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萧向荣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萧迎宪//彭宏伟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党和军队的历史上,向荣同志不是声名显赫的人物,但他独特的经历又与党和军队的许多历史事件密切相关。他是一位典型的儒将,一直在军队高级领导机关从事宣传、教育及秘书工作,参与过我军革命战争和建设各个历史时期许多重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正因为向荣同志长期在党的领袖和军队的统帅身边工作,默默无闻,恪尽职守,其卓越的政治品质、高尚的人格和出色的才华远未被人们所知。现在,这本传记将向荣同志革命战斗一生的全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使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向荣同志的业绩与风范。

内容推荐

萧向荣(1910-1976),广东省梅县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转为共产党。历任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中共闽粤赣省委秘书长、中共永定县委书记、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红一军团宣传部长,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兼任《八路军军政杂志》主编,参加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宣传部长、第四野战军宣传部长、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广东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十五兵团政委、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科委副政委,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三届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文化大革命”被迫害致死。本书讲述的就是他波澜起伏的一生。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家庭

 一、童年

 二、启蒙

第二章 在东山中学

 一、入学

 二、接受革命思想

 三、加入共青团

第三章 成为革命者

 一、加人中国共产党

 二、在兴宁县工作

 三、两次遇险

 四、东江特委秘书长

第四章 在闽西

 一、省委秘书长

 二、永定县委书记

第五章 调入红军

 一、被周恩来看中

 二、从宣传干事到总政治部秘书长

第六章 参加长征

 一、一路上

 二、不负重托

 三、用诗歌记录历史

第七章 参加东征与西征

 一、东征中的秘书长

 二、西征中的统战部长

 三、训练俘虏

 四、到西北军和东北军做统战和宣传工作

第八章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宣传部长

 一、平型关战斗的真实记录

 二、开展政治和文化教育

第九章 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一、主编《八路军军政杂志》

 二、参加延安整风和文艺座谈会

 三、改任联防军宣传部长

第十章 领导部队文艺宣传工作

 一、担任宣传队长

 二、提倡“为兵服务”

 三、主管延安电影团

 四、参加“七大”

 五、夫人余慎

第十一章 挺进东北

 一、东进干部纵队

 二、离开延安

 三、东进路上

 四、抵达东北

第十二章 东北民主联军宣传部长

 一、主编《自卫》报

 二、抓部队思想政治教育

 三、总结土地改革教育经验

 四、推广“演唱”活动

 五、加强对敌军宣传二I=作

 六、在辽沈战役前线

第十三章 入关南下

 一、进入北平

 二、任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

 三、向广东进军

第十四章 广东的工作

 一、剿灭土匪和镇压反革命

 二、解放海南岛

 三、做好党的宣传工作

 四、组建华南青年团和南方大学

 五、坚持原则处理家事

第十五章 两次回家乡

 一、第一次回家乡

 二、第二次回家乡

第十六章 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

 一、军委大秘书

 二、军委首长助手

 三、组织协调军队外事工作

 四、军委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五、军委直属部队的“管家”

第十七章 “文革”遭难

 一、坚持原则,秉公办事

 二、“得罪”林彪夫妇

 三、与林彪“唱对戏”

 四、坚拒拉拢

 五、被撤职受批判

 六、受专案审查

 七、接受“劳动改造”

第十八章 最后的战斗

 一、任国防科委副政委

 二、寒潮又起,再遭迫害

 三、壮烈牺牲

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午时分,萧向荣刚刚走进兴宁县的大街,就看见前面人群拥挤。他机警地闪进旁边的亲民书局,翻看着书架上的书籍,佯装准备买书的样子。不一会儿,敌人押着从陈屋抓来的人从街上走过。他知道敌人把抓来的群众押到县城来了,就悄悄地离开书店,走出县城,奔向水口圩附近的县委机关住地。

他因为心急赶路,从早晨到下午一直未吃东西,肚子早饿得咕噜咕噜直叫。想起刘达娘老人塞给他的麦饭,便从怀里掏出边走边吃。吃完以后,身上暖和了,两条腿也有劲多了,一口气又走了六七十里路,找到县委机关。他向县委汇报了工作之后,又报告了在陈屋遇险的经过。

