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到底是位什么性格的主持人?他的思想特色是什么?他如何看待自已的职业?他的国际视野怎样?他如何分析自己的国情?……本书收集了六十多篇杨锐对时事的点评,生活随笔和散文。对于那些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杨锐的生活和思想轨迹应该是一部精彩的教材。对于那些中年的事业有成的白领,杨锐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他的学贯中西的智慧和知识结构应该成为他们的有利参考。对于年长的读者,他作为民族形象的代言人,有理想和责任感的年轻人,他的思索轨迹和探索实践代表了新生代的精神面貌和竞争力,令长者回味过去,并释然地步入黄昏。
本书收集了六十多篇杨锐对时事的点评,生活随笔和散文。悉心品味,读者一定会有意外收获。对于那些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杨锐的生活和思想轨迹应该是一部精彩的教材。对于那些中年的事业有成的白领,杨锐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他的学贯中西的智慧和知识结构应该成为他们的有利参考。对于年长的读者,他作为民族形象的代言人,有理想和责任感的年轻人,他的思索轨迹和探索实践代表了新生代的精神面貌和竞争力,令长者回味过去,并释然地步入黄昏。
折冲樽俎
融冰之旅情动天下
——解读中日两国的死结
日本沉没与危机意识
——再探岛国的忧患与捐躯传统
剑气中化解宿怨
——克制,再克制的对日和解
跪下一位总理,站起一个民族
——对比战后德目的忏悔
帝国兴衰与叶利钦的戏剧人生
——终结历史的巨人及其个性
普京赤裸秀胸大肌
——沙皇故乡的大国情结
普京垂帘:宪政无情人有意
——“黑马”总理祖布科夫礼让“影子”总统梅德韦杰夫
两总理丢官,三总统换人
——民意问责中的变与不变
可恨之人必有可爱之处
——小议美国的天真与枭雄本色
政教分离与文明冲突
——美国为何与伊朗过不去
赢得战争,输掉和平
——伊战与美国衰落的起点
我最尊敬的美国人
——专访美国前总统卡特
总理外长开“下流”玩笑
——熊猫生理与政客心态
贝布托,笑对死亡的巴女总理
——南亚家族从政的悲剧
横扫中亚的马鞭情结
——私访哈萨克斯坦总统女儿纳扎尔巴耶娃
忧乐国是
大而不强,富而不贵
——我们应该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国家
洞窟里的飞天
——释梦国产飞机的“大”与“小”
成败不等于是非
——论渐进式改革的夹生和嚼蜡
调情绿色,冷眼政治
——看2007年的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
腐败是必要的邪恶吗
——东方绝症的似是而非
跟你说点悄悄话
——新闻界的呓语
当信仰被绑架时
——在希望的残阳里凭吊耻感
说监督太沉重
——国情硬伤与“人大”的背影
面具下的烦恼
——你所不知的港澳回归报道
阿扁又在玩火
——“悲情”台独与岛内政治
中国的第四次思想解放
——《物权法》保护下的“原罪”
羞于提及的“吾国吾民”
——觉醒的民族与麻木的人
吟游江湖
并非童话的红色童年
——追寻童言无忌的乐趣
四条腿的好,两条腿的坏
——红色童年纪事之二
红色消退后的补丁
——审视美的黑白与残缺
童话、童心与童贞
——做人与治国的超级境界
丑话说在大学前面
——教育的失败与失败的教育
尘封十年的留学感言
——海归的光环与尴尬
祭扫无迹可寻的天问
——叹星空与荒冢之间的永恒
惜乎,湛生
——百度辉煌中的忧伤
他跟鳄鱼有夫妻相
——解析人与自然的情感游戏
梧桐树下的款款幽香
——调侃我心目中的上海女人
欲说还羞的男人
——也评男人的魅力和龌龊
那三十四个亡灵
——严打之下的国殇
伤疤,超越和尊严
——心灵极限的烛光
东西北京的比较
——央视新址巨厦前的感喟
拷问“西贵东富”的幸福指数
——脂粉窒息下的京城文化
一夜风雨,半世宁静
——窥视中年浮躁的间歇
我思,我说
大声希音与入世的诡辩
——百家争鸣说国策
两制双轨中的一道倩影
——白描范徐丽泰的人品
非对称的燕京双煞
——王朔和于丹
启蒙的最后一课
——死亡是伟大的平等
我是谁
——兼论生命、生活和死亡
英语应该成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吗
——我裁判的全国大学英语辩论赛
无法摆脱的出镜情结
——笔者形意之间的央视20年
绿色的国情和语言
——解析英式英语的文化内涵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狗尾续貂解读晓旭红尘一梦
山丹丹花开与病态“春晚”
——解构东北文化的“红”与“黑”
乱中取胜的“性”文化
