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纪念诸葛亮的庙宇仍然香火兴盛,人们没有忘记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更从内心中怀念着他、追思着他。诸葛亮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来说更具有很典型的意义,他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良心的代表,是一个学以致用的先驱,是一个具有才能而且懂得如何使这才能得到升华和运用的人。他的智慧之光将给所有的人照亮一条道路,一条人生的光明大道,他远比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更加高大,更具有代表性……
本书带你走进诸葛亮的精神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第三只眼看诸葛(一个旷世隐者在三国乱世中的绸缪之道)/历史软阅读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东方浩月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今天,纪念诸葛亮的庙宇仍然香火兴盛,人们没有忘记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更从内心中怀念着他、追思着他。诸葛亮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来说更具有很典型的意义,他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良心的代表,是一个学以致用的先驱,是一个具有才能而且懂得如何使这才能得到升华和运用的人。他的智慧之光将给所有的人照亮一条道路,一条人生的光明大道,他远比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更加高大,更具有代表性…… 本书带你走进诸葛亮的精神世界。 内容推荐 以德服人,忠义为人生之本;肝胆相照,君臣如天作之合;刚柔相济,人生乃阴阳之道;因势利导,君子因时而动;运筹帷幄,天下道本是诡道;独木难支,好汉难敌群手;鞠躬尽瘁,独善其身智达天下;知人善任,能够人尽其用……本书带你走进诸葛亮的精神世界。 目录 说不尽的智慧和忠诚——代序 第一章 抱膝长啸,凌云壮志胸中有 名士之家,得卧龙可得天下 明珠高投,良禽将择木而栖 神机内敛,君子深藏而不露 抱膝长啸,人在弱时要等待 自励自信,人的精神不可败 谨慎思考,凡事多殚心竭虑 远离女色,重才轻貌娶阿丑 第二章 隐归茅庐,冷眼看透天下势 审时度势,是立于不败的根基 以弱胜强,充分发挥主动精神 庙算多胜,不争一时之长短 因地制宜,巧妙借助地理优势 善于学习,成就士人最好榜样 生于忧患,置于死地而后生 冷眼观势,识时造势是关键 第三章 待价而沽,卧龙名声响天下 反客为主,赢得人生主动权 相得益彰,君臣原来是绝配 知人善任,将帅具有决定性 脱胎换骨,读书也可成大器 选对老板,投刘备或投曹操 鼓空声高,为人不可太狂妄 第四章 受命而出,大展宏图试身手 嗅觉灵敏,成大事要有远见 知人之明,谨防欺世者盗名 总揽全局,高屋建瓴有眼光 知己知彼,关键时刻显本领 军事奇才,策略谨慎而精微 做人做事,不能太远离政治 胸襟宽广,君子大度能容人 第五章 中兴汉室,天下三分终须守 占据地利,借助优势求发展 了解人心,顺应民意而为之 一剑双刃,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大义之忍,做事不可不谨慎 先发制人,犹豫不决最危险 和则两全,内外和则战必胜 巧借矛盾,草船借箭有奇谋 第六章 以德服人,忠义为人生之本 以德服人,攻心为上用人术 以信为本,上下同心齐对敌 超越仁义,忠君要放第一位 忠信为本,为人岂可谋不忠 遵守本分,自制自律做良臣 卧虎藏龙,胸怀远大之抱负 清正廉洁,做人要崇俭戒奢 形圆志方,混混沌沌不可败 第七章 肝胆相照,君臣如天作之合 肝胆相照,君臣乃天作之合 权力之器,总以平衡最为妙 夙兴夜寐,拿得起要放得下 真诚所致,美德是心中利器 言之有信,为承诺守住一生 大义忠烈,做天地间伟君子 与时俱进,做官要顺从人性 第八章 刚柔相济,人生乃阴阳之道 刚柔并济,管理人才有一套 谨小慎微,做决策举轻若重 要大智慧,莫耍小小的聪明 协调关系,灵活地把握全局 艺高胆大,做一把大胆妄事 伴君同虎,谨慎性格避祸端 兼收并蓄,努力提高自我的素养 第九章 因势利导,君子因时而动 因时而异,该变通时要变通 因势利导,不同人区别对待 先有底气,险招也能变妙招 以弱攻强,使敌人无暇生息 始错终错,定战略安能有失 居安思危,学诸葛未雨绸缪 审时度势,冒险决策有勇气 抓住火候,有的放矢占主动 第十章 运筹帷幄,天下道本是诡道 余威仍在,死诸葛吓活仲达 以牙还牙,设计者自食其果 舍小救大,凡事要从大局计 神化孔明,借来鬼神令人惊 棋逢敌手,将遇良才不敢骄 临阵调度,不应该委责于人 虑事周全,不可挂一而漏万 临危不惧,成败在于自信心 料事如神,技巧事半而功倍 预字当头,凡事“预”则立 第十一章 独木难支,好汉难敌群手 欹得妙计,座上往来无白丁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用贤士 提前干预,不可临时抱佛脚 孤掌难鸣,挽危局有心无力 人无完人,成败岂是人左右 功过是非,一定要分清理明 决胜千里,知人者也要知己 顺天者逸,逆天者劳而无功 第十二章 鞠躬尽瘁,独善其身智达天下 鞠躬尽瘁,可惜所奉非圣主 竭心殚力,精算敌不过天命 自比管乐,追求圣贤之人格 修身齐家,实现儒家之理想 精神不倒,信念力量是支柱 俭以养德,教育后代有良方 廉洁自守,身体力行做垂范 第十三章 知人善任,能够人尽其用 精选人才,有未卜先知之妙 对症下药,君与臣互让互敬 用人不疑,信任下属很重要 以人为本,谐调妥协最关键 荐贤举能,培养后生整山河 选贤举能,选对身后接班人 因入而用,岂能够因人废事 试读章节 抱膝长啸,有虎踞山林而不得志的意思。