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末50年代初他们先后离开上海。杭约赫、唐祈和唐湜曾罹遭磨难,后获平反。80年代以后除杭约赫用本名曹辛之主要从事书籍装帧设计外,陈敬容、唐祈、唐浞重新焕发诗情,又写下不少作品。他们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卷是他们四人的诗文合集,由于篇幅所限,入选的篇目以他们在上海创作发表的诗歌为主,兼及之前和之后的作品;文章以诗歌创作总结为主,兼及历史史实的回忆等,使读者对他们各自的创作风貌、诗学主张、“九叶诗派”的形成有一定的了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卷)(精) |
分类 | |
作者 | 王圣思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40年代末50年代初他们先后离开上海。杭约赫、唐祈和唐湜曾罹遭磨难,后获平反。80年代以后除杭约赫用本名曹辛之主要从事书籍装帧设计外,陈敬容、唐祈、唐浞重新焕发诗情,又写下不少作品。他们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卷是他们四人的诗文合集,由于篇幅所限,入选的篇目以他们在上海创作发表的诗歌为主,兼及之前和之后的作品;文章以诗歌创作总结为主,兼及历史史实的回忆等,使读者对他们各自的创作风貌、诗学主张、“九叶诗派”的形成有一定的了解。 内容推荐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本册为《杭约赫 陈敬容 唐祈 唐湜卷》。 目录 凡例 前言 杭约赫 第一辑 誓 期特 风筝 心愿 知识分子 哭声 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呼唤我的名字 启示 岁暮的祝福 题照相册 第二辑 撷星草 黎明之前 蒂儿周岁 六行——赠梅 寄给北方的弟弟 无题——给M 最初的蜜——写给在狱中的M 冬日的树 第三辑 神话 拓荒 噩梦 致伪善者 致天字第一号 丑角的世界 严肃的游戏 感谢 最后的演出 跨出门去的——写在李公朴先生殉难二周年 第四辑 火烧的城 复活的土地 第五辑 面对严肃的时辰——忆《诗创造》和《中国新诗》 《撷星草》后记 《最初的蜜》后记 《曹辛之装帧艺术》后记 《曲公印存》后记 陈敬容 第一辑 十月 夜客 断章 窗 遥祭 回声 创造 映照 沉思者 水和海 飞鸟 野火 边沿外的边沿 向明天瞭望 新鲜的焦渴 友情和距离 律动 船舶和我们 雨季 第二辑 在激流中 地狱的探戈舞 播种 划分 一滴水 群像 雨后 渡河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 智慧 斗士·英雄——悼闻一多先生 圣者 黄昏,我在你的边上 过程 驮灰尘中基出去 瞩望 给我的敌人——我自己 寄雾城友人 逻辑病者的春天 无线电绞死春天 力的前奏 文字 有人向旷野去了 无泪篇 雕塑家 赠送二章 夜想 捐输 我们这一代 我在这城市中行走 鸽 冬日黄昏桥上 陌生的我 第三辑 个体的完全 英雄的沉默 叛逆 抗辩 夜听车声 题罗丹作《春》 夜行 放歌 出发 珠和觅珠人 第四辑 假日后送女返学 写在水上 只要是广阔的世界 爬山去吧 老去的是时间 谁能说 山和渔 致白丁香 并不是由于伤风 思维的光辉 现代的普罗米修斯 羊群和波浪 心灵·桥梁 致革新者 习题 十行 假若到那样一天 无题二章 绝对主题 千年三咏 我的七十 第五辑 父亲 流亡图片 灵感 偷读 迁居 心远地未偏 和唐祈谈诗 和方敬谈诗 学诗点滴——《老去的是时间》代序 《陈敬容选集》序 唐祈 早年诗(1937—1945) 旅行 秋 游牧人 拉伯底 蒙海 故事 仓漾嘉措的情歌(九) 仓漾嘉措的死亡(十四) 恋歌——致希慧 十四行诗给沙台 风向 夜歌 声音 抒情诗(1946—1949) 老妓女 圣者——悼闻一多先生 墓旁 严肃的时辰 女犯监狱 挖煤工人 最末的时辰 雪 雾 时间与旗 五月四日 三弦琴 你走了 蓝伽夜歌 时间的焦虑 郊外一座黑屋 在墓园中 组诗(1958~1986) 北大荒短笛(组诗) 北京组诗(选二) 江南短章(组诗)(选三) 敦煌组诗(选三) 边塞的献诗(选二) 伊犁组诗 十四行诗(1979—1987) 画梦录 悲哀——缅怀诗人何其芳 三月 石榴 猎手 戈壁滩 天山情歌 收归 风和黎明 戈壁 黄昏悄悄走近 草原上的城砦” 文选 《诗第一册》后记 《唐析诗选》后记 在诗探索的道路上——寄给H.S.诗简之一 诗歌回忆片断 唐湜 抒情诗 第一辑(1943—1949) 第二辑(交错集)(选三十章) 第三辑(1954—1980)(选三首) 第四辑(1981—1989)(选三首) 十四行诗 《幻美之旅》(选二十首) 《退思:诗与美》(选九首) 《新翠集》(选三首) 文选 我的诗艺探索——《唐湜诗卷》代跋 迷人而多彩的十四行——《蓝色的十四行》代序 我们呼唤(《中国新诗》代序) 九叶在闪光 编后记 《海上文坛百家文库》总目 试读章节 不过,照自然的规律,我们的诗虽也有不同程度的老化,却都没有僵化。