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1972年出生于北京。当代最富传奇的女性摄影师。作为摇滚圈知名女摄影师,高原这个名字具有一定的标志性。 她曾是出现在老狼 MV《恋恋风尘》中举着相机的的那位青涩女孩;她也曾是摇滚音乐界旗帜性、最年轻有为的摄影师。唐朝乐队的丁武是她拍摄的第一个摇滚人,面孔乐队是她拍摄的第一个摇滚乐队,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当时魔岩文化的负责人张培仁的邀请下,她成为魔岩文化的官方摄影师。她的相机记录下了那些里程碑式的一幕幕,而她的人像摄影风格某种程度上定义了魔岩文化“中国火”所出品的系列经典华语摇滚专辑的视觉效果,尤其是像《山河水》、《艳阳天》等封面都让乐迷们爱不释手甚至奉为经典。
1990年到1999年,是中国摇滚乐的黄金十年,“魔岩三杰”的影响力和传奇,崔健教父地位的奠定,都在这十年发生,而孕育这一切的土壤,是在北京,这是当时中国所有热爱艺术的年轻人的选择。那十年,是北京文艺圈的“野生”年代,它自由、丰富、浪漫、奇幻,汇聚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灵魂,也写就了一篇又一篇传奇乐章。
高原作为摇滚这些年的核心见证人和参与者,以摄影师的身份用影像记录下了当时的人和事,日常与炫目,颓废与热血,青春与真挚。本书以高原拍摄的百余张未曾披露过的珍贵照片为线索,穿插老狼、张楚、郑钧等人的口述和采访,用影像和文字,全面展现了中国摇滚乐伊始不可复制也不会再有的传奇时代,她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北京故事”,也为我们了解20世纪90 年代的都市,以及大批理想化青年的文艺生存状态提供了珍贵资料。
“从前,摄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有我所有的青春记忆,而现在,这是一份工作。现在当我翻开那一张张老照片,会再次眼眶湿润。每一次现场都是不可复制的永恒,重要的是,我在现场。那是我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高原
“每个人从书里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可以从摄影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音乐的角度,以及青春的角度去解读,非常好。”
--阿克曼(孔子学院顾问,墨卡托基金会中国代表,原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
它是在我的年轻岁月中,和一帮哥们儿,怀抱着理想,放胆地各自表述,在工作中同欢同悲,在混乱中一起成长的记录。
--贾敏恕(台湾音乐制作人)
我们在这些照片当中只看到了人,而不再是什么牛逼的摇滚和摄影。
--刘树勇(摄影评论家、文化学者,微博名:老树画画)
高原镜头下的每一个瞬间,我都是不在场的:它定格的每一个时间,我又是在场的。我们同处一个时代、一个空间......一起撒野,一起张狂。
--王小帅(“第六代”导演)
青春终将逝去,但歌声却可以将它重塑!高原用她眼中的影像不可思议地记录了这一切珍贵的记忆··
--汪 峰(歌手、音乐创作人)
心存善愿和远方,我们是永远的少年。
--许 巍(歌手、音乐创作人)
高原不强加于现实什么特质,只是基于事物关系的本身。她的作品对未参与关系的人,会更容易真实理解,并有一种信任感。
--张 楚(歌手、音乐创作人)
关于青春,不管曾经多么疯狂、不堪、精彩、忧伤,最后你能收获的都只是两行热泪。
让燃烧凝固!
--郑 钧(歌手、音乐创作人)
在我的生活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常常会听到一首歌就想起一个人,或是某一部电影的一幕戏,又或是某些地方空气中特别的味道。
摇滚乐对我而言,可以代表我的学生时期。在我青春期的那些年,很爱听的就是摇滚,当时的那种衝动、叛逆、玩世不恭的调调,很酷。
当中,印象很深的是一张合辑《中国火》,那是我头一次接触中国的摇滚乐,震惊。唐朝、张楚、何勇、窦唯等,在那时期,这些人都是我所响往的。
缘分很有意思,在距离青春期这么遥远的今天,收到一封朋友转寄的E-mail,认识了高原。透过高原的照片,我见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对音乐的追求以及摇滚的精神。带我穿越时空,更贴近那些我所响往的人。当所有喜欢的事都可以自由生长,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我们便以潇洒的姿态继续向前迈进。
--张震(演员)
那些激情、懵懂的少年时代……
--周 迅(演员)
这些粗粝而饱满的影像,带我们重返那个充满摇滚的纯真年代,空气中尽是爆炸的张力,而所有的故事正在开始被书写……
--张铁志(台湾摇滚与文化评论人)
那段事情起头的日子珍贵。
刹那永恒的摄影作品!
--倪重华(发掘伍佰、林强、张震岳的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