——谈票房李安的色与理智
没有“伤逝”的哀与怒
——再读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代后记:叹堕落与文明的野合
附:杨锐主持的央视国际频道名牌栏
《今日话题》简介
近日,国务院正式决定马上立项研制中国自主研发的150座以上的大型飞机。身边的人闻此立刻一片哗然,纷纷表示不敢坐国产飞机,一致怀疑国产飞机的安全性能。这种不安颇似听说中国国产汽车也正考虑跻身北美和欧洲市场一样令人啼笑皆非。六七十年代的“两弹一星”和近些年“神五”“神六”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引发的民族自豪感荡然无存。我也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不安和沉思之中。
先说感性层面的思考。拒绝使用国产货却又抵制日货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人的两难选择。中国人爱国,但不拒绝西方来的先进的好看又好吃的东西。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特实际。日本人倒霉,也活该。倒霉是SK-Ⅱ居然与政治挂钩,连外表精致的广本轿车也传说不堪一击,动辄一分为三,驾御者横尸街头,日本颇有影响的经团联抱怨日本在华大企业订单锐减,此所谓弃市;活该是因为前日本首相小泉太自以为是,非要拜鬼,犯了中国的众怒。连保守的日本遗族会都劝小泉三思,不要让活人为死人埋单,此所谓闹鬼。
中国人既爱国又实际,韩国人和日本人都不理解。这两个邻国做事比较较真儿,特别是用国货非常彻底,国难当头时更是如此。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人外汇告罄,经济急转直下。老百姓们纷纷为国家慷慨解囊,把自己的金银首饰捐赠给政府,融化成宝贵的黄金硬通货,去拯救本国经济。顺便说一下,韩国所有大街小巷里看到的汽车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国产车。再看日本,80年代日本的市场保护,特别是汽车市场的保护让山姆大叔气歪了山羊胡。结果敢扔原子弹的美国人又逼着自己的阶下囚签订了80年代初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随后日元大幅升值,带来日本经济长达十年的衰退。日本人趾高气扬地高价买进纽约地产如洛克菲勒中心,很快又孙子似的低价抛售,美国人把日本人口袋里鼓鼓的美元掏得干干净净,还把人家打得伏伏帖帖,直到碰到玩儿邪的本·拉登,索性把你的地表建筑夷为平地,还叫你干着急找不到我。“规规矩矩”的日本人与八路拼刺刀不搂扳机,败给功夫很差的民兵。倒是基地组织学会了当年日本空军“神风敢死队”的本事,让索罗斯和格林斯潘这样的高智商的金融大鳄目瞪口呆,把拉姆斯菲尔德急得只能拿没本事的萨达姆和塔利班出气。再回到让人欲说还休的日本吧。国家有难,日本公司的职员仍然依照日本人的思维方式,默默地主动找到自己的老板,集体要求向下浮动工资,共渡时艰。以往不明白为什么日本基本上实行的是没有失业的员工终身制,这个真实的故事也许发人深省。
中国有些愤青人很爱国,爱涂写标语,短信群发,群情激昂地上街游行,网上匿名地骂人,唾沫星子四溅。但我不知道国家经济一旦遇到灾难时,大家是哄抢国家财产变卖充私,还是像上世纪50年代初的豫剧泰斗常香玉那样,捐私房钱买飞机支援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固然,政府官员的腐败,民主的缺失会授人以柄,但是文革时期红卫兵为代表的暴民文化,穷乡僻壤的刁民心态。黑白两道的江湖习气,官场上的市侩嘴脸,让我想起来就汗颜,没谱的事。
那么坐国产飞机呢?十一年前我曾与同事坐国产“运七”从三亚到美丽的西沙群岛中的永丰岛采风。本来兴致很高,打算上飞机后与同事做谈笑风生状,但很快我们头晕胆寒。发动机的声音好比纺织厂里的织布车间的轰鸣,像手扶拖拉机的喧闹,像摩托车发动时的撒欢儿,像一级方程式的赛车赶超时的吼叫。过了一会儿,突然机舱里不断冒出雾状的气体,坐在我身边的同事脸色渐变难看,浑身抽筋似的陷入痛苦的沉默,似乎大限将至。听说当年结束重庆谈判,周恩来陪烈士的遗孤乘飞机回延安时,途中驾驶员突然说飞机出现严重技术故障,可能要迫降。当时谁都知道后果如何,但是据目击者说,恩来同志的第一个反应是脱下身上的救生衣,默默地把它披在孩子身上。说实话,当时在“运七”上我脑袋一片空白,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想不起《周恩来传》的这段传奇了。后来听说“国航釜山空难”,一时间国航没有事故的安全神话被打破。可是,冯小刚夫妇高调在电视新闻亮相,乘坐国航出京旅行。不管商业背景如何,我还是钦佩这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市民气概。他能拍出《大腕》不是偶然的,我拼死不能同意别人看中的喜剧一面。有些事情不能随便作秀。