我们都还在为诗的生命的复苏而欢快地抒唱。除了辛之已专心从事装帧艺术与金石、书法外,八个人的新作品,包括穆旦的遗作在内,还由美籍学者木令耆编成一本《八叶集》,1984年由香港三联书店与美国《秋水》杂志社联合出版。九个人,除可嘉外,包括穆旦、辛之在内,也都出版了新的诗集或旧作的新编集。还在抒写新作的六个人最初复小时不免多少有些生涩,可不久就趋向了自然、自如,或明朗、大方,或丰富、成熟的高峰,一种晚年的清明境界。 年纪最大的辛笛早年在清华外文系学习,与在北大的何其芳、卞之琳同时开始写诗,在《水星》、《文学季刊》上发表诗作,当时曾与弟弟辛谷合出了《珠贝集》。1936年,他去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英国文学,是现代派大师T·S·艾略特的学生,与名诗人S·史本德、D·刘易士时相往来。回国后先在暨南等大学任教授,后入金城银行工作。抗战胜利后,曾以贷款支援巴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及曹辛之的星群(森林)出版社,《诗创造》,尤其是《中国新诗》,是由于他的大力支持才得以出刊的;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诗创作,在当时文坛上十分活跃。194'7年由“星群”出版的《手掌集》里集中了他当时与以前的诗作精华,犹如欧洲印象派的画,淡淡的笔致下有深深的喟叹,现代的意象里却散发着中国词品的韵味,风格清新而悠远,在异国时且不乏爱国情怀的抒唱。我曾在《诗创造》上为它写过评论,作了高度的评价。它对国内外,特别是港台海外的诗坛有一定影响,香港就曾盗印《手掌集》13版之多。1948年又出版了他的散文、评论集《夜读书记》,显示了他的渊博的学识修养与雅洁的散文风格。建国后他转入工业方面工作,先后任上海烟草公司、副食品公司副经理,上海市政协委员。他建国前就是中华全国文艺协会候补理事兼秘书,建国后是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理事。经过一时期的沉默,70年代后期又开始拿起诗笔,陆续写出了一些或较平直,或有较深意蕴的诗,也有一些风格清新飘逸一如既往,后编成《印象·花束》,1986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他现在是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上海中心理事,常应邀出访美国与香港、新加坡等地,并常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新诗与古体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早在1983年就为他隆重出版了《辛笛诗稿》,包括“珠贝”、“异域”、“手掌”、“泉水”、“春韭”五集,选入了他一生的精品,从1933年选到1982年,是一生创作的总结集。 陈敬容年龄比辛笛小5岁,可发表诗作的时间并不比他晚多少,她16岁跟诗人老师曹葆华来到北京,在各大学旁听,学习外语,就与何其芳、方敬、卞之琳等人相识;以她的早慧,17岁就开始写出了《十月》一类成熟的短章,发表于《水星》与《文学季刊》等报刊,风华之茂并不多让于何其芳,风格也近于何其芳(显然受过他的影响),而比他写出了更多柔和的抒情诗,且比他更多男性气质,因而稍稍粗放一些,也就更神完气足,篇章更加完整,自有一种巴山蜀水女儿的气度。她的处女诗集《盈盈集》编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内,风格十分鲜妍,是有新诗以来极少数最柔美的抒情诗集之一,抒唱了她对自然风物的爱好,对个人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的感慨,特别是诗人早期在京华,后来在西北高原上的爱的悲剧,有一种凄苦的茕独感;以及她终于挣脱了爱的网罗来到重庆磐溪独居的一些感喟,她当时对飞翔,对“旗手与闪电”的无限向往。她第二个诗集《交响集》更十分突出了现代人的沉思与闪光的现代繁复诗艺,大多是抗战后来上海时写的,有不少离乱年代的急管繁弦的吹奏,甚至也表现了一种悲凉的丈夫气概。她当时出版的散文诗集《星雨集》中也有不少哲理的感悟与对人生的喟叹。建国后,她离开了文学队伍,后来归队,在《世界文学》月刊负责法文组,后调任《人民文学》编辑,却搁笔不写诗了,只译过一些诗。70年代末才真正又开始写诗,开头笔下未免有些枯涩,以后就有不少成熟之作,恢复了早年的艺术风貌,且更为繁博。近年结集为《老去的是时间》(1983年),列入《诗人丛书》,并获得了中国作协的诗歌奖。另外又出了一本诗意浓郁的散文诗集《远帆集》(1984年),是三个时期发表的散文诗选集。