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为了更美好的明天》是一本有关环保的英汉双语的小册子,英文部分作者是被誉为温州环保卫士的澳大利亚籍英语教师伊凡·戴维斯。来到温州教书后,他经常前往风景宜人的大罗山山道锻炼,但满目的垃圾破坏了环境,出于对到处都是垃圾以及人们不以为然的态度的愤怒,Ivan开始每周上山捡拾一次垃圾,坚持了十八个月。他的事迹其后受到了温州当地极大的关注。为倡导环保从个人做起,他撰写了这本小册子的英文部分,请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的董淑铭老师进行了翻译。本书语言平实,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理论,倡导人们环保从身边做起,造福子孙后代。
《对话--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讲述了一个名叫伊凡·戴维斯的澳大利亚人在中国捡垃圾的故事。他只是想说,只要坚持,环境保护也可以是一件简单小事。
环境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伊凡的榜样并非尽善尽美,恳请大家尽最大的可能担负起责任,保护环境。
我一直热爱大山。自从1971年第一次开始跑步时,我一直喜欢沿着山道往上跑。当第一次被带到我在学院宿舍的房间时,一见近在咫尺的群山我便高兴不已。没过几天,一名学生带我找到了通向山区,即大罗山的一些道路。山区风景自然美不胜收,我期望定期去那里跑步。可是我所经之山道皆满布垃圾,这让我惊愕不已。
我不喜欢由垃圾引起的愤怒情绪,因此明白必须得采取相应的措施。仅分析和理性认识自己的愤怒情绪还远远不够。我得迅速采取某种行动,因此决定在山道的一个区域开展工作:捡拾垃圾。
现在,回顾起我当时的心情还挺有趣的,因为起初让人见我捡拾垃圾很是尴尬。我有时会趁山上人少的时候才去那儿(捡垃圾)。也许我认为人们会嘲笑我是个做卑微工作的古怪外国人;也许我认为捡垃圾是那些并不聪明的人才干的活,我自己去捡拾垃圾就等于承认了我不够聪明;也许两个原因都有。总之,我得向世人坦白,被人看见捡拾垃圾时是尴尬的。我仍然记得,见我父亲捡拾垃圾让我感到尴尬,而此时我也在做同一件事情,我仍然尴尬不已。
好在我最终克服了这种想法,用一种斗士的态度取而代之。我愿意站出来让人观看。我愿意站出来,愿意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作者、仆人、榜样。做出这样的改变并不容易。我看到很多人来做这个工作,却不能做出类似的改变。尴尬的感觉伴随着他们,因此他们不能继续做下去,虽然理智告诉他们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一个值得审视的问题,因为它正是阻止人们弯不下腰去捡起那点不堪入目的垃圾的原因。我想原因还不止一个,因此不妨说说。我认为骄傲才是最重要的原因。难道骄傲不是一种强大的情感吗?我担心别人会怎样看待我,我想其他人也会有这样的顾虑。我担心人们会把我看成是一个失败者,或者说是一个年迈的街头流浪汉。这种人总是失败,最糟糕的是,他体臭难闻。我担心人们会把我当作怪胎。我不知道他们到底会把我当作哪一类怪胎。我想别人也会在意朋友甚至陌生人对他们的看法。
所有这些都经不起逻辑推理。虽然生活中的我也有失败的时候,但总的说来,我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经历可讲。我没有体臭,我明白如果我不每天洗澡,我的身体确实会发出异味。捡拾几个小时的垃圾之后,我身上当然有异味。如果有些人因此认为我是怪人,那是他们的事,我不必去改变他们的想法。那些不顾垃圾影响生活水平而随地乱扔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怪人。他们考虑过我对他们的看法吗?没有,他们没有。要是我的怪异行动能让他们开始对此略有思考,这难道不是件好事吗?是的,这正是整个项目的一部分。
对我来说,下一个重要的事情与我从事此项工作的态度更有关系。当人们讨论领导才能时,人所共知的是,如果你跟他人处于对立状态,那么双方做出的任何改变都是勉强的,甚至是情非所愿的。再有就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任何变化都可能是短期的。如果有人能带头做出表率来说服他人,那种改变才有可能是彻底的。如果像一名顺从的仆人那样用亲切和赞赏的态度做出这种表率,这种改变则会更加彻底。不知何故,早些时候,我渐渐养成了这种态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要保持这种态度并非易事。当我渐渐意识到自己在温州的那点知名度,我发现很难再保持这种态度了。毫无疑问,这是我要养成、保持和珍视的最佳态度。这是消除自负的良药;这是消除优越感的良药;这是消除“比你更圣洁”式态度的良药。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态度体现了因做好了工作而产生的自豪之情,这种态度体现了勇气、决心、毅力以及宏伟的梦想。
在着手清理一公里步道垃圾的几个星期里,一些学生开始同我一道上山,我决定将这固定在每星期的同一时间,我们可从同一地点出发。这样做有很多原因。
“习惯的力量”是首要原因。我做过一点关于生活中习惯的调查,明白自己要是能养成一种习惯,就会带来一系列好处。一旦习惯养成,就很容易保持,这也会让艰难的工作变得容易。当你有充足的理由选择并开始培养某种习惯时,你会发现培养这种习惯与个人自律有着密切关系。当你将自律与习惯的力量结合起来时,你就拥有了做某事并能成功的自由,否则是绝无可能的。与自律相结合的习惯甚至可以克服我们的情绪。可我们很多时候却让暂时的情绪妨碍自己长远的成功。