P88-90
在央视当主持人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随着中国的复兴,在全世界传递中国的形象和声音则成为央视主持人另一令人神往的选择。而把两者结合到巅峰状态并得到国内外广泛承认的只有一人,这就是杨锐。杨锐荣获中央电视台2004年十佳主持人称号。
注意,我们在这里说的是影响力,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知名度。因为知名度就像是网上的点击率一样,有时很廉价。
何为影响力?影响力是相对于决策者、社会精英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所产生的有质量有品质的社会影响。这位主角一定要有思想。另外,他(她)要个性鲜明。当然,以电视为例,这个公众人物必须享有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而央视九套每天的黄金时间《今日话题》DIALOGUE就为杨锐提供了这样一个几乎为他量身定做的访谈节目。2007年是该节目创办十周年。
杨锐在央视工作整20年。尤其在过去的十年间,杨锐和他的同事一共制作了两千三百多期节目。他代表央视采访了无数国际政要,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卡特,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布莱尔首相,英国查尔斯王子,芬兰和葡萄牙总统,约旦国王阿卜杜勒,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尼克松的女儿,赫鲁晓夫的孙女,以及许多副总统,外长,财政部长,将军,宗教领袖等等,还采访了无数演艺界明星,诺贝尔奖获得者,最著名的企业家。当然,他也在演播室采访过残疾人。
就受众而言,最喜欢收看他节目并非常重视该节目政策影响力的是各国驻京使节,外国记者和西方主要的智囊机构,国家各部委、各大研究所和院校的老师以及无数的大学生。他的节目成为无数外国来华者了解中国的窗口。
杨锐不仅用他流利准确的英语征服了国内无数观众,更主要的是他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他的思维方式,思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对每期话题的深度把握,现场的即兴发挥以及对西方对象国文化的了解使得他在访谈中控场能力极强。值得指出的是,他所主持的日播英文访谈DIALOGUE节目每周至少有四期是直播。他以流利的英语每天与来自世界各国的高端人物在央视圆楼二楼的三十三演播室和三楼的十七演播室从容不迫地对话。很多西方观众来信来电盛赞中国有这样一位出色的国际化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英国的BBC,日本的NHK和加拿大的CBC广播公司都专访过他。特别是在2008年初英国首相布朗来华访问之际,BBC资深主播爱德华先生特地在天安门广场实况直播独家专访了他,请杨锐点评中英关系和2008年奥运会。这是中国外交部破例同意的第一次允许欧洲媒体在极具象征意义的天安门广场采访一名中国人。应该说,杨锐的大器和国际化的平衡报道方式为中国、为央视赢得了荣誉。转型中的正在苏醒的大国需要这样的发言人或民间大使。中国需要杨锐这样的海归精英为中西方架起文化桥梁。
那么,杨锐到底是位什么性格的主持人?他的思想特色是什么?他如何看待自已的职业?他的国际视野怎样?他如何分析自己的国情?2007年3月份,在频道领导的建议下,他在央视网站开博,很快被央视网站评为继柴静之后的另一位新锐博主。他的文风犀利,文采飞扬,旁征博引,观点敏锐,学贯中西,是央视中少有的才子和学者类的主持人。
本书收集了六十多篇他对时事的点评,生活随笔和散文。悉心品味,读者一定会有意外收获。对于那些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杨锐的生活和思想轨迹应该是一部精彩的教材。对于那些中年的事业有成的白领,杨锐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他的学贯中西的智慧和知识结构应该成为他们的有利参考。对于年长的读者,他作为民族形象的代言人,有理想和责任感的年轻人,他的思索轨迹和探索实践代表了新生代的精神面貌和竞争力,令长者回味过去,并释然地步入黄昏。