早在1983年,她家乡的四川人民出版社就为她出了十分大方、素雅的大32开本的《陈敬容选集》,与《郭沫若选集》、《何其芳选集》一样的高规格,包括她自己精选的诗四辑与散文、散文诗,卷首有相片、手迹,厚厚的一大本。应该说,她是中国现代最抒情的优秀诗人;由于她精通英、法语言,也译过不少西方文学名作,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安徒生的十几本童话名作、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等。复出后她曾在《诗刊》编过几年译诗,近一二年多病,在家休养,来信中常有孤茕凄凉之语,叫人心酸。可在北京诗坛上,这些年来她还是较活跃的老辈诗人之一。P487-489 序言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后记 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上海先后有两本引人注目的诗刊,一是《诗创造》(1947年7月创刊),一是《中国新诗》(1948年6月创刊),两刊于1948年11月同时被国民党当局查封。虽然刊物仅存一年半载,但围绕着它们、尤其在《中国新诗》园地形成了具有流派风格的诗人群体,只是随后销声匿迹三十年。随着1981年九位诗人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浞、袁可嘉、穆旦出版了他们40年代创作的诗歌合集《九叶集》后,才被人们重新发现,称之为“九叶诗派”。其中有五位诗人在上海生活、创作、工作过。除了辛笛定居上海长达六十余年外,其他四位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尽管在沪时间不长,但也与上海结下不解之缘。 抗战胜利后,杭约赫(本名曹辛之)和臧克家、林宏、郝天航、解子玉等诗人从重庆到上海,筹资办起了上海星群出版社,又与沈明等集资创办了诗刊《诗创造》,由杭约赫主持各项业务,陈敬容、唐湜帮忙做诗刊的编辑工作,写评论、编专号等。刊物遵循大方向一致下兼收并蓄的编辑方针,但遭到外来批评的压力,内部也产生意见分歧,于是次年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另办《中国新诗》,除自己写稿外,他们还分头向袁可嘉等诗人组稿。唐湜、陈敬容更以诗人的敏感分别评介杜运燮、辛笛、唐祈、陈敬容、杭约赫、穆旦、郑敏等人的诗集。他们以诗会友,有些人互相之间在当时没见过面,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使他们走到一起来了。他们有相近的诗学追求,有自觉的诗歌现代化意识,他们继承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传统,用双重的传统生命,融会汲取西方现代诗歌的精华,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土壤,关注时代的风云,不作直露的呼喊,或感伤的呻吟,而是采用象征、隐喻、暗示等手法,为诗绪寻找相对应的客观物,给思想赋予知觉化的表现,将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感性和知性相结合,官能感觉和抽象玄思相交融,形成他们内敛深刻繁复的流派风格,达到“现实、象征和玄学的综合”,使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有机地融于一体。 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浞四位诗人在编办刊物的同时,在上海也迎来他们创作的一段丰收期,不少诗歌就是在上海写成的,发表在上海的报刊《文汇报》、《文艺复兴》、《诗创造》、尤其《中国新诗》上;也有一些诗歌直接将上海作为抒写的对象,如杭约赫的《复活的土地》和唐祈的《时间与旗》,这两首长诗可谓珠联璧合,在对时空的总体领悟下,多侧面地展现了40年代后期的上海,着眼于“土地”和“时间”两个鲜明的时代历史形象,探究了现实的象征本质。 40年代末50年代初他们先后离开上海。杭约赫、唐祈和唐湜曾罹遭磨难,后获平反。80年代以后除杭约赫用本名曹辛之主要从事书籍装帧设计外,陈敬容、唐祈、唐浞重新焕发诗情,又写下不少作品。他们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卷是他们四人的诗文合集,由于篇幅所限,入选的篇目以他们在上海创作发表的诗歌为主,兼及之前和之后的作品;文章以诗歌创作总结为主,兼及历史史实的回忆等,使读者对他们各自的创作风貌、诗学主张、“九叶诗派”的形成有一定的了解。 杭约赫(1917—1995)本名曹辛之,另有笔名曹吾、曹辛、孔休、江天漠、曲公等。浙江宜兴人。1936年开始文艺创作,与友人合办《平话》文艺周刊。