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科普丛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科普系列读物,共100本,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科学、现代科技4个系列。与其他科普类图书相比,该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全面性,几乎囊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次这套丛书的丛书名也很有特色,“探究式科普丛书”从题目上就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本书为其中一册《资源丰富的海洋》,由林静编著。
《资源丰富的海洋》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为你介绍海洋的概念以及它的分类,在带给你丰富的海洋知识的同时,为你介绍了世界各地的海洋景观以及和海洋有关的气候,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等,为你的出游带来更多的方便,并且,也有助于读者学习海洋知识!
《资源丰富的海洋》由林静编著。
1.海洋是什么
海洋是指地球上广大连续水体的总称。当人类第一次遨游太空,遥望自己的家园时,惊讶地发现地球竟然是一颗极为美丽的蓝色星球。
实际上,地球的蓝色来源于海洋,蓝色的大海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一大半,面积达到3.62亿平方千米,相当于地球表面的70.9%。所以,从太空远远望去,地球就是一颗蓝色的星球——海洋之星。
那么,海洋是从哪里来的呢?
关于海洋从哪里来,这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话题。有人认为海洋里的水来自地球本身,也有人认为来自巨大的冰核体彗星。
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它们一方面绕太阳旋转,一方面自转。在运动过程中,星云团块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
原始的地球是一颗炙热的大火球,到处是岩浆,没有大气也没有海洋。随着宇宙中小天体不断对地球表面的撞击,使地球变得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等各种地形一应俱全。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混合一体,这时浓云密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的形式与火山灰结合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热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降水长期累积在低洼的地方,久而久之就成了最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而且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成云致雨,后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这才变成了大体均匀的咸水。
总之,由于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加上地质历史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海洋。
2.海和洋一样吗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把美丽、壮观而又辽阔的咸海海域称做“海洋”,但具体地说,“海”和“洋”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
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世界上共有4个大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洋的水分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
而海则是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1%。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水深在2000米以下。
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也都受陆地的影响,有明显的变化。世界主要的海接近有50个,根据它们所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
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的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如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地中海的数量以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数量差不多。
3.生命起源于海洋
生命的起源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从现在的研究成果看,人们普遍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水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成分,海水的庇护能有效防止紫外线对生命的杀伤。
大约在45亿年前,地球就形成了。大约在38亿年前,当地球的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时,海洋就已经开始孕育生命——最原始的细胞。原始细胞的结构和现代细菌很相似。P2-5
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回眸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与科技的重大突破紧密相连。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使人类文明发生了彻底改变。我们不得不赞叹科技,它犹如魔法师手中的魔杖,使人类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人类从头到脚都武装起来。望远镜的发明让人类视觉得到了延伸,使“千里眼”不再是神话故事中的虚拟人物;电话是人类听觉的“顺风耳”,它让即使远隔重洋的亲人也能像就在面前一样述说家长里短;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是人类脚步的延伸,日行千里、日行万里不再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想;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当人的智慧得到延伸的时候,人的创造力被无限放大;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更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科技的发展不但在物质上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在人类的意识形态上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形成新的、更加科学的世界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这仅仅是人类世界观的一个变化,诸如此类的认识变化实在太多了。
今天我们在全社会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是最为基本的出发点。如果没有正确的科学思想来指导行为,就难免会走弯路,所以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根本的环节。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说的科普是指采用读者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可以了解一定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来说,在全社会开展科普知识教育是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渠道。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虽然曾经在科技上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广大民众的科学意识比较单薄。所以在我国民众中开展广泛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科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建科技馆、自然博物馆,举办各种科技讲座等,但是相对来说,图书出版无疑是所有科普活动中最为重要和易于实施的途径。有关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发行工作,多年来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和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团体的广泛支持。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进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持续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中国科协决定从2005年起,将每年9月第三周的公休日定为全国科普日。2003年以来,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送书下乡工程。2009年2月,中国科协等单位五年内在全国城乡建千所科普图书室的活动举行了启动仪式。2003年以来,由民政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已经援建城乡社区图书室16.2万个,援建图书5600万册,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科普图书,约3.5亿城乡居民从中受益,对广大社区居民的科技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的科技素质。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系统、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中国社会出版社按照国家确定的学生科普知识标准,编辑出版了《探究式科普丛书》。
该套丛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科普系列读物,共100本,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科学、现代科技4个系列。与其他科普类图书相比,该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全面性,几乎囊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次这套丛书的丛书名也很有特色,“探究式科普丛书”从题目上就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我相信这套科普图书的出版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广大读者对科普知识的全面需求,为读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一定的基础。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