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福(精)》作者(罗文华)以随笔的形式回忆自己与吴组缃、张中行、周汝昌、启功、孙犁、黄裳……这些曾经与他聊天、通信过的老先生。在这本书里,作者写了他们对自己的影响,和对他们的感受,从而得出文人思想越解放,心态越放松,文化就越少些虚妄,少些浮躁的感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书是福(精)/杂花生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罗文华 |
出版社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书是福(精)》作者(罗文华)以随笔的形式回忆自己与吴组缃、张中行、周汝昌、启功、孙犁、黄裳……这些曾经与他聊天、通信过的老先生。在这本书里,作者写了他们对自己的影响,和对他们的感受,从而得出文人思想越解放,心态越放松,文化就越少些虚妄,少些浮躁的感悟。 内容推荐 “阅读有时候仅仅为了阅读”,如果您有这样的境界与能力,不妨试一试《杂花生树》。杂花生树下,记得泡壶好茶! 《读书是福(精)》为该系列丛书的其中一册,收录了当代作家罗文华的文学作品,分为亲自读书、好读好藏、先生之风、品书读人、书里书外五辑,内容包括《藏书暴发户不值得追捧》、《刹住书画送礼风正逢其时》、《收藏家理应是文化遗产保护者》、《旧书店:一种最倔强的文明》、《处置私信,应兼顾理与情》等。 目录 第一辑 亲自读书 像黄裳那样一辈子读好书 来新夏先生之人格与风格 孙犁:大隐于市,寂寞功成 “我不大能看懂她的论著” 一个“微”字好微妙 读书,依然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公园书吧,汝今能持否? 《杜拉拉升职记》能进“四大名著”吗? “民间读书”的趣味与品位 对名人也不宜小题大做 自认读书少,就是大进步 经典名著真的“死活读不下”了吗? “粉丝阅读”与大众文化 我们还需不需要“诗书继世”? 赠书不签名,也是好风景 良好家风需要文化领军 第二辑 好读好藏 藏书暴发户不值得追捧 刹住书画送礼风正逢其时 收藏家理应是文化遗产保护者 旧书店:一种最倔强的文明 处置私信,应兼顾理与情 向《中国旧书店》推荐老贾书屋 藏书票,最好不要远离藏书 复建水西庄要有一间真正的书房 第三辑 先生之风 吴组缃 林庚 王瑶 吴小如 王力 朱光潜 冯友兰 季羡林 金克木 侯仁之 张中行 周汝昌 启功 王世襄 第四辑 品书读人 我的《理智与情感》 述前辈高风记读书履痕 徐燕孙和他的《二十四孝图》 《中国旧书店》的“错版”封面 王学仲,中国书法的一面大旗 书友老马 寿登百岁夏明远 著作等身章用秀 倦飞而知还品拙得大趣 施振广精绘利顺德秘闻连环画 多姿多彩中国龙 第五辑 书里书外 申城淘书小记 在长崎逛书店 小人书摊 母爱于书 书柜的变迁 集币与读书 我写《海河中学百年赋》 在古镇逛古玩城 试读章节 像黄裳那样一辈子读好书 《天津在回忆里》,是黄裳先生的散文名篇。一九八七年我在《名作欣赏》杂志上首次读到,十分喜爱。文章题目不寻常的倒装,让“天津”两个字赫然立起,将作者持续几十年的人生记忆,尤其是对一座城市不问断的想念,真切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首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从北大毕业,即将回津参加工作,因此读之倍觉亲切,好似闻到了飘在天津街头的熟悉的糖炒栗子的香味儿,进而与作者深有同感——“这个城市是温暖的”。同时,也对擅长描摹天津风光与人文的黄裳先生充满了钦敬之情。 到《天津日报》工作后不久,与报社编委兼文化部主任刘书申老师闲聊,偶然谈及这篇文章,方知此文即是刘老师约黄裳先生写的,首发于《天津日报》副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开始编辑《天津日报·书林》,首先就想到作为大藏书家、大书话家的黄裳先生。黄裳先生很给面子,迅即赐稿支持。至今,我还保留着他写给我的信。那时,我不仅已将改革开放后出版的黄裳著作购存齐备,而且注意搜集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版的黄裳著作早期版本。记得曾经从和平路古籍书店淘得一本旧版黄著《旧戏新谈》,上面一盖有某文化单位资料室的藏书章,书里还夹着一张借书卡,卡上有天津著名戏曲专家王永运先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借书的记录。近些年,黄裳著作大量再版重印,全国各地涌现了为数不少的“黄迷”,甚至还有热心人编辑出版了《爱黄裳》一书,若以我二十余年与黄裳先生交往和藏读黄著的资历论,大概也够得上“元老级”的“黄迷”了吧。 二十多年来,黄裳一直是我与各地书友交往过程中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热门话题。