县委的同志分析说:那个抢着上阁楼搜查的民团,可能是我们的同志(当时党组织在几个民团中建立了秘密工作),不然的话,为什么他没有经过仔细搜查,就连说‘没有、没有’,便急忙下楼了呢?为什么梯子被抽到楼上去,他就没有发现呢?如果这个人真是我们的同志,那是我们的兵运工作救了你。

萧向荣在县委机关住了几天,又回到神光山下梅子坑的敬文小学,继续了解敌人动向。

陈屋被抓去的群众被押到县城后,因无人证(没有抓到陈屋以外的人),又无物证(当时党团组织为防止敌人搜捕,都不印发文件),数天之后就被释放了。

萧向荣一直十分怀念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刘达娘叔婆,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写信并托人寻找了这位老人,以表示自己的感激思念之情。但令他唏嘘长叹的是,老人已经在解放前夕长辞人世了。

60年代初,在军委办公厅为纪念“八一”建军节召开的干部大会上,萧向荣在讲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无数先烈英勇斗争、流血牺牲才换来的时,以自己这次亲身遇险的经历,讲述了蒋介石如何穷凶极恶地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大革命的发源地广东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讲述了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怎样勇敢机智地与敌人展开斗争;讲述了他对一个普通农民叔婆的感恩和怀念。他的讲话意重情深,使在座的同志们深受教育。几年之后,萧向荣在“文化革命”中遭受政治迫害,“造反派”竟利用这次遇险经历,诬陷他有被捕过叛变的嫌疑。为此,他被关押,曾经受到多次审讯、逼供。

1928年5月,国民党为了巩固其统治,日益加紧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镇压。面对危急的局面,萧向荣和其他同志一起,发动群众,秘密组织起赤卫军,进行农村游击斗争。为了提高农民的阶级觉悟,他曾编写了不少革命歌谣,如“田主收租么(无)人情,又要十足又要精;又要饭餐包送到,又要吊细给别人”,在农村广为流传,有力地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使农会由平原发展到山区,乡农会数量由4个增加到36个,同时,还成立了一个区农会(即第一区),会员人数激增,仅一区12个乡就约有会员3000多人,犁头大红旗几乎插遍全县。

6月,萧向荣在小洋乡德学校主持召开第一区农会主席联席会议,讨论减租减息问题。会议决定,每石息谷的月利率,不论6升、7升、8升,一律减至3升,其中抽6成兴办公益事业;田租实行“二五减”。会议还作出下述决议:“在夏收后开始实行,如有反抗者由农会坚决镇压”等条款,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有力地推动了减租减息和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工运方面,萧向荣参与了领导码头工人向资本家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生活待遇的罢工斗争。在各行各业工人的团结斗争下,罢工取得了胜利,工人增加工资百分之二十,每月休假三天,假期工资照发。资本家为了破坏工人运动,收买部分码头工人,另成立一个所谓“新工会”,对抗原来的码头工会,双方发生冲突,商团头子陈楚麓派了30多名武装人员来镇压,逮捕了工会领导人张来凤、李全会等人。  后来,在萧向荣等人的组织下,染布业、理发业、纺织业等工会大力支持下,迫使国民党兴宁当局把罢工中抓去的人全部释放。

10月的一天,中共兴宁县委机关,从水口圩附近的农村迁到了罗冈区的一个山村。萧向荣也从梅子坑敬文小学回到县委工作。不久,县委机关又要北迁到罗浮圩北面的大信(属寻邬县)去。

迁移那天,县委机关的同志,为防止集中行动人多目标大,就分成几路走。决定萧向荣同蓝胜青、张观佑及另一位同志走一路。

傍晚时分,萧向荣等人路过罗浮圩。在圩的尽头是民团的队部,这是必经之路。路口有卫兵把守,当萧向荣等人路过时,团丁要检查他们手里提的藤篮(内藏有手枪)。

他们说:“我们是过路的,没有什么需要检查的。”