P31-3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本册子就是我故事的一部分。这部分故事讲的是,我做了某件有益的事儿,而这件事儿我做了很长时间,结果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在撰写本册子的过程中,我会分享自己喜欢的一些人生哲理。有些时候,我希望读者将本册子当作一本成功指南。我这样讲显得十分冒失,因为我所做过的唯一有些意义的事儿,就是因为我做了无数次才变得有意义的。
希望读者能“册”头“册”尾读完,因为我希望你从中能见到我窃自他人的几颗智慧之珠,我还希望你会坚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或者坚信生命召唤你去面对的任何事情,并且希望你会做些改变。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并非行家才知道每个人都可以做些改变。每个人都在改变自己居住的环境。我们大家面临的巨大挑战是: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我所做的改变不过是个极小的改变,但其意义非常深远。不妨读读这个励志故事,它讲述的是有关中国极小部分地区的环境改善经过。在中国这个泱泱大国里,这儿出现的改善仅是九牛一毛而已。但我们若把这称作“家园”的星球与其余地方加起来,那么这“一毛”之说就足以充分描述其重要程度。该故事仍值得讲述,是因为这类小故事是讲不完的。从灰暗环境中传递出的希望讯息有必要传述。人们需要对更好的未来抱有希望,因为就多数人所见层面而言,其处境还不够好。
在中国生活期间,我在《中国日报》上看到过无数污染问题的报道。类似问题跟世界上其他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地区可谓大同小异。我来自一个允许其他地方的人同我们分享地球上最洁净空气的地方。温州这地方的空气有待提高。我家乡的河流非常清澈,无论是河道还是沿河两岸难觅垃圾的踪影。我在中国还不曾有这种经历。上次回澳大利亚度假期间,我爬上了塔斯马尼亚的威灵顿山,沿途见到两个铝制饮料罐,这便是我一天步行中见到的所有垃圾。以我之见,在中国任何地方都难以重现这种经历,但愿我错了。走在温州的蔬菜园、草莓园中,是可以不见废弃塑料、纸张、铝制品及其他分类垃圾踪影的,可惜那种经历并不常见。我曾见过果农在果园里过度使用化学药品,此举于环境有始料未及的后果,与蕾切尔·卡森在她开创性作品《寂静的春天》中的描述如出一辙。
在描述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会如何影响生活质量的诸多事例中,该例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我们的种种行为带来的后果并非总如我们所愿。这些后果表明,要么是因为我们不在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要么是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过自己行动所产生的后果,要么是我们的思维受限于目前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在某些情况下,这便是无知之举。我认为,出现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其根源就是我们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缺乏意识或者欠思考。当然,这些短视的贪婪和利己行为是环境污染问题的一部分原因,但这些想法并非本册子关注的主题。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表明我们对生活质量缺少思考,对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缺乏欣赏,我想随地乱扔垃圾便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在这个世界上,作者所到之处,无不发现随地乱扔垃圾现象,因为人们不想把垃圾带回家,或者就近放人垃圾箱中。这一问题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我想说的是,这不仅仅是个有碍观瞻或者会导致劣质食物、水源污染的表面问题,就我们所做的一切而言,我认为这是一种短期思维的标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机构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其制定的工作目标不超过十年。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许多国家,有一场为期三年的选举,而民众希望快速解决问题并得到回报的愿望进一步加快了这个周期。
本册子聚焦中国。中国人民在强有力政府的领导下,能够在诸多方面更紧密地朝着一个十年甚至更长期的规划而努力奋斗。该规划的种种优势开始显现于环保事业。就全球而言,人们因匆匆急进而长期忽视环境问题。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一旦垃圾给人们带来不便,他们便表现出随地乱扔的倾向。
起初因愤怒与绝望而撰写的册子,随着故事的继续,变成了一个充满希望、变化和美丽的故事。迄今为止,不论你是否生活在中国,或者是否到过中国,我希望你会喜欢这个故事。我希望本册子能带给你希望,甚至可以激发你参与到这个没有结尾的故事中来。