诸葛亮长于名士之家,但韬光养晦、待机而出,当时知名度仅在于小小的士人圈中,所以空怀壮志是有的,但要成就大业,必须择明主而从之,就比如良禽择木而栖,岂可明珠暗投,所以在人生的前二十七年里诸葛亮是积蓄力量,以备后强,这就为投奔刘备后的一发而不可收打下了知识、谋略以及经验的基础。 名士之家,得卧龙可得天下 俗话说“得人才者得天下”。刘备得到诸葛亮恰恰可以印证这句话的重要性。也许对于曹操来说,一个诸葛亮的得失并不足以影响曹魏的大局,但对于刘备来说,诸葛亮的得还是失则与他的生死成败密切相关,所以刘备三顾茅庐是势在必得,而曹操强取徐庶却是下策,在人才争夺的战争中,刘备得到诸葛亮应该是胜利者,诸葛亮兄弟出身于名门,皆有才学,但三国之中最弱的刘备却得到了诸葛亮这个上上之选,正所谓“蜀得其龙”,这是有其合理因素的。 我们知道,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谨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诸葛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时人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可见,出身于望门家族使诸葛亮有了坚实的文化及才能底蕴,为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诸葛亮所拥有的才学及见识,对于刘备来说,等于是“得一人而得天下”,对于诸葛亮来说,是“士为知己者死”,真乃君臣绝配。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在对待诸葛亮的问题上,刘备可称为极有眼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人才亦是如此。人的优点和缺点常常是并存的,甚至才干很高的人,其也往往有缺点。例如,一个进取心强,敢冒风险,敢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前人或旁人没有干过的事业的人,有时难免有处理事情不周不细的毛病;一个有魄力、有才干,不怕闲言碎语,不怯习惯势力,独立工作能力强的人,有时难免显得自负和骄傲;一个有毅力、有倔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有时难免主观、武断。事实上,好人并不等于能人,而能人并非完人。一个领导者,如果在任用人才的时候,喜欢求全责备、百般挑剔,那么他所选的人,只能是一些平庸之辈。他领导下的团体也只能是一个平庸组织。如杜拉克所说的:“倘要所用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至多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组织。所谓‘样样都是’,必然是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显著。有高峰必有深谷,谁也不可能是十项全能。” 秦武王命将军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甘茂在息壤对武王说:“宜阳是大城,加上途中有若干险阻之地,距离又在千里之外,攻打起来恐怕很费事。我实在很担心当我不在时会有人诽谤我。”为能让武王明白,他讲了一些古时候的故事给武王听。 武王听了甘茂所说的话后,斩钉截铁地安慰道:“我是不听谗言的,愿和您盟誓。” 甘茂也就放心地进军宜阳。开战后,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尚未攻陷。诚如甘茂所担忧的,樗里子等人开始中伤甘茂,武王很快就听信了,召回甘茂。 甘茂对武王说:“大王忘了在息壤的承诺吗?” 武王恍然大悟,随即改变态度,动员全部军队支持甘茂,最后终于攻下了宜阳。 武王很快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还是很值得称道的。试想武王如果不改变态度,那么宜阳的攻取就会流为空谈。 我们知道,通常一个下级如能受到领导者的信赖,他为领导者“赴汤蹈火”也会在所不辞。所以,领导者要信赖下级,不要受惑于其他声音,否则的话,还有谁敢为领导者尽忠尽力呢?怀疑是被怀疑的人感到最伤自尊心的事,原本干劲十足,往往因为被怀疑而一下子便如同泄了气的皮球,原来忠心耿耿的人往往因为被怀疑反而起谋反之心。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在战场上可谓是战可胜、攻可取的盖世英雄,在用兵上可谓是“料事如神”的谋士,但在用人上却往往犯了“用且疑”的错误,招致事业的废败,失去了江山。 用人不能怀疑人,古今道理一样。