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与史上最强悍的大老板秦始皇纠缠,与权倾天下的竞争对手吕不韦、嫪毐这样的危险政客周旋,隐忍蓄势多年,后来崛起为大秦男二号。孙朦编著的《大秦风云宰相李斯》一书中密布的智慧与谋略,杀伐与权术,心法与玄机,令人心惊……
本书是21世纪年轻人从商、自我成功必读必鉴史学,其中蕴含了更适合中国人吸收运用的人生哲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秦风云宰相李斯/将相传奇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孙朦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斯与史上最强悍的大老板秦始皇纠缠,与权倾天下的竞争对手吕不韦、嫪毐这样的危险政客周旋,隐忍蓄势多年,后来崛起为大秦男二号。孙朦编著的《大秦风云宰相李斯》一书中密布的智慧与谋略,杀伐与权术,心法与玄机,令人心惊…… 本书是21世纪年轻人从商、自我成功必读必鉴史学,其中蕴含了更适合中国人吸收运用的人生哲学。 内容推荐 李斯本是楚国上蔡一介布衣,但他扶摇直上,功过昭著。一方成功辅助了“千古一帝”秦始皇:从上《谏逐客书》到实行“统战政策”从推行郡县制到主力“天下第一”……秦朝一系列重大决策出自于李斯之手。另一方面他陷害同门师兄韩非、策动秦始皇焚书坑儒、参与“沙丘政变”、怂恿秦二世严刑峻法于天下……其黑白分明的一生与秦朝历史息息相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读懂了李斯就读懂了秦史。 请看由孙朦编著的这本《大秦风云宰相李斯》。 目录 第一章 出身富家,观鼠悟道 “斯”人出世,充满传奇 郡试,声望日增 沙利国除怪 观鼠悟道,有谋则赢 第二章 拜师荀卿,苦练权谋基本功 权谋路上遇高人 拜师荀卿 苦练本领,“以便从事” 目标远大,辞师入秦 第三章 权谋路上遇知音 结识郑国 贵人相助 吕不韦的气魄 初入相府 李斯与《吕氏春秋》 第四章 谋权之路,跌宕起伏 充当佳编剧 官场初体验 嬴政召见 君臣相聚,直抒隐忧 嬴政问计,指点迷津 当上长史 第五章 官场做人,谋略在先 低调才是硬道理 封爵左庶长 师兄韩非来秦 韩非之死与李斯之谋 半生孽缘苦纠缠 李斯的精心布局 甘罗其人 第六章 献计嬴政,根除宦党 嫪毐将反 大施美男计 嬴政的冠礼 母子相见,各怀心事 黄粱美梦破碎 葬阴、车裂 第七章 上《谏逐客书》 山雨欲来风满楼 吕氏免相,李斯被逐 回归复职,荣升廷尉 统一六国的始作俑者 第八章 佐秦王一统天下 取韩、灭赵 并燕、吞魏 夷楚、平齐 居功至伟,成就辉煌 第九章 封建帝国的总设计师 销兵器、管残余 明法度、定律令 统一度量衡、车轨和钱币 夷城郭、通川防,平复地形 尊大臣、盛爵禄,加强朝廷团结 作小篆,为汉字规范提出准则 第十章 走向权力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提出治国方略 始皇暴政 焚书坑儒 第十一章 嬴政的死亡之旅 巡游东南 希望长生不老 嬴政病重,奄奄一息 赵高其人 嬴政驾崩 第十二章 沙丘政变,周密布局 赵高当道 改立太子 空气中弥漫着臭味 鲍鱼遮掩,巧解危机 扶苏死,嬴政葬 第十三章 谋权之身,终遭腰斩 大屠杀 揭竿起义 飞来横祸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受尽酷刑 最后的时光 后记 试读章节 李斯当上郡府小小公务员,没想到却闹出了大动静,以致上蔡百姓人人敬仰,大家都觉得以李斯的才华,绝对会步步高升,前途一片光明。哪知,几年过去,李斯还是小吏,小吏还是李斯。这也让不少人犯迷糊:“怎么回事呢?”更多的人是打抱不平:“这尼玛上头也太有眼无珠了!” 其实,战国时期,本来就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更是智能人士掌握政权各显神通的时代。著名的商鞅,卫国人,主张法治,闻秦孝公下令求贤,入秦,说秦孝公以法治国。秦国富强,东败魏国,夺取黄河以西的土地。秦孝公封他于商於、十五个县城,“号为商君”;还有苏秦,本是洛阳的一个市民,拜鬼谷子为师,学习游说之术。学成后,四处游学,到过燕、赵、韩、,魏、齐、楚等国,可谓合纵联合,以抗秦闻名遐迩。后来六国诸侯听从了他的意见,成为公用的相国,也叫六国相。搞得秦兵畏缩不前,生怕被“联合国”军包饺子,一直不敢东出函谷关,时间达十五年之久。 像上面提到的商鞅、苏秦等人才,在战国时期可谓多如牛毛,有些名气的如秦国的丞相范雎、张仪、蔡泽,楚国的相国春申君黄歇,赵国的上卿虞卿。这些人其实原先都是平民百姓,后来基本是靠才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当然,博学广闻的李斯对这些人的经历绝对是清楚的。