民团仍坚持要检查。

见卫兵只有一个人,他们就边说边闯了过去。

旁边山边有两三个民团正在练习吹军号,也没有理会他们。

他们走出几里路,又过了一个山凹,就要下山了,以为再不会有什么危险,就头也不回地向前赶路。

突然听到吹冲峰号的声音,一回头,才看到民团已经集合,正向他们追来。

四人拔腿就跑,翻山越岭,一直跑到半夜。

这时已经饥寒交迫的他们,只好在山上露营。

第二天清晨醒来,寻路下山,走到大信,寻找当地的同志,但未找到。他们又决定绕山路,重回罗冈圩附近县委原来住过的山头上去。

路上遇到了另走一路的四个同志,他们说明了到大信的情况后,这四个同志也同意回去。黄昏前,快要到达原住地时,又要经过一个驻有民团的村子。民团队部也是设在这个村子尽头的最后一个院落,并在村头检查过往行人。他们八个人经过商议,决定分两批通过,先走的四个人,身体比较强壮,作为试探,如能顺利通过,后面的四个人即随后跟进。当前面四个人通过时,民团没有检查就让他们过去了。

萧向荣是后一批,在他们这一批通过时,民团的院子里却出来几个人要进行检查。他们一再地说:“没有什么要检查的。”并且边说边走,急欲通过。民团就在他们后边开枪恫吓,要他们停下来。

他们四人也都掏出了短枪,边打边走。民团的十几人只有几支土造步枪,没敢追赶。

顺利脱险后,他们与先走的四个人会合,向着黄陂方向走了一大段路,又跋山涉水绕了一个大弯,才回到县委机关搬家前住的山上。因为已经惊动了敌人,他们决定不住当地的房子,连夜又赶到深山密林里,在为应急准备的草棚子住下来。

萧向荣16岁就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洪流,三年来,他在当地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建立团组织,动员工农群众,开展武装暴动等多项革命活动,也经历了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的考验。他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革命意志得到了锻炼。在这些革命活动中,他也表现出能写善讲,思虑缜密,长于组织协调等特点,因此受到上级党组织的注意。

P26-29

序言

2010年9月6日,是向荣同志百年诞辰。在向荣同志百年诞辰前,出版他的传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的女儿请我为这部传记作序,我感到非常高兴,愿借此机会表达对老战友的深切怀念之情。上世纪50年代初,我和向荣同志先后调入军委机关,来到北京。我任作战部长,他任办公厅主任。我们共同参与过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多项工作,他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勤恳兢业且文采飞扬。以后,我调到南京军事学院,彼此见面机会不多。再以后,他在“文革”中被打倒、关押,屡遭迫害,我也遭到同样命运。最后一次见面,竟是在他发生大面积心肌梗塞,抢救无效的病床之前。每想及此,悲怆不已。

在党和军队的历史上,向荣同志不是声名显赫的人物,但他独特的经历又与党和军队的许多历史事件密切相关。他是一位典型的儒将,一直在军队高级领导机关从事宣传、教育及秘书工作,参与过我军革命战争和建设各个历史时期许多重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正因为向荣同志长期在党的领袖和军队的统帅身边工作,默默无闻,恪尽职守,其卓越的政治品质、高尚的人格和出色的才华远未被人们所知。现在,这本传记将向荣同志革命战斗一生的全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使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向荣同志的业绩与风范。

向荣同志出生于人文荟萃、具有革命传统的广东梅县。他家境贫寒,但自幼聪明好学,深知劳动人民疾苦,1926年6月在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走上了中国革命的漫漫征途。无论是在上世纪20年代白色恐怖环境下独自联络同志,动员群众,恢复地方党团组织,还是在闽西苏区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经营并巩固从上海到中央苏区的“红色交通线”,为党中央转送了大量的秘密文件、经费和重要干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致力于军队理论宣传文化工作,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协助叶剑英同志在中南地区做的建政、剿匪等工作,向荣同志建树的光辉业绩,都生动地体现了他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勤恳踏实的工作的完美结合。