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应该作为领导者使用人才的一条原则。P1-3 序言 三国人物中最神秘的是诸葛亮,他是一个人,又是一个神,而根据鲁迅先生的说法,他又类似一个妖。这三者都是他,也都不是他。 从诸葛亮的一生来说,前半生是作为隐者出现的,这是一个旷世的隐者,正因为大隐隐于市,所以才会具有那样的远见卓识;后半生的诸葛亮是作为达者出现的,正因为胸怀“达者兼济天下”的宏图大愿,所以才会有那样的丰功伟绩,而这一隐一达之间恰恰反映了诸葛亮与众不同的绸缪之道。 作为“人”的诸葛,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怀才不遇,躬耕南阳,只有在“三顾茅庐”之后才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他自认笨拙,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以谨慎行事为准则,他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神”的诸葛,给人以料事如神、先知先觉的印象。首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被称为“人中之龙”,人称“卧龙”先生。其次他所做的事都带有“神”的色彩,包括木牛流马、巧借东风、草船借箭、锦囊妙计、空城之计等,对许多事情有着出神入化的把握。 作为“妖”的诸葛,身穿八卦衣,手摇鹅毛扇,掐指会算,奇门遁甲、缩地之术、斗罡星月无不精通。 作为“人”的诸葛亮殚尽心力,品尝了成功与失败的甘苦,他是忠臣良辅,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知恩必报者,是三国时期的张良、韩信、萧何;作为“神”的诸葛亮披上了太多的光环,令曹操畏惧、令周瑜嫉妒、令司马懿惊叹,战必胜,行必果;作为“妖”的诸葛亮则类似八仙之中的吕洞宾、《水浒传》中的罗真人、《说唐》中的牛鼻子老道徐茂公,“人”“神”“妖”三者并不矛盾,三者三位一体才构成立体的诸葛亮的形象。 曾经有人说,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创造和总结了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无数经典作品,却没有一个能够代表他们形象的典型人物,这话绝对不正确。在我看来,中国古代不仅早就有士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而且他的形象也家喻户晓,更无比高大,诸葛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寒窗苦读,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刘备托孤,几乎他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经历,而他也以中国古代最完美的忠臣良辅的形象而永载史册,这就是今天我们研究诸葛亮所含有的另一层深刻涵义。 我们看到,诸葛亮人生中确有理想的一面,他以古代贤臣良相自居,奉行儒家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行事做人都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但他也有现实的一面。他未出名之前,有一套自我营销的手段,对刘备欲擒故纵抬高身价,三顾茅庐才始出,成名之后,凡诸谋皆不示人,极尽神秘色彩,以神其杖。为正义谋他大义凛然,单身渡江,为利益谋他也毫不留情,下手冷酷。他有执著的一面,也有灵活的一面,对“三足鼎立”的隆中对策略,他执著如初,坚持到底,但对于汉家天下则没有刘备那样执著,他拥护的是刘备,而不是汉家天下,所以一旦曹丕登基称帝,诸葛亮立即请刘备称帝,这其中既有为西蜀大计着想的成分,也有一份自我利益的自私。他执法如山,毫不留情,挥泪斩马谡,但对法正挟私冤报复、滥用权力却睁只眼闭只眼;他以吴蜀联盟对抗曹魏,以弱胜强,但对于比刘备更弱的刘璋、刘表却毫不同情地督促刘备早日下手;他能原谅蒋琬的失职之错而重其术,却不能容忍魏延的骄傲个性,务必除其而后快;他十分清楚刘备白衣伐吴的后果,但却出于明哲保身的目的不大胆谏言。他能面临大敌当前而从容不迫,却会因包兴的死而痛哭欲绝;他在客观谋略上高人一筹、高屋建瓴,却在细节上事必躬亲,拿捏不下。在对外的问题上他主动策划,未雨绸缪,但对刘备集团内部的事却消极被动以避嫌疑;他是儒士出身,以儒家思想为人生主导,但治理天下却以法家思想为主线,以统兵打仗的孙子兵法为依据,却处处以道家色彩来包装行事,是一个集儒、法、道三家色彩于一身的杂学家。他明明知道刘禅不是一个好的主子,却甘愿为之鞠躬尽瘁,这是他的忠厚之处;他明明知道刘备已指明马谡不堪大用,而仍然派他去守街亭,这是他的固执之处,对魏延提出进攻魏国的奇袭方案弃而不用,却仍然坚持走羌族人口稀少地区前去北伐,这是他的谨慎之处。 他对百姓、对君子表现的是“正”的方面;对敌人、对对手表现的是其“邪”的方面;对于他确立的价值观及策略,他是主动的,而对其认为不正确不恰当的事物,他却是“被动”的。对于清正廉洁的做人标准,他始终坚守如一;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变化,他却是灵活变通的;对于刘备、赵云、包兴、马谡等他亲近的人他表现出真情的一面,而对于那些不亲近他的人则表现出城府很深的一面;他以阳谋对敌人的阴谋;敌人来势越凶猛,受到的损失就越重。