由此,他们也成为李斯奋斗的榜样。二十几岁的青年,犹如充满生机的阳春,思想蓬勃发展,哪会把“郡小吏”放在眼里?由于对郡小吏的职务轻视,懒理事务,当然不会得到擢升。 再说这个郡小吏的职务,实际上就是粮仓管理员。李斯虽然蔑视粮仓小吏,但有时还得去应付一下,毕竟端人家的碗,要服人家的管。有了这样的想法,李斯只好先安心做了再说。没想到,就是这无奈之举,造就了一代“鼠学”大家,并打下后来飞黄腾达的理论基础。 这天。李斯内急,他飞快地跑向厕所,忽然间,却看见茅坑中的老鼠们正在吃粪,可是,当发现有人走近时,刚才还狼吞虎咽,大快朵颐的鼠星人,一个个惊慌失措,很快便消失在墙边的角落里。 还有一次,因为粮食入库,李斯打开了仓库的大门。库房很大,也很宽敞,又发现老鼠正在那里旁若无人地吃着粮食。让李斯诧异的是,此鼠非彼鼠,不仅个个长得肥头大耳,而且因为经常不见人,见了人也不害怕,该吃吃,该喝喝,就如没人一样。于是,李斯联想到:厕所中的老鼠,环境狭小肮脏,吃的是粪便,经常受到人和犬的惊扰;而粮仓中的老鼠住的是高大的房子,吃的是粮食,也没人和狗的惊扰。不觉叹道: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李斯的感叹,他想:从句意讲,是说贤与不肖,都是由于所处的环境决定。但是,这又与客观实际不符合。拿夏桀、殷纣来说,两人拥有天下,号称天子,可谓环境优越之至,但最后皆国灭身亡,遗臭万年。可见,环境恐怕只能对一个人的事业有点影响,对命运没有什么关联。 然而,李斯的念头,很快被否决,因为在他看来,贤”,在德才兼备,也谓贤能有为。做人不但要德才兼备,而且要像商鞅、苏秦那样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再加上自己原来所学的《商君书·画策》上讲:“不明主在上,所举必不肖。”昏庸无能君主任用的人,都是无德无才的。由此,李斯打定主意:要使自己作出一番事业成为一个贤能有为的人。 也就是在老鼠身上,李斯明白了一个道理:“鼠在所居,人固择地。”他开始反省自己迄今为止的一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活了二十多年,都活了些什么?看看自己身边,尽是庸庸碌碌之徒,难道我也要和他们一样,朝生暮死,无声无息?一想到此,李斯浑身泛起一阵神圣的战栗。他趴到地上,一阵干呕。 大丈夫于人世间,有两个问题必须问问自己:活着时怎样站着?死去时怎样躺着?留在上蔡郡,李斯注定将一事无成。他将被胡乱埋葬在某个乱坟堆里,他的名字只会被他的儿女们偶尔提起,而等到他的儿女们也死去了,他的肉体也早已在棺椁里腐朽烂透,他的名字也将不会被世间任何一个人所记起。到那时,上天入地,也找不到半点李斯曾存在过的痕迹。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一股熊熊的野心之火燃烧在李斯死寂了二十余年的心中。他感觉到,名利的冲动正在他的体内苏醒,并向他发号施令。而他,也将乐意遵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于是,李斯作出了一个决定:离开偏僻贫瘠的上蔡郡,到能让他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地方去。 果断和决绝是李斯一贯的作风。他在同事们的一片惋惜声中,辞去了为众多乡亲羡慕的“官”职。他要到兰陵去,因为他听人说过,兰陵有一位当代的圣人——苟卿苟老夫子。他要去投奔他,学习帝王之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的头脑和智慧,便是他仗以扬名立万的武器。 李斯辞职之后,才将他的决定告诉他家人。可怜的家人吓坏了,因为此时的李斯已经成家,为其的举动担心的自然除了父母,还多了一个爱他的牛人。但是丈夫的意愿又怎能违背?妻子只好一边为李斯收拾包袱,一边暗自流泪。两个年幼的儿子问:“阿妈你在做什么?”妻子无奈:“阿父要出远门去了,要很久才能回来。”待一切收拾妥当,妻子才将包袱递到李斯手里,胆怯的问:“万一事情不成咋办?” 李斯歉疚地望着妻子:“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去试一试,就算我不能证明我可以,那也要证明我不可以。” 转过头,李斯看看父母,再摸了摸儿子的脑袋,以为告别。此时刚学会说话的小儿子仰望着自己的父亲,欲言又止,李斯还想好好抱抱孩子,但回头看看父母坚毅的目光,他眼眶一热,背起行囊,义无反顾的推开家门,向着自己的理想走去。 P11-13 序言 李斯,生于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1年),卒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省汝南县北)人。