杨锐的英语如此炉火纯青,而他的国学根底又如此之深。他对历史和哲学的涉猎是其他央视主持人很难同时具备的优秀品质。 杨锐1963年出生于东北,1980年在江苏南通参加高考,状元及第,并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和英国威尔士大学,获中外学士和硕士学位。他在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传媒大学担任荣誉教授和特约研究员。杨锐是国家翻译考试委员会的专家组成员,全国对外友协理事和欧美同学会欧洲商会理事。他曾多次应邀赴西方国家采访政要或主持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他是许多驻华大使家中的座上宾。杨锐多次担任全国高校英语演讲和辩论赛的决赛评委。
应该说,杨锐是中国媒体的骄傲。
都说越堕落越快乐,这是物质文明的一个悖论。
残缺放在合适的地方就是美的,所以有残缺美的艺术大作,如法国罗弗宫的镇宫之宝断臂维纳斯和无头的胜利女神雕像。
为文与做人一样,很难在有篇无句和有句无篇之间做到完美的协调。就像诗的工整与词的长短让我们记住唐宋两朝的文人文学的特色和辉煌,与鳓三百篇一样,歌咏志。文以载道。一个没有品位的人和一个没有审美历史和传统的民族一样注定是落后和愚昧的。
十年浩劫让政治玷污了艺术和人性的圣洁,所以百废待兴的中国重新赢得世界的尊重是从恢复艺术的良知开始。如八十年代初的伤痕文学以及第五代导演的文化批判意识。
追求美学意义上的永恒和生命意义上的宁静是统一的。文字的乐趣也在于此。细雨梦回,思接千载。
个体与全局,树木与森林的辩证关系无时不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里。新陈代谢,前赴后继,文明的血脉和生命才得以延续。2007年底的国内外大事再次让人们沉思:贝布托遇害,巴基斯坦的人民党PPP只能任命布托十九岁的儿子继任该党主席,别无选择,即便这意味着又一个体的可能消亡,即便这意味着家庭中的又一个悲剧。政党政治与家庭从政的DNA古今中外,一也。此为有国无家。孙道临年前谢世,但是他留下了孙道临电影艺术纪念馆。没有红色时期的老革命艺术家们的朴素在黑白片中的善恶分明,就不会进化到今天我们面对《投名状》和《集结号》中人性的灰色区域的欲说还休。百度不会因为其CFO王湛生的英年早逝而裹足不前,在中国的巨大市场,它雄居GOOGLE之上。百度的品牌也是民族工业的骄傲。
笔者不揣冒昧,自认为这里的文字从来是一种精神。字里行间的逍遥,进取,喜怒,呐喊和彷徨都是一种泼墨,一种写意,是一种物我两忘的超越。虽然一切思想都被思想过,但是观点的魅力在于个性和意境。横看成岭侧成峰。这里的文章词近旨远(the message above and beyond),有典型的忧患意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戊戌六君之一的杨锐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因为呼吁变法而被推上断头台,今天他借尸还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意的存在不仅依靠人文与社会理想的意志,主要是审美情趣使然。80年代的大学生有挥之不去的历史情结,因为改革开放之初伴随大量西方名著的涌入是琳琅满目的美学著作。大梦初醒的民族之所以能以大量伤痕文学和《芙蓉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人到中年》和《血总是热的》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启迪一代人的心智,令全民族深刻反思,首先是接受了人类共同定义的真善美的标准。以《十月》和《收获》为代表的文学刊物是里程碑式的批判精神的代表。而今迈步,沉睡的民族刚刚准备站立。晓风残月,继往开来。春秋战国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百家争鸣在80年代初期得到有限的复兴。我们如梦初醒。
不幸的是,冷战后的国内就像当年“五四”的启蒙被抗日的救亡所干扰一样,民族精神夹生,文明融合断裂。以俄罗斯为例,它的民主改革向来夭折,并归于权威的崇拜,或新权威主义的历史诠释;现代化与世俗化的尴尬在中俄“民族国家”的政治传统里有着惊人的一致。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失败,外交上的西挫与东归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反面教材和我国地缘政治的福音,还有无奈。中国的近三十年“文艺复兴”的起伏多少受制于西伯利亚寒流的南下。幸好世纪末的乍暖还寒并没有终结历史。互联网时代人类精神的普适性与人性世俗品质的泛滥,在虚拟中颠覆了所有王朝的桎梏和枷锁。市场经济与“入世”的融合从庸俗经济学和世俗化意义上完成了对人的重新定位和百废待兴的重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吧。