1938年人延安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次年调至李公朴领导的抗战建国教学团,赴晋察冀边区工作。1940年调重庆生活书店,在邹韬奋直接领导下的《全民抗战》(周刊)任编辑。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参与创办并主持上海星群(森林)出版社、《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的出版编务工作等。1949年调北京三联书店工作,1951年以后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书籍装帧艺术设计、编辑、编审等工作。出版诗集《撷星草》、《噩梦录》、《火烧的城》、《复活的土地》、《最初的蜜》(杭约赫诗稿);评论《臧克家论》;编辑普希金诗选两集等。除长诗外,他还写有感情真挚的短诗,讽刺诗也大胆尖锐。杭约赫多才多艺,他还著有《曹辛之装帧艺术》、《曲公印存》等,1993年获中国出版界最高奖誉“第三届韬奋出版奖”,并多次获国际、全国书籍装帧设计奖项。 陈敬容(1917—1989),笔名蓝冰、成辉等。四川乐山人。1935年开始发表诗文,曾在北平的大学旁听,自学中外文学。1938年在成都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过小学教师、杂志社和书局编辑。1946年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工作,参与《诗创造》的编辑、组稿等工作。任《中国新诗》编委。1949年到北京人华北革命大学学习。后到《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出版诗文集有《星雨集》、《盈盈集》、《交响集》、《老去的是时间》(获1986年全国优秀新诗奖)、《陈敬容选集》、《远帆集》等;翻译作品有《安徒生童话》、《巴黎圣母院》、《绞刑架下的报告》、《图像和花朵》(波德莱尔和里尔克诗合集)等;主编《中外现代抒情名诗鉴赏辞典》。她早年诗歌婉约含蓄,有古典诗词的韵味,40年代诗风渐趋浑厚,刚柔相济,采用现代诗艺透视和开掘现实、叩问人生和自我,具有相当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这样的诗艺特点一直保持到晚年。 唐祈(1920—1990),笔名唐吉诃、唐那,江苏苏州人。1936年开始写诗。1942年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在西北从事抗战戏剧运动和新诗创作,并在学校任教。后参加“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8年到上海,任《中国新诗》编委。1949年到北京,从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毕业人《人民文学》诗歌组做编辑,1953年调任为小说散文组组长,1956年调至《诗刊》任编辑。1958年发配北大荒劳动。后又下放江西,在山区教过书,编过地区诗集。1979年重回西北,先后在甘肃师范大学、两北民族学院汉语系任教,讲授现代文学和新诗。出版诗集有《诗第一册》、《唐祈诗选》,主编《中国现代新诗选》、《中国新诗鉴赏辞典》、《中华民族风俗辞典》等。早年涛歌描写甘肃、青海一带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并作牧歌式抒怀,40年代以现代手法表现社会现实题材,具有震撼力,晚年组诗《北大荒短笛》同样写得悲痛深沉。 唐浞(1920—2005),原名唐扬和,笔名迪文、陈洛等。浙江温州人。中学时期开始写作。因参与抗日爱同活动被捕,后获释。1942年发表诗作。次年考入战时浙江大学外文系学习,中途曾借读他校。1946年到上海暂住,求教于李健吾。后去杭州浙江大学继续学业,于1948年毕业,在昆山任教。期间常到上海为《诗创造》做编辑工作,任《中国新诗》编委。中华全国文协会员。50年代初曾在温州、沪、京等地中学任教。1954年任中国剧协《戏剧报》编辑。1958年流放北大荒,1961年同家乡做过临时编剧,干过体力活,即使在最困难的境遇里仍始终追求诗的浪漫幻美和古典回归。40年代的创作更具沉郁的现代诗风。80年代后在温州地区文化局创作室工作,系中国作协浙江分会理事。出版诗集《骚动的城》、《英雄的草原》、《飞扬的歌》、《海陵王》、《幻美之旅》、《泪瀑》、《遐思:诗与美》、《霞楼梦笛》、《春江花月夜》、《蓝色的十四行》、《唐浞诗卷》等;诗论诗评集《意度集》、《新意度集》、《翠羽集》、《一叶谈诗》、《九叶诗人:中国新诗的中兴》等;译有艾略特的诗《燃烧的诺顿》等。他还创作了大量多样的诗歌,由于篇幅所限,他的南方风土故事诗和历史叙事诗均未入选。 王圣思 2009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