李斯本是一介布衣,年轻时因见到厕中鼠吃粪便,惊恐百端;而仓中鼠吃黍米,且从容肥大而顿悟。于是,怀抱着着大抱负的李斯,确立了特立独行的人格,成功辅佐了“千古一帝”秦始皇。从拜师苟卿到上《谏逐客书》;从推行郡县制到力主“天下为一”:从沙丘政变到腰斩屈死……可以说,秦朝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均与李斯二字密切相关。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迫令公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因此,李斯被称为中国谋权第一人。 关于李斯的功过是非,司马迁、李贽、姚鼐等人都曾给予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南开大学古代史教授孙立群说: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李斯是一个复杂的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纪》中说,李斯“是圣是魔,未可轻易评说”。可见,李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确,李斯黑白分明的一生与秦朝历史相始终,从某种程度上说,读懂了李斯也就读懂了秦史。 什么是李斯官场沉浮的制胜法宝?研究李斯传奇般的一生便有答案。 然而,要搞清真实的李斯却是有一定难度的,原因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文学创作给李斯蒙上了一层灰色的迷雾。提到李斯,人们便会想起那著名的“老鼠哲学”。似乎李斯的成功是对上阿谀奉承、对下严刑峻法的结果。错误的演绎历史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如果按照司马迁塑造出来的这个李斯,我们自然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坏人和小人才会得志。李斯的步步登高就是因为他奉行卑劣的老鼠哲学比别人坏,而他最后被杀则是因为他遇见了比他更坏的人赵高。想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步步登高,就应该学坏做小人。这种结论当然是不对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其谋权过程的不断思考,撩开司马迁给李斯蒙上的灰色面纱,从一个真实的李斯身上,探寻他成功和失败的秘密。 《中国谋权第一人——李斯》从李斯的出身写起,直到其依靠自己的努力当上秦帝国的宰相并身首异处。全面揭示了李斯身在秦国激烈的政治漩涡中,却总能不伤毫发、步步登高的谋权经历。真实地演绎了两千多年前,发生在乱世官场的那段惊天大戏。 本书所叙述的内容完全依据史实。力求科学、实事求是。为了使人物生动、丰满、富有可读性,我们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人物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活动乃至于生活细节都进行了详尽的比对。在章节安排、语言运用上,也着意斟酌,力求清新流畅、雅俗共赏。以期为读者了解古代官场用权、谋权的基本格局,开启新的窗口,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后记 纵观李斯的一生,从懵懂少年到志向高远;从无名小卒到身拜丞相,其空前绝世的才华旷世弥久。尽管后半生苟且偷生,贪恋权位,不知进退,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结局令人扼腕。但作为政治家,他仍不失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权谋大师。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从他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旧时官场的诡异,也领略到了谋权路上的玄机。 李斯早年在楚国做小吏,因感叹厕鼠和仓鼠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而有所感悟,得出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是由他所处的平台决定的理论,现代学者称之为“老鼠哲学”。