从1952年到1965年,向荣同志担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长达14年之久,其间还担任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先后在周恩来、彭德怀、林彪、贺龙和罗瑞卿等直接领导下工作,以其对党的忠诚和丰富的机关工作经验,在建国后国防与军队建设繁忙的工作中,是军队主要领导人的高级助手,军委日常工作的“秘书”,军委直属机关、部队的“管家”。在那个时期,国家和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任务重,工作千头万绪,局部战事频仍,政治运动和风波接二连三,军内人事关系渐趋复杂。向荣同志能够在这个“位高权轻”的职位上工作这么久,没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没有孜孜不倦、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没有胸怀大局的思想境界和出色的协调能力是很难胜任的。彭德怀元帅评价他“正派、老实,对他的工作我是满意的”。

向荣同志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敢于坚持真理,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毕生为党的事业呕心沥血,忠诚维护党的利益。他反对林彪把学习毛泽东思想庸俗化,多次拒绝林彪要他告罗瑞卿黑状的拉拢,在“突出政治”问题上与林彪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因此遭到政治诬陷,在“文革”开始前夕,受到批判被免去一切职务。“文革”中,向荣同志遭受了残酷的政治迫害,解除监禁后又赋闲两年多,直到邓小平同志复出后才得以重新工作。从1975年3月出任国防科委副政委到去世的短短一年间,他协助张爱萍同志领导整顿工作,抓尖端武器科研与生产的恢复,使国防科委机关各项工作大为改观,同时也遭致“四人帮”的极端仇视。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向荣同志再度成为被批判的主要对象。本来他已因病住院治疗,但为了保护张爱萍等领导同志,他毅然决然表示自己要“先出去顶一下”。向荣同志作出的这一抉择,充分展现了他磊落光明的战斗风格和大义大勇的政治品质。  向荣同志去世后,我常常想,如果向荣同志当时不从医院里出去,再次面对残酷的政治高压,那么仅仅数月之后,他就可以和我们一道欢庆党和人民与邪恶势力斗争的胜利了。每次与老同志们谈论起此事,大家无不扼腕叹息,无不对向荣同志表现出来的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和高风亮节,而肃然起敬,钦佩不已。

向荣同志儒雅博学,才华横溢。他是一位将军诗人。1995年3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我曾题词“诗如其人,光明磊落”。记得他在16岁时所赋《庆祝国民革命军二次东征胜利》一诗中,曾憧憬“此日朝阳春信好,岭南花放满瑶台”,一派勃勃生机,繁花似锦的美好蓝图。现在,可以告慰他的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懈奋斗,我们的国家正在一步步地走近他的诗境,实现着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向荣同志九泉有知,也会倍感欣慰。

向荣同志的一生,是为人民革命事业忘我奋斗的一生。他的传记,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谨以此序,深切缅怀向荣同志的不朽业绩,学习向荣同志的崇高风范!

2009年6月

后记

《萧向荣传》经过我们前后两代人十余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

我作为传主的女婿,很遗憾没有亲眼见过岳父大人——在萧向荣将军去世5年之后我才成为他家庭中的一员。

因为职业的关系和个人爱好,我始终对中国近代历史,尤其是党史和军史感兴趣,在这个研究领域也有不少专业的或业余的朋友。每当大家聚在一起谈论“文革”时,常常提及“林彪第一枪打向萧向荣”这一话题。我从未主动问过我的爱人和岳母,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到底为什么?我知道,岳父在“文革”中被整得太惨,死得太冤了,这个家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一次不经意的发问,都会使她们再度陷入痛苦的回忆。而恰恰是这个疑问,使我开始关注岳父的历史,并留意与此相关的信息。

上世纪80年代岳母离休以后,常在家里仔细地整理岳父的日记、文稿,她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笔墨来回忆和岳父共同度过的峥嵘岁月和美好时光,以纪念他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37年路程。但她毕竟是病魔缠身的耆耋老人,身体和精力都难以支撑,所以我爱人萧迎宪就成为她的帮手。岳父的老秘书潘长禹叔叔,从50年代初就在他身边工作,在他病重去世期间一直守在医院,对岳父有很深的感情。潘叔叔离休后也决心为自己的老首长写一部传记。有了这两个帮手,岳母自然十分高兴,她将岳父留下的全部文字资料,包括上百本日记、工作日志、学习笔记以及各种文稿、诗稿等,都珍重地交给了潘叔叔和迎宪,并经常同他们一起追忆、记录往事,整理诗词,编写资料。岳母还给当时的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伯伯写信请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提供方便,杨副主席批转了她的信。

