、广州、武汉、成都、西安、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15个副省级城市1999—2008年共150个样本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代表制度因素的对外开放度是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最大影响因子;城市化率和代表都市发展水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这两个因子的影响次之;代表本地需求的第二产业发展规模及代表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投入的投资额度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则非常有限,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规模的影响不明显:而包含了生活性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区位商指数并不代表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

(3)比较分析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行业选择基准问题,并进行实证应用。一般来说,通过要素基准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时,考虑更多的是本区域的地理、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等优势。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由于其具有知识、资本的高密集性,在要素基准中主要考虑的是城市的人才、技术、信息以及资本优势。此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行业选择还需从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都市中心城市的具体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结构、政策因素及其瓶颈因素等综合考虑。本书提出都市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应包括需求基准、产业关联基准、高级要素基准、竞争基准、技术进步基准、政府导向基准等。

(4)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个案研究。本书以成都市为例,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过低,生产性服务业大企业少、带动效应弱,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集聚的扩散效应尚未形成等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促进措施,包括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构建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加强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支持、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都市经济结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的复杂问题,书中主要从影响因素、发展动力等方面阐述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发展模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构建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模型。但书中计量实证的城市对象只是副省级城市,样本数据相对较少,这使得研究发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期望以后能将研究城市及样本容量扩大,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另外,由于个人知识、能力有限,文中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结构演变、国内大都市与国际大都市的互动关系、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处理等问题尚未较多涉及,这些也成为了本人今后继续努力深入研究的内容。

编辑推荐

刘晓博编著的《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在文献回顾与评述基础上,从影响因素、发展动力等维度阐述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内生机制。构建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行业选择基准问题并进行实证应用。在个案研究上以成都市为例。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9: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