李斯发出感叹:人生在世,贫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最大的悲哀,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干出一番事业来。其抱负现实而又深含哲理,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实干家。 于是,他辞去了小吏,跟苟子学习帝王之术,李斯学习非常刻苦,成绩相当优异。学成之后,便跟老师说要去秦国,苟子问他为什么去泰国,李斯说:“六国国力弱,去了只能做亡国之民,唯有秦有实力统一六国,有自己施展才能的空间。”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强大起来,用的是法家的治国理想,而苟子虽是儒家,却也有很多法家成分,于是也同意李斯入秦,但从李斯的“短板”我们可以看出,成功了不可贪恋权位,因为“物忌太盛”。 李斯来到秦国后先是投靠吕不韦门下,后来终于凭才能崭露头角。李斯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所以李斯凭上书分析秦国的现状,很合秦王赢政的胃口,很快得到了重用。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吕不韦的倒台,秦地旧贵族借机发难,秦王愚蠢地做出驱逐六国人才的决定,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赶之列。然而,李斯毕竟不是凡人,他不但能等待机会出人头地,而且能凭一己之力创造机会,改变命运,一纸《谏逐客书》写得精妙绝伦——从“客不曾有负于秦、逐客是重物轻人、逐客是资助六国”这三方面做了对比,打动了秦王,让其收回成命。 李斯终于重获新生,回朝站稳脚跟后,在秦国的统一大计上,李斯不仅建言秦王采取军事打击和金钱贿赂双管齐下的作战方针,而且从何时开始发动统一战争,到先灭哪国都细致谋划,为秦王奠定基业鞠躬尽瘁。后来秦国一统天下,秦廷展开了该沿用西周的分封制还是郡县制,满朝之中唯有李斯坚持使用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李斯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立成熟的统治形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金无足赤,李斯的人生污点也很多,在秦统一天下之前就有毒杀韩非的不光彩经历,落下了妒贤嫉能的恶名。很多人都看过王立群先生讲的《百家讲坛》,他并没有把恶名挂在李斯头上,而认为李斯是为了秦国的利益而杀死韩非,这很有道理,因为韩非确实是为韩国服务的,韩非对秦王提出的“存韩”思想确实不利于秦国的统一,所以这个姑且不论。 李斯最大的恶名应该就是怂恿秦始皇焚书坑儒,还有后来附会赵高,逼死扶苏,拥立了二世胡亥,当然他也为他的决定付出了代价,李斯悲惨的结局就与他的这个错误决定直接相关。先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给中国文化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极大的污辱,是对人的尊严的残酷迫害。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今人评价焚书坑儒事件不能过于刻薄,而要放在秦朝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当时,秦刚统一六国,文字、度量衡都统一了。然而,最难统一的思想并没有统一,还在百家争鸣的阶段,一些顽固的儒生还不断提倡分封制、效仿周文王,对秦朝实行郡县制非常不满,而这让秦始皇和李斯都非常恼火,这对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极为不利,所以思想必须统一。只不过秦始皇和李斯采用的手段过于激烈,不知道儒学是可以利用的,在这一点上,汉武帝就比秦始皇聪明,他采用外儒内法的手段,表面上独尊儒术,用它来教化万民,暗地里却用着法家的东西。所以焚书坑儒这件事是秦朝的失误。并不能认为是李斯主观上仇视不同的文化。 李斯最让人诟病的还是拥立秦二世,逼死扶苏的问题。公元前210年,沙丘事变,秦始皇死于外出旅途之中,临死前向李斯、赵高传达了让扶苏即位的诏令。由于事发突然,除了始皇近臣赵高、丞相李斯还有几个近侍外,并没有什么人知道。李斯为避免天下大乱,秘不发丧,火速赶往秦都咸阳。赵高为了自身利益,希望拥立胡亥为帝,他的想法必须经过李斯的同意。