为了写好传记,潘叔叔用了三四年时间搜集资料。他曾自费去广东梅县实地考察,感受岳父青年时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找有关人员座谈,回忆点滴往事;他常常只带两个馒头一瓶白水,全天泡在档案馆里摘抄资料;他致函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岳父当年的战友、同事,请他们撰写回忆文章;他走访、约谈过数十位军委办公厅等单位的老同志,采访内容记满了厚厚一本。几年下来,他搜集、整理了近30万字的资料,全部是手抄笔记。

在搜集资料过程中,他得到了军委办公厅领导的支持与帮助,所有被约谈或约稿的同志也都积极地配合,还经常主动提供新的资料线索。他曾兴奋地对岳母她们说,素材收集的差不多了,我已经写出几万字了。1991年1月18日,岳母突发心脏病猝然去世,给写作工作带来不少难度,但潘叔叔和迎宪一直顽强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尽力挖掘和收集有关的历史资料和珍贵照片。这种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迎宪曾多次对我说,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她一定要和潘叔叔完成这部传记。

由于迎宪十多年来一直参与组织各种纪念岳父的活动和撰写宣传岳父的文章,1997年底,军委办公厅商她参加写作组,为《中共党史人物》丛书撰写《萧向荣传》。这部丛书是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编辑的大型多卷本人物传记,有近千位党史人物人选,岳父位列其中。迎宪马上找到潘叔叔,恳切希望他参加写作。他只好暂时放下自己的写作计划,先去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并把数年来辛苦搜集到的资料全部带到军委办公厅写作组。

潘叔叔与军委办公厅其他两位同志合作,很快按7万字的要求拿出了《萧向荣传》初稿(我们称“小传”)。在“小传”审查、修改期间,经迎宪推荐,我也加入了写作组,做一些文字修改工作。2006年初,第四次修改稿脱手后不久,潘叔叔因胆囊炎住进301医院做手术。人院前他还给迎宪打电话说:咱们今年一定要开始大传编写,你可不许叫苦。不幸的是,7天之后,我们意外地接到他病危的通知。

当我和迎宪赶到医院抢救病房时,他已经不能说话,双眼微睁,默默地注视了我们一会儿。从他那弥留之际的目光里,我们看出了他心中的抱憾与期望——记住,一定要写出老首长的传记。为了实现潘叔叔、也是我岳母生前的唯一愿望,我逐渐进入了岳父的生活历史和精神世界。  根据审查部门的意见,我们对“小传”又进行了几次修改,第七稿被审查通过了,正在等待出版。

2007年初,我退休后与迎宪一起开始这部传记(我们称“大传”)撰写的准备工作。军委办公厅的领导和有关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向我们借出了岳父的全部个人档案(萧家姐妹已将岳父的日记等文物和资料全部捐献给了军委办公厅),包括潘叔叔搜集的全部资料。我整日伏案阅读梳理这些材料,她则把十多年来辛苦收集的200余幅照片(“文革”中被抄家后已所剩无几)逐一进行修饰、整理和编注。

这年夏天,广东梅县青年作家宋绍青联系我们夫妇,我们即邀请并招待他们到北京聚会座谈。他热情地介绍并向我们提供了他在家乡和福建搜集和编写的有关岳父的历史资料,这对我们收集资料、写作传记帮助很大。因为他是专业作家,写作期间,我们也把撰写完成的《萧向荣传》初稿(部分章节)请他审阅,提供修改意见。在此,我们向他致以深深地感谢。

我想就撰写这部传记依据的主要史料多说几句:

一、岳父个人档案中的资料,百分之九十是他本人亲笔书写,弥足珍贵。这些未经任何加工的原始材料,准确地记载着“何时”、“何地”、“有谁参与”、“发生了什么”等写史的基本要素;那些时急时缓的字迹、轻重不一的笔触和涂抹修改的痕印,都折射出作者当时的情感和思绪。