这些书友,包括陈子善、王稼句、徐雁、薛冰、王振羽、董宁文、高为等知名的文化人,他们与黄裳打过交道、研究黄裳或为黄裳做过编辑,深谙其为人为文之道。一辈子读好书,是书友们对黄裳最深刻的印象,也是大家觉得最应该学习黄裳的地方。在黄裳九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政治风云变幻无穷,文化波澜此起彼伏,他本人也有着奇特的境遇和多彩的生活,晚年更是多次身陷沸沸扬扬的笔仗之中,但他始终坚持读书,坚持读好书。一个人读几本好书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读好书。 每个人都不是随便的花朵,都不会无故而绽放。黄裳一辈子读好书,因为他有大量优质的藏书做基础。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藏书界的泰斗,也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位传统意义上的藏书家,这样的荣誉恐怕唯有黄裳能够享受。他二十多岁便进入古籍善本收藏领域,此后除了“文革”期间被迫与心爱的藏书小别,他从来没有长期离开过自已的藏书。生命中最后一段日子里,他不愿虚耗在医院,宁愿回家与书为伴,对书籍的感情可谓至深至极。黄裳视天津为第二故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其藏书生涯即是从天津劝业场、天祥市场的旧书店、旧书摊发轫的。二○一○年天津市有关单位在“天津市十大藏书家”评选活动结束时,授予黄裳“特别荣誉奖”,以表彰他对引领天津藏书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黄裳先生虽然没能亲临颁奖现场,但彼时他的心里一定洋溢着《天津在回忆里》的那种深情和暖意。另一位从天津起步的大藏书家姜德明先生在《书信的故事》中的话可以为此作个旁证:“我为黄裳兄时常念及天津而感到欣慰。” 或许会有人说,黄裳先生有条件读好书,而一般人没有他那么多的好版本呀。实际上,所谓“好书”不一定全在版本,而更在品位。黄裳所读之书,不论古今中外,皆看重其文化品位。黄裳毕生出版过数十种著作,无论是书话、书评、序跋、版本研究,还是散文、杂文、剧评、采访记、游记、译文,除了体现出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外,还体现出作者思想的独立性、个性的自由性、情感的丰富性、审美的情趣性和爱好的持久性。这也是黄裳与当下很多专门为朋友书、时髦书、畅销书写书评的“书评家”,以及不甚读书的“散文家”之间的最大区别。 作家池莉在谈到读书的快乐时说:“我们每个人只能活一辈子,但通过阅读,一个人可以活好几个一辈子。”黄裳先生虽然去了,但他一辈子读了那么多好书,又用那些好书写了那么多好文章,为世人留下了一笔不可替代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凭着这笔财富,他不仅“可以活好几个一辈子”,他的文章更是会千古不朽的——读书,读好书,使生命的历程更久远。P3-6 序言 因为网络、新技术,不管如何,意见市场是相当的多元而繁杂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内容的传播乃至生产之一翼,被习惯地称之为出版业的图书市场,从表面上看繁花似锦,但稍加深入体察,就会发现虚火甚旺,风高浪急,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说,阅读衰落,娱乐至死,有人说,碎片化浅阅读甚嚣尘上,深阅读专业阅读日薄西山,有人说,纸媒将死,云媒通吃,但也有人说,这都是伪命题,内容为王,人是主体,介质的改变并不能改变本质的核心。面对如此的喧哗与骚动,各方的粉墨登场众说纷纭,我们这样的的一个小小的丛书,既无力去做什么样回应的奢望野心,也不愿去做什么高标空头的独树一帜,仅仅是在这样的时代,卑微但不自弃地敬畏真诚发乎内心惨淡经营漂泊于文字之海守望一隅若明若暗的灯火。 《杂花生树》的作者,地北天南,散落各方,内容多样,摇曳生姿。有的寒士一生,舞榭歌台,激情文字,啸傲江湖,虽已遽归道山,落寞远行,却留下了至情至性文本,任世人评说指点;有的供职出版机构,但不分业内业外,读书编书不辍,不废笔墨,文心可;有的虽在新闻媒体,但长年累月编辑副刊,阅文观世,从不懈怠,看世态炎凉,云卷云舒,文字出手,总是斟酌再三,推之敲之;有的在文学期刊,虽为他人做嫁衣,但或写小说,或做诗人,赤诚为文也为人,文名渐起,令人可期。如此啰嗦,便有了《散叶零花》、《名山杂俎》、《读书是福》、《封存时间》、《附庸风雅》、《那些人,那些事》、《看完烧毁全文》、《用伤口飞翔》的错落有致,呈现在各位面前。 二○○一年,曾经与江苏教育社结缘主编《读书台文丛》,弹指间,十多载流年似水,而如今,时值二○一四年,又与江苏教育社携手,经多时酝酿,推出这套丛书,感谢江苏教育社社长顾华明先生、总编辑王瑞书先生,感谢编审吴葆勤先生。 真诚期待各位方家的不吝指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