人的尊严从“文艺复兴”开始就伴随着对私有制的实践。私有在西方是文明的基础,是体制的宠儿,是权利的根本,是对人的尊重。在东方,谈论它的合法性都成为对存在的颠覆。这是历史的和革命性的尴尬。精英政治和威权主义的结合在后发展国家的巨大优势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007年《物权法》被强行通过。我称之为国情色彩极强的第四次思想解放。它静悄悄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巩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市场化的圈地运动和原始积累的成果。伤痕累累,二分魔鬼一分天使的中国民营经济得到了民工进城似的身份和户籍。在计划经济的“一夫多妻制”下,她低胸性感,高挑迷人。好在风尘女子已经欢天喜地地从良,完成明媒正娶的改造。西方经济学中的天使成为东方宫殿里政策的婢女。历史毕竟在进步。中国告别了“文革”时期的集体主义,更不屑于彼得大帝似的以扩张和独断专行为特色的武断。
政治服务于经济。政治是经济的最高体现。审视当今国情,混合经济实际上是利益集团在政治上的妥协和软着陆,而腐败成了维系政治权威的红利。国富民穷的光环下其实是大而不强和富而不贵。
发展与毁灭竟然同日而语,致富与安贫居然和而不同。
相信人性恶比相信人性善更有助于理解历史的进步。只有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治领袖们深谙此理。三十年了,中国的每一寸物质文明的进步都伴随着精神文明的伤害。虽然渐进式的改革避免了“休克疗法”的振荡,但是新时期资本积累与社会力量的重新洗牌却导致公平和正义暂时屈居偏房;学界和舆论的聒噪在黎明前息声于深宫,止步于萧墙之后。大军进城,开仓分粮,理想主义在这里成为主人有名无实的糟糠之妻。所谓萧墙,虽有《论语·季氏》祸起萧墙的痕迹,主要还是外可以避鬼,内可以遮丑。重门深掩,于无声处回忆200年前美国南北战争,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压倒了对黑奴制度的辩论。善哉,吾国吾民。中产阶级的崛起依旧停留在对私有财产最原始的患得患失阶段,至于权利意识和公民概念,则徘徊在刀耕火种的年代。
资本的西方代言人庆幸五百年间中国的沉睡和夜郎自大。今天,G-8八国俱乐部无法清晰诠释崇尚“厚黑”,“息事宁人”和“马马虎虎”的民族对人类道义的冲击意味着什么。当灯红酒绿的神州大地把世俗的快乐发挥得淋漓尽致时,《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受到东方农耕文明都市化的再定义时,撒哈拉以南的部落开始欢呼,地中海以北的阳光居然来自东亚郑和的故乡,袅袅炊烟,雄鸡一唱。老牌殖民者刚刚走出非洲换下猎装,新一代华商纷至沓来。成吉思汗当年“铁蹄踏处无青草”的西进演变成华商廉价劳力与产品的“欺行霸市”,而且所向披靡。当然,中石油、中石化也来了。维和部队一同进驻。医疗队访贫问苦,孔子学院挂牌成立。满载矿石和油气的巨轮源源不断地驶离一个贫穷的大陆,开赴一个巨大而饥饿的市场,那里据说开辟了一个新的模式,人类迎来新的纪元。全球5%的增长首先来自这里的巨大加工和需求。马鞭所向,外交,经贸和文化三军掩杀,陶醉于后殖民时代的繁荣和雅尔塔格局的西方列强草木皆兵,闻风而动。“大清炮队”如何一夜之间变成“神舟六号”和“嫦娥奔月”。于是乎,战略对话,高峰论坛,政要互访,文化年,旅游节不一而足。关键词是透明度,责任和利益攸关方。
每当夜幕降临,我提笔吟哦,力透纸背的主题永远关乎远虑和近忧,政治与经济,和平与发展,生存与尊严,效率和公正,物质和精神以及人类与自然。字里行间,曲尽其意,最终归结于人的权利和幸福,归结于国家形象。这是价值观的取向,是制度的建设。这里没有肤色的限制,党派的分野,民族和宗教的对立。
今年,中国最重要的事情首推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当然还有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说奥运,五环精神令人向往。魅力大概在于它的超越;谈开放,中国是世界的,世界没有中国不会精彩,也不会丰富,因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在重演人类历史上堕落与进步的关系,让是与非和正与反的双重变奏再度纳入发展的否定之否定。
放下架子,摘下面具,2008年,让我们一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