二、潘叔叔留下的资料中,有许多是岳父当年领导的那支“特种”部队的成员们撰写的回忆文章,内容真实动人,这些生动的材料在军队档案馆中是很难找到的。我们想借此机会,也代表潘叔叔,向他们和接受过潘叔叔采访以及所有提供了文字资料的叔叔、阿姨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近十几年来,已经陆续出版了大量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传记、年谱、文稿等史料性书籍,军队9位帅元和10位大将的传记及年谱等也由专门写作班子撰写完成,全部出版了。这些都为了解岳父的革命经历提供了权威性的依据或参考,因为正像张震副主席在序言中所说“他独特的经历与党和军队的许多历史事件密切相关”,我们虽然无法直接查阅事件的原始档案,但可以通过阅读与这些历史事件关系更密切,甚至就是事件主角人物的传记等,间接地看到有关事件的真实记录。

四、当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与普及,使人“不钻故纸堆,便知历史事”,尽管有的内容可能不足为凭,但一些观点和分析问题的角度能给人以启发或借鉴。另外,我们在网上读过不少曾与岳父有过接触的普通干部或小人物的回忆文章,他们用很朴实的语言生动地记述了当年的一件件小事,他们有的敬重他的为人,有的感佩他的才华,有的同情他的遭遇,更多的是把他视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良师,尽管有的人只听过他一次讲课或看过他带领的宣传队演出的一次节目。读了这些文章,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活在人们的心里”。我们在传记中摘引了他们文章中的一些内容,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关于写作的原则,首先当然是严格地以史实为据,手头史实资料还很多,篇幅所限,未能全用;其次,对传主的评价,为避亲属关系之嫌,多用党组织和相关人的说法;再次,尽可能地按有关部门对革命历史题材的规定和要求来写,文字的使用也力求规范些。

我虽多年从事与文字有关的工作,但写作长篇的人物传记还是第一次,笔力之拙,技巧之缺,文中处处可见,愿读者见笑之余,以看内容为主吧。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真的觉得自己融人了岳父那一代人的工作与生活之中,每天都在接受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而每完成几章书稿后,迎宪都仔细阅读和认真修改。岳父母去世后的几十年来,她倾注心力为父母做了大量的纪念和宣传工作,个中辛苦、她的坚持和尽心尽力,也常让我感动。她幼年受教于岳父,爱好文学诗词,在这部传记中,读者也能看到她笔下对父母真挚情感的篇幅。  能够在岳父百年诞辰之际写出了他的传记,完成了我作为他家庭的一员,也是一名革命后代应尽的义务与责任,这使我释然。

我们要特别感谢张震伯伯及其家人。迎宪登门请张伯伯为本传作序,他不顾年高体弱,欣然应允,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老战友的情份,作出此序,稿成之后,还请军史专家审阅修改。

在此,我们要感谢军委办公厅的有关领导特别是曹海鹏同志,他为我们借阅档案资料提供了全力支持,并提供了有关部门对撰写军队高级干部传记的规定和要求。

感谢梅县的萧大强、萧球昌、萧济邦、萧国强、萧耀宗、杨昭尊、梁财生、邓文桂等同志,他们提供了许多保贵的文字和口头资料。

还要感谢我的同事吴白乙、戴健和施文,他(她)们都在百忙的工作之中对我的求助给予了及时的帮助。

我们还要特别感谢为《萧向荣传》的出版提供无私帮助的老朋友赵登平等人,没有他们的鼎力支持,此书也难以顺利出版。

我和迎宪想在传记出版之时,将第一本书送给潘叔叔的爱人刘玉珍阿姨,以表达我们深深地感激。他们一家人对岳父岳母有着极深厚的感情,给了我们这个家庭许多的关爱与照顾,并为撰写这部传记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最后,抄录迎宪在我们共同修改传记完稿时写的一首《诉衷情》,作为本文的结尾:

长思慈母未了情,遗愿苦萦膺。

十年执子携手,落笔骨铮铮。

心未尽,意难耕,卷终成。

但垂青史,一代军魂,万古长风。

谢谢支持帮助过我们的所有的朋友。

彭宏伟

2010年7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6: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