于是,赵高抓住李斯贪恋权位的弱点,把扶苏最信任的大将蒙恬和李斯作了一下对比,认为扶苏如果即位,蒙恬的地位定在李斯之上,何况扶苏对儒家有好感,曾谏止始皇坑儒,即位后定对自己不利。于是李斯从了赵高之计,立刻薄的胡亥而逼死仁义的扶苏,为自己往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胡亥暴虐不仁,又耽于朝政,李斯看不下去了,就想上谏胡亥。赵高又是抓住了李斯的这点忠心,想搞倒李斯。赵高是宦官,本身就侍奉于秦二世胡亥身边,他总是在胡亥玩得最开心的时候让李斯去劝胡亥,结果常常弄得胡亥极其厌烦,再加上赵高的诬陷,李斯很快就被投入大牢,要被处决。这时李斯又想着用他优秀的思辩才能写奏章,力挽狂澜。可是赵高哪给李斯机会,没二月,李斯和他的次子皆被腰斩。据说刑罚非常惨烈,李斯先被人在面上刺字,再割去鼻子,再截去左右趾,最后被腰斩,砍为肉泥…… 在政坛上,李斯曾击败了无数高手,如吕不韦、韩非子、王绾等,却败在了奸臣赵高手下。李斯为什么会败在赵高手中呢,他的成败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李斯功成不退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深入下去我们不难发现,正是赵高利用了李斯的忠心,李斯才会中了赵高的奸计。 论智谋,李斯比赵高强上一百倍都不止,论权谋,李斯虽然已经比韩非要狠要辣了,但还比不过赵高,因为他毕竟是读书人出身,他的心中还存有善良和正直,所以会去劝谏秦二世,也就是这么点正直之心,就足以让李斯在那时的官场之上摔得粉碎。李斯比韩非奸诈,所以李斯弄死了韩非,赵高又比李斯奸诈,所以赵高腰斩了李斯。旧时中国的官场,就是这么血腥,它像一个“炼狱”,让人生死难料;它又如“染缸”,使灵魂七彩斑斓。 李斯的谋权经历告诉后人: 第一,起点要高。仓鼠和厕鼠最大的不同,就是所处环境,引申说就是人所处的平台。起点不同,将对今后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环境、知识、家庭等都决定未来的前进方向。因此,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掌握技能,努力工作,为将来打下基础。 第二,路子要对。尽管你胸怀绝技,重点大学的文凭也攥在手里,但如果你的路子走错了,也很难成才。假如李斯把创事业的地点定在楚国,那他一定会成为亡国之臣,凭借他以后的性格变化,怕是连屈原的地位也混不到。正所谓,一步走错步步艰难。因此,走对路子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贵人要助。路走对了,还要有贵人相助,就像李斯之吕不韦,要有人帮扶。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宽阔了。但光有人还不行,你肚子里还得有“货”,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想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也难。规劝现实中人,如果你自料没有那个能力,千万不要去挤仕途这一独木桥。那样你一生会活的很累;但如果你真有匡扶天下之才,也不能太委屈了自己,勇敢的去拼搏吧。社会给每个人都提供广阔的舞台,爱拼才会赢。 第四,顶峰要慎。当今的很多贪官污吏,在面临铁窗之苦或者身首分离之时,都有这样的感慨:我也是来自农村的苦孩子,受党的教育多年,但放纵了自己,落到如此下场,念我为党工作多年的份上,能否让我回老家种上几亩地,以度晚年?比照李斯的话语,犹如翻版!但早知今日,你又何必当初呢? 第五,胸怀要大。嫉贤妒能是人类的恶疾,国人也不能免俗。在共患难时还能互相帮助,但共富贵时就难以照料。尤其是比自己有能力的朋友,唯恐他人超过自己,而不是想办法共同取得进步。环视当今,武大郎开店专用小个子的现象比比皆是。李斯的作为,就是当今那些嫉贤妒能的人的教材:假如他留下韩非,也许就不会死在奸人赵高手里了。 一代权谋大家李斯,成也“老鼠”,败也“老鼠”。成在看到厕鼠和仓鼠境遇大不同,而发奋努力,拜苟子为师,立志做“仓鼠”,过仓鼠式的生活,并终于飞黄腾达。败在老鼠毕竟是老鼠,为私利和己欲而鼠目寸光,贪得无厌,不知收手,爬高后终于重重地摔下,落个腰斩于市、连全尸都没保住的下场,可悲可叹! 集合全篇:人之立志应心存高远,人之立世应聪慧有为。但无论“志”与“为”有多宏大,都必须是在明势的前提下。否则,行得越远,坎坷越多;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古之李斯,不能不说是一面镜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