曹操是如此、周瑜也是如此。但他却安于本身,从不僭越本分去出谋划策,显然对于封建官场中的风险,他内心要明白得多。 然而,我敢断言,诸葛亮的人生是幸福的,他只为自己愿意付出的事业而奋斗,哪怕鞠躬尽瘁也心甘;诸葛亮又是遗憾的,虽然他可以称得上是道德的完人,但他的一生中仍有着太多的遗愿没有实现。由于身处于汉末的乱世,诸葛亮对百姓的疾苦有着太多的了解;由于身处于名门望族的家族中,兄弟数人都身负不凡文才武略,所以诸葛亮对封建政治的丑恶又有太多的熟悉。所以诸葛亮一生行事的谨慎是完全有理由的。但肩负着三国之中最弱小的蜀国的重任,在魏、吴两国险恶势力虎视眈眈下要生存要发展,诸葛亮又不得不做出大胆谋略,“隆中对”是之,“六出祁山”是之,“三足鼎立”也是之。我们可以说,诸葛亮政治及军事生涯是踏在一根左右摇晃的钢丝绳上进行的舞蹈。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做出了一个又一个与众不同的策略,就像当年他选择刘备,而不选择曹操或孙权一样,目的在于以弱胜强,联弱抗强,特别是在刘备死后,‘他大胆地制定“六出祁山”的策略,其目的就是以弱攻强,使曹魏只能穷于应付,不能腾出手来全力对付西蜀,所以我们说,诸葛亮一生所坚持的是以弱胜强的战略,仅从此点来说,在中国古代谋略史上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代表意义。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应该说其功至伟,他的谋略才能堪比萧何、张良,他的军事才能堪比韩信、孙武,他的政治才能不亚于管仲、李斯,他的学识成就更不下于当时的任何一位博学家。 他的成长正应了那句话,生于危难,长于危难,因为危难而变得伟大。他的一生长以计谋,善于谋划,却不以计谋立世,而是以信义立世;他具有君主之才,却一生甘居臣位,他的前后出师表为我们袒露了一个古代忠臣良辅的君子情怀,而这一点在中国古代也是不常见的。一个人的人生路到底能走多远?诸葛亮以他的一生给了我们回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命虽然短暂,尤其对于诸葛亮来说从得志到去世不过短短二十七年,但他确实已尽其所能改变了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即便如此,他还是那样的谦虚、低调、自责,甚至诚惶诚恐,他的《出师表》是中国古典式忠臣的内心表白,他的隆中对是在群雄逐鹿多极世界中赖以立国的根本策略,他的敬业和忠诚是多少后世者的楷模,就连他的敌人也毫不掩饰对他充满了崇高敬意。他是“知识就是力量”的最有力的证明,他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光辉典范,他创造了那个时代“道德完人”的模式,他因无私而不朽! 为了将一个真实的诸葛亮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我们奉献了《第三只眼看诸葛》,目的是为了突出与通俗意义上人们眼中的诸葛亮相区别。诸葛亮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但以往对诸葛亮的评价多是从计谋用人等方面去挖掘人物,而将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去关注的并不多,而且多是作为刘备的陪衬人物去刻画的。本书则力图从一个全新的成长的“人”的角度去刻画,我们认为诸葛亮的一生是一个典型的儒士读书人的成长轨迹,作为一个谋士,他身上既有“正”的一面,也有“邪”的一面;作为一个儒士,他身上既有“穷”的一面,也有“达”的一面;作为一个臣子,他身上既有“主动”的一面,也有“被动”的一面;作为一个人,他身上既有“真”的一面,也有“假”的一面;作为一个政客,他身上既有“忠”的一面,也有“奸”的一面;作为一个军事家,他既有“正”谋、阳谋;也有“奇”谋、阴谋,这也许就是书中所说的“第三只眼”的用义所在吧!而“谋事大胆”、“行事谨慎”、“鞠躬尽瘁”、“行善而不行恶”等作为诸葛亮一生的重大人生智慧则对今天的人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书中有关诸葛亮的一些新线索、新观点也将会使人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今天,纪念诸葛亮的庙宇仍然香火兴盛,人们没有忘记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更从内心中怀念着他、追思着他。诸葛亮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来说更具有很典型的意义,他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良心的代表,是一个学以致用的先驱,是一个具有才能而且懂得如何使这才能得到升华和运用的人。他的智慧之光将给所有的人照亮一条道路,一条人生的光明大道,他